学佛笔记

王雷泉:以史为鉴,制度建设为重振道风之本
2025-03-22 10:26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激荡融会中,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在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影响下,并受政教体制或顺或逆关系的制约,佛教中国化有四个重要的标志:格义、判教、僧官制度和丛林制度。格义,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中必然产生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印度佛学对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中国本土思想也改变了印度佛学的思维特点和言说方式。判教,则是中国佛教思想家站在中国佛教的本位立场,对全体佛教思想进行系统的判摄整合。而僧官制度和丛林制度,都与佛教制度有关。

正如《法华经》所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教传入中国,其使命就是为了化世导俗。佛教的中国化,只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方便。真不离俗而不应退堕为俗,实应兼权而不应依附于权,但在实际运作中,中国僧众经常面临的是如僧肇所说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的两难困局。在佛教制度建设上,为克服无上道服毁于尘俗,亮到之心屈乎人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序》)的危机,从慧远、智顗以至近代的太虚,都留下了至今仍具指导意义的宝贵经验。

关于佛教制度的研究,国内外有过不少研究成果,但多限于东晋南北朝以来政府对佛教进行管理的僧官制度,而较少提及教团为自治而产生的内部管理制度。在教制研究领域,一般多集中在《百丈清规》为标志的禅宗丛林制度。纵然有关于天台忏仪方面的研究,亦没有将之与教制建设相联系而挖掘一代祖师制定忏仪的苦心。其实,禅宗及其丛林制度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是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想文化各方面因素的合力所致。其中最直接的因素,就是佛教为应对唐武宗和五代周世宗灭佛事件所采取的自我保存措施。禅宗从藉教悟宗到教外别传的发展,最后仍然走上了教禅一致的道路。这一历史事实,也表明宗门和教门在思想和制度上的高度亲和性。

在道安-慧远一系的佛教事业发展中,道安创制了僧尼规范,慧远以庐山莲社的建立扩大为教团建设。在北方战乱的动荡中,有道安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之动;而在南方偏安的局面中,则有慧远沙门不敬王者之静。道安之动与慧远之静,都是契时应机之举,表现了这二位佛教领袖高度的政治智慧。而把道安之动与慧远之静完美结合起来的,则推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

太虚大师对中国佛教有过非常精辟的概括:禅观行演出台贤教,禅台贤行归净土门。并指出以道安-慧远一系的佛教思想体系和组织制度,成为中国佛教的主动流。民国以降,太虚倡导以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为旗帜的中国佛教复兴运动,教制与教产革新即属于佛教制度建设的范畴。太虚大师毕生的努力在此,他赉志以没的未竟事业,也在于佛教制度建设。

作为闽南佛学院自己培养的研究生,心皓法师对中国佛教的命运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天台教制史》是在她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基础上扩展起来的一部专著,对佛教建立在修证内涵基础上的仪轨作了详细阐述,希望为现代佛教僧制管理的反思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操作办法。本书的特点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天台宗以教观双美的特点著称于世,而佛教制度的创建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者把天台宗的教、观、制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进行了全面论述。由教义衍生出观法,又通过一系列的仪制将无形的禅观规范为可操作的行法。这在以往的天台论著中是不多见的,从而大大深化了国内的天台学研究。

第二,佛教的制度以印度传入的戒律为根本法,而以中国僧人根据国情教情而增益的僧制、清规为习惯法。无论是早期的僧制还是禅宗兴起以后的清规,中国佛教的教制既包括由戒律演化而来的各种约束身口行为的规约,也包括积极实践各种行道方法的修持规范和仪制。天台教制最早是隋智顗创建的《立制法》,这是继道安之后将印度戒律和中国佛教寺院生活相结合的一次有力尝试,之后天台历代祖师均有应时创建的诸种教制仪规。本书对佛教教制的历史发展作了清晰的梳理,并对宗门和教门的教制作了详细比较,对中国佛教的教制研究做出了比较重要的贡献。

