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魏德东:从经济学角度看宗教
2025-01-25 12:43

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宗教社会学家在历经30多年的艰苦探索之后,终于赢得了突破,提出了新的理论范式,这就是宗教市场堆。创立宗教市场论的核心人物是美国的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他曾长期任职于华盛顿大学,现任教于德克萨斯州的贝勒大学 (Baylor University),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宗教社会学家。他著作等身,著有《宗教的未来》 (The Future of Religion, 1986)、《美国的宗教化1776- 1990》(The Churching of America 1776-1990,1993)、《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Acts of Faith:Ex plaining the Human Side of Religion,2000)、《解释宗教生活》(Exploring the Religious Life,2004)等。令人高兴的是,他的代表作《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已有中译本,为我们系统了解宗教市场论的内容提供了方便。

传统理论范式

从亚当斯密、大卫休谟、奥古斯特孔德、卡尔马克思,到马克斯韦伯、伊梅尔迪尔凯姆、维廉詹姆士、卡尔荣格、西格蒙弗洛伊德,这些近代社会科学的代表人物对宗教的具体看法各异,但基本倾向是一致的,并且形成了近3个世纪以来的主流宗教观,核心内容是:

1,从认识论角度讲,宗教妨碍理性思维,是非理性的,宗教是科学的敌人。科学每前进一步,宗教的地盘就萎缩一步。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对宗教的需要会逐渐降低,直至消亡。后来这被归纳为世俗化命题。1966年的美国大学教科书《宗教人类学视野》写到:

英国的托马斯沃尔斯顿(Thomas Wool ston,1670-1731)最先为宗教的灭亡预定了日期,他在 1710年前后的著作《生活之树宗教研究》中充满信心地写到:基督教将在1900年前消失。宗教不过是原始时代的残余,其灭绝只是个时间问题。

这类判断成为近3个世纪以来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主导声音。

2,从社会根源上说,宗教神化暴君,是烦恼、失落和苦难的止痛药。西美尔称宗教为镇静剂,马克思的名言是: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消除了宗教存在的社会基础,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教只是旧社会的残余。

现代生活对传统范式的挑战

令人费解的是,20世纪的社会发展对上述解释范式提出了重大挑战,这表现在许多方面。

1,美国宗教历史的挑战

自19世纪以来,美国宗教似乎一直与现代化齐头并进,丝毫没有显示出消亡哪怕是衰弱的趋势。

特别令人惊诧的是,在最近的一个半世纪,美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美国人的宗教性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教会成员的比率实际上增加了1倍,其它的宗教信仰指数也在乎稳中有所发展。进入21世纪,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宗教性最强的发达国家。

2003年,纽约大学金融学教授弗格森 (Niall Ferguson)发表为什么美国超过欧洲上帝的因素一文,指出美国的经济之所以一直比欧洲好,与绝大多数美国人有宗教信仰有直接关系。他为此提出了大量证据,其中之一是:

50%多的欧洲人:上帝对他们没有意义。

82%的美国人:上帝对他们非常重要。

这使人们重新认识到,星期天座无虚席的美国教堂与其繁荣的经济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系。

2,欧洲的挑战

20世纪欧洲的传统教会表面上衰弱了,人们对上帝好象已不如过去虔诚,这似乎印证了世俗化理论。但与此同时,外来宗教和新兴宗教在欧洲有高速的发展。以佛教为例,各种宗派都有迅速的增长。目前已经有藏传佛教的活佛,死后的转世灵童为欧洲人。几乎所有的新兴宗教都在欧洲找到了成长的土壤,发源于韩国的统一教,遍布欧洲的每一个国家。因此,欧洲宗教版图只是此起彼伏,总体上并没有衰弱。

3,科学发展的挑战

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刘巴 (James Leuba)从《美国科学家名人录》中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要求每人选择一项:

问题1.我相信一个对他祈祷可以期待得到回答的上帝。

问题2,我不相信上述所定义的上帝。

问题3.我对这个问题没有确定的信念。

1996年,埃德华拉森(Edward J.Larson)和拉瑞威赞(Larry Witham)照本复制了刘巴的调查。

刘巴原本想展示科学家是非宗教的,但令他遗憾的是,41.8%的人选择了第一项答案,这被视为是原教旨主义的。可能更令他不可思议的是,82年后,选择第一项的科学家依然有 39.3%,这表明:科学家对于上帝的信仰一直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一句话,传统理论范式想当然地把宗教本身看作是一成不变的,改变的是人们的宗教需求。

宗教市场论的核心,则是把人们的宗教需求看作大体稳定的,对当代宗教生活起决定作用的,是教会的产品,而不是信仰者。

基于上述事实,1997年皮特伯格又说:我想我和大多数其他宗教学家在1960年代就世俗化所写的东西是个错误。我们的潜在论述是说世俗化和现代性携手并行。越现代化就越世俗化今日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确实不是世俗化的,而是非常宗教的。

宗教市场论:新范式的内容及其应用

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对传统的宗教解释模式产生怀疑。70年代出现了新理论的碎片,80年代碎片逐渐集结, 90年代终于凝聚成新的解释范式,这就是宗教市场论。

所谓宗教市场,英文是Religious E conomies,直译宗教经济。考虑到中文语境中宗教经济很容易让人等同于寺院经济、教会经济等,故称其为宗教市场。

新范式认为,在一些主要元素上,宗教系统与经济系统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宗教市场的构成包括:

A,宗教产品的消费者一般信徒:佛教居士,基督教平信徒等;

B,宗教产品的供给者教职人员:和尚、牧师、阿訇等;

C,宗教产品各种形式的活动。

斯达克的核心观点是:当代宗教变化的主要根源取决于宗教产品的供给者。其基本理论环节是:

第一,如果宗教市场完全受市场驱动,没有外在管制,必将导致宗教的多元和竞争。

第二,在宗教自由竞争的前提下,为了赢得信众,教会必定竭力奉献符合社会需要的宗教产品,最终形成宗教超市。

第三,竞争或许会造成具体教会的兴衰,但在总体上必定提高社会的宗教消费水平,促进宗教的繁荣。

第四,相反,如果宗教市场由国家垄断,必定产生懒惰的宗教供应商和无效的宗教产品,引发该宗教的衰弱。

斯达克得意地说,把经济学的这一基本原则应用在宗教现象上,将会取得极为巨大的解释力。

1,如何理解宗教在美国的繁荣,这是在旧范式框架下备受困扰的问题。有人满足于断言美国宗教缺少深度,表面的普遍流行是虚幻的。欧洲学者喜欢将其归咎于美国文化的落后,群众幼稚而轻信,知识分子的文化影响太小,等等。

依据新范式,美国宗教活力的真实原因要到供给方面而不是需求方面去寻找。基于政教分离的传统,美国政府对于宗教组织事务的干预相对稀少,历经2个多世纪的自由竞争,美国宗教组织得到了超乎想象的成长。

现在美国有1,500多个宗教宗派,成员超过100万的有24个。

一每个团体的生存都完全依靠自愿奉献。

美国人的宗教捐款目前是每年600多亿美元,即18岁以上的公民中平均每人330美元。

这在全世界是无可比拟的。

以我在美国的研究经验,美国的教职人员是非常辛苦的。2000年我在休斯顿德州佛教学院教书的时候,参加过一次佛教弘法活动,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周末,一位江苏籍、时年68岁的老和尚下午3∶00出发,历时3个小时,到 300公里以外墨西哥湾海边的一个华人社区讲法,晚上10点回返,次日凌晨1点回到佛寺。期间还因汽车超速被警察罚款。为什么要这样?除了内在的传教热情外,社会性的原因就是有竞争,要生存。

