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吃茶记
王雷泉
一、庭前柏子待何人?
来参真际观音院,何幸国师塔尚存。
寂寂禅风千载后,庭前柏子待何人?
以上一诗,为净慧法师住持赵县柏林寺的感怀之作。柏林寺在唐代名观音院,从谂禅师长期行脚参学后,于八十岁左右定居于此,任方丈四十年,人称赵州古佛。赵州对前来求道者,不管是曾到还是新来,皆请人吃茶去。赵州茶、云门饼、德州棒、临济喝,自唐宋起就风糜丛林,几成为中国禅宗的象征。净慧法师1988年以《法音》主编身份出任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即以一家《禅》刊,二座祖庭(临济寺与柏林寺)为中心,建构河北教团。1993年7月20日至26日在柏林寺举办了以大专青年为主体的首届生活禅夏令营,可说是中国大陆佛教界一次真正面向社会的主体性活动。如此殊胜机缘,岂可当面错过?我素不喜应酬,这次放下手中一应杂事,带着选修我的佛教哲学课的四位复旦同学,去领略赵州茶究竟是什么滋味。
与赵州同时代的雪峰义存禅师驻锡南方,有学生问:如何是古潭寒泉?雪峰答:即使你瞪目而视,也看不到底。那饮水的人怎么办呢?他不用嘴饮。赵州得知这段对话后笑着说:既然他不用嘴饮,也许用鼻饮吧?人问:那你说如何是古潭寒泉?味道很苦。再问:饮水人又如何?赵州回答:死去。据说雪峰听到这话,大为赞许:真是古佛!看来,这赵州茶不是那么好喝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朴鼻香,直须以超绝尘世的智慧烹煎寒泉,冲泡成慈悲济世的热茶,重新面对这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亦即禅家所谓大死一番,再活现成。
道不远人,触目皆是,故当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指着柏树说:庭前柏树子。柏林寺遂以此名世,现占地四十余亩,主建筑目前仅新建的普光明殿和文革后硕果仅存的赵州禅师塔,殿前是一笔直的大道,两侧宣传廊工笔书写着禅林故事、生活禅宗旨和佛教流通书目,呈现出一派浓郁的文化氛围。几株古柏矗立在一在片新栽的柏树林中,翠柏间一块红色宣传牌写着我们的事业需要您的认同与参与,可说是高着眼的传神之笔,把这次夏令营的宗旨提撕出来了。
我没有看到庭前柏树子,却看到柏树上系着一块块名牌,亦有当地党政官员的名字。这里是常住规划的柏树林区,供信徒和各界人士栽种,每珠付费三十元,位置之前后隐显皆由抽签决定,以示众生平等。在商业行为已侵蚀到寺庙中的今天,这一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举措使我大为感动,当即表示也要在此栽上一株柏树,长伴随这里的清风明月。
二、东门、西门、南门、北门
夏令营开营式同时又是河北禅学研究所成立典礼。国务院宗教事业局派员到会祝贺,石家庄市、赵县及井陉县、正定县各级政府部门的官员济济一堂。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吴立民所长受赵朴初会长委托宣读贺词,并与河北省宗教局局长一同为河北禅学研究所揭牌。主持者让我代表学者致词,我说就提起个疑情向大家请教吧!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叫做宗教问题。宗教不应该是问题,它是解决我们人生问题的,当宗教自身成为问题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发生了问题。有了问题就需要我们在宗教界、政府部门和文化学术界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这次夏令营就为解决这些问题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有僧问:如何是赵州?意为赵州禅师的禅风如何,赵州答以东门、西门、南门、北门。条条大路通罗马,求道的大门向四方人士敞开着。禅的满园春色不仅仅属于佛教徒,它通过《禅》刊等媒介,从佛教的信仰层圈出发,扩散到社会和文化层圈,又从社会和文化层圈向信仰层圈凝聚。于是,当专门培养出家僧侣的佛学院教育遇到障碍,以致赵州初会长在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大声疾呼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还是人才时,许多并非佛教教徒的大中学师生,甚至包括博士生和硕士生在内的人才,却自掏草鞋钱,从天南地北聚集到一起来了。判教是中国佛教独特的智慧,把一切表面上看来对立矛盾的思想和现象总持到一个圆融有序的整体,其奥妙端在去执。从此处看山穷水尽,换一个角度也许峰同路转。
赵州四门通十方,它以大海一样的胸怀接纳着十方海众。不管你信不信佛教,既然进了寺庙,就必须按佛门的规矩,领略一下丛林的生活。清晨四点半打板起床,五点早课,近二百人上殿,显得点拥挤,绕佛是在殿外进行的。《生活禅夏令营手册》规定:列队有先后次序,出家人在前,在家人在后;男在前,女在后;居士中穿缦衣海青的在前,俗装在后。在几个关键处有小沙弥引礼,虽然大多数营员从未经历过丛林生活,也未经过任何操练,一个个双手合十,口诵圣号,居然中规中矩。黄底绿字的夏令营旗,在绕佛的人群上空猎猎作响,与千年赵州塔交相辉映。
早午两斋过堂,穿着统一营服的营员行礼如仪,虽吃着青菜谈饭,须心存五观,时时想着众生的恩情大如须弥山。晚间若无讲座和讨论,则在禅堂打坐。望着坐在禅床上许多和我一样忙着搬动双腿的营员,不禁自嘲起来,连腿子都控制不了,又如何控制自己的心灵,还奢谈什么佛法?至多是在世智辨聪上讨话计罢了。但从他们一本正经的肃穆表情上,又安知日后不会出现几位参庭前柏子内蕴消息的龙象?
