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温金玉:自力与他力之融合
2025-03-28 12:07

中国佛教各宗都有各自的判教理论。所谓判教,即教相判释。教相,指如来一代时教之相状;判释,是判断经论的旨趣,解释经论的义理,以裁定世尊一代所说教义的大小浅深。意在方便学人,俾得于一代时教之纲领条目,浅深次第,洞然心目,进修有据。各宗开宗立派,自成一家,其根据就是各自的判教理论。自力与他力,就是净土宗的判教学说。

自力与他力,最早主要体现在昙鸾的着作中。昙鸾认为,在末法时期,众生断惑证果,求阿毗跋致(不退转法),有的靠自力,有的靠他力(佛力)。靠自力的为难行道,靠他力的为易行道,这就是二道二力说。难行道和易行道的说法最初出现在龙树所着的《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一章内,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龙树菩萨从修行的方法与成就方面,将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概分为两类:一者难行道,靠自力勤修戒定慧,于无量劫受劳忍苦,次第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竖出三界,历劫修证,是为难行道。二者易行道,仰赖佛力,一心执持名号,得佛愿佛力加持,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圆成菩提,是为易行道。昙鸾把龙树的说法吸收到自己的净土学说内,在《往生论注》卷上指出: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昙鸾大师的二道二力说,继承龙树菩萨之二道说,而又别有创新。龙树之论着重在自力与他力的标界,其他力的仰赖,非唯阿弥陀佛一佛,并未突显往生净土的必要性。而昙鸾所说的阿毗跋致是指往生净土之益,而不是指现世此土得益;他所说的易行道,亦专指称念阿弥陀佛,而非十方诸佛,宣传的只是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昙鸾这一他力本愿的修行理念与对易行道的自觉倡导,树起日后中国净土法门简易修行的不二旗帜。

继昙鸾二道二力说之后,净土系道绰又提出了圣道门与净土门。于娑婆世界凭自力,断惑证理,入圣得果之法,名为圣道门;以称念佛名,乘佛本愿,往生净土,入圣得果的教门,则为净土门。其后的善导大师进一步光大他力本愿的思想,以凡夫往生报土为立教本旨。他认为,三辈九品皆是五浊凡夫,乘佛之大悲愿力乃得往生。若唯依自力精勤修学,以期断惑证真,则虽二乘圣者及地前菩萨,亦不得生报土见报佛。然若在净土门中,依托阿弥陀佛之本愿他力,虽一毫烦恼未断之凡夫,亦能与地上菩萨,同入真实无漏的报土而见报佛。这是净土一系圆满的他力往生说。

在中国佛教里,自力与他力是引起较多关注的一对范畴。佛教史上将依靠自力修行,以获得觉悟者,称为自力教;将依靠佛、菩萨之力而得开悟者,称为他力教。据《念佛镜》载,如来所说八万四千法门中,唯净土一门为他力之法门,其余修道法门悉为自力之法门。在中国佛教发展历程中,至中唐后,主要是净土与禅宗流行。所以,所谓自力与他力法门之相对,亦更多地体现在禅宗和净土宗的关系上。

1、禅净相对

据《菩萨地持经》卷一《发菩提心品》、《大毗婆沙论》卷四载,利根之人,可用自己之功力修行;钝根之人,则需藉他力修行。在大乘佛学中,修行的法门虽然很多,总别有二种:一是禅者的自力解脱,称为难行道;一是净土行者的他力解脱,称为易行道。净土宗人所奉行的念佛修持,实际是佛教各宗共同的法门,区别仅在于念佛的意义不尽相同。如早期禅宗虽有念佛法门,但不涉及净土的往生。如《传法宝记》中曾说:及忍、如、大通之世,则法门大启,根机不择,齐速念佛名,令净心。密来自呈,当理与法。此时的开法传禅,虽以念佛名、令净心为方便,但主要是摄取心志,令其专一,由口念佛名而导人入禅定。到慧能时,已不再采取念佛的方便法门,直指自性般若。如《坛经》说:迷人念佛求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激烈反对念佛、坐禅,从自力佛教立场出发,抨击他力修持。而净土人则宣传不必禅观,即可往生。更认为修余行业,迂阔难成,唯此观门,速证生死。在修持的见地上,禅净自有不共之处。净土宣扬佛在西方,禅宗以为自性是佛;净土仗他力解脱,禅宗靠自心开悟;净土口诵弥陀,禅宗明心见性;净土严分世出世间界线,欣取乐邦,厌舍秽土;禅宗解脱不离世间,心净则土净。二者的分歧,亦引发日后相互的讥评。

