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 宜
玄奘弟子窥基著《成唯识论述记》,完成了中国唯识宗的思想体系。其后有再传弟子慧沼著《了义灯》、智周著《演秘》,与窥基的《掌中枢要》合称为中国唯识宗学说的唯识三疏,成为后人研究唯识之学的文本依据。
在唐武宗灭佛事件后,有关中国唯识宗的主要经典大多遗失。直到明末年间,作为唐代唯识述记及其三疏,既没有编入藏经,也没能够流布于当时的中国。这是论及汉文《大藏经》历史,不得不提及的一件大事。
在相关文献缺乏的情形下,有意研究唯识之学者,会苦于无门可入。以心性超越为特征的佛性论,促使道问学之唯识学说几成绝学。由于门户之见以及佛教儒学化的制约,促使佛门僧人不去关心德性的知识基础,仅注重于一念正觉、即性即佛的觉悟捷径,从而影响了超越论与知识论的结合。所以,道问学中的许多问题也被尊佛性的思想所遮没了。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就呈现了如此思想结局:尊佛性与道问学的两大文化思潮,无法获得平行自在的发展,对于佛性的信仰压倒了对于问学的追求。道问学与尊佛性作为呈现在唐初中国佛教发展层面的两大思潮已经随着法相唯识宗的消歇而走向了尽头。
虽然法相唯识宗学脉未断,至宋、元时代,也有僧人从事唯识宗的讲论,以其性相交融的形式生存于其他佛教流派的夹缝之中。但是见诸于文献记载的只有元人云峰的《唯识开蒙问答》、明末时期华严四祖澄观的《华严经疏抄》以及永明延寿的《宗镜录》,有对于唯识思想的引述而已。佛性论的泛滥,促使道问学之唯识宗几成绝学。
幸有鲁庵普泰和尚于明武宗正德年间,自一位无名老者那里传承其唯识宗之学,便为《八识规矩颂》和《百法明门论》作注,从而使这两本书成了明末各家研究并弘扬唯识之学的可贵的文本。唯识之学在明末年间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再兴。从研究唯识宗的人数以及相关的研究论著来说,可考的有14人之多,研究论著则有8类35种。因此,明末的唯识学思潮,可以说是远远盛于唐代。个中原委,正与明末年间中国文化思想发展之内在理路紧密相关。
就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过程而言,虽然尊佛性的思想倾向已占据主要的思想席位,但是道问学这一知识论的旨趣依然包含在佛学思想的深层,还以思想伏流的形式运动着;知识论的问题在中国佛教诸流派尊佛性的主张之下,依然具有一定的地位。即使在宋、元时代,也还有些僧人从事唯识宗的讲论,使唯识宗以性相交融的形式,生存于其他佛教流派的夹缝之中。特别是当佛性之知完全压倒闻见之知的时候,本来是超知识的思想倾向,就会转变为反知识的思想特征;仅尊佛性的圣学,就有可能流于空疏,纯任主观而堕性于空,道问学之中的许多问题就会逼出来,佛学的发展也就从精神超越论的方向朝着知识经验论的方向转变。
尊德性与尊佛性,作为呈现在儒佛两大层面之上的思想运动,已经渐渐地在明末年间走向了尽头。就儒学思想发展过程而言,虽然尊德性的思想倾向已占据着主要的思想席位,但是, 道问学这一知识论的学术旨趣依然包含在儒学思想的深层,并且以思想伏流的形式运动着。当德性之知完全压倒闻见之知,本来是超知识的思想倾向转变为反知识的思想特征,仅尊德性的圣学就有可能流于空疏,纯任主观而堕性于空,道问学之中的许多问题也就会给逼了出来,儒学的发展也就转向为知识论的方向。于是德性必须资于学问,论学一定要取证于经书,义理的是非便只好从原始经典之中寻求依据。这一内在的变化说明儒学的发展已经转为道问学的知识论路径。
与此相应,或者是说受着儒家思想发展的制约性影响,佛教思想也相应地由尊佛性而走向道问学的领域。特别是明中叶之后,在阳明心学末流那里,佛门禅学与姚江学派几乎是出入一家,言性言心,如出一辙。这边是满街都是圣人,那里是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读书人靡然化之,遂相率于不学,儒释两家均陷于学问饥饿的田地。与此相应的是,中国儒学发展成为宋明理学之后,也在尊德性和道问学的内在矛盾中,趋向道问学的演变道路,从而才有明末实学的兴起。这正如陈垣先生所言:明季心学盛而考证兴,宗门昌而义学起,人皆知空言面壁,不立语文,不足以相摄也,故儒释之学,同时丕变,问学与德性并重,相反实相成焉。