一位欧洲牧师访问美国后曾经感慨:这里有全世界工作最勤奋、价格最低廉、素质最高的牧师。

2,欧洲传统宗教表面衰弱的原因也可以在宗教市场论的框架下得到很好解释。以瑞典为例,国家以基督新教路德宗为国教,强制征收教会税,所有的教职人员都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拿政府工资,维护教堂运转的费用也来自国家。这一宗教垄断造成的结果是,星期天讲堂冷冷清清,教会得到的自愿捐献基本是零。

斯达克总结说,欧洲社会表面的世俗化不是缺乏宗教需求,而是缺乏有活力而又吸引人的宗教公司的结果。与此同时,传统宗教缺少活力的地方,正是外来宗教和新兴宗教的沃土。

3,宗教市场论也予科学家的宗教信仰问题以妥帖的解释。今天的宗教教职人员许多拥有博士学位,非常理解知识分子的心理,并为此创造出相应的传教方式。宗教团体也以各种方式迎合知识分子的需要,如举办禅夏令营,开办佛教图书馆等。

台湾佛光山的许多尼姑都具有博士学位,目前在大陆就读的学校就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河北赵县柏林寺的禅夏令营是吸引知识分子学佛的又一种新方式。营员以大学生为主,从1993年开始举办,吃、住、活动完全免费,已经连续举办11届,营员总计3000人以上。这项活动很受大学生的欢迎,而且已经有一些人在夏令营后出家。柏林寺为什么会这样成功地吸引大学生?一个重要原因是活动的组织者本身,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位毕业于中山大学天文系,他们出家当和尚以后,比较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很能提供符合大学生的宗教产品,扩大寺庙的社会影响。

宗教市场论也予新兴宗教现象以妥帖的解释。新兴宗教公司进入自由市场后的成功程度跟既存宗教公司的效率和多样性成反比,传统教会软弱或懒惰有多少,新兴宗教运动就兴盛多少。透过这一视点,欧洲新兴宗教发达的理由一目了然。

小结

传统理论范式基本把宗教自身看作是一成不变的对象,起变化的是人们的宗教信仰,随着科学知识的丰富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宗教需求会逐渐降低,宗教将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消亡。然而20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却对这一范式提出了严峻挑战。针对这一难题,宗教市场论另辟蹊径,从宗教组织一方探讨宗教在当代社会存在的根源,认为在宗教自由竞争的体制下,宗教教职人员基于存在与发展的需要,会不断创造并供给新的宗教产品,吸引乃至激发大众的宗教需求,促进宗教的繁荣。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宗教学家纷纷将这一理论范式应用于世界不同地区,在对当代宗教生活的解释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也正在致力于用宗教市场论解释当代的中国宗教,并希望在这一过程中对这一范式作出丰富和修正。

中国有句老话: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可以说,宗教市场论从新的角度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精神,这就是: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End

从艺术到宗教

◎ 蒋 勳在中国历史上,晚唐和南朝的文学,其实都属于感伤美学。从李叔同早期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灿烂华丽后的幻灭,隐隐含着一股忧伤。这也许跟他父亲早逝,母亲坎坷的偏房命运戚戚相关。他虽然出生

李炳南: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

问: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胡美月)答:在因地讲,他教重信受服从,佛教则重信解觉悟。在果地讲,他教不断生死轮回,佛教独能得到不生不灭。在崇拜讲,他教推重天帝最尊,尝罚由之,佛教则视天帝为凡夫,

疫情下物我关系的宗教学反思

◎ 温金玉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袭击了我们,让传统喜庆的春节笼罩在恐慌与焦虑的气氛之中。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国上下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广大医务人员无

果子的宗教想象

◎ 孙英刚水果是中古时期佛教寺院的重要食物来源,不但可以作为时药,还可以在过中之后榨汁饮用,补充能量,也就是作为非时药。水果对于佛教的重要性,可以从佛经屡屡出现的佛祖关于水果的谈话、佛教文献中数量众多