2、禅净合流

禅净的分歧,自力他力之区别并非原则上的不共戴天。净土问题为佛教各宗所盛谈,亦为佛教思想的核心所在。净土人求西方净土,禅者主唯心净土,皆为成佛,宗旨一致。净土仗他力,但必得净土行者以信愿行,口诵佛号,自身努力修持才得。禅宗讲自力,尽管呵佛骂祖,毁经弃教,但悟道参禅亦要有善知识的接引,参话头也离不开机锋棒喝。禅宗对净土的理解,很大程度受《维摩诘经》的影响。此经《佛国品》中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国土净。把西方净土直接归于当下的清净心。《坛经》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也在表明弥陀存在于清净的自心之中。其实,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之区别,只在以真俗立言。依真而说,唯心净土;从真不碍俗说,唯心也不反对西方净土。在这方面,净土宗人亦宣扬众生在念佛时,佛便在心中,心外无佛,佛的法身与众生之心相通。《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因为法界是众生的心法,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名心为法界;法界能生诸如来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识,是故佛身名法界身,是身不行他缘,是故入一切众生心中也。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也。净土持名秘要:自念自听,自呼自应。重在一个自字。净土正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妙显心字。此亦即禅门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大集经》曰: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可见持名不但是禅,且是无上深妙之禅。盖万缘放下,即无所住;一念单提,正是生其心。但当老实念佛,自然暗合道妙。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句句是金刚般若,念念显妙明本心。故说念佛即是自心现。又说一声佛号一声心。禅净不二,因果同时。元代中峰禅师亦指出,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

净土宗以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行,总摄了佛教千经万论,诸乘诸宗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其法涉理甚深,而又至为简易。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即是村夫农妇,无不能持。不仅出家僧尼在静中持,即在家信徒于营生办事之隙,亦可修持,而往生净土一事,即见道证果之人,亦不能出其范围。正所谓普摄三根,广被群机被称为易行道。不仅净土中人弘扬,即诸宗大德,也以往生净土为归宿。禅宗则标榜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实质是将大乘道的修行,总摄于一直下调心与真如相应的祖师禅,以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的气魄,力图当念解脱,顿悟成佛。其法门虽接上根利器,但修学不假闻思读诵,不拘事相仪轨,即不识字的村野农夫,亦可契入。禅净二宗,禅宗主自力解脱,入门扫荡一切,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佛之一字,无安立之地,并以疑为门径,有不疑不悟之说。净土宗则依他力救度,以深信为前提。禅净二门路子似乎相异,难兼难融。两家人中,互相是非。但若深入二宗内里,则可见在理论和修持上,两家不但可以融通,而且禅宗人修习净土,还有必要。百丈即说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净土人所修念佛禅的高层次,也须观佛法身、观实相,明见自心佛性,乃至见道证果,才能得上品往生。在修持方法上,禅宗的参究话头,与净土的持佛名号,在实质上有一致之处,实相念佛更是如此。因此禅净二宗完全可以兼修,可以融通。正因为禅净有此相同、相通、相补之处,所以从五代以来,禅净合流,天下翕从。开拓这一新局面的永明延寿(904-975)着《万善同归集》,力倡禅净合一、禅净双修。他对自力与他力的关系问题阐释说,诸佛法门,皆有自力、他力、自相、共相。佛教讲缘起之说,无一独立,若自力充备,即不假缘;若自力未堪,须凭他势。不可用自力排斥他力。这一思想影响很大,至明末李卓吾仍在其《净土诀》中说:奉劝诸禅者,无高视禅客,而轻自净土也。

