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魏德东:从“心”开始,和谐生态——略论湛然的无情有性说及其生态学意义
2025-01-26 06:34

从“心”开始,和谐生态——略论湛然的无情有性说及其生态学意义

魏德东

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可以说是最重视心性理论的宗教。通过对心的本质、作用以及觉悟方式的阐发,佛教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弘扬了人的理性。强调心的作用及其觉悟,堪称佛教思想的特质。

在当代世界面临的诸多课题中,生态问题是最为紧迫者之一。佛教不是生态学,但佛教从心开始,改变人生,进而改变世界的理路,为生态平衡的重建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湛然的思想对于当代生态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湛然思想最具特色之处,端在其对无情有性思想的论证。这一贡献不仅奠定了湛然在佛性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而且对当代的生态学发展充满启发意义。

“生态”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一般地说,它指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对这一关系进行专门研究所形成的科学,就叫生态学。早在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aeckel)就提出了“生态学”一词,专指研究生物及其住所的学问。然而直到1920年,生态学才被看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仅仅是若干观点。60年代,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学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指导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

在生态学发展的浪潮中,佛教起了积极作用。许多西方生态学家都从佛教中吸取思想的养料,有关佛教与生态学关系的着作汗牛充栋。美国诗人斯尼德 ( Gary Snyder) 模仿《法华经》,创作了《苏莫基熊经》(Smokey the Bear Sutra ) ,经中的大日佛化身为执金刚杵的苏莫基熊,是一位环保战士。生态学家艾肯 ( Robert Aitken )

是一个习禅者,提出“人类和非人类 ( non-human ) 的万物之间不应有隔阂,“瓦石和云都有其生命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就佛教与生态学发展的现状看,湛然的思想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本文的目的,是在分析湛然无情有性思想的基础上,探讨其生态学意义。全文分四部分,首先略述湛然的生平,第二分析无情有性思想在中国的演变,第三解析湛然对无情有性的论证,最后探讨无情有性思想的现代生态学价值。

一,湛然的生平

在天台宗史上,湛然(711~782)为天台宗第九祖,被誉为“天台中兴”者。就其重要性而言,是仅次于智顗的人物。

依据《宋高僧传》卷六《湛然传》,《佛祖统记》卷七等资料,我们得知湛然的生平。湛然俗姓戚,是常州荆溪,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宜兴人。20岁时读到智顗的《摩诃止观》,此后十多年在天台八祖玄朗(673~754)门下学习,38岁出家。湛然生活的时代,禅宗、华严宗、法相宗等名僧辈出,各阐宗风,湛然以中兴天台为己任,撰写了大量着作。天宝、大历年间(742~779),唐玄宗、唐肃宗和唐代宗三代皇帝都曾诏请他去首都西安,湛然均托病请辞。湛然晚年迁居天台山国清寺,专心弘扬天台学说。

湛然的弟子道邃、行满、元浩等人。道邃、行满有一个重要的学生,这就是日本留学僧最澄(767~822),是日本天台宗的创立者。

湛然着述很多,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智顗的核心着作——天台三大部的注释,即《法华玄义释签》二十卷、《法华文句记》三十卷、《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二是阐释自己思想的论文,包括《金刚錍》一卷、《止观义例》二卷、《法华五百问论》三卷等;三是对其他佛经的注疏,有《维摩经略疏》十卷、《华严经骨目》二卷、《法华经大意》等。

在思想上,湛然在继承智顗教义的基础上,在实相论、佛性论等许多方面都有新的发展。但在宗教史上最能体现湛然特点的思想,则是他的“无情有性”论。

二,湛然以前中国佛教中的无情有性思想

“无情有性”说的是山河大地、草木瓦砾等没有情感、意识的事物,也具有佛性,也可以成佛。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都没有这样的说法,在大乘佛教中,有的宗派,如瑜伽行派,也坚决反对这种观点,但有些宗派,特别是部分中国佛教宗派,赞成这一观点。

所谓佛性,本义是佛的体性、本性。其引申义,指成佛的可能性,觉悟的可能性。一般来说,这主要指人,或者扩展到有情感和意识的其他众生,例如动物,何以说无情草木也有佛性,也可以成佛呢?

