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024-11-28 09:45

3月1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经投票表决,决定雒树刚为文化和旅游部部长。

根据3月17日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留原文化部、国家旅游局。雒树刚也是我国首位文化和旅游部部长。

此次改革,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旨在为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部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党的宣传文化工作方针政策,研究拟订文化和旅游工作政策措施,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实施文化资源普查、挖掘和保护工作,维护各类文化市场包括旅游市场秩序,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

旅游发展的文化导向和文化深入,符合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变化,成立文化与旅游部,对于以旅游为载体、为抓手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借助旅游来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软实力,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值得关注的是,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积极布局,不仅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更有利于中国旅游的海外推广。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雒树刚担任文化部部长时,曾在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时表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文化交流对于深化中英人民间的相互了解作用巨大,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形成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推动了一系列文化活动成功举行。据了解,雒树刚十分重视文化机构、艺术团体、社会组织和艺术家的直接交流,他曾表示,政府推动固然重要,但前者是文化关系发展的基础和原生动力。

同样是2015年,在谈及十三五期间文化改革发展主要任务时,时任中国文化部部长的雒树刚表示,要以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为着力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他提出,力争到十三五末,形成更加完备的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格局。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

自一带一路倡议发出以来,沿线国家的旅游和文化交流合作日渐增加,以往的文化之路,在如今的发展下,文化和旅游成为了沿线各国互联互通的新纽带和新桥梁。文化和旅游在推动一带一路的发展中作用巨大。

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未来,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文化作为旅游的内核,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产生极大促进作用。

让民众零门槛、无障碍接触文化遗产

当下,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走进生活,让文化遗产走进生活,让文化走进生活的呼声越来越大,文化与旅游结合,将极大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文化遗产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雒树刚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谈及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提出要让文化遗产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在今年两会的部长通道上,时任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就保护、利用、传承好文化遗产回答了记者提问。他表示,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利用好文化遗产,才能发挥好文化遗产的弘扬和教育作用,才能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将来,将推出更多精品展览,并利用好媒体大量传播传统文化。他提出,要利用好文化遗产,要让民众零门槛无障碍接触文化遗产。

雒树刚强调,文化遗产工作核心是四个字:保护、利用。

摸清好文化遗产,摸清全国文化遗产家底。雒树刚在部长通道上告诉记者,随着近几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我国现在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约1.08亿件(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87万项,348个地方戏曲剧种,革命旧址3.3万多处,抗战文物保护单位2194处。我国还有52项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列世界第二,39项遗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列世界第一。为我们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利用好文化遗产,才能发挥好文化遗产的弘扬和教育作用,才能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雒树刚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要通过开展抢救性保护,培养年轻的传承人,避免人亡技失的情况。同时,要实行生产性保护,特别是传统工艺要和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

雒树刚强调,文化遗产工作就是要保护好、活起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雒树刚简历

雒树刚

雒树刚,男,汉族,1955年5月生,河北南宫人,198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2月参加工作。

中央党校理论部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编审。

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学习1983年9月至1986年7月在中共中央党校理论部党建专业学习。

历任《求是》杂志社政治理论部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副秘书长兼理论局局长。2000年3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2008年5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兼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2014年12月任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七届中央纪委委员。

雒树刚同志主持文化部全面工作,主管人事司、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工作。(来源:文化部网站)

End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寺院的文化建设

当代寺院的定位,经济条件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经济活动决定着寺院的生存与发展,任何寺院都面临着这个基本现实。学术研究传统是一种文化行为。古代寺院办文化主要以讲经说法,翻译佛典,撰

那烂陀的佛教文化

◎ 行 义那烂陀(梵语:Nālamdā),全称那烂陀僧伽蓝,是公元5世纪笈多王朝时期创建的。兴盛于戒日王朝和波罗王朝早期,衰落于波罗王朝晚期,七百余年来已成为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当时研究印度文化的

《中国观音文化史》前言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

禅与一般文化

禅与一般文化◎ 铃木大拙除了佛教对于中国思想的一般影响之外,禅宗的教育似乎特别为东方人所接受。由于禅宗,我们可以说印度佛教彻底在中国与日本本土化。禅宗并不像佛教的其他支派如天台宗、华严宗、中观宗、或瑜

宗教文化存在盲区

近日,学者楼宇烈在家中接受《新京报》记者的访问。楼宇烈研究佛学多年,访问即从佛教切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谈到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安放身心,最后又回到宗教教育问题。    新京报:你提到以佛治心,佛