宗教与迷信之区别

宗教与迷信之区别◎ 惟 贤 宗教与封建迷信是有很大的区别。一、产生的来源不同封建迷信来自民间,涉及民间的习惯、民间的传说、民间的理想、民间的愿望。而宗教的产生有其历史、教主及教义,既有产生的历史根源

我的宗教经验

我的宗教经验太虚大师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当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第一年已经读熟了法华经,每日

元宪宗举行宗教辩论

元代的大臣郝经给元世祖忽必烈的上书《立政议》中对元宪宗蒙哥的评价:先皇帝初践宝位,皆以为致治之主,不世出也。既而下令鸠括符玺,督察邮传,遣使四出,究核徭赋,以来民瘼,污吏滥官,黜责殆遍,其愿治之心亦切

评《真宗教旨》

◎ 杨仁山 十余年前,获《真宗教旨》一卷,悉心研究,觉与经意不合处颇多,遂参注行间,以备刍荛之采。真心论道,不避忌讳,所谓个中人方谈个中事也。近时泰西各国办理庶务,日求进益,总不以成法为足。贵宗广布佛

宗教文化存在盲区

近日,学者楼宇烈在家中接受《新京报》记者的访问。楼宇烈研究佛学多年,访问即从佛教切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谈到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安放身心,最后又回到宗教教育问题。    新京报:你提到以佛治心,佛

古丝路之宗教音乐交流融合

古丝路之宗教音乐交流融合--以唐代法曲为例◎ 陈 然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桥梁。音乐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能够超越语言障碍进行传播和交流。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之始,音乐文化交流就日益频繁起

佛教角度看大爱与小爱

佛教角度看大爱与小爱◎ 慧 广世间的小爱,至少能让你的亲人得到一份好心情。事实上,我们无论追求多么大的幸福,其实也就是一份好心情,好心情能够延续一天就是一天的幸福,延续一个月就是一个月的幸福,延续一年

佛学与宗教及科学

◎ 太 虚佛学的本质固为美满,而流行在世界上,必须适应于社会文化,方算真俗不二、圆融无碍的大教。现在世界文化,大致不出宗教与科学二种:宗教为富于情意的,其力量在团结人心;科学为富于理智的,其功用在能分

科学vs宗教?不,科学与宗教携手并行

2007年新加坡高校入学考试出了一道作文题: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科学与宗教(资料图)基于某些历史原因,宗教曾经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大帽子。尤其是在近代自然学科崛起后,宗

雪漠:人为什么在走投无路时,才和宗教搭上关系?

◎问:有一种现象,很多人都是在人生不得意时跟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说:信仰宗教是弱者的表现。人为什么在走投无路时,才和宗教搭上关系?●雪漠:许多人只有在走投无路时才去关照精神。平时,他的心灵被外部的

方广锠:中国宗教文献研究的新动向

2004年11月18日至21日,中国宗教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日本京都召开。来自中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美国、奥地利、德国等国的学者26 人在会上发表论文,并就中国宗教文献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李向平:社会缺席,宗教安在?

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宗教的社会存在及其表达形式,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据统计,目前中国有佛、道、伊、天、基等五大主要宗教,信教群众大约上亿,宗教教职人员30多万,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活动场所1

李向平:精英“老板宗教徒”:真信仰还是假信仰?

精英“老板宗教徒”:真信仰还是假信仰?李向平信仰危机与信仰问题,多少年来一直纠缠着中国人,也纠缠着中国社会精英——企业家阶层。(图片来源:资料图)编者按:面向企业家开办的各种国学班、佛学班已成为潮流。

麻天祥:宗教哲学方法的理论探索

哲学是爱智之学,宗教哲学是以智慧思虑、认识无限或本体之学。智慧是如何认识无限的进路,或者说怎样实现终极关怀的合理性过程。就学术研究而言,宗教哲学显然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哲学的研究方法及领域可以概