这涉及到佛性的另一个引伸义,这就是法性,万物的本性。在大乘佛教中,佛性是遍满整个宇宙的,因此,不仅有情的事物,包括无情的所有存在都体现了佛性,这样,佛性的含义就由佛的本性扩展到一切存在的本性。于是一切存在,包括无情的事物也就都具有了佛性,都有了成佛的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无情有性。

对于佛性的普遍性问题,中国佛教史上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部分众生没有佛性,这主要在公元5世纪《大般涅槃经》翻译之前,大多数人认为“一阐提人没有佛性”。唐以后的法相宗也持相同立场。二是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先由竺道生自觉,后来昙无谶将《大般涅槃经》译出后,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界的共识。第三,无情也有佛性,以湛然的天台宗为核心代表,但在地论师、三论宗、禅宗、华严宗中也有赞同者。方立天教授曾经从历史演化的视角,评价三者的价值:“在中国佛教史上,竺道生首次提出的‘一阐提\’即断了善根的众生也有佛性说,可看作是佛性说的第一次开展。湛然的‘无情有性\’说突破了唯有众生才有佛性的传统说法,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佛性的存在和成佛的范围,这可说是佛性说的第二次大开展。”

在湛然之前,已经有人主张无情有性说,主要是地论师慧远(523~592)、天台宗的智顗(538~597)、三论宗的吉藏(549~623)、禅宗牛头宗的法融(594~657)、华严宗的法藏(643~712)等。

慧远在论述佛性时,曾将其区分为“能知性”和“所知性”两个方面,认为无情的草木没有能知性,但有所知性,因此也可以说具有佛性。所谓能知性,就是人的觉悟和认识能力,“局在众生,不通非情”,只有有情众生才具有。而所知性,指世界的本性、本来面目,也就是“法性”、“实相”等,佛性的这一层面“该通内外”,“遍一切处”,因此无情之物也有佛性。

智顗认为,就佛性是世界的本性、本质而言,无情之物与有情之物是平等的,因此无情草木也有佛性。他引用《大宝积经》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切草木树林无心,可作如来身相具足,悉能说法。”无心的草木树林也具足佛性,都体现了佛法。

吉藏从依报、正报不二的角度,论证了草木也有佛性。所谓依报,指承受报应的世间,也就是众生所依托的环境;所谓正报,指感受果报的众生。吉藏认为:“以依正不二故,众生有佛性,则草木有佛性。······ 若悟诸法平等,不见依正二相故。······ 若众生成佛时。一切草木亦得成佛。” 如果体悟到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是平等的,就会理解依报和正报没有根本的分别,是统一的,因此,众生有佛性,草木就有佛性;众生成佛时,草木也得成佛。

许多禅宗流派反对无情有性说,但牛头宗倡导“道遍无情”,认为无情可以成道。牛头宗初祖法融(594~657)认为道本虚空,“道无所不遍”,“道者,独在于形器之中耶?亦在草木之中耶?”“草木无情,本来合道”。一微尘具含一切法,草木也可成佛。发展到后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成为牛头宗的名言。

华严宗的法藏也是主张草木可以成佛的。根据华严宗的教义,毗卢舍那佛遍一切处,融三世间,其中就包括了器世间,也就是山河大地等自然世界,因此草木也可以成佛。《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六“尽性起品”说:“成佛具三世间,国土身等皆是佛身”,自然之物也能成佛。

这些思想表明,湛然的无情有性说不是孤立的,强调佛性的普遍性,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特质。

三,湛然对无情有性的论证

湛然对无情有性的论证主要集中在《金刚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二,我们的考察主要依据这两部着作。

《金刚錍》是专门论证无情有性的论文。在形式上,它假借在梦境与野客问答,从多方面阐明无情有性的道理。

首先,湛然引《涅槃经》的虚空之喻,说明无情有性。《涅槃经》说佛性犹如虚空,能涵盖一切,因此也包括了无情的墙壁瓦石等。“众生佛性犹如虚空,非内非外。若内外者,云何得名一切处有?”

“虚空之言,何所不该,安弃墙壁瓦石等耶?”

其次,以真如是万法说明无情也有佛性。湛然引《佛性论》,认为佛性就是真如,“佛性者,即人、法二空所显真如。”真如是遍满一切事物的,有情、无情之物都是真如的体现,因此都具有佛性:“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万法之称宁隔於纤尘,真如之体何专於彼我。”湛然批评“真如在无情中,但名法性;在有情内,方名佛性”的说法,认为这是“迷名而不知义”。