自唐宋之后,禅宗兴起,初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作为布教的方式,其张扬的成佛道路又简明易行,吸引有些心乐总持、不喜繁碎之士相率逃禅,及其大盛,乃是一花五叶,掩袭整个中土。然其以不立文字、忽视义学、不尚经典为风气,往往流失于参话头背公案、徒逞口舌之能,陈陈相因,心中一团黑暗且又自欺欺人。在对待问学的态度上束书不观,言谈无根。至晚明期间,佛门出现了莲池、憨山、蕅益诸位大师,力反禅宗狂简之风,主张严格的修持工夫,不唱开悟的高调,提倡读经问学,注释经典。如蕅益作为明末佛教典籍真理的一代大师,撰有《阅藏知津》,可以说是佛门转向道问学的开始。他反对禅宗的教外别传之说,力主离经一字,即同魔说的立场。在知识与信仰的关系之上,这时的佛教思想家已经回到了佛性必须资于问学的基础。
因此,明末之时唯识学的一度兴盛,乃是与禅宗的式微以及佛教思想家们对于佛教史的反思和学问自觉紧密相关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明末的唯识学者大都出身于禅宗,是为了禅的修行才来研习唯识之学的,所以他们常常以唯识思想配合禅宗观念作解释。
这些唯识学者均有参禅的背景和体验,使得他们的唯识学研究不得不以性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难以真正凸现法相唯识宗的思想价值。著名者王夫之,著有《相宗络索》,仅在以相宗名相的明了作为目的,未能真实呈现唯识宗道问学的时代意义。因此唐宋元明时代禅宗的盛行,乃中国佛教以尊佛性,作为当时佛教思想主潮的历史缘故,也是佛教中国化以及儒学化的必然结局。至明末年间佛门提倡阅藏读经和学理研究,作为对于禅宗过分尊佛性的思想倾向之反动,又是中国佛教开始转向知识论的道问学之路。
摘自《法脉》
End
◎ 圣 严佛教在中国,自从宋室南迁(西元一一二七年)之后,渐渐式微,尤其经元朝蒙古族的统治(西元一二八○─一三六七年),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虽曾做过沙弥,并未把佛教特别重视,以致到了西元一四二五至一五
◎ 杨维中中国的唯识学,由于传承印度不同的思想系统而差别彰明。至唐初玄奘从印度归来奉护法系唯识学说为正宗,并以之为标准重译或改译了诸多早已传入中土的唯识经典,遂有了新译与旧译或称古学与今学之分。所谓中
◎ 戈 宜玄奘弟子窥基著《成唯识论述记》,完成了中国唯识宗的思想体系。其后有再传弟子慧沼著《了义灯》、智周著《演秘》,与窥基的《掌中枢要》合称为中国唯识宗学说的唯识三疏,成为后人研究唯识之学的文本依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 异熟果:由过去世造业,感现在世果,由现在世造业,感未来世果。《瑜伽师地论》云:诸不善业,于诸恶趣,受异熟果:善有漏法,于诸善趣,受异熟果。异熟有三义:①异时而熟:业在过去,
《唯识三十颂》◎ 成 观《唯识三十论颂》一卷亦称《高建法幢论》,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世亲著,唐玄奘译。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 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
◎范古农读法之一凡读佛书须备辞典,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可一翻阅。如《大乘五蕴论》之大乘、薄伽梵,本论无解,可查辞典,如《佛学辞典》,或《法相辞典》。读《五蕴论》时,以《广五蕴论》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
正辩唯识于凌波第一章 正辩唯识论文一: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所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讲解:前面已把三能
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
第一讲 唯识宗学统概述唯识三十颂 ,是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唯识宗即依此论典而建立。所以要讲三十颂,必须要由唯识宗的建立与传承说起。中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学派。而说到瑜伽行学派,又不能不追
