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信仰中国化的启示
◎ 学 诚
文殊菩萨的形象和智慧,自东汉以来传人中国,通过大乘经典传译、文殊道场兴建、本土宗派融会,以及上达帝王下摄平民的普化传播,最终形成了圆融无碍、平等不二、悲智双运的中国化文殊信仰。其一千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不仅昭示了文殊菩萨的般若心法、大乘精神,而且对当代中国佛教的继承、创新、发展与传播,具有非常珍贵的经验借鉴。同时,在东西方文化大交融的全球化时代,文殊信仰所代表的东方智慧、佛教心文化,对西方文化可提供重要的价值反思,对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文明模式,尤其能发挥智慧导向的作用。
(一)对中国佛教社会化的借鉴
中国佛教发展至清中叶以后,随着国运式微而日益衰落。近代以来的佛教,高逸者成为一心清修的山林佛教,低俗者沦为祈福度亡的经忏佛教,如唐代宗派繁盛、义学发达、上下普信、海外景从的盛况早不复见。于是现代人意识中的佛教,要么消极、枯寂,要么迷信、落后,总之与现实人生打作两截,成为于人生、社会无益的历史遗留。试观文殊信仰在中华流传的历程,会发现佛教之中有超越时空的大智慧,从印度到中国,从中国到亚洲,文殊智慧的普化圆融,使其跨越国家、民族、语言、文化之沟壑,以极富创造性的精神适应了不同地域文化的语境,并生发出更新鲜、丰富的表达方式。这种极大的圆融性、创造性、普适性,正是现代佛教重焕生机的妙要。
中国的文殊信仰从教义上直指第一义谛,同时以性、相、台、贤、禅、净、律、密不同宗派的角度加以诠释敷演,纯正而圆融。从弘化上则广设方便,为帝王说护国法,为僧人说修道法,为信众现种种神通,善巧而圆融。
今天的佛教需要重新融人并深入社会大众,再次焕发般若智慧的巨大能量,一方面要深入经藏,重兴义学,同时了解现代社会各种思潮,进行现代佛教思想理论建设;另一方面则要探索各种弘法利生的新方式,以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诠释、表达和传播佛法。也就是智慧和方便要相辅相成、一体运用,缺一不可。
(二)对中国佛教国际化的启示
文殊信仰中国化的历程也可成为中国佛教国际化的经验启示。
首先是佛教经典翻译、传播的重要性。文殊信仰最初传人中国,即是随着大乘般若经典的翻译、流通,这是佛教信仰得以在异域落地生根的文献及思想基础。经典教义是佛教信仰的根本依据,汉传大藏经的校勘、翻译、研究在这个国际化的时代尤显重要和迫切。
其次是海外道场的建立。如果没有实体道场为载体,经典的翻译研究可能仅仅是一种学术,只有建立佛教道场,令三宝具足,才能开展各种宗教活动。一方面道场的出家人可以学修弘法,另一方面西方社会能因此了解汉传佛教的完整形式,无论是体验、参学,还是参与佛教文化、慈善活动,都会促进中国佛教在西方的本土化、社会化。
再次,佛教思想理论的研究、创新至关重要。中国佛教能否与西方社会文化、宗教进行充分互动融合,是佛教能否真正实现海外本土化的关键。在唐代以前,虽然已经有对大乘经典和般若思想的翻译、研究、传播,但尚未形成本土化以后的思想成果。唐代宗派繁荣正是对印度佛教的创造性发展,标志着佛教真正的本土化、中国化。只有彻底本土化以后的佛教信仰,才能深入普遍地传播于广大社会,成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的,中国佛教要想真正立足西方,就必须从思想层面进行彻底的本土化。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长,但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有助于把握好国际弘法的正确方向。
另外,佛教的社会传播不可忽视。文殊信仰在中国能形成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圣地文化,并广及社会各个层面,其普门平等、善巧方便的传播方式值得学习。中国佛教在海外传播需要争取各个阶层、各种领域人士的支持,因此更有必要发挥无相的空性智慧,展现无我的平等慈悲,为不同人群开设相应的接引法门,无论是传统的参禅、念佛,还是现代的文化、慈善,都可成为传播佛法的途径。
摘自《法音》2017年第2期
End
◎ 钱 盖稽首文殊师,昔为七佛祖。尝发大悲原,广度诸有情。念彼东北方,是为清凉境。龙神五百俱,眷属万菩萨。设化于此土,示现无量光。闻者叹希有,何况目所见。我于曩劫中,曾种种供养。今复得亲近,瞻睹异于常
◎ 可 湘七佛命之为师,法王称之为子。五时开演,始终辅赞世尊。三昧常行,谈笑发挥龙女。曾现百千妙相,迦叶椎不能举。自言我真文殊,其科是甚伴侣。 摘自《文殊赞》
◎ 达 照经云: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
◎ 澄 静原来,文殊师利与诸大菩萨、声闻大众,在逝多林听毗卢如来演说妙法。毗卢如来看见南方众生根基已熟,需派有高尚德行的菩萨去化度。他的慧眼扫视着全场,选中了多才善辩、具足大智慧的文殊师利童子,命他率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 张建成佛教在清凉山不断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清凉山的发展进入到第一个高潮期。北魏孝文帝继位之初就崇佛敬僧。《古清凉传》记载他曾到清凉山避暑,游行于中台,上置小石浮图,并建清凉寺,还在清凉山射箭畋
作者:戒光雪公老师平素居家非常珍惜字纸,看过老人讲演稿及诗稿的同修都知道,老人诗文的初稿全是写在日历纸或作废考卷纸的背面。而家中的纸篓,亦分装垃圾及装字纸二桶。因为字纸篓中的纸,是要用烧的。某日,一弟
摩竭国有个观园,那里面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这一天,有一男一女正在园内一块空旷的地方撒花烧香拜佛。那个男子是城中一个长者的儿子,名叫畏间,那女子是个漂亮的闲游之人,名叫上金光首。两个人虽说在拜佛,可却有
北岳山脉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形成一块方圆五百余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在这个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海涛法师唐朝法云法师,是雁门赵氏之子,他天性淳朴、老实善良,对于他人加给他的讥毁或者赞誉都看得很淡。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呆头呆脑的,好像很迟钝的样子,记性也不太好,在他十
◎ 妙 觉 快乐与痛苦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伴随着人们的一生,而快乐与痛苦的中间部分是不痛不苦的麻木状态。遗憾的是快乐总是短暂的,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痛苦麻木中度过,所以,追求永恒的涅槃解脱真乐