第三,从天台宗的“心具”思想说明无情有性。湛然认为,世界上的万物是“互具”,也就是互相具有的,无论是在一念,还是一色(具体事物)之中,都包含了整个世界,因此佛性作为万法的实相,是自然地遍布万物的,湛然称其为“实相法尔,具足诸法”。心和色本质上没有差别,“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和心一样,每一粒尘埃都是佛的心性。湛然特别引用《法华经》,说明“法华会中,一切不隔” ,普通所说的无情有情之分,实际上并不存在。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二)则从10个方面论证“无情有性”,可以分为以下4个视角:

第一,从天台宗的三身理论,证明无情有性。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和第二条。天台宗认为,佛性具有三种形态,这就是三身(Treefold Body of a Buddha),指法身(Dharma body)、报身(Retribution body)和化身(Response and transformation body)。从根本上说,三身是相互渗透,不可分离的。法身的特质是“遍一切处”,也就是遍布有情和无情一切事物,因此其他的二身也遍布一切事物,佛性也就不能仅仅属于有情之物,也应包括无情。第2条说,从本体上说,“三身相即,无暂离时。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报、应未尝离於法身,况法身处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於诸法,何独法身?”

第二,从万法唯心所现的立场,说明无情有性。这是第7条的内容。“一切万法,摄属於心,心外无余,岂复甄隔。但云有情,心体皆遍;岂隔草木,独称无情?”这是说,万法都包含在心中,心外无物,有情和无情都是心的表现,因此不能说有情为佛性所充满,而草木就是无情,没有佛性。

第三,从佛教根本道理与方便说法的差异,说明无情有性。基本的思路是:无情无性的思想只是佛教在特殊情况下的说法,并不是根本道理;从根本上说,佛教是主张无情有性的。如第三认为从“事”上看,可以分出“有情”和“无情”,从“理”看上则没有;第四从“迷”

的角度可以分依报和正报,从“智”的角度就没有区别;第五认为从“教学”的角度存在有情和非情的区别,从“证悟”的角度就没有这种分别;第六认为从真谛讲没有有情和无情的分别,俗谛才有;第八讲,从因、迷的角度,存在有情和无情的区别,从果、悟的角度,没有;第九认为有情无情的区别只是随顺众生的方便说法。

第四,从佛的教导证明无情有性。如第10条,提出在《净名经》中就认为每一粒尘埃中都具足佛性。

概括地说,湛然对无情有性的证明,主要是论证万法都是心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有情和无情是平等的,因此都具有佛性。对于草木瓦砾如何真能圆满实践佛性成佛,湛然的着作没有清楚的说明。

四,无情有性与当代生态建设

中国现代着名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评价湛然的“无情有性”说,将佛性理论推向了极致。他说:“物物皆有佛性,……自哲学史之整个观之,则中国佛学家思想在此方面之发展,可谓至湛然而造极也。”

湛然无情有性说的意义还不仅在此。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日益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话题,湛然的无情有性思想在生态学的意义上被重新检视,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

第一,湛然的无情有性思想有助于破除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 ( anthropocentric worldview)的思维模式。

当代环保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反省、批判基督教关于人与万物关系的传统观念。依据《创世纪》,上帝命令亚当“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面上各种行动的活物。” 这导致人类将自己理解为自然万物的主人,可以为所欲为,进而引起环境恶化。历史学家怀特 ( Lynn White )

批判犹太基督教(Judeo-Christian)教义是崇尚人类、贬低自然的,他在《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写到,上帝在人与万物之间划下了主仆关系的鸿沟,最大限度地激起了人类剥削性和破坏性的本能,“除非我们放弃基督教教义所说的,即自然的存在就是为了服务于人类,否则我们就得继续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 在湛然的思想中,人与草木瓦砾都平等具有佛性,都是佛性的体现,可以说是彻底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第二,湛然的无情有性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自然界重要性的认识,珍视大自然的价值。

西方生态学家在建立其理论架构时,许多人都表达了无情有性的思想。大地伦理学(land

ethics)的奠基人是美国的利奥波尔德(Aldo Leopold,1886-1948)提出:大地伦理学扩大社会的边界,包括土壤、水域、植物、动物或它们的集合:大地。大地伦理学改变人类的地位,从他是大地——社会的征服者转变到他是其中的普通一员和公民,这意味着人类应当尊重他的生物同伴而且也以同样的态度尊重大地社会。他将土壤、高山、河流、大气圈等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看成地球的各个器官,其中每一部分都有确定的功能。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rd Joseph Toynbee,1899-1975)的语录,可以说是典型的无情有性论:“宇宙全体,还有其中的万物都有尊严性,它是这种意义上的存在。就是说,自然界的无生物和无机物也都有尊严性。大地、空气、水、岩石、泉、河流、海,这一切都有尊严性。如果人侵犯了它的尊严性,就等于侵犯了我们本身的尊严性。”

