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为何要受持五戒?
2025-01-16 12:33

无论你是否皈依佛门,都可能听说过居士的在家五戒,对于已经皈依的信众来说,或许想要更加深入宗教修持,而正在了解并想要受持五戒,那么“五戒”究竟是什么呢?,受持五戒有哪些功德利益呢?

1、什么是五戒?

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一个人受了三皈五戒,就可称为优婆塞或优婆夷。翻译成中文叫近事男、近事女,就是能亲近三宝,承事供养、广种植福田的男居士、女居士。

“五戒”是中国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础。因为是为在家人所设立的,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

2、为什么要受持五戒?

护持众戒到彼岸,

成就无畏为世雄。

弘一法师《华严集联三百》

佛教的根本精神在于戒律的严守,无论是大小乘佛教都时常强调“戒定慧”三学,而在三无漏学中“戒”又居首位。

戒为续佛慧命之所依

戒为修学佛法之基础

戒为解脱轮回之根本

3、受持五戒的功德和意义

经论上有云:受持五戒来世可得人身,或来世可生天上。

圣严法师曾说过,“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故受持五戒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受持五戒不离止恶与行善的慈悲心,世间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自利利他,我们要想成就这样的善法。

4、五戒之一“不杀生”

大乘佛教以慈悲为主体,慈悲就是不忍伤害任何有情众生,我们学佛应该与佛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相应。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刀兵大劫、战乱横生皆由人类累劫以来杀生无数的共业所致。

社会秩序的维持,人类生存的保障,全靠大家能够共同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因此“不杀生”在于佛教徒而言是持守五戒中十分重要的戒律。

5、生活中如何持守“不杀生”?

我们经常看到亲戚朋友在朋友圈里晒一些现吃现杀、活鱼活吃的美食图片,对于正在持五戒的居士来说确实不忍看到他人为了满足自己一时口腹之欲而去杀害众生。

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相信即使是不信佛之人在看到动物被杀时也会产生不忍与怜惜之情。我们不评论他人吃活物现象的对错,但对于已经受持五戒或想要、将要守五戒的居士和虔诚的皈依弟子来说做到不杀生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6、为何“不杀生”?

佛教的基本观念即是众生平等。也许你会问究竟众生哪里平等了?为什么有的人有钱?有的人没钱?为什么有的人快乐?有的人痛苦?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就被百般呵护?而有的人穷其一生也不能......

之所以说众生平等,是因为人人皆具有佛性。人人都能改变自己的现状,只要我们肯努力生命就可以改变。

不仅人人有佛性,蚂蚁蚊虫等有情众生皆具佛性。只因业力的不同而显现不同的躯体,所有对于它们而言也都有活下去与选择活下去的权利。

7、“不杀生”是指不杀“人”和“动物”?

众生二字不仅是指人类及动物,一切由胎、卵、湿、化所生的任何形式的有情都叫做众生,四生九有之属皆包括在内。

不但需要避免直接的杀害,还要避免“杀因”与“杀缘”。如渔猎行为为直接杀害行为,想要吃动物,并且以杀害动物为生即是“杀因”,而贩卖猎具鱼网等亦为间接的助杀之缘。

8、看弘一法师如何爱护微小生命

弘一法师东渡日本留学时,曾特意拍来电报询问家里养的猫儿是否平安,而出家后更是慈悲蚁虫等众生。作为当时《护生画集》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弘一法师不仅是护生思想的积极宣传者,更是做到对极微小的生命也呵护有加。

一次弘一法师到学生丰子恺家做客,丰子恺请他坐藤椅,只见法师把椅子轻轻摇动后才慢慢坐下去。丰子恺起初不敢问,后来见法师每次皆是如此便斗胆启问法师:“为何每次坐藤椅前都要摇晃几下?”法师回答说这椅子的两根藤条之间怕是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会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几下再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丰子恺暗暗惊叹,法师的注意究竟是比常人周到。

当一个人的内心充满慈悲,表现于外也自然是细心周到,真诚地体恤身边的有情众生,不仅是利他之善行,更重要的是在利他中也圆满了自利。

9、持不杀戒的功德

不杀生

之人具有十种功德:

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

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

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

四、身常无病健康顺意

五、寿命恒远多寿多福

六、恒常被护法所守护

七、常无恶梦寝觉安乐

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九、没有对恶道的怖畏

十、临命终时可生天上

愿此殊胜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净除一切罪障

共成无上菩提

End

《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印光大师天下有极惨极烈,至大至深的祸害,动辄让人丧身失命,而有人却偏偏喜欢去做,以身殉之,至死不知悔改的,那就是色欲!对于那些放浪形骸,纵情淫欲,攀花折柳,偷香窃玉,灭理乱伦,败家辱祖,恶名传于乡里,

一定要知道!在家学佛我们应受持哪些戒律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戒这两部分讲得比较清楚,可以作为参考。如果我们在受持五戒、

受持五戒十善的功德

受五戒、八戒的人,都叫“优婆塞”、“优婆夷”,受过菩萨戒,就叫“菩萨”。本来只有出家人受菩萨戒,但因菩萨是自利利人的,所以在家人也可以受菩萨戒。在佛教,受戒是很要紧的,想受戒的人,不要错过机会。你受一

为何要受持五戒?

无论你是否皈依佛门,都可能听说过居士的在家五戒,对于已经皈依的信众来说,或许想要更加深入宗教修持,而正在了解并想要受持五戒,那么“五戒”究竟是什么呢?,受持五戒有哪些功德利益呢?1、什么是五戒?五戒,

在家居士所受持的五戒有哪些

佛教中的戒,因有出家与在家的分别,而有繁简不同的要求,对在家居士而言,有五戒: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二、不偷盗戒:谓人若

为什么要受持五戒?

相信很多师兄都是知道受戒的,其实戒律的主要作用是防非止恶。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如果我们在受持五戒、八戒之外,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可以进一步受

受持大悲咒有哪些福德

“若诸天人诵持此陀罗尼者”:一切的天人,念〈大悲咒〉的,“其人若在江河大海中沐浴”:假设在江上,或者河里边,或者大海里边沐浴。“其中众生,得此人沐身之水”:所有江里、海里、河里,这一切的众生,得到你沐

受持有哪些利益

1能得到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2能消除业障,远离邪魔。"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

受持八关斋戒有哪些功德

一、脱离病苦:《药师经》云:“若有病人,欲脱病苦者,当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斋戒。”二、消灭罪障:《优婆塞经》:“受持八戒,除五逆罪,余一切罪,皆希消灭。”三、免除横祸:《四天王经》:“所在之处,有持

如何受持菩萨戒

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得大自在,佛教的经律论就是教我们如何得大自在的方法。我们常常因为对佛法缺乏正确的理解,特别是在学习佛教戒律上,容易被“戒条的文字”所束缚,而产生种种烦恼,甚至对戒律产生误解,以前不受戒

什么情况下不能受持经典

1、昏沉、散乱不要受持。就是心很散乱、很昏沉的时候不要受持。有些同修也是:“哎呀,我一拿起经,就想睡觉。”你昏沉想睡觉,拿着一本经翻开第一页,等到你睁开眼睛,可能过了几个小时了。所以诵经要有至诚恭敬心

在家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1、不杀生戒:如果知道是有生命的众生,而起了杀害对方之心,并且具体实施了这种行为,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就叫杀生。如果不做此事,叫不杀生戒;2、不偷盗戒:知道不是自己的物品,而起了偷盗之心,并且把物品

什么叫至心受持

佛告阿难:是诸有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 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堕恶趣者,无有是处。这一段的重点就是八个字:“至心受持,不生疑惑”。任何一种佛法,只是有人做到这八个字,没有不成功的。所以说,只念

受持金刚经的好处

好处一、增长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多少的,而受持金刚经,所得福德,要远远胜过其他一切外在布施。在佛经中,佛提到过,若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以每日三时

什么叫受持

「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什么叫「受持」?每天念一遍就叫受持?不是这个意思。两个字的意思都错会了,「受」是把经典里面讲的理论方法,我完全接受,依教奉行,这叫受持;经上讲的道理、方法,不能落实在自己日常生

佛教中受持是什么意思

受者领受,持者忆持。对于经中的义理能够了解而谨记于心,叫做“受”;了解之后能念念不忘,并且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就叫“持”。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受持可分三方面:1.受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