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未来心不可得
2024-10-20 12:15

未来心不可得

◎ 大 德

德山宣鉴生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865),卒于唐懿宗咸通六年,终年八十四岁。鉴20年出家,受具足戒。他习北禅,精研律藏,对性相诸经,颇有研究,经常向僧人们宣讲《金刚经》,人称为周金刚。他很有心得地说: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降,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强调只有积累知识,才能游刃自如,主张渐进。宣鉴对自己的修持颇为自负。

德山宣鉴禅师原本修行北方佛法,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宋《五家正宗赞》说他初讲金刚经,名冠成都。《五灯会元》记载:德山宣鉴禅师,20岁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六祖以后,禅宗以它印心。后来,这位周金刚听说南方禅门也以金刚经为教本,而且居然法度兴盛,很不服气,说:出家人经过千劫万难学佛的威仪和举止行为,都不得成佛。南方的魔子们竟敢狂言直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看我不去掏他们的窝子,灭了他们的种,以报我佛大恩。于是他出川,到澧阳造访龙潭崇信禅师。

开始独居一室,很勉强的供持之。经龙潭开悟,遂将从四川带来的平日研习的《青龙疏抄》焚烧,龙潭寺留下了宣鉴的焚经坛。不久,礼辞崇信,直抵湖南宁乡大沩山,与在这里住持的、沩仰宗的创始人灵佑斗法。灵佑与崇信看法一致,信为宣鉴的事业在德山的孤峰顶。

但是,宣鉴离开沩山后并未马上到孤峰顶上盘草线庵,仍在澧阳居住,大约从公元815年一直住到公元845年,住了30年,唐文宗太和九年(835)七月以后来澧州任刺史的李翱曾问道崇信,估计他与龙潭的唯一法嗣弟子宣鉴的交往。药山惟俨在宝历三年(827)才去世,宣鉴的这位相距很近的属于师祖一辈的禅师也一定有交往。当时的常德可谓高僧云集。

可是在唐武宗会昌五年(835),佛教遇受了严重打击。唐武宗灭佛,常德也受影响。会昌五年,宣鉴到临澧太浮山石室避难。太浮山,又名独浮山,距临澧县城西南12.2公里,跨石门、桃源、常备、临澧四县界。相传浮丘子得道是山,故山以浮名。大中初年,破佛政策刚废,时任朗州刺史的薛廷望重修建于唐朝初年的德山精舍,并改名为古德禅院,荆南节度使裴休题写重修碑文。

庙修复后,请高僧住持却成了难事。由此也可见会昌灭佛教受损情况。薛廷望访求哲匠住持,听说宣鉴的道行后,多次请求禅师下山,但都被婉辞。薛太守无奈,只得设诡计,派人以宣鉴走私茶盐的罪名把它请下山。宣鉴难拒薛太守的诚意,同意到古德禅院住持,大阐禅风。

唐懿宗咸通六年,宣鉴病了。徒弟们便问师父:还有不生病的人吗?宣鉴回答说:有。问:那不病者有什么呢?宣鉴答以哎哟,哎哟的呻吟声。之后,宣鉴又对僧侣们说:扪空追想,空劳心神,梦觉觉非,竟有何事?一切都是空白不真,追逐世相,如同做梦。大梦醒来,究竟还剩下什么呢?说罢,安然而化。唐懿宗赐谥见性禅师。

摘自《禅宗大德》

End

一滴大悲水 无数未来佛

《妙法莲华经》中,佛告舍利弗:  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以至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童子戏画佛、散乱心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刘素云: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出书

世杰:阿弥陀佛!记得两年前,您曾经和我说过,要把我过去几年讲过的东西整理出书,且把书的样本也给我看了,这事被我拒绝了。我当时态度之坚决,可能您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吧。近日,听说您又想把我去年年底与大家的交

未来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大 德德山宣鉴生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865),卒于唐懿宗咸通六年,终年八十四岁。鉴20年出家,受具足戒。他习北禅,精研律藏,对性相诸经,颇有研究,经常向僧人们宣讲《金刚经》,人

你的内心决定你的未来

益西降措仁波切我们学佛需要发心好,发心不好就麻烦,身、口、意,意为重要,你做的是善业还是恶业?在哪里辨别?在你的内心上辨别。心善语意善,心恶语意恶。你内心善就是善业,内心恶就是恶业。所以,发菩提心,发

命运:不是去克服苦难 而是去营造未来

◎ 学 诚问:师父,一味地对别人好,为什么让人厌恶,轻视甚至变得可有可无?是不是越一味地对别人好就越容易失去?答:不要依附于他人乞求自己的快乐。如果我们太执著,自己很苦,把别人也弄得很苦,付出越多,其

不贪过去,不贪未来

不贪过去,不贪未来◎ 了 凡禅语说:过去事,莫思量;未来事,莫愿莫求;现在事,与一切事但知无着。佛家不强求,不妄取,贵在随缘。让该来的来,让该去的去,不欣羡别人,不哀怜自己;不留恋过去,不幻想未来,把

罗安宪:性心情的三维向度与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

中国哲学标举性、心、情,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由性、心、情展开的三维向度,其主体是心性之学。心性之学涉及三个基本的维度,亦即三个主要的概念,一是性,二是心,三是情。一、性者,人之天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