3、自力与他力之融合

永明延寿大师在高扬禅净双修的标帜时,曾提出所谓修行的四料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为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印光法师对此极为推崇,赞曰:夫永明料简,乃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永明大师之四料简,形像地诠释了禅净的内在联系,为修行者建构出一个净禅修行利弊得失的参照系。其实,自力与他力并非是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两难悖论。在普天推崇明心见性的自力、鄙视愚夫愚妇所信的他力时、我们应呼唤净土的回归。因为对修行来说,有一个简单易学而又收效迅速的初阶是有必要的,有一个使信仰者怀有敬畏心和神圣感的终极所在也是必须的。我们不能在一个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以浅薄的世智辩聪来盲目地推崇自觉而排斥他力,把度世济人的广大法门蜕变为一种少数根器锐利、悟性颇高的人的心灵体验的专利。宗教一旦不再有让人敬畏、崇敬、向往的光辉,不再自觉承担拯救人心的责任,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现代佛教的一大趋势,是注重修行与世俗生活的结合,努力探索当代人在紧张繁忙的生活中容易参修而又能顿获受益的新路。盖净土法门,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因持名之法,随时随地可修,不须入山潜修,闭关宴坐。故行事不废修行。若不得闲,下至行十念法,或临终十念一念,皆可往生。念佛修持,不需繁冗的仪式,也不论在任何场所,无论静、闹、闲、忙,都可以精勤念佛。现世可消除无明烦恼,临终可以往生极乐。唐代文人白居易《念佛偈》说: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绕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普功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古德称念佛法门诚径中之径路,方便中之方便。《观经》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指我心本具佛性,念佛修行,即能成佛。众生都有一颗真心,迷则成凡,悟则成佛。阿弥陀佛是已成之佛,智光遍照,福德圆满。净持者持诵佛号,即以我因地之心,熏受果地之觉。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使我消除秽暗,由始觉恢复本觉,进入佛道。从果起修,所修即果。性修不二,因果同时。直截根源,千了百当,不历阶梯,非因造作,至圆至顿,不可思议。故一句佛号,与佛心相应,念念相续,坚持不懈,圆证不退,即为无上佛道。持诵佛号,分事持与理持。事持即一心不乱;理持即不执着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消灭能所二取。此二取非有(真空),然圣号、庄严圣像、西方净土事相宛然,故非无(妙有),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即中道圆融。了此中道,即见诸法实相。念佛之人,三业清净,一句佛号,自净其心。念佛为横超顿悟法门,首先靠真信切愿实行,而行主要是净意与摄根。如《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若能如此念念,心存至诚,执持名号,则不假其它方便,安住如来实相正定,能使无量劫来尘劳业识,渐渐消融,本觉心地,豁然自开,真实圆融,充满法界,此即念佛三昧的顿悟境界。

今天,是一个充满了身、心冲击的时代,价值失范,信仰崩溃。世间人欲横流,业障重重;众生薄德少福,无所依怙。在此正法不兴、名师难遇的当下,我们应如何唤醒自身的心性自觉,关注终极托付,推进人生信仰?沐手焚香,虔诚祈祷,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依然是我们修行旅程上的指路明灯。当今末法众生,心智迷失,证悟不易。应时当机,正应高扬净宗度世利人、禅门开启心智之大用,仗弥陀本愿之不可思议力摄引,使众生获得启信。同时亦可激发修行者,欣求往生西方。修行之人宜坚持有禅有净土、自力与他力相融合之原则,注重般若的开显,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在现生随缘修菩萨道,住无为之理体,作有为之佛事,普度众生而无度生相,上成佛道不着成佛相;虽炽然求往生,生而无生,无生而生,不落两边,从容中道。处理好佛法与世间法的关系,佛法不离世间法,发广大心,普愿法界众生,同生极乐世界,要将秽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把人间变为净土。