一、绪论----介绍唯识宗和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颂,是大乘唯识宗所依的一部论典。要讲此二十颂,先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译者、译本,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纲要。同时,还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学统。在我国,唯识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四、唯识教之传宗吾人从无始时来,依自己的寻思而起虚妄的分别,执为实有外在的境,由此不能证得真实的道理,所以如来于《华严》等经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为令吾人观得自己的心,为一切法万有的起源,不迷执有在外的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
一、心意识与三能变唯识宗所言之八识均指众生之心。不过依其功能差别而有三类之别,第八名心,第七名意,余识名识。从心的变现功能而言,此八能变识可分为三种即三能变。《唯识三十颂》说: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
作者的话宋代以来,天台、华严、禅宗等都有数部自己宗派的传承史传世,而唯识宗却始终未曾有叙述自己祖师和宗派发展史的著作问世。近代以来,以新方法、新视角研究佛教蔚然成风、方兴未艾,日、韩学者写出了数种以唯
第三节 南北两道的形成隋唐以来的文献传说,地论师分为南、北两道,但关于具体原由、地点则有不同说法,遂引起今人的争论。古代基本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发生于洛阳,菩提流支在御道北译经,勒那摩提在御道南译经,二
第二节 《十地经论》的思想《十地经论》是印度大乘佛教学者世亲所著的对于《十地经》的解释性著作,本论作者世亲本来是小乘学者,后在阿瑜陀国听人读诵《十地经》而信仰大乘,成为瑜伽行派的祖师。《十地经》早期可
第五节 地论师南道的传承现存史籍中,勒那摩提的大弟子无疑是慧光,其它的如僧达,虽曾经跟随摩提学法三年,但最后仍然跟从了慧光。关于慧光的弟子,一直有“十哲”的说法。唐裴漼撰《嵩岳少林寺碑》(开元十六年七
第七节 地论学派的思想在历史上,地论师的注疏、著述极多,也极为庞杂,而且地论师从慧光开始就致力于综合创新,如以“大乘义章”为标题的著述,实际上构成一个传统性的著述习惯。这一点,在南道尤其明显。如慧光著
第四节 地论师北道的传承与转向从现有资料看,地论北道的积弱不振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令人困惑的是,被道宣记载为菩提流支唯一及门弟子的道宠,一直在邺都弘法。而且,如前文所考证,道宠于天保末年(560年)仍
第四章 唯识宗的“宗经”、“宗论”及其主要内容玄奘在天竺所学是以瑜伽行派为主干,尽管回国之后的翻译内容广博,但核心内容仍然是瑜伽行派经典。以玄奘翻译为标志,瑜伽行派的绝大部分典籍已经引入中土。以这些经
第三节 《瑜伽师地论》无论在印度瑜伽行派那里,还是在中土法相唯识宗那里,《瑜伽师地论》都是最重要的立宗宝典。此部论典,部头巨大,义理复杂,熟读不易,因而在唐代唯识宗诸师中,仔细研习者不多,从影响上不及
第五章 唯识宗的创立玄奘西行求法归来,通过翻译经典和传授学徒等方面的工作,将当时印度唯识学的最新成果介绍到中土,最终创立了以佛教义学见长的法相唯识宗。玄奘在翻译佛典的过程中,为中国佛教培养了一代精通唯
第四节 唯识宗师的弥勒信仰及净土思想对于唯识宗来说,弥勒信仰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传说中瑜伽行派的经典是无著菩萨从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说而来。唐代时期,玄奘、窥基积极弘扬兜率上生信仰,因此弥勒信仰成为法相唯
第四节 《成唯识论》从上述叙述分析可见,瑜伽行派的宗经《华严经》、《解深密经》在事关瑜伽行派基本教义的若干论述也存在细节方面的差异,而三大论师的唯识论典也存在不少不一致的地方。正缘于此,玄奘在印度求取
第二节 《解深密经》《解深密经》是印度瑜伽行派最重要的佛经,也是中国唯识宗最重视的佛经。瑜伽行派最核心的论典《瑜伽師地论》全文引述了此经。一、《解深密经》的汉译本及其结构《解深密经》共有四种汉语译本:
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作为宋代佛教的巨擘,永明延寿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佛学思想方面,他一向以融合诸宗的特色炳彪于世,特别是延寿曾经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