三、会贤堂里吃茶去
人贤堂是一个简易大棚子,电力不足,电扇无力地旋转着,电灯发出昏黄的光。而经理性提纯的佛教精神,有如清凉的泉水,熄灭着尘世的热恼;如智慧的火炬,照亮着无明的人心。短短一个星期中,它成了夏令营学术文化中心。夏令营在这里安排了九次密集型佛学讲座,二次普茶实际上是二次大型佛学讲座会,加上营员向各位主讲法师、居士的请益,以及导师净慧法师在禅堂、斋堂、参拜临济祖庭、苍岩山一日游等各种场合所作的开示,相当于大学大半个学期的教学量。
讲座由吴立民先生拉开序幕,他曾在柏林寺讲过《药师经》,将重点放在人类生的一面,这次以生活禅为题,拈出食、识、时三字,阐发了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的关系。第二场由闽南佛学院老师湛如法师讲《禅宗的理论与实践》,他原来准备了天台止观的题目,因营员反映不能接受过分专门的课题,他连夜改写了讲搞。第三场是请前来观礼的美国佛教正信会证圣法师演讲,他在俗时是从事艺术工作的,谈吐极富魅力,但坦陈了从基督教转向佛教的心路历程,引起听众的强烈兴趣。闽南佛学院济群法师讲的是《生命的痛苦与解脱》,在我们看来很枯燥的题目,经他用恢谐的语调娓娓道来,非常具有感染力。接下来二场是留学斯里兰卡的净因法师和学愚法师讲的《南传佛教及其对汉地佛教的启示》和《妇女与佛教》。
第七场是北京于晓非先生的即席演讲,因他中途从五台山赶来,故临时在晚间加了一场,针对一些学院派出身的学者大声疾呼要高扬宗教的主体性格,于先生强调佛教就是佛教。我在最后一天演讲《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于先生的观点从理论和历史上作了展开。第九场是净慧法师的总结性讲演,针对讲者和听众中的一些问题,就大乘与小乘、宗门与教下、渐修与顿悟等问题作了开示。
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晚上,有两次热烈的讨论会。为突出丛林生活的气氛,会贤堂外高悬着普茶牌,由营员提着茶壶行堂,给大家冲泡上好的云居山云雾茶。原来只安排一次茶话后,因大家发言踊跃,欲罢不能,掌握会场的总干事明海师机断处置,宣布第二天继续请大家吃茶。明海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柏林寺还有好几位大学毕业的出家人。年轻人的心总是相通的,讨论会的气氛真城感人,一位大学生说在这里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躁动不安的滚滚红尘,需要有精神公园来平衡精神生态,使处于热恼人生中的俗人能在这里享受到清凉和安祥。闹市变成了公园,大家都没有饭吃;清净的公园变成了闹市,那就从根本上取消了宗教存在的意义。在恢复宗教活动十余年之后的今天,人们已不满足于求神拜佛和旅游观光层次上的佛教了,期盼着经过更改提纯的真正宗教精神的复归。净慧法师颇为感慨:社会对我们提出了这么高的要求,我们准备好了没有啊?
四、万法归一,一归何所?