祈愿天下修道者禅净双修,依般若导引修持,以般若之光,照破暗障,毁除信自不信他、信他不信自之边地疑城,精进念佛,清明自心。坚信以自身信愿行之修行资粮,依托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定能为自己的人生提供一个究竟圆满的安顿。

(一九九九年两岸禅学研讨会专题讨论大纲第41~50页)

End

佛教之信仰乃自力而非他力

◎ 梁启超凡宗教必言祸福,而祸福所自出,恒在他力。若祈祷焉,皆修福之最要法门也。佛教未尝无言他力者,然只以施诸小乘,不以施诸大乘,其通三乘、摄三藏而一贯之者,惟因果之义。此义者,实佛教中大小精粗,无往

汪涵与他的书屋

培荣书屋解放西路是长沙最为繁华的街道之一,白天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夜晚灯红酒绿,酒吧里年轻人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在这样一个地方,培荣书屋悄无声息地建了起来,于浮华中,它低调地挤占一个休憩的空间。著名主

温金玉:禅定──护心之道·见性之本

禅定──护心之道见性之本温金玉禅,梵语为禅那,是寂静审虑的意思,也是使心灵安住于定慧均等状况之方法。这一古老传统的生存智慧对现实社会人生是否仍有导引作用,禅之超越性对世俗民众之身心是否仍为强健之道,禅

温金玉:马祖道一丛林建设及其现代意义

马祖道一丛林建设及其现代意义温金玉内容提要:禅居方式的变革来自两个方面的压力,从外部来说,禅僧行无踪迹,动无彰记,随其所止,游化为务,这不仅使僧人弘化难以展开,极大地限定了佛教的教化之功,同时这样的生

温金玉:自力与他力之融合

中国佛教各宗都有各自的判教理论。所谓判教,即教相判释。教相,指如来一代时教之相状;判释,是判断经论的旨趣,解释经论的义理,以裁定世尊一代所说教义的大小浅深。意在方便学人,俾得于一代时教之纲领条目,浅深

温金玉:读体见月大师年谱

读体见月大师年谱温金玉◆ 一六○一年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一岁三月初三生于云南楚雄府一户许姓人家。取名冲霄,祖籍江南句容。远祖于明洪武时,从军开滇黔,以功世袭指挥使,安家楚雄。父酳昌,排行第二,母吴氏。自

温金玉:杨岐宗理

杨岐宗理温金玉杨岐派,是禅宗临济下面的一个支派,由于此派的开创者方会在袁州杨岐山(今江西省萍乡县)举扬一家宗风,后世便称其为杨岐派。杨岐方会(992-1049),俗姓冷,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少机敏

温金玉:慧远大师与白仁岩

慧远大师与白仁岩温金玉慧远(334416年),东晋名僧,俗姓贾,雁门楼烦人,即今山西省原平市大芳乡茹岳村人,至今村中仍有楼烦寺。依照慧远传记资料记载,慧远一生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334年至354年

温金玉:中国社会的剧变与近现代佛教的转型

中国社会的剧变与近现代佛教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温金玉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风雷激荡,鸦片战争打破了清室闭关锁国的美梦,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不仅看到了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更看到其先进的文

温金玉: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以汉传佛教为中心

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以汉传佛教为中心温金玉内容提要: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相比菩萨信仰的普遍流行可以说是其一大特色,由此也建立了中国化的佛教信仰体系。因历史传统与现实因缘的交融,中国佛教拥有了四大名山四大

温金玉:云门家风

云门家风温金玉云门宗以云门文偃为宗祖。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今广东乳源县北)的光泰禅院举扬一家宗风,后世取其所居山名而命宗。?云门宗的思想可以上溯到石头希迁、青原行思,认为万事万物都体现真如,都有佛性;