第三,创建天台圆顿教理和观法的智者大师,为何建立一系列刚性的制度和忏法,并由历代天台祖师进行发展?作者分析了佛教世俗化的社会原因,更从僧团内部的修学体系入手,从教理、修行到制度做了全方位的探索。作者非常中肯地指出:良好的道风,在于推行着良好的寺制,所以僧团建设必须从各寺院因地制宜的规章制度的制订入手。这一制度除了承继传统的戒律和丛林制度外,还必须有定慧共修的功课制度,从精神层面加强僧人的自身道德建设。

中国佛教的复兴和发展,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对中国佛教的世俗化流弊,教内外学者也进行了大量分析和批评。但是,对僧团堕落的现象,这些分析和批评往往偏于外在的皮相之谈,其中指责的成分多于补台的建议。就中国佛教的发展而言,严肃戒律法制是修行得道的前提。涉及教团内部的管理,只有身为出家人的学术研究,才能深入中肯而为人信服。作者对天台教制的发掘弘扬,不仅仅填补了天台学研究中的缺门,对于当前佛教制度的建设、僧人宗教情操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为中国佛教的信仰建设和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史鉴,为中国佛教的复兴做了积极的贡献。我为心皓法师这部呕心沥血之作得以出版,感到由衷的喜悦。

作者附识:

2007年6月,厦门大学出版社推出闽南佛学院心皓法师《天台教制史》,在这部五十万字的著作中,寄托着新一代青年法师吸取历史经验、重振佛教道风的宏愿和心血。本文是笔者为此书所作序言,亦凝聚着本人多年来对佛教制度和道风建设的思考,谨提交2007年9月由闽南佛学院发起主办的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2007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

End

王雷泉:中国佛教的围墙困境

我对当前中国大陆佛教的时代特征,有一个基本判断,即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复兴临界点。所谓蓄势待发,是指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在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民众对佛教产生爆发性的宗教需求。但是我

王雷泉:佛教大学与佛教文化人

佛教大学与佛教文化人王雷泉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对于佛教教育,若从笔者1985年调研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等处,撰写《从僧伽教育看中国佛教的今天和明天》(刊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编《

王雷泉:佛教在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文革结束之后,中国佛教有二个转折阶段:第一个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宗教问题上的拨乱反正,结束了中国无法无天的局面,无法者,社会主义法制受到破坏;无天者,缺乏真正的宗教精神,失去了社会的精神生

王雷泉:《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典

问:据悉,作家王朔的新书《我的千岁寒》有很多内容取材于历史典故,其中一篇用北京话解读《金刚经》的文章最为引人关注。有消息说,王朔读《金刚经》时曾经读到崩溃。想知道,《金刚经》真的这么难懂吗?《金刚经》

王雷泉:走出围墙的擦边球大师——缅怀净慧长老

走出围墙的擦边球大师缅怀净慧长老王雷泉2013年4月20日上午,我在南京大学讲学间隙,惊闻雅安地震,净老舍报,当即发出一条微信。天灾接踵而至,佛门老成凋谢,痛楚难以言表,当晚在黄梅四祖寺讣闻下发一条跟

王雷泉:怎样复兴佛法

我曾经专门引述了在1893年,1893年锡兰的居士,就是摩诃菩提会的会长,达摩波罗居士。他参加了芝加哥的世界宗教大会之后,在返国的途中,一个很戏剧性的事实。结识了一个美国的传教士李提摩太,而李提摩太曾

王雷泉:“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

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王雷泉一、《法华经》中的如来使精神《法华经》说一乘佛法的根据,即度化一切生存在五浊恶世的众生,故在穷尽诸法实相的一乘圆理指引下,必须顺应时节因缘,方便说三乘法门,乃至从事一切

王雷泉:崇尚真实 呼唤真实——怀念正果法师

王雷泉:崇尚真实 呼唤真实怀念正果法师这年头,看多了教内外各种假冒伪劣的玩艺,已经很少有什么东西能令人感动了。使我的佛学观点发生转折,并自觉思考中国佛教命运的契机,可以回溯到十年前的二件事情。第一件,