有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赵州禅师答: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这段脍炙人口的名言,不仅回答了超越与内在、绝对与相对的辨主睥关系,也成为东西方宗教和哲学分野的标志。
证圣法师演讲时,没有正面回答佛教与基督教孰为优劣的提问。普茶时,有人又要请净慧法师来解答这个问题。国内宗教界有个默契,不评论诸教间的优劣高低,所以他把球踢到了我这个教外学者身上。我说无论东西古今,人们都想在有限中达到无限,相对中达到绝对,使心灵得到安顿。西方宗教向外探索,把万法归结到上帝;而佛教则向内探索,把这绝对的一复归到人心,万法缘起,不存在创造并主宰世界的上帝;人人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光这二点,就使佛教迥异于一切其他宗教。不过,在与一些大学教师的讨论中,我们都感到佛教现在需要的倒是学习其他宗教的长处。
中国佛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判教开宗,体现了一种纵观俯瞰全部佛法的高度智慧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判教就是确定自己所信奉所研究的佛教在中国文化和人类精神中的位置,然后才能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衡量一个宗教的标准,应有信仰素质、组织规模和文化品味三大指标。佛教在义理和文化品味上远远高于其他宗教,在信仰素质上尚有待提高,在规模上则远不如其他宗教。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儒教已从政教合一的国教地位退出,恢复了儒学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原貌,佛教在原儒道佛三教关系中的屈儒地位已不复存在。如果说历史上的中国佛教是印度宗教和中国宗教二大河系汇流的产物,那么今天的佛教则是全方位地面临着世界三大宗教河系冲撞融汇的问题。佛教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组织现代化,如何使一盘散沙的教团凝聚起来,体现赵州四门精神的夏令营表式,应该说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毕业于内蒙古一所大学中文系的明证师教唱禅曲,唱得最多的是无门禅师作的《赵州无门关》: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平时,营员们分五组出坡,各司斋堂清洗、送开水、搬桌椅、锄草扫地等事务。第一组在整个夏令营担任厨房及行堂工作,双其他各组都来得辛苦。一位上海的大学生说,他在这几天洗的碗超过了他一生中所洗的所有东西。他说千里迢迢到赵州祖庭是来寻道的,所以初时对洗碗很是抱怨,现在他发现,道就在洗钵盂的日常生活中。正如净慧法师在《生活禅开题》所写的:如果我们从生活中找回禅的精神(其实它从来没有离开过生活),让生活与禅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我们的生活便如诗如画,恬适安祥了。
赵州未悟道前,问他的教师南泉普愿:什么是道?南泉回答:平常心是道。道不在天边,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体现在庭前柏树子和赵州城东西南北四门中,体现在吃茶和洗钵盂的日常生活中。明乎此,无论是清冽的古潭寒泉,还是混浊的黄浦江水,都可以用来冲泡赵州茶。有赵朴初居士诗为证:
平生用不尽,拂子时时竖。
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
(原载《佛教文化》1993年第四期)
End
我对当前中国大陆佛教的时代特征,有一个基本判断,即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复兴临界点。所谓蓄势待发,是指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在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民众对佛教产生爆发性的宗教需求。但是我
我很向往禅堂生活,虽然也曾有过禅堂打过坐的经历,但是还从没有参加过打禅七的体验。去年冬天报了柏林寺的一期禅七,但是由于机缘未成熟,没能去成。今年又接着报名,终于成行,成为丙申年冬季禅七第四期的一个禅子
赵州禅师(778年~897年),法号从谂,祖籍山东临淄,出生地曹州(今山东菏泽),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唐大中十一年(8
赵州是唐末禅门的著名大德,是一位大手笔宗师。他不与人谈玄说妙、言机论境,也不行棒行喝,只以本分事用平常言语接人,如“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吃茶去”等话,以接来者,形成了独特的“赵州门风”。此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赵州禅师公案一师示众云:“大道只在目前,要且难睹。”-----大道从来无遮无隐,一直在眼前,只有悟者才能看清楚。僧乃问:“目前有何形段,令学人睹?”眼前的大道,是何形状,能试说说让求学人明白吗?师云:
(一)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师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
赵州和尚生于中唐,圆寂于晚唐。他本名从谂,俗家姓郝,是山东人。他生于公元778年,卒年是897年,住世一百二十岁。赵州和尚就像我们在座的许多同学一样,童贞入道,很小的时候就出家了。他在做沙弥的时候就参
中国禅宗史上有个名气很大的禅师,叫赵州和尚,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赵州和尚法名从谂,俗姓郝,唐代曹州郝乡(今山东曹县一带)人。他幼年出家,得道后,大部分时间住在河北赵州观音院,弘扬禅法,人称“赵州
赵州从谂和尚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 卒于唐干宁四年(公元897年亦即唐亡前十年),山东曹州人,俗姓郝,从小在本州的扈通院出家(依《古尊宿语录》),另一说为青州临淄人(依《宋高僧传》)。未受戒
赵州禅师(778年~897年),法号从谂,祖籍山东临淄,出生地曹州(今山东菏泽),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唐大中十一年(85