温金玉:道安与僧制建设

道安与僧制建设温金玉中华民族文化体系自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初步奠定,并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体、以诸学辅佐的多元文化格局,在道德规范、礼俗规制、伦理纲常和心理定势方面,都有一个较为稳定牢固

温金玉: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

内容提要: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相比菩萨信仰的普遍流行可以说是其一大特色,由此也建立了中国化的佛教信仰体系。因历史传统与现实因缘的交融,中国佛教拥有了四大名山四大菩萨、五方五佛的信仰体系。这一体系的构成将

温金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制度支撑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制度支撑温金玉提要:真正和谐的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利与公共权利互动的社会,是实现国家行政管理与公民自我管理的完美统一。所以我们在探讨佛教与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时,不仅要从佛教教义本身来挖掘其

温金玉:莫将少林辜负——关于文化定位的思考

莫将少林辜负关于文化定位的思考温金玉无论褒贬,少林寺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公众话题;不管成败,释永信与他领导下的僧团已是中国佛教在现代社会求取适应性大军中的马前卒。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少林?这是包括

温金玉:永明延寿禅戒思想研究(提纲)

永明延寿禅戒思想研究(提纲)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温金玉中国佛教发展至唐五代时,一个影响其走势的战略转换便是丛林生活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丛林清规,脱胎于佛教的戒律,最早是由慧能门下怀让的再

温金玉:弘一法师弘律因缘探究

弘一法师弘律因缘探究温金玉弘一法师(18801942)为近代南山律中兴之祖,一生持律严谨,对律学的弘扬贡献良多。以戒为师可以说是法师在其僧侣生涯中始终奉行的准则。持戒是其僧格的完美写照,弘律则是其生死

温金玉:昙鸾大师念佛法门研究

昙鸾大师念佛法门研究温金玉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慈光禅学学报 第二期提要净土法门,一直是中国佛教的重要门派,其思想及修持长期影响着中国佛教的走势。它广摄群机,利钝全收,下手易而成就高,

温金玉:戒律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是正法久住

戒律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是正法久住温金玉佛陀创教,构筑了一种与世俗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出世舍家,游方乞食,苦行制欲,以求解脱。这一信仰形态迅速传播开来,与印度传统主流思潮相抗衡,成为印度人另一种精神生活选

温金玉:戒律的传播与本土化

戒律的传播与本土化[1]从唐道宣与义净的弘律说起中国佛教史上评《四分》创宗者道宣在律学上的主要成就,即在于他对于《四分律》的开宗弘化,以及他生平力学、综揽诸部、会通大小以成一家之言的创见。道宣有一融合

温金玉:慈善是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

建国以来,包括我们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宗教界以及佛教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陆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也给中国宗教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以及发展远景。我们看到在当代社会中,佛教所承担的社

温金玉:佛教慈善事业的思考

佛教慈善事业的思考温金玉从这些年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教界发扬慈悲喜舍的优良传统,承担济世度人的社会责任,加大慈善事业的投入,将是与社会最好的互动。佛教界的善举,有力地实践了人间佛教的精神,向社会

温金玉:中国佛教制度的流变

中国佛教制度的流变温金玉佛教初传中土百余年间,虽有经典传译,却独缺律典。直至三国时代的曹魏嘉平年间(249253年),戒律才传入中国。《梁高僧传》载:昙柯迦罗,此云法时,本中天竺人,以魏嘉平中至洛阳。

温金玉:天衣义怀禅法略述

天衣义怀禅法略述温金玉云门一宗,至雪窦而宗风大振,号称中兴。其法嗣有八十四人,而以天衣义怀为上首。义怀承继雪窦家风,曾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峰头独足立,骊龙颔下夺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的偈语为重显称善印

温金玉: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

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宝华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西北,距南京市30余公里,原名华(花)山,因春天黄花漫山而得名。南朝梁时,宝志和尚登山结庵,弘法传教,遂称宝华山。宝华山为宁镇山脉之名峰,周围群山环抱,最高峰海