雨花台·法显与南京佛教文化

◎ 李春林雨花台位于南京长干里之内的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最高处约百米,顶呈平台状,为城南制高点,周边长约 3.5 公里,总面积153公顷。雨花台是革命烈士殉难处,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

楼宇烈:佛教与中国“和”文化

佛教与中国和文化传承千年东方智慧,践行佛陀经世教诲,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和文化如何理解?他体现的是怎样的佛家道义?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畅谈《佛教与中国和文化》。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冯友兰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旅游的意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社会的旅游风气兴盛,这是值得鼓励的好事。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可以增加对地理环境的了解,对历史文化的探索,对风景古迹的欣赏,对结伴参访的联谊等。旅游,无异于户外教学,是增

传统文化就是做人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做人的文化。要做事先做人,学会了做人,自然就能把事情做好。而做人,就是要做到这十要十不要。一、做一个孝顺的人孝悌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古人说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一个人如果都

中国这条世界级黄金旅游线即将诞生!

不久前,在杭州市萧山区传芳特大桥上,随着轨道上最后一对轨头焊接完成,杭州至黄山铁路客运专线轨道全线贯通。这条线路不仅结束了浙西地区不通高铁的历史,还代表着在通车后,由杭州市出发越过皖浙交界的天目山山脉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月1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经投票表决,决定雒树刚为文化和旅游部部长。根据3月17日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

中国古老文字的预言与神传文化

前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前二千多年现代人用神话传说来理解,从黄帝到夏、商是我们现代人是不清楚的,所谓的不清楚同时意味着我们知道,却不相信。在现代,科学改善物质生活,也把人的认知局限在有形的空间,道德渐沦

打卡 | 这些超友好的纯素旅游地点,你去过几个?

越来越多旅客希望在享乐的同时,也能够减少对地球负担,因此环保旅游逐渐开始流行起来。你是否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对素食者极度友好的地方?你去过哪些?或许可以排进下一个假期?一起来看:以下是几个最佳纯素友善

《中国养生旅游白皮书》

世界养生酒店联盟(HHOW)根据对中国近千名养生旅游者的调查研究,发布《中国养生旅游白皮书》,作为中国养生旅游行业的权威指导报告。PART1 养生旅游的定义1、背景随着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可自由支配

有一种生活,叫做,去南浔旅游…

说起江南小镇,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小桥流水、轻舟画舫,然而南浔古镇却是一个例外。它的趣味大半并不在这流水小桥的温柔之中,而在那些围墙里。为什么南浔古镇会有这种独特性呢?时光倒回几百年前,我来慢慢告诉你它

陈兵: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

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漫长历程中,以其智慧甘泉源源不绝地滋润中华大地,逐渐渗透中国文化的深层,在化中国的同时将自身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的传统。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具有不易随时代变迁而改换丧失的惰性

太极初学者必读,为什么要首先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深刻影响着今日中国以及全球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中国的日益强盛,快速学习以及通读掌握中国文化已成为今日社会的必需!但是,瀚如天宇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如何学习

雪漠:文化要保持一种多样性,对吗?

◎陈亦新: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听鸡蛋实现开悟是一种法门,扫地僧达到成就也是一种法门所有的法门都是为了达到那个目的的途径而已。佛教应该去适应更多的人群。比如说你喜欢跳舞,那么我就要告诉你,如何要在跳舞的

林克智:佛教旅游项目的开拓(下)

佛教旅游项目的开拓(下)6、佛教金石碑刻鉴赏游众多的寺院,素有深山藏珍宝,古刹有名碑的美誉。我们去寺院游览观瞻,也可将此列为一个项目,相信会很有收获的。自古以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一些重大事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景观与旅游经济的发展

生活中的佛教佛教景观与旅游经济的发展当你在祖国大地上愉快地旅游时,你会看到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一座座寺院,耸立于峰峦秀发的高山之巅,或隐约偶露于郁郁苍松古柏丛内,或以古朴秀美的古建筑展现在高楼栉比的闹

林克智:佛教旅游项目的开拓(上)

佛教旅游项目的开拓(上)林克智随着人们到寺院旅游观赏兴趣的增加,佛教旅游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国有2000余年灿烂而丰富的佛教文化,众多的名山古刹,展示着佛教旅游将更加深入发展的美好远景。因此,对于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盂兰盆节的节日文化

“鬼月”盂兰盆节花灯汉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

五百罗汉的文化艺术

经论中常见的五百阿罗汉、五百比丘、五百上首即是。如《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佛说兴起行经》、《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涅盘经》等举示有关五百罗汉的本生、因缘、授记等。《法句譬喻经》卷二说五百罗