一、鸡鸣丑,愁见起来还漏逗。裙子褊衫个也无,袈裟形相些些有。裩无腰,袴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比望修行利济人,谁知变作不唧溜。丑时鸡鸣,赵州禅师这时候就该起床用功了,可是自己也没个裙子褊衫,身上的裤子没
佛教大学与佛教文化人王雷泉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对于佛教教育,若从笔者1985年调研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等处,撰写《从僧伽教育看中国佛教的今天和明天》(刊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编《
文革结束之后,中国佛教有二个转折阶段:第一个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宗教问题上的拨乱反正,结束了中国无法无天的局面,无法者,社会主义法制受到破坏;无天者,缺乏真正的宗教精神,失去了社会的精神生
问:据悉,作家王朔的新书《我的千岁寒》有很多内容取材于历史典故,其中一篇用北京话解读《金刚经》的文章最为引人关注。有消息说,王朔读《金刚经》时曾经读到崩溃。想知道,《金刚经》真的这么难懂吗?《金刚经》
走出围墙的擦边球大师缅怀净慧长老王雷泉2013年4月20日上午,我在南京大学讲学间隙,惊闻雅安地震,净老舍报,当即发出一条微信。天灾接踵而至,佛门老成凋谢,痛楚难以言表,当晚在黄梅四祖寺讣闻下发一条跟
我曾经专门引述了在1893年,1893年锡兰的居士,就是摩诃菩提会的会长,达摩波罗居士。他参加了芝加哥的世界宗教大会之后,在返国的途中,一个很戏剧性的事实。结识了一个美国的传教士李提摩太,而李提摩太曾
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王雷泉一、《法华经》中的如来使精神《法华经》说一乘佛法的根据,即度化一切生存在五浊恶世的众生,故在穷尽诸法实相的一乘圆理指引下,必须顺应时节因缘,方便说三乘法门,乃至从事一切
字字如法,寻思何曾说一法怀念严北溟先生[《改变命运的六十天严北溟与国共和平谈判》上下集于九月六日、七日晚上九点正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播出。寻出这篇为复旦大学哲学系建系五十周年而作的纪念文章,以纪念我的
王雷泉:崇尚真实 呼唤真实怀念正果法师这年头,看多了教内外各种假冒伪劣的玩艺,已经很少有什么东西能令人感动了。使我的佛学观点发生转折,并自觉思考中国佛教命运的契机,可以回溯到十年前的二件事情。第一件,
丛林中的兵法介绍《禅门锻炼说》王雷泉《禅门锻炼说》,又称《禅林锻炼说》﹑《锻炼说十三篇》,一卷。清初僧晦山戒显著,成于清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通行本收于《卍字续藏》第一一一冊。八十年代后期,江西云居
热中有冷与热中有乱如何看待当前社会的宗教热复旦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任 王雷泉当前,在传播媒体中时时可见宗教热这个语词。对这个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词,人们往往会得出不同的判断,甚至在实践中作出截然不同的决策。
赵州吃茶记王雷泉一、庭前柏子待何人?来参真际观音院,何幸国师塔尚存。寂寂禅风千载后,庭前柏子待何人?以上一诗,为净慧法师住持赵县柏林寺的感怀之作。柏林寺在唐代名观音院,从谂禅师长期行脚参学后,于八十岁
《特异心理学纵横谈》译后记王雷泉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中国大地上兴起的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的大论战,我们无意在此说三道四,今后的科学史和哲学史将会对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场论战兴起之时,我正在复旦大
佛教在新时代的社会化和组织化在复旦大学禅学会第三届年会上的会长致辞(2009年9月6日)王雷泉[8月15日,刚从黄梅四祖寺参加夏令营回上海。为《佛教观察》凤凰博客上传一组企业家与社会责任的文章、专访与
对中国近代两次庙产兴学风潮的反思王雷泉一被誉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父的杨文会居士,于1911年10月8日与世长辞。他的逝世,几乎成为满清覆灭和民国肇兴两个时代的分界。但旧的拖住新的,民国诞生并不意味着民
世纪之交宗教研究的反思与展望一、《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出版缘起宗教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宗教学,迄今不过短短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中国宗教学的发展,是东西方思想猛烈碰撞
世纪之交的忧思──庙产兴学百年祭王雷泉1898年3月,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抛出《劝学篇》奏折,揭开了中国政教关系史上臭名昭著的庙产兴学的序幕。在落后就要挨打的严峻现实下,满清王朝被西方列强逼上了近代化的
硕果仅存的禅藏概貌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王雷泉 释空影合撰《禅源诸诠集都序》,四卷。唐代宗密撰,约成于唐太和二年(八三八)至开成五年(八四○)之间。通行本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另有敦煌遗书本行世
一人性似水。人往高走,水往低流。超越的精神追求和顺俗的尘世沉浮,构成人永恒的两难困境。佛陀冷眼洞察,谓之曰苦。从此,人类有了治苦的良药。人还是往高走,求道之路如逆流,直须一口吸尽西江水。水还是往低流,
美国天普大学宗教系史威德教授(Leonard Swidler),可说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一九九二年五月底他再次访问复旦大学哲学系,并专门为我所主持的出家僧尼佛学研究班讲学,题目是已广为大陆学术界知晓的宗