魏德东:因明论证

因明论证魏德东唯识的因明论证,是与唯识理论的丰富发展并行的。无着的《摄大乘论》和世亲的论释,已经有其雏形,但明确地以比量形式论证唯识,还是6世纪以后。从思想史的维度看,唯识的因明论证可以分为无性、陈那

魏德东:从“心”开始,和谐生态

从“心”开始,和谐生态魏德东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可以说是最重视心性理论的宗教。通过对心的本质、作用以及觉悟方式的阐发,佛教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弘扬了人的理性。强调心的作用及其觉悟,堪称佛教思想的特质。

魏德东:雾霾源自心霾 善行创造净土

雾霾源自心霾 善行创造净土《净土》杂志2014年第1期文/魏德东2014年2月下旬,以北京为中心,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3亿民众处于严重的雾霾之中。都市乡村,云苫雾罩,人们蜷缩着、憋屈着、咳嗽着、

魏德东:佛教的生态观

佛教的生态观魏德东“生态”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盖指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生态观就是人们对生态问题的看法、观念。早在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nstHaeckel)就提出了“生态学”一词,专指

魏德东:佛教与生态

佛教与生态魏德东佛教不是生态学,但佛教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在生态危机日益深重的今天,佛教的生态观能够给予我们有益的启迪。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是缘起论。“缘起”的含义,是指现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条件

魏德东:宗教的当代功能

自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以来,国际社会科学界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宗教将会逐渐衰弱直至灭亡。早在1710年,英国的托马斯沃尔斯顿就为宗教的灭亡预定了日期。他认为宗教不过是原始时

魏德东:从北大清华出来的和尚们

最早接触的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和尚是河北的释明海法师,哲学学士。后来又认识了他的师弟,毕业于北大地质系的明影法师。一次偶然的交谈中,得知文革之后,前前后后约有5位以上的北大校友出家为僧。上周末与家人去北京

魏德东:如何看待大学生信教

在今年评阅的毕业论文中,一篇有关北京大学生团契的硕士论文引发笔者的思考。作者对两个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基督教聚会点作了为时1年多的追踪观察,在此基础上完成论文,资料鲜活而生动。到底有多少大学生信仰宗教?这

魏德东:从经济学角度看宗教

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宗教社会学家在历经30多年的艰苦探索之后,终于赢得了突破,提出了新的理论范式,这就是宗教市场堆。创立宗教市场论的核心人物是美国的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他曾长期

魏德东:青藏铁路的宗教意义

公元641年,在著名的唐蕃古道上,文成公主开始了她的西藏之行,历时3年,终抵拉萨。公元2006年,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再一次为古道欢呼庆祝青藏铁路通车。不知还有多少类似的执著,能够流过1365个春秋。说到

魏德东:中国的宗教与法治研究

宗教与法律的关系一直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对象,但将其与中国现状联系起来研究,则是新世纪的新特色。政教关系正日益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话题。法学界评论宗教问题,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是关于南海观音像的塑立与政教关系问

魏德东:宗教对死刑的看法

岁末年初,一股血腥的味道笼罩全球。伊拉克赶在新年前处死了萨达姆,新年后又绞死其弟。中国传来的本是好消息:元旦开始,下放给地方法院23年的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未想到在新政前的3天,陕西省高法匆匆

魏德东:感受宗教政策的开放

从大众的视角看,近年来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宗教活动场所,反映出中国宗教的进步,也体现了宗教政策的日益开放。依据《宗教事务条例》,筹备宗教活动场所必须由宗教团体向县级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同意后报请市级宗教

魏德东:环保:宗教事业拓展的一个重要空间

2月2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巴黎发表了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梗概,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将升高18至59厘米,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很可能是

魏德东:大学生如何看宗教

自到大学教书以后,每年秋冬季节,笔者都会带学生到北京的各个宗教场所走走,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听听大学生对宗教的看法。在过去的一个月,和学生们利用3个周日,先后拜访了道教的白云观、伊斯兰