第三,无情有性思想启发我们尊重自然界,不要盲目地改造自然,破坏自然自身的法则。着名环境哲学家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认为,应当从系统的角度,对大地上的每一物种予以肯定,他们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他非常自觉地意识到佛教的价值,提出在东方文化传统中,尽管没有作为科学的生态学,但是常常具有词源学意义上的生态学,即居住地的逻辑,从而也具有保护自然的全球伦理学,比如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在保护生命中的作用,虽然这很难从生物学中推论出来。他还知道佛教因陀罗网的比喻,认为这是对生态系统网络的极好描绘。

可以看到,湛然的无情有性思想在许多方面都与当代生态学发展有暗合之处,这或许是湛然从来未曾想到的,但湛然的思想的确会对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的发展有启发作用,值得重视。

End

海潮音之意义及其旨趣

◎印 顺太虚大师创办本刊以来,已进入三十四个年头。当时就定名为海潮音,所下的定义是:人海潮中之觉音。我们抱着小鸟救火的精神,决不因力量的微薄而自馁;遵循虚大师踏出的径路,尽我们的智能,来播送人间的觉音

身心和谐当戒嗔

◎ 理 海《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可见嗔心危害之大,对自己和他人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有些人为人和善,修行也不错,但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听到不顺耳的话,或者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会忽然之

“最初的目标”,生命存在的意义和根据

明伟法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公案:讲某日寺庙要扩建殿堂,有一棵珍贵的银杏树需要移栽到别的地方。方丈命他的两个弟子去做这件事,办好后回来复命。两人来到树前开始挖土移树,但刚挖了几下,一位小和尚就对另一位说

生命的意义

◎ 林清玄坐计程车,司机正好是我的读者。在疾驶的车上,他问我:林先生,请问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第一位问我关于生命意义的计程车司机,一时之间使我怔住了。我的脑海浮现出我读中学时,学校大礼堂门口的对

李炳南:动物注定要死,放生意义何在?

答:佛教人士常常放生,但既然在放生后动物一样会死,放生又有何意义呢?你的推论如果成立的话,你生病时也就不用服药了,反正迟早你也是要死的。世间上的众生,当然最终也必会经历死亡,而且还会再有转生。被放生的

李炳南:助念之意义 - 助念之规矩

助念即助对方往生。助念者对往生之道理与方法,必须清楚,对方才能得到利益。人临终时,各人神识不一。平日所为,此刻影子会一一现行,带著本性往外走。此时完全是业力在作主,力量大者,在前头。恶业多,则恶种子力

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宋天天从前,有一位很爱思考问题的王子。有一天,他问他的老师:我的生活之路将是什么样的呢?老师回答说: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将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明

人活一辈子,意义何在

◎ 学 诚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付出了很久的事情却没有得到成果,非常不甘心,又有点怀疑自己,应该怎么思维呢?感恩师父!答:不一定是没有成果,而是自己眼里只有特定的结果,对其他的收获视而不见。问:师父

礼佛的三个重要意义

◎ 惟 传我们每天早晚的礼佛运动,有很深的含意。现在如果你还不能够体会到礼佛深义的话,没关系,你可以按照你原来的礼佛方式来做,后面会跟大家再解析礼佛的深义。现在大家就找一个适当的位置,以后这个时段你进

人的内心要和谐

人的内心要和谐◎ 净 慧从佛教的立场来看,人的内心要和谐,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谐,必须从慈悲孝敬、友爱尊重做起;社会要和谐,必须从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做起。处理烦恼的方法:第一,要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 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

浴佛的意义

浴佛的意义◎ 衍 慈释迦略史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四月初八佛陀诞生在印度迦毘罗卫国(尼泊尔境内)为净饭王太子,俗名悉达多,从幼聪智非凡,文武双全,样样精通。二十九岁弃王位及一切荣华富贵,于二月初八出家,

结夏安居的意义与供养安居僧的功德

何为结夏安居?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这是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

修行是唯一有意义的事情

修行是唯一有意义的事情达照法师有人问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告诉他:修行是生命中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和我们这个身体都是由我们的业构成的,业的善恶好坏决定了我们这个世界和身心的好坏,业就是行

送子观音的审美意义

送子观音的审美意义◎ 孙绪会《法华玄义序》说: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 法也。妙是佛家对一切至美之物的命名。可见在佛教里,不可恩议是与美的观念相联系的。佛教审美有几个特点:第一,超越性,世俗眼光看来不可