温金玉:佛教慈善:城市文明的一道风景

佛教慈善:城市文明的一道风景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温金玉内容提要:宗教是人类文明的另一表达方式,它陪伴着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一直走到科技发达的今天。在全球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温金玉:悼念杨洪先生

悼念杨洪先生温金玉惊闻当代着名佛教慈善家杨洪老师往生,甚为悲伤,往事历历,心头浮动,德本广植,流泪感恩。杨老师慈心专一,忍辱精进,具夙善根,德行高深。心在道上,境界自有不可思议处,一朝圆寂,为世人示现

温金玉:长留一片月——访台纪实

台湾,一个疏远又亲切的名字,一个陌生而熟悉的地方。打小时起,从地理书中就知道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有这样一处岛屿,还有一个著名的海峡。那里冬日温暖,夏季炎热,雨水充沛,盛产水果和稻米。那里山川秀丽,

温金玉:临济禅风述要

临济禅风述要温金玉禅宗自慧能以后,以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风,席卷全国,迅速传播开来。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由慧能弟子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系逐渐衍化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

温金玉:释门伟器: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释门伟器:大唐三藏法师玄奘温金玉唐玄奘因小说《西游记》而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更因其在佛教上的卓越贡献而彪炳史册,成为佛法东传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研究中国佛教无法离开唐玄奘,无论从历史地理,

温金玉:马祖丛林建设的内涵与特色

在中国这样一个宗法社会里,马祖所创立的丛林更像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族,在一个家长的带领下,全体家庭成员修房种地,集体生活、集体生产、集体修行,寓修禅于劳动之中,经济统一支配,不得有私人财产。僧团在实际上

温金玉:汾阳善昭禅师及其禅法

汾阳善昭禅师及其禅法温金玉禅宗,自创宗以来,以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风,在中国思想史上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它贬抑传统经典,摒弃语言文字,注重直观体验,强调当下即是。至中唐后,这股

温金玉:历代帝王与山西五台山佛教

东晋名僧道安说过,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从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史来看,帝王的崇建是五台山佛教兴盛的主要原因。魏孝文帝认为佛教有助于王政,在境内大兴佛教,于五台山始建了大孚灵鹫寺、佛兴寺、清凉寺等寺庙,且岁

温金玉:来果禅师丛林建设思想研究

来果禅师丛林建设思想研究温金玉佛教东传,在本土化的历程中不仅体现在义理层面与中土固有文化的协调与融合,在修持仪轨、寺院生活方面也有着重大的生存与发展的范式转换。从戒律、僧制到丛林清规、寺院规约,其间之

温金玉:见月戒律思想研究

见月戒律思想研究温金玉内容提要:见月是明末清初着名律学高僧,被尊为律宗千华派二祖。他依三昧寂光律师受具戒后,辅佐弘律,出力良多。后继主宝华山隆昌寺法席,革除流弊,弘扬正法,行事仪轨,皆本律制。锐意开创

温金玉:玄中寺与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在山西吕梁山的深山幽谷中,有一座在中国佛教史上,特别是净土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寺院,它便是著名的玄中寺。净土法门初传中土,便是由玄中寺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集众念佛,弘宣法化,使净土一系发扬光大,蔚

温金玉:黄龙法要

黄龙法要温金玉临济宗创建于北方,但至汾阳善昭的弟子石霜楚圆,往潭州(湖南长沙)弘扬禅法,临济宗的活动区域开始南移,此后的临济宗成为南方禅宗的主力。楚圆的门徒以黄龙慧南和杨岐方会知名度最高。他们各立门户

温金玉:黄檗希运及其禅法

黄檗希运及其禅法温金玉在后期禅宗五家禅中,临济宗风最为强劲,无论是接化学人,还是阐释祖意,均新意迭出,不拘成规。其禅法特色,影响久远,成为中国禅宗中波及面最大、渗透力最强的宗派。临济禅法思想的直接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