台湾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人会表示疑义。台湾佛教经验是否适用于大陆?此话说不好,也实在太敏感。1998年10月下旬到11日上旬,笔者应台湾中华禅净协会会长惠空法师邀请,藉出席两岸禅学研讨会之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法华经文句》提要王雷泉《法华经文句》,略称《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华文句》,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于陈祯明元年(五八七)讲于金陵光宅寺,门人灌顶记录,至唐贞观三年(六二九),补治
一、吴越佛教的定位各位代表:大会组委会委托我对吴越佛教与社会研讨会的成果作一简短的总结。本次会议收到近七十篇论文,用世界宗教研究所张新鹰副所长在开幕式致词上的说法,可说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惟贤老法师
超克自卑与我慢六即成佛的实践意义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 王雷泉教授一、忧患时世中的如来使者隋开皇十七年(五九七)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五三八五九七),在禅定中安然入
中国在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就经济、政治、精神三大层面而言:一是财富,二是正义,三是天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无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君子罕言利的时代毕竟过去了。然而,君子爱财还需取之有道,不能把国库
《坛经》解题王雷泉《坛经》,又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六祖坛经》、《法宝坛经》,一卷。唐代惠能(又作慧能)说,弟子法海集记。初集于唐开元元年(七一三),以后屡有增益和改易,日本《六祖坛经诸本集成》汇
我其实是没有什么资格在这里作演讲的,因为我所讲的充其量不过是在世智辩聪的层面上耽误光景,不可能对大家的法身慧命带来什么受用,不过我想从文化这个层面上把我研究佛学的一点心得贡献给大家。所以如果我讲的东西
禅定要略从一念三千说看生存困境之解决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 王雷泉教授一、人的生存困境做人难,人难做,做难人,难做人。一个难字,道尽了人的生存困境。哲学、宗教无非就是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而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
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王雷泉宗教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当宗教自身成为问题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发生了问题。这段话,是我1993年7月参加河北赵县
什么是禅的基本目标?用铃木大拙的话来说: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可以说,禅把蓄积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所有能量完全而自然地释放出来,这些能量在普通环境中受到压抑和扭曲,以致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激荡融会中,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在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影响下,并受政教体制或顺或逆关系的制约,佛教中国化有四个重要的标志:格义、判教、僧官制度和丛林制度。格
《摩诃止观》,原题名《圆顿止观》,十卷(因每卷各分上下,又作二十卷),为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538597)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在荆州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县)结夏安居期间所说,由门人灌顶笔录成
提要宗教具有信仰、社会、文化三大层圈,由此形成宗教、政治、学术三极相互制衡的互动关系。从这一理论模型出发,笔者认为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在新的宗教生态中,佛教知识份子对中国传统佛教的反省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主流佛教因义理不彰、组织涣散,无法满足民众爆发性的宗教需求。佛教因意识形态歧视和制度缺陷而形成的围墙困境,为权力寻租与资本逐利提供了巨大市场。政商利益集团利用佛教品牌特别是
加强教团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复旦大学哲学系王雷泉先生访谈录王先生参加了河北省佛教协会于1993年7月2026日举办的生活禅夏令营,请问您对这次活动有何观感?首先我要感谢净慧法师和河北省佛教协会的盛情邀情。
指望菩萨为自己做事的,进行利欲交换的就是迷信,愿意为菩萨做事的那才是宗教。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王雷泉在普陀山文化论坛上做演讲时表示,不要将宗教过度的工具化。宗教是人类最古老
《慨古录》,一卷。明代圆澄(署名为无名叟)撰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通行本现收于《续藏》第一一四册。作者不愿与俗世同流合污,兴慨古之叹,而又不敢署上真名,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堕落的佛教界及畸型的政教关
佛教在中国文化重建中的共性与不共性读太虚《文化人与阿赖耶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王雷泉一、太虚人生佛教思想的哲学基础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首述怀式的诗偈,出自太虚大师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