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温金玉:禅定──护心之道·见性之本
2025-03-28 11:58

禅定──护心之道见性之本

温金玉

禅,梵语为禅那,是寂静审虑的意思,也是使心灵安住于定慧均等状况之方法。这一古老传统的生存智慧对现实社会人生是否仍有导引作用,禅之超越性对世俗民众之身心是否仍为强健之道,禅定作为佛门之根本行持是否应视为续佛慧命之基础?本着这些问题将是我们探讨中国佛教禅观之未来展望的因缘所在。

其实,禅之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在于它面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能否为众生提供一个心灵栖息之所,能否为人类开垦一块安身立命之地。纵观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物质财富速增长,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产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当人类制造的经济机器飞速过转起来后,便外化为强大的异己力量,反过来制约了人类自身,将人拖入难以摆脱的困境之中。人欲横流,贪得无厌,孳生出战争、侵略、殖民、掠夺、剥削和压迫。国家之间虎视眈眈,民族之间矛盾重重。人以宇宙主宰者的面目出现,以自己的随心所欲来征服自然,由此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公害。向大自然的疯狂榨取,也引来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从而使现代人类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旱魔肆虐、水灾蔓延、地震不断、酸雨降临、人口爆炸、物种锐减等等,就连人类维持生命最为重要的水和空气也日益受到污染。高度发达的科技在这里不是扮演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角色,而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工具。

无疑地,现代也是一个充满了身、心冲击的时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人群生活的贫富两极分化,引起了整个社会群体的心态失衡,如普遍的信仰崩溃、宗教贬值、价值失范、道德沦丧。人们六神无主、烦躁不安、心理紊乱、自我迷失,出现精神失常、吸毒酗酒、爱滋病蔓延等各种社会弊病和心理疾病,人类身心所与生俱来的自然能力,却在逐渐减弱退化,失去了原有的抵抗力。

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不管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科技水平多么了不起的成就,但从社会群体和文明进展的趋势看,现代人类并没有随着新的知识和力量的获得而产生新的理想和智慧,反而遗弃了任何精神的乃至伦理的灵性,忽视了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最杰出的才能,物质生活享受的欲望在日益膨胀,但人的内在心灵的世界却失却了本真。人类要想走出这种生存的窘境,必须唤醒自身的心性自觉,寻求拯救人类的智慧良方。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表明,人类文明的终极目的,绝对不能靠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对尖端科技的依赖来达到,禅所启示的恰恰是从人类自身的身心调节出发,由自主其心而至主宰世界。以禅法的总纲来把握自性,帮助人去找到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道路上的迷惑和痛苦的良药,克服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异化,去充分认同世界,理解自然,实现人生,从而彻底摆脱物质繁荣而精神失落的生存危机,使禅真正成为人们共同信奉的一种生活之道。

当然,探讨中国佛教禅观之未来展望并不应仅限于禅法于现在及未来对社会人群的影响力之层面,其实,这一论题更多更主要地是探讨佛门本份事──禅修法门。从教理上讲,佛门修行的总纲为戒、定、慧三学,禅定为修持的中间环节,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戒是修定的准备,定是得慧的基础,就此来说,禅定不只是安于中继的位置,而是可以依之获得解脱的慧观,所谓无漏清净慧,皆从禅定出。所以修道之重心,应是在禅定。禅定是佛教各宗各派所共修的法门,离开禅定,佛教之修持便很难成立,解脱之道就失去了依持,佛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习禅是佛教的根本行持,是佛教命脉存续的根本保证。

我们知道,佛陀即是在菩提树下坐禅开悟而证得无上正觉的。这可看作是佛教禅定的起源。历来佛教都十分重视禅定,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中,禅定是极为重要的法门。小乘佛教的禅定内容通常是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无色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禅和四无色定全称为八等至。此外,还有灭尽定(九次第定)、止观与三昧、十念、安般念、六妙门、十六特胜等等。小乘佛教的禅观较为拘泥固定的形式,一般是卜闲静之地而趺坐,心系于一处而不使散乱。大乘佛教扩大了禅定的意义,将禅观的修习与菩提心、大悲心、方便门相结合,认为禅定不拘于动静,须与无所得的般若相应,由此构成大乘菩萨的禅波罗蜜。大乘佛教的禅观内容深广,并不是一法一事所能成就。同时,大乘禅观亦无固定形式,举凡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中皆能成就,无一法、无一事不能修持、随着佛法东传,禅定法门亦在中土流行,先有安世高译出《大安般守意经》、支谦译出《禅秘要经》、康僧会着有《安般经注解》等,使禅定一法逐渐为信众所信守。姚秦时着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综合佛教各家禅法,编译了《禅秘要法经》,倡导五门禅观,影响深远。后有菩提达摩立直指本心、明心见性之旨,开创中国禅宗法脉。隋唐时代天台宗提倡止观双修作为佛教的修习方法。达摩门下于唐时分为南北二宗,北宗主渐修,南宗倡顿悟。特别是慧能南宗法门,以定慧为本,宣扬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主张直探心源,见性成佛。日后慧能系法海横流,经五家七宗之弘扬,禅师们把禅法融合于日常生活之中,行住坐卧、搬柴运水皆为禅修,致使禅宗儿孙遍天下,禅宗几为中国佛教之代名词。