花开的意义

◎ 宽 毅又是一年草长鸢飞,陌上花开,桃红梨白的好不热闹。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想,在这样朝气蓬勃的春日里,做一些没意义的事情是很有趣的--比如思考--花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几乎没有标准答案的,即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行:就是建构和谐的生命能量场

整个生命的过程是能量的获取与释放的过程。除了从饮食中获取能量外,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还需要从虚空中获取能量,这个能量的获取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虚、静二字而已。生命中能量的得与失告诉你一个天大的秘密

念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

念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开始了。我想在这里谈两个问题:一、念佛七的目的及意义打念佛七,这个打字,就是举行的意思,我们平常说打普佛的打字,也是举行的意思,七就是七天的时间。打念佛七,就

传印长老:讲经说法的十大意义

一、讲经说法,是出家僧伽的天职,即本职工作。依佛为师,出家为僧,则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利他既是自利,自利完全是为利他。自他同体,若无众生,即无佛故。经中将众生譬喻为树根,把佛菩萨譬喻为枝叶

佛说人生是苦的意义

◎ 弘 一佛指示我们,这个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真义的人,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这个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对于人生应该怎样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这是一种被误解得最普遍的,社会一般每拿这消

洒净的真正意义

好几种,这是我根据佛经理解的。洒净的意义是把加持了大悲咒的水洒出去;第一个作用就是清场。洒出去,洒到谁身上,沾谁谁得度,这也是救度众生结佛缘的一个含义。比如,我想在这个地方举行一个什么佛事活动,这个地

缘起性空及其实践意义

◎ 果 悟缘起性空可谓是佛法的核心,佛陀在一代时教中,虽说了种种的法门,但无一不是缘起性空的多方面开展,譬如四圣谛.三法印。十二因缘,八正道等,无不依缘起的相依性,说明宇宙人生的成坏生灭之理,于理性的

佛教六和合精神的现代意义

圣凯法师佛教自古以来就有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传统,在佛教教规教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和谐的训导与启示。如何深入挖掘佛教教规教义中蕴含的有关和谐的思想资源,为和谐奥运、人文奥运服务?这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向

施放焰口的意义

施放焰口的意义◎ 圣 严据佛经所述,焰口是指鬼道之中的饿鬼,鬼道众生分为三等:1、在生之时,做了很多善事,若投为鬼,便成福德大力的多财鬼,一般人所信奉的城隍及土地等神祗,即属于此类的鬼神。2、在生时

超度的功德和意义:对去世多年已投胎者仍利益很大

超度的功德和意义:对去世多年已投胎者仍利益很大先人即使去世很久,假使中阴身已经投胎,阳上为其所做功德仍然可以回向助其转业,可使他们在所生道中,获得福德资粮。有一个佛典故事:释迦牟尼佛之功德主,他的小儿

佛 法——构建和谐世界的生命向导

佛 法--构建和谐世界的生命向导释国亮众缘聚合,人类面临巨大的变革与挑战。心灵缺乏佛法引导,人们认知混乱,焦虑、迷失、妄执、内而自心,外而世界,失去和谐。家和血缘的执著,积淀了汉文化,面对变革,撼动根

《魏书·释老志》之意义

◎ 昌 达 在佛教研究中,《魏书释老志》有重要的价值,除了它是最早关于佛教历史和思想的全面记载之外,有一些特别的史料价值。日本的冢本善隆、台湾的蓝吉富都已经指出: ⑴ 对于中国佛教制度,它记载的元魏僧

礼敬的意义

礼敬的意义◎ 济 群礼敬诸佛,为普贤菩萨的第一大愿。何谓礼敬?礼 是顶礼、礼拜之义,包括合掌、问讯、鞠躬等表示谦恭的方式,主要指外在行为。敬 是恭敬、景仰之义,主要指内在心态。礼和敬是相互的,如果礼

楼宇烈:佛教的现代启示意义

我们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充满了种种的矛盾,人跟自然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自我的身心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造成都可以说是由于我们人的自我的异化。哲学上讲的异化的含义就是本来

徐文明: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徐文明一、生命伦理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众生之福祉、生命之和谐为目标。生态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在生态恶化,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不正视这一现

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

昌臻法师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开始了。我想在这里谈两个问题:一、 念佛七的目的及意义打念佛七,这个打字,就是举行的意思,我们平常说打普佛的打字,也是举行的意思,七就是七天的时间。打念佛七,就是举行七天专门念