王雷泉:丛林中的兵法——介绍《禅门锻炼说》

丛林中的兵法介绍《禅门锻炼说》王雷泉《禅门锻炼说》,又称《禅林锻炼说》﹑《锻炼说十三篇》,一卷。清初僧晦山戒显著,成于清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通行本收于《卍字续藏》第一一一冊。八十年代后期,江西云居

王雷泉:赵州吃茶记

赵州吃茶记王雷泉一、庭前柏子待何人?来参真际观音院,何幸国师塔尚存。寂寂禅风千载后,庭前柏子待何人?以上一诗,为净慧法师住持赵县柏林寺的感怀之作。柏林寺在唐代名观音院,从谂禅师长期行脚参学后,于八十岁

王雷泉:《特异心理学纵横谈》译后记

《特异心理学纵横谈》译后记王雷泉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中国大地上兴起的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的大论战,我们无意在此说三道四,今后的科学史和哲学史将会对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场论战兴起之时,我正在复旦大

王雷泉:佛教在新时代的社会化和组织化

佛教在新时代的社会化和组织化在复旦大学禅学会第三届年会上的会长致辞(2009年9月6日)王雷泉[8月15日,刚从黄梅四祖寺参加夏令营回上海。为《佛教观察》凤凰博客上传一组企业家与社会责任的文章、专访与

王雷泉:对中国近代两次庙产兴学风潮的反思

对中国近代两次庙产兴学风潮的反思王雷泉一被誉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父的杨文会居士,于1911年10月8日与世长辞。他的逝世,几乎成为满清覆灭和民国肇兴两个时代的分界。但旧的拖住新的,民国诞生并不意味着民

王雷泉:世纪之交宗教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世纪之交宗教研究的反思与展望一、《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出版缘起宗教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宗教学,迄今不过短短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中国宗教学的发展,是东西方思想猛烈碰撞

王雷泉:世纪之交的忧思──“庙产兴学”百年祭

世纪之交的忧思──庙产兴学百年祭王雷泉1898年3月,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抛出《劝学篇》奏折,揭开了中国政教关系史上臭名昭著的庙产兴学的序幕。在落后就要挨打的严峻现实下,满清王朝被西方列强逼上了近代化的

王雷泉:清泉与大海

一人性似水。人往高走,水往低流。超越的精神追求和顺俗的尘世沉浮,构成人永恒的两难困境。佛陀冷眼洞察,谓之曰苦。从此,人类有了治苦的良药。人还是往高走,求道之路如逆流,直须一口吸尽西江水。水还是往低流,

王雷泉:第三只眼看台湾佛教

台湾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人会表示疑义。台湾佛教经验是否适用于大陆?此话说不好,也实在太敏感。1998年10月下旬到11日上旬,笔者应台湾中华禅净协会会长惠空法师邀请,藉出席两岸禅学研讨会之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王雷泉:《法华经文句》提要

《法华经文句》提要王雷泉《法华经文句》,略称《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华文句》,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于陈祯明元年(五八七)讲于金陵光宅寺,门人灌顶记录,至唐贞观三年(六二九),补治

王雷泉:“吴越佛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总结

一、吴越佛教的定位各位代表:大会组委会委托我对吴越佛教与社会研讨会的成果作一简短的总结。本次会议收到近七十篇论文,用世界宗教研究所张新鹰副所长在开幕式致词上的说法,可说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惟贤老法师

王雷泉:超克自卑与我慢——六即成佛的实践意义

超克自卑与我慢六即成佛的实践意义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 王雷泉教授一、忧患时世中的如来使者隋开皇十七年(五九七)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五三八五九七),在禅定中安然入

王雷泉: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宗教

中国在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就经济、政治、精神三大层面而言:一是财富,二是正义,三是天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无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君子罕言利的时代毕竟过去了。然而,君子爱财还需取之有道,不能把国库