魏德东:大众需求宗教文化

近年来,有关宗教文化的话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上个世纪90年代,学术界努力论证宗教是文化的命题,希望依此稀释乃至替代宗教是鸦片的先见,为宗教在当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开辟空间。然而,进入新世纪,学术界的这一

石头希迁禅师的文化传承

希迁的门人颇多,著名的法嗣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招提慧朗、兴国振朗、潭州大川、潮州大颠等。惟俨在同门中最受希迁器重,他传法于云岩昙晟,昙晟传洞山良价,良价传曹山本寂和云居道膺。后曹山一脉中断

卢志丹: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

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度有心人2》在现实中,很多有点文化、有一技之长的人自以为高人一等,看不起没文化、没技术的人,博士生瞧不起大专生,自以为脑子机灵的人嘲笑看起来笨头笨脑的人。这

吴立民:茶禅文化与佛教的茶道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

吴立民: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

吴言生说禅: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

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等等,已经成为 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

赖永海: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缘起论是佛法的理论基石要懂佛教,首先得懂得缘起法。只有懂得缘起理论,才能真正把握佛法的基本精神。从历史的角度看,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几个阶段。如果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归于

赖永海:传统文化——佛教现代化略论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向现代化社会迈进了一大步。与之相应,各种意识形态也正在逐步地现代化。意识形态的现代化,通常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二是如何适应现实的社

赖永海:宗教与文化——兼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宗教与文化兼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赖永海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千百年来几乎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一直高高在上,雄琚于上层建筑的顶端。宗教,既虚无缥缈,又触处皆

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绪论

《中国佛教文化论》绪论赖永海文化,作为一种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离开动物界的一把标尺。如果说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脱离动物界,那么,文化的现代化则意味着人类进入了现代化社会。宗教按费尔巴

黄夏年:佛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刍论

佛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刍论黄夏年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热心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活动,很多著名的地方景观都获得了文化遗产或者双遗产的通过,像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重庆大足石刻等地,已经获得世界文化或

黄夏年:真禅法师的佛教文化观

真禅法师的佛教文化观黄夏年一.真禅法师在世时,我曾经多次见过他老人家。他是一位和蔼慈祥的长者,从来没有什么架子,给人留下一个非常亲切的印象。20世纪90年代,上海佛教界一直注重于佛教文化的建设,每年都

王雷泉:佛教大学与佛教文化人

佛教大学与佛教文化人王雷泉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对于佛教教育,若从笔者1985年调研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等处,撰写《从僧伽教育看中国佛教的今天和明天》(刊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编《

王雷泉:佛教在中国文化重建中的共性与不共性

佛教在中国文化重建中的共性与不共性读太虚《文化人与阿赖耶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王雷泉一、太虚人生佛教思想的哲学基础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首述怀式的诗偈,出自太虚大师最重要的

中国财神文化

中国历史上,最有钱的是皇帝,只有皇帝才算是应有尽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皇帝”不是想做就可以做的,许多人都因为想当皇帝而丢掉了身家性命;而财神爷却是人人都可以想做就去做的,人人都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财神

洪修平: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

一、如来禅的提出及其涵义之演变自从禅宗六祖惠能之禅流布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以来,禅似乎成了惠能一家的专用名词。禅理、禅趣、禅味、禅机,以及祖师禅、分灯禅,说的都是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禅。然而,当我们回

洪修平/陈红兵:中国佛学精神的中土文化之根

中国佛学精神的中土文化之根洪修平 陈红兵印度佛教在两汉之际经西域传至中国内地,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自此以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又融人了新的内容与养料,变得更加丰富和灿烂,并获得了新的发

李利安:中国化观音信仰的两重文化结构

中国化观音信仰的两重文化结构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李利安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古代印度的观音信仰终于演变成中国化的观音信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种来自印度但却实现了中国化的观音信仰,我们可以称

禅茶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禅茶与八正道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

禅茶:佛教中的茶文化是什么

饮茶的人,大多熟悉四季变迁对茶性的影响。倘若说茶是益友,那么茶器就是邻人了,品茶则是与善人交游。茶席之上,壶为主人,杯为宾客,宾主酬唱次第有序。四时茶饮,亦各有不同,春采明媚之茶,夏取静心之茶,秋日最

禅茶文化精神是什么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

温金玉:莫将少林辜负——关于文化定位的思考

莫将少林辜负关于文化定位的思考温金玉无论褒贬,少林寺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公众话题;不管成败,释永信与他领导下的僧团已是中国佛教在现代社会求取适应性大军中的马前卒。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少林?这是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