准提菩萨造像意义

准提菩萨造像意义◎ 清 净准提菩萨的造像,有二臂、四臂至八十四臂等九种。不外,一般佛徒所供奉的造像大抵以十八臂三目者为多。其实还有其他的形像,如八臂的准提菩萨或四臂准提菩萨等,这里我们针对一般常见的十

内心创造和谐才是真正的解脱

内心创造和谐才是真正的解脱觉真法师在中国文化中,古人强调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齐家,而后才是治国平天下。那时,讲五伦,守五常,重孝道。富贵人家,克绳祖武,桂兰齐芳;贫寒之家,菽水承欢,不弃糟糠。嫁过去,

禅的意义

禅 的 意 义◎ 陈荣赋从本质上看,禅是见性的方法,并指出我们挣脱桎梏走向自由的道路。由于它使我们啜饮生命的源泉,使我们摆脱一切束缚,而这些束缚使我们有限生命时常在这个世界上受苦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阐释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六、三皈依的意义

六、三皈依的意义[《觉讯》原文为归字,今改为现代常用的皈字,编者注。]一个佛教徒必须要受三皈依,三皈依是学佛的基础。今天我想把三皈依的道理简单扼要地分四点来说明:一、什么叫三宝;二、什么叫皈依;三、为

楼宇烈:禅悟的认识论意义

佛教以悟为修行的根本目的,所谓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坛经》)[1],充分道出了悟的重要性。悟,指生起真智,扫却迷妄,断除烦恼,证得佛法的真理。其中,包含了两方面的意义,从开悟方面讲

楼宇烈:佛教里的和谐

佛教里的和谐楼宇烈佛教里面和的思想,可以说是佛教跟儒道两家,乃至与诸子百家思想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共性之一。所以,也可以说在整个的中国文化里面,关于和的思想理论是一个共性的东西。当然,它的表达方式不一样,

禅僧行脚及行脚的意义

明海法师在中国历史上,禅僧行脚是有非常悠久的传统的。古代中国寺院有讲寺、律寺、禅寺,一般地说,讲寺、律寺这些寺院的生活是相对稳定的,只有在唐朝以后勃兴的禅寺,禅僧行脚才是真正蔚然成风,而且是每一个禅僧

《道德经》:小善如大恶,大善最无情

《了凡四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宰相吕文懿辞官还乡,那时全国人民都很敬重他公正廉洁,把他当做泰山北斗。有一个乡亲在外喝醉的时候却对吕文公破口大骂,有人告发了这个乡亲,吕公却发了善心,不予追究。但是一

一日禅|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

旅游的意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社会的旅游风气兴盛,这是值得鼓励的好事。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可以增加对地理环境的了解,对历史文化的探索,对风景古迹的欣赏,对结伴参访的联谊等。旅游,无异于户外教学,是增

佛教双手合十背后含藏着什么意义?

合掌又称合十,其中内含有十六种意义:一、合者,和也,代表和平、友好、团结合作。手握拳或手拿武器,表示争斗。双手抬起,示赤手空掌,即无争斗之意。又因一只手也可伤人,现两掌相合,则全无伤他之意。十指合于一

陈兵: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陈兵〔摘要〕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在中国佛教中,圆

陈兵:佛法依正不二论的现代意义

依正不二,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依正二字,乃依报、正报的略称。正报,指众生乃至诸佛的身心,即生命主体;依报,指生命主体所依止的国土,即生存环境。佛法说身心世界皆是业力之果报,故名依正二报。《三藏法数》卷二

雪漠:出离红尘,追寻人生的意义

出离红尘,追寻人生的意义人生为了什么?我这辈子做什么来了?我活着是为了什么?我死后,除了我的子孙,还会有人记得我吗?我这辈子做过的事情,可值得为他人所称道吗?我与这世上庸庸碌碌的其他人,可有什么区别呢

刘常净:十二门论释义 甲一 总叙造论的意义

正释论文释此论文,分作三大段,第一,总叙造论的意义。第二,释“十二门”以为正宗。第三,总结一论旨归无生毕竟空。??甲一 总叙造论的意义乙一 标明造论的宗旨说曰:今当略解摩诃衍义。?此论偈颂和长行都是龙

雪漠:事物本身没有永恒不变的意义

事物本身没有永恒不变的意义有些人行善带有一种目的,有些人行善只是一种手段。当它仅仅是一种手段时,就有可能被人称为伪善。不过,笔者认为,只要这个善的手段所引起的行为、结果具有善的效果,那就不应该被称为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