在印度佛教中,接续中观学而出现的中期大乘佛教教派,其名称是瑜伽行派。瑜伽意译应该是相应,是一种类似于禅定的修行方法。而佛教的瑜伽行者则是以唯识观法为核心而转识成智成就佛果的佛教修行者。瑜伽行派遵奉的经
一、种姓与种子唯识宗竭力主张五种种姓之别是与立第八识即藏识为本体密切相关,而阿赖耶识之所以称为藏识是因为其蕴藏了万法之种子,以种子诠释种姓,是唯识宗的独特立场,也是分析唯识宗如何分疏心性与佛性之关联的
一 心体与名言熏习心体所蕴藏的有漏种子乃是世界生成的根本依据,用唯识学术语讲即所知依;用现代语言讲,此心体即为本体,诸法即世界万物为现象。而此有漏种子乃是由熏习产生的。经熏习产生的种子储藏在第八阿赖耶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1、名寻思是指“于名唯见名”,因为一切事物的名称都是为起想见言说而假名安立的,并没有实性。名称虽以呼召事物为用,但却不是事物本身,比如说火不焦唇,说水不解渴。故《肇论》有言“以物求名,名无当物之功。”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而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常住慈恩寺,窥基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该宗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学说
玄奘(602~664),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梵文名:摩诃耶那提婆奴(大乘天奴),在印度辩经胜利后,更名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唯识修持只是作观说来极其复杂,首先明五法三自性之理,其三自性为“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此三性之如何意义。于此不能细讲,不过介绍其名,说其次第而已,行者即以此三性作观。由浅入深,共有五重,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魏德东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整个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性的学派。唯识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对象理论。唯识家从自我意识出发,含摄整个世界于意识中,认为一切对象都是识
2001年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论唯识学的修行次第与内容── 一个时代主题的回应魏德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提要修行问题可能是当代汉传佛教面临的最重要课题之一,而次第与圆融的关系问题尤为
《宗镜录》与唯识三境韩廷杰一、问题的提出唯识三境,在已译的印度佛教经论中并无论述,据《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成唯论了义灯》卷一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末、《百法问答钞》卷二等载,玄奘曾作一偈:
明末禅门僧诤与清雍正帝“拣魔辨异”评析刘元春提要:明末临济宗内部圆悟与法藏之间的僧诤,焦点主要是禅宗传承源流、五家宗旨、禅风特点的看法不同。双方发生相互攻讦的原因,也与个人恩怨、特别是圆悟有门户之见有
【论文】三.三四六又契经说:有情流转五趣四生,若无此识,彼趣生体不应有故。谓要实有、恒、遍、无杂,彼法可立正实趣生。【疏翼】第二引经申其理证或依经附理十证中,第三趣生体证。于中分三︰一、引经并陈具义多
【论文】三.三五八又契经说:有色根身是有执受,若无此识,彼能执受,不应有故。【疏翼】第二引经申其理证或依经附理十证中,第四能执受心证。文分为三︰一、引经,二、遮余非,三、归本识。此即初文。【述记?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