王雷泉:《坛经》解题

《坛经》解题王雷泉《坛经》,又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六祖坛经》、《法宝坛经》,一卷。唐代惠能(又作慧能)说,弟子法海集记。初集于唐开元元年(七一三),以后屡有增益和改易,日本《六祖坛经诸本集成》汇

王雷泉: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我其实是没有什么资格在这里作演讲的,因为我所讲的充其量不过是在世智辩聪的层面上耽误光景,不可能对大家的法身慧命带来什么受用,不过我想从文化这个层面上把我研究佛学的一点心得贡献给大家。所以如果我讲的东西

王雷泉:禅定要略——从一念三千说看生存困境之解决

禅定要略从一念三千说看生存困境之解决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 王雷泉教授一、人的生存困境做人难,人难做,做难人,难做人。一个难字,道尽了人的生存困境。哲学、宗教无非就是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而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

王雷泉: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

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王雷泉宗教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当宗教自身成为问题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发生了问题。这段话,是我1993年7月参加河北赵县

王雷泉:禅的基本目标

什么是禅的基本目标?用铃木大拙的话来说: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可以说,禅把蓄积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所有能量完全而自然地释放出来,这些能量在普通环境中受到压抑和扭曲,以致

王雷泉:以史为鉴,制度建设为重振道风之本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激荡融会中,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在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影响下,并受政教体制或顺或逆关系的制约,佛教中国化有四个重要的标志:格义、判教、僧官制度和丛林制度。格

王雷泉:《摩诃止观》片论

《摩诃止观》,原题名《圆顿止观》,十卷(因每卷各分上下,又作二十卷),为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538597)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在荆州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县)结夏安居期间所说,由门人灌顶笔录成

王雷泉:批判与适应──试论“人间佛教”的三个层面

提要宗教具有信仰、社会、文化三大层圈,由此形成宗教、政治、学术三极相互制衡的互动关系。从这一理论模型出发,笔者认为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在新的宗教生态中,佛教知识份子对中国传统佛教的反省

王雷泉:中国寺院岂能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主流佛教因义理不彰、组织涣散,无法满足民众爆发性的宗教需求。佛教因意识形态歧视和制度缺陷而形成的围墙困境,为权力寻租与资本逐利提供了巨大市场。政商利益集团利用佛教品牌特别是

王雷泉:加强教团建设 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教团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复旦大学哲学系王雷泉先生访谈录王先生参加了河北省佛教协会于1993年7月2026日举办的生活禅夏令营,请问您对这次活动有何观感?首先我要感谢净慧法师和河北省佛教协会的盛情邀情。

王雷泉:勿将宗教工具化 应帮菩萨一起普度众生

指望菩萨为自己做事的,进行利欲交换的就是迷信,愿意为菩萨做事的那才是宗教。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王雷泉在普陀山文化论坛上做演讲时表示,不要将宗教过度的工具化。宗教是人类最古老

王雷泉:佛教在中国文化重建中的共性与不共性

佛教在中国文化重建中的共性与不共性读太虚《文化人与阿赖耶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王雷泉一、太虚人生佛教思想的哲学基础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首述怀式的诗偈,出自太虚大师最重要的

王雷泉:二十世纪宗教发展的三条主线

为了说明法不归位的现象,我们来考察二十世纪宗教发展的整体脉络,由此梳理出三条矛盾主线。一、面对民族危机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宗教自身强烈的现代化诉求与经世致用倾向。中国的宗教同我们的国家民族是同命相连。

王雷泉:忧患与思考

一王:感谢《法音》杂志社的安排,使我们这些来自佛教内外不同方面的中青年理论工作者,能够坐下来就佛教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这次我参加了在河北赵县柏林寺举行的第二届生活禅夏令营后,到北京先后拜访了中国佛

王雷泉:复旦大学的佛学教育及展望

笔者提交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论文《佛教教育的目的、方法及前瞻》指出:一个健全的佛教教育体系,应该是以佛学院的宗教教育为核心,以居士组织和居士教育构成坚实的社会基础,以世俗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佛学研究和教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