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为什么经常说少欲知足
2025-01-26 10:37

佛教对欲望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呢?同样是遵循中道法门。

佛陀不主张偏离中道的禁欲:他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一味禁欲对修道并无意义。盲目的自苦,既没有理论根据,也没有实际作用,就好比砂中榨油,不会有任何结果。但佛陀也反对放纵欲望生活,他在经典中时时提醒我们要“少欲知足”,要我们奉行简朴的生活原则。因为欲望是烦恼的根源,而烦恼能遮蔽我们的佛性和智慧。唯有降低了物欲的需求,才能精勤于道业的修持。

一、少欲知足是幸福人生的保障

欲望是无限的,而现实却难以满足人类的所有欲望。面对有限的资源,竞争、对抗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每个人都自私自利,为了获得多于其他人的利益而互相攻击,就会使世界危机四伏。如果能够将我们的欲望有所收敛,那么因欲望而导致的冲突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实,人类维生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并不多,如果生活得简朴些,就可以有更多的闲暇享受人生,而不必为欲望的满足操劳一生。属于生活必需之外的奢侈品,固然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和享乐,但若是耗费一生光阴为其服务,反而成了一种奴役。两千年前,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面对繁华的集市发出惊叹:“这市场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呵!”而今天,随着人类欲望的不断升级,整个社会都陷入了物欲横流的泥淖中。生产力的发展,不但没有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轻松,相反,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繁忙的工作几乎使人类的承受能力达到极限,甚至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想一想:究竟为什么如此奔忙?我们所付出的努力,也许仅仅换来了一些本可以不需要的东西。

所幸的是,已经有更多的人意识到盲目追求欲望所带来的弊病。在西方社会,人们也已开始摒弃豪华的生活方式,简朴正逐渐成为最新的时尚潮流。因为简朴的生活无需太多的时间和劳动就可以获得,从而使人们从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解放出来,呼吸到更自由的空气,体味到更从容的人生。

二、少欲知足是保护环境的手段

少欲知足还具有保护自然的意义: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向自然盲目地索取,大量森林和耕地遭到破坏,使得水土流失,天灾人祸频频发生。所以当今的有识之士都在为环保而积极呼吁,因为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就我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而言,过高的物质要求,也在不知不觉中破坏着地球环境。其中,人类的饮食方式所造成的污染就是不容忽视的。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美国,每生产一磅肉类,需要使用二千五百加仑的水,相当于一个家庭一个月的用水量;而肉食者所需的生活用水,达素食者的十二倍之多。由饲养家禽而产生的排泄物及废水,对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更是后患无穷。而我们对服装的需求,也不再是单纯地为了御寒。裘皮时装的流行,直接威胁到各种珍稀野生动物的生存,使大量动物因为美丽的皮毛而遭到残酷捕杀,严重影响了自然界的和谐和生态的平衡。

我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更在日益提高,即使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房产的开发也同样毫无节制。尤其是近年,不仅城市在向农村扩张,就是在乡村,住宅也在日复一日地侵占着可怜的耕地面积。而交通工具的普及,使汽车逐渐成为人们代步的首选。汽车在为我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成了城市空气污染的罪魁,并由此带来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

破坏环境和掠夺资源是向未来的透支,所以少欲知足的生活对环保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少欲知足是修行解脱的途径

对于解脱道的修行来说,少欲知足更是必须遵循的生活准则。

欲望被无明滋养着,无休止地追逐着新的境界,使我们的心被它左右而不得自在。欲望越多,由此而来的烦恼也就越多。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克服贪欲,它就会成为我们修行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因为欲望会烧毁我们的理智,烧毁我们的道德,使人生失去正确的方向。

“戒为无上菩提本”,而戒律所规定的正是俭朴的生活原则。如果欲望减少,我们的执着就会相应减少。正是由于执着,使我们的内心失去了独立,迷失在对外境的攀援中,关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只有认识到欲望带来的过患,才不会有追名逐利带来的烦恼,内心才能趋于纯净和安祥。也只有这样,众生原有的佛性、智慧光明才能得以显现,所谓“心净则国土净”。

End

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自在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自在;人生什么都是幻化无常,假使存着计较的心,只会造成身心的苦难。所以《八大人觉经》的第二个警觉,就是让我们知道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

佛法提倡少欲知足的人生

◎ 济 群 什么是欲  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

少欲知足

佛言: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 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

欲知来世果 今生作者是

【经典原文】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楞严经》【经文解释】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

少欲知足究竟是什么

所谓知足少欲,就是认识到你现在已经相当好了。如果能知足少欲,无论你现在是什么身份,什么条件,当下你就圆满了。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缺这个,少那个:“我还要争取,还要努力。”这就是不知足,不少欲,所

少欲知足有什么好处

何人稍财能知足,彼者财富用不尽,若无知足求财者,恒临痛苦如雨水。任何一个人,稍微得到一点钱财就能知足的话,那么他的财富就多得享用不尽。如果毫不知足地求取财富,痛苦就象雨水一样恒时连绵不断地降临到他的头

什么是少欲知足

佛经中所常期勉信众的生活态度。对于自己尚未得到之物不贪求,谓之少欲(alpeccha),对于已得之事法,即使少得亦觉满足谓知足(sam!tus!t!a)。《长阿含经》卷十二〈自欢喜经〉云(大正1·79

少欲知足有什么功德

8.“云何八生法?谓八大人觉:道当少欲,多欲非道;道当知足,无厌非道;道当闲静,乐众非道;道当自守,戏笑非道;道当精进,懈怠非道;道当专念,多忘非道;道当定意,乱意非道;道当智慧,愚痴非道。——《长阿

少欲知足的好处有什么

【修于少欲。舍诸愦闹乐于寂静。舍诸世话观于实义。初夜后夜远离睡眠。观察思惟随行修习。舍于众务及诸戏论。修出世道慈念众生。】这一段是教给我们应当要修的。下卷经文到这个地方这是纲领,后面经文都是要详细跟我

为什么经常说少欲知足

佛教对欲望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呢?同样是遵循中道法门。佛陀不主张偏离中道的禁欲:他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一味禁欲对修道并无意义。盲目的自苦,既没有理论根据,也没有实际作用,就好比砂中榨油,不会有任何结果。但

索达吉堪布讲解:少欲知足的功德

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乐长身贪故,莫令有机趁。(《入菩萨行论》)昨天已经讲了,假如没有知足少欲的心,一个人即使拥有世间上的一切也不满足。那么今天以旁述方式(因为这里主要在讲身体的过患)宣讲知足的功德

为什么说少欲知足的人是幸福的人

挑灯夜读,十分欣赏明代王朝宗室朱载堉的散曲《十不足》:“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头缺少美娇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

为什么少欲知足是真正的快乐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很多快乐的感受。例如功成名就时,别人对我们的称赞;或是当生活安定,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成人时,也会觉得很满足、很幸福。无论在家庭、事业或社会环境上,我们都会有许多快乐的想法或感受。

为什么说学佛的人要少欲知足

佛说三藏十二部经,归根结底,无非是教导世人对治烦恼的法门。佛并非神,佛弟子首先必定是无神论者,佛并不能赐予人解脱,生活中的烦恼,其实都是庸人自扰。所以,想要过得清净自在,就要成为向佛陀学习,成为像佛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