以史为鉴,观照当代,展望未来。那么中国佛教之禅观应作如何的开放与整合?首先,正本清源,要认识到禅观为佛教修持之根本。自隋唐禅宗大行天下后,不尚渐修,惟崇顿悟成为一时之风气。禅僧以不立文字而轻弄一切经卷,以无念为宗而指斥修习有为,以定慧齐等而反对坐禅入定,以立地成佛而破除三劫五乘,以机锋棒喝而驰骛空谈立辨,莫不舍难趋易,弃实崇虚,积习相承,每下愈况,以至不知圣教究何所说,不知修行应何所依,正信还未生根,便说已经开悟,菩提尚未发心,侈谈已经见性于是满街狂人,遍地野狐。此流弊延及至今,有心者疑伪难分,不知教授依凭及下手用功处,无行者赶经忏,凑场子,难晓佛门本份事。因此,当今应针砭时弊,大树禅定法幢,让天下释子俱知禅修乃悟道之本。

其次,应系统整理大小乘禅观典籍及思想方法。在三藏圣典中有许多关于禅观的典籍,如《大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修行道地经》、《禅要经》、《法观经》、《身观经》、《禅秘要法经》、《坐禅三昧经》、《禅法要解》、《五门禅经要用法》等。各宗各派之观法亦名目繁多,有早期佛教的四谛观、十二因缘观、数息观、不净观、无常观、四念处观等。此外有空观、生空观、法空观、析空观、体空观等。天台宗有一心三观假观、二谛观、中道观;华严宗有实相观、四法观;法相宗有五重唯识观;三论宗有八不中道观;密宗有五五相成身观;净土宗更有月轮观、水想观、地观、像观等。今天我们应将这些禅观典籍整理出来,使释子学有所依,修有所宗。

第三、要提倡禅教一致、禅教并重的学修风气。佛教是一种体验的宗教,禅的本质,始终是依存于自内证,但于一切经教亦应重视。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要克服禅教分离的倾向,不看经、不修定,私心自用,自说开悟,用禅的口号来反对经教,如此传承,佛法哪有不衰之理!应内修禅观,外究法义,禅教一致,互为印证,方为究竟之道。

第四、坚持禁戒。戒定慧三学为修行之总纲,戒学是定慧所依。参禅之士,为了参究易成,若不护持禁戒,不但参禅,就是修持其它法门,亦不会有成就。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持戒是入道之正门,菩提之真因,功德殊胜。

第五、创立适合现代人的禅定修习法,建立解行互资、阶次严谨、可操作性强的禅修体系。其实,法无高下,当机者贵。

愿世出世间觉者都能为推动中国佛教禅观之发展,弘扬贡献力量,愿禅修法门更当机地现代化、化现代,更好地净化社会、造福人群。

End

开悟·见性·涅槃

佛法讲修行,从资粮位到加行位,加行位以后是见道位,见道以后就是修行位,是有个过程的。一般讲开悟就是见道位。如何开悟?必须要读经、忏悔、修止观。不读经不忏悔,不修止观,没有经过这个功夫,你开悟不了。

明心见性 成就般若

般若经典,总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典中最大的一部典籍,共六百卷之巨。《般若经》的主题乃成就般若,指引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从而超越生死,抵达涅槃彼岸。作为般若系典籍,《坛经》重视般若

阿罗汉为穷人说发财之道

迦旃延在阿盘提国宣化后,想回到舍卫国听闻佛陀说法,在途中,见到一位妇人手持水瓶,坐在河边大声的啼哭,尊者一见,不觉油然的生起同情的怜悯心,他怕这个妇人因失意的事想不开,而投水自杀。因此,他就向前问道:

忠义是人道之本

人禀天地之正气以生,当效法天地高厚覆载之德,以参赞化育,继往开来,庶可不愧与天地并立为三,以称三才之名耳。忠、孝、节、义乃人道之大纲,人若无此,则与禽兽何异?纵时属民主,亦不可不以忠义为训,良以忠之意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我的长寿之道

◎ 季羡林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可谓长寿矣。因此经常有人向我询问长寿之道,养生之术。我敬谨答曰:养生无术是有术。这话看似深奥,其实极为简单明了。我有两个朋友,十分重视养生之道。每天锻炼身体,至少要练上两

李炳南:实相念佛是否已见性?

问:实相念佛是否已见性?(池慧霖)答:此法系作观,必先静止一切,后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取其中道,是谓实相念佛。此行亦分功夫浅深,以及因修果成之段,实相固属佛性,见不见在乎成不成也。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讲到「入则孝」这一部分。「入则孝」的总纲可以用《论语》夫子讲的一段话来说明,那就是昨天我们提到的「孟懿子问孝」。后来樊迟又接着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论语》的精华。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在此地刚刚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习过一遍,《论语》从二00九年十月开始讲到上一个月,总共头尾讲了十八个月。我们将《论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当中「入则孝」的前八句,属于事亲当中的「居则致其敬」,底下我们来讲「养则致其乐」。这是《弟子规》当中从「冬则温,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讲解「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刚才我们讲到《论语》名题,以及它所依据的原理,是以道为本体。接下来我们讲五重玄义第三个方面,叫做明宗,就是明了学习这部《论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昨天我们前两集为大家简单介绍了《论语》的概要,今天开始进入我们这一次《论语》研习的主要的部分。我们昨天有谈到,我们这次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讲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再挑几段《论语》来讲,主要还是以《弟子规.入则孝》来做为总纲。我们再看「先进」第十一篇里面第四章,「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九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给大家汇报了「入则孝」这一部分,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出则弟」。悌道,实际上就是讲恭敬、友爱的心。用恭敬的心对长辈,用友爱的心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在《弟子规》当中第二部分是「出则弟」,我们现在继续来讲。「出则弟」,这个「弟」主要就是讲到的恭敬和友爱,不仅是对兄弟姐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我们刚才一堂课已经讲了「信」,这一部分讲完了。在《弟子规》里面第五个部分讲「泛爱众」,我们就以《弟子规》的七科做为我们这次讲题的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里面「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是属于「信」这一篇里面的。在《论语》当中,「子路篇」里面有这么一章经文,「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今天我们来讲第四个部分「信」。「信」是讲诚实、守信。在《论语.为政篇第二》就有这么一章经文说到,「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谦受益,满招损」,一个谦虚的人,他即使是很有成就,也都会自言没有成就,自己确实不行。这种谦德是自性中一种美德,要行仁,这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讲到「信」这一部分,做人要诚信。在《弟子规》上又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个意思是说,我们听到了别人的赞誉,如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上一次我们讲到「泛爱众」。《弟子规》里面有一句经文说:「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这是讲自己如果有能力、有才华,不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还是结合《弟子规》来讲《论语》。刚才讲到「善相劝,德皆建」,还有一个方面我们要补充一下。现在国家都在做公务员的制度,要吸收公务员都要考试,都要有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四集)

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的「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是我们要对待下属、对待幼辈要掌握的原则。「身贵端」就是先要端正自己,不仅是行为、言语,连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在《弟子规.亲仁》这一章里面,我们看到有下面这句经文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一个仁者,反而一般的人都很敬畏他,好像他不是那么容易接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刚才就讲到「余力学文」。要力行跟学文并重,光力行而不学文,就「任己见,昧理真」。人能成就圣贤,唯有靠好学。在《论语.阳货第十七篇》有这么一章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三十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这一堂课将是我们最后一讲。我们看到《弟子规》最后一句,也是《弟子规》的总结和劝勉。「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是讲到我

见性并不难

元音老人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性在何处?婆罗提尊者说:性在作用处。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提,在足运奔。这些都是佛性的妙用。所以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见

洁身之道 守身之要

宽运法师洁身之道.守身之要(上)──戒淫 前言 自从《八关斋戒-不淫戒》一文推出以来,不少网友留言问及如何戒淫的问题。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道德标准每况愈下,加之现今信息科技发达,在媒体中传送不良信