魏德东: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

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魏德东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整个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性的学派。唯识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对象理论。唯识家从自我意识出发,含摄整个世界于意识中,认为一切对象都是识

魏德东:世界佛教论坛感言

世界佛教论坛感言魏德东4月14日下午,世界佛教论坛的代表正在参访净慈寺,突然听到一片尖叫声。扭头看时,但见一群中青年妇女正踮脚齐呼:“济群法师!济群法师!”原来这是济群法师的粉丝,而且是一群“麻辣济丝

魏德东:为什么女性更信仰宗教

在宗教社会学中,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信奉宗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就目前中国的宗教集会来说,大多数场所的男女性别比例不会超过3:7,也就是说有7成以上参加宗教集会的人是女性。而且这一现象具有全球性。这

魏德东:佛教在美国:说说中国佛教对美国的“渗透”

很多人都担心外国宗教渗透中国。这也是事实,不过,中国宗教也在渗透外国。2008年放春假,休斯敦的朋友约我去看看那里的佛寺和道场。2天的时间,我们参访了德州佛教会的玉佛寺、台湾中台禅寺休斯敦道场、新加坡

魏德东:灾难危机与宗教慈善事业

11月20至21日,在美丽如画的厦门南普陀寺,灾难危机与佛教慈善事业暨第二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主办,厦门南普陀

魏德东:大众需求宗教文化

近年来,有关宗教文化的话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上个世纪90年代,学术界努力论证宗教是文化的命题,希望依此稀释乃至替代宗教是鸦片的先见,为宗教在当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开辟空间。然而,进入新世纪,学术界的这一

魏德东:艺术与科技的佛教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在笔者看来,原本是杭州大剧院演出的歌舞诗剧《和平颂》与普陀山南海观音广场前的闭幕式。然而,甫一抵京,就收到外国友人的电子邮件:论坛给我最深刻印象的部分是在上海举办的佛

魏德东:对话:佛教研究中的一个时代课题

对话:佛教研究中的一个时代课题魏德东(人民大学讲师)一、引言着名的宗教对话与全球伦理倡导者,德国神学教授孔汉思(Hans Kung)教授有一句名言: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就没有宗教的和平;没有宗教的和平

魏德东:当代社会需要纯正的宗教

国家旅游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六部委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国宗教旅游场所燃香活动的意见》,并在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等10个宗教旅游场所开展文明燃香试点工作。宗教场所如何烧香的问题,竟

魏德东:夏令营:从东林寺到柏林禅寺

夏令营:从东林寺到柏林禅寺《净土》2012年第4期作者:魏德东7月18至24日,是第九届东林寺净土文化夏令营举办的日子;20至26日,第十九届生活禅夏令营在柏林禅寺举行。承蒙错爱,笔者于18日下午、2

魏德东:佛度有钱人?

过年了,宗教自由了,佛寺里水泄不通,买卖也好作了。近年来很流行的一个活动叫拍卖,对象就是烧香拜佛,撞钟祈福。大年初一的第一柱香,叫首香,5万起拍,张三6万,李四7万最多者得,生意兴隆。佛法本讲究众生平

魏德东:弹着吉他讲经的洋和尚

弹着吉他讲经的洋和尚魏德东1976年,一位来自俄亥俄州的美国青年在旧金山万佛城总住持中国僧人宣化上人门下出家。次年,他从洛杉矶出发,在公路上3步一拜,到位于旧金山的万佛城朝圣,历时29个月,行程100

魏德东:论作为全球伦理基础的佛教伦理

论作为全球伦理基础的佛教伦理魏德东[论文提要]全球沦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一项基本原则和四项规范,基本原则的经典表述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项原则为不投生、不偷盗、吊说谎和不奸淫.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

魏德东:论智

论智顗的“一念”范畴魏德东内容提要:在智顗的理论体系中,“一念”范畴具有核心地位。本文认为,智顗的“一念”是众生的日常意识,是识心妄念。“一念”与万法的关系是互具,它既不生起万法,也不包含万法,而是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