忍辱是修行之本

忍辱是修行之本◎ 广 钦 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有功夫的

离人我是非之道

离人我是非之道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谤观正不正。--《增一阿含经》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凡是人生的各种问题,在佛法里都有圆满的解决之道。对于人我是非,《增一阿含经》中举出四种处理方法:一

念菩萨能明心见性

◎ 宣 化欢喜快乐,而厌恶痛苦,这是众生的品性。然而,因为众生是愚痴的,他们不知道怎样才可以获得他们所欢喜的快乐,脱离他们所厌恶的痛苦。所以,虽然众生口里,老是喊着寻求快乐的口号,可是很不幸地,却愈来

明心见性

问:法师说有八个外国徒弟,最喜欢我。我是剑桥大学学生,已食长素三年,我有一个疑问,请问法师我静坐时,将很多的妄念都断了,清清净净的,再将清清净净明明白白的这个念头都断了,只有一点知觉,恍恍惚惚渺渺冥冥

元音老人:见性与著相之别

一九九五年三月佛性不在别处,就是现在我们一念断处的离念灵知。当妄念都放下、一点不起的时候,也不是没有知觉,还是了了分明。这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我们的佛性。所以见性不难。不要在那儿猜谜,“噢,悟道了,看

元音老人:谈养生之道

元音老人一谈养生之道使身体失去健康的原因很多:终日心神不安,不外乎患得患失;人精力有限,应适当支配,实行三八制:八小时睡眠,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能如是正常,断无多病之理。今因身体或经济关系,于八小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三》

乙 明心见性之证成经过详细讨论明心见性的意义,我们深切知道它关系佛教至钜。如果佛教徒都来奉行弘扬,加以提倡,佛教即能昌盛兴隆。反是,佛教即将奄奄一息,一蹶不振。因为一个宗教兴亡盛衰,系于它的精神实质如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一》

略论明心见性连载于《禅》刊一九九一年第一至四期绪说我等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迷失自己本来面目,认妄为真,唤奴作郎,妄起贪嗔,造业受报,如春蚕作茧,自缠自缚,无解脱时。愚者无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脱;智者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二》

甲 明心见性之意义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它的意义详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四》

丙 悟后真修明心见性以前,任你修什么法门,如何用功,都跳不出“盲修瞎炼”的范畴!以未悟真心,于修法即不能无疑。虽亦努力用功,但有疑虑留碍胸中,不安之相即无法避免。而此不安之相即是生死根本,故虽对治功深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五》

丁 证体起用关于证体之景相,古人多不详言。一者,以此证境,非言思能及,一落言诠,即嫌住着。二者,真证得者,归无所得,不欲炫耀于人。三者,恐未悟者窃为己有,以迷惑他人。四者,恐人着境以求,反障悟门。五者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七》

己 结论以上拉拉扯扯讲了明心见性的意义和证取办法,又介绍了悟后真修的方便,更复述了证体起用的过程,其中还摘录了一些古近大德的著述。似乎对明心见性、顿悟渐修、一生成办的法门,已叙述得详尽无遗了。但彻底克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六》

戊 归宿问题客有问明心见性人,圆寂后归往何处者;亦有问六祖大师入寂时云:“我自知去处”,但未言明去处,是知而不言,抑不明去处而不言欤?命终往生何所,确是修行人一大关键问题。如不把它搞清楚,对修行进程即

见性成佛

正果法师见性是禅宗的根本目的,参禅者必须透过的关门,古今参禅人的第一要事。所谓见性,即开发自性,彻见自己本来心性,自觉到本来具有的佛性。换句话说,就是离一切对待,一切矛盾,超然独脱,无执著,无绊累,触

惟贤长老开示福祸之本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世间现象是相对的,有空间的,有超空间的;有生物,有非生物;有物质,有非物质;有有形体的,有没有形体的。这是相对的东西,不是绝对的。你不能说你

行寿康之道

行寿康之道◎ 妙 莲古人说过:若要小孩长得赞, 要带几分饥与寒。从前乡下农夫耕作时,就把一、两岁的小孩带出去,放在田埂上,让他受风吹、日晒,将来才能长得强壮。你看贫穷人家的子弟,吃得不好,穿得不好,

元音老人:何为见性?

所谓见性者,明白也。明白妄心不可得,明白妄心是真心的妙用。见性是见无所见,没有一点东西的。譬如现在你们大家把念头一断,什么也不想,一切的现象都在你们的视线之内,但是你们没有着哪样东西哪个人,虽然有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