◎常 灯李华老师倾心对我讲述了她拜台的亲身经历。老师是山东人,从事教育工作,是一名中学教师,兢兢业业十几年,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天,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突然昏倒在讲台上。学生把她送到医疗室,后又转
《箭喻经》的启示◎ 宽 运 据《中阿含 箭喻经》第十所载: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有一天,鬘童子午后静坐时,独自思维,心中有很多不解的疑惑,于是便起来去到佛所,行礼后于一旁坐下,即向佛说:世
◎ 林清玄从前在寺庙里看过一尊文殊师利菩萨,白玉雕成,十分晶莹剔透,相貌庄严中有一种温柔安详之美,连他坐的青狮子都是温柔地蹲踞着。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如意,从左肩到右膝那样巨大地横过胸
◎ 悟 才 在中国绘画史上,清初时期北方宫廷奉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画格为正统,江南地区却出现一批富于个性的画家,他们与北方宫廷四王崇尚摹古的画风有很大出入,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弘
文殊信仰中国化的启示◎ 学 诚文殊菩萨的形象和智慧,自东汉以来传人中国,通过大乘经典传译、文殊道场兴建、本土宗派融会,以及上达帝王下摄平民的普化传播,最终形成了圆融无碍、平等不二、悲智双运的中国化文殊
◎ 本 焕 1937年我由扬州高旻寺出发,到保定起香,三步一拜北上五台山,在五台山住了十年。这期间不仅完成了朝礼文殊菩萨的心愿,还刺舌、指之血,书写经文19部,如今只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学佛后的启示◎ 邹 相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人,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佛法能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助力于我们步入健康的正道之上。学佛十余年来,自觉受益匪浅,启示良
我们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充满了种种的矛盾,人跟自然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自我的身心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造成都可以说是由于我们人的自我的异化。哲学上讲的异化的含义就是本来
我们在世间都希望我的善愿能满,希望这样好、那样好,就是吉祥。但是要想吉祥幸福,首先要有智慧。佛法的智慧有什么用呢?就是帮助我们来解决烦恼的问题。如果烦恼不解决,是不是就会痛苦?痛苦有很多很多种,但归纳
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普陀山隐秀讲院 林克智据经载大迦叶活到一百多岁时,就把法传给阿难,随之即到王舍城西南方的鸡足山席地而坐,并发誓说:我今以神通力使身体永不败坏,用粪扫衣盖着,等六十七亿七千万年之后,弥
生活中的佛教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提要 大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为王舍城大富长者子。先与其妻共修梵行,后俱出家于山林,旋往竹林精舍归依释迦世尊,常修苦行,证阿罗汉果。据传佛曾拈花示众,付心印于他。为后世
尊敬的胡小林老师,诸位法师,诸位贵宾,诸位海内外的兄弟姐妹们,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中庸》当中有说到,国家民族将兴,必有祯祥。今天,我们在师父老人家的威德护佑之下,在马来西亚有两天的弘法大会。而我们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二卷 第三十四章 文殊长偈作答 择出耳根最胜内容提要:二十五圣各说了圆通的初心方便,文殊菩萨在偈中择出观世音说的最胜。为救末劫诸众生,发心求学出世法,欲得成就涅槃心,观世音法最适宜。
卷第十二第三十四章 文殊长偈作答 择出耳根最胜内容提要:二十五圣各说了圆通的初心方便,文殊菩萨在偈中择出观世音说的最胜。为救末劫诸众生,发心求学出世法,欲得成就涅槃心,观世音法最适宜。原文尔时,世尊于
发菩提心顶礼三宝,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苦因及苦果,证得原始怙主之界,是故吾乃发心修持深奥之道。加倍咒嗡 桑巴Ra桑巴Ra 波玛纳萨Ra玛哈臧巴巴 吽帕德 娑哈 (三遍)文殊礼赞南无文殊师利
傍晚,佛陀像往常一样,在树林中徐徐经行。当他走到那条小河边时,忽然听到了一阵争论声。原来,有几个年轻比丘围坐在沙滩上的一株大树下,热烈讨论着什么。他们太专心了,没有察觉到佛陀的到来,继续争执着:“我还
文殊菩萨是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也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同时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都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修行文殊菩萨心咒,这样可以很好地提升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当然文殊菩萨的相关经
提到文殊菩萨相信很多人并不是很陌生,在影视剧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文殊菩萨的,而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是如来佛祖的怙恃,代表着聪明智慧。所以关于文殊菩萨的相关经典都是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智慧的。
文殊菩萨是非常殊胜的一位菩萨,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很多人在考试之前或者是学习的时候都会去拜一拜文殊菩萨,或者是有的人就是在修行文殊菩萨心咒。其实文殊菩萨的功德是很不可思议的。经典记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文殊菩萨,但是有的人只知道文殊菩萨的名字,并没有具体了解过。其实文殊菩萨是我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然而按藏文字面解释:远离一切过患称之为“文”;具足自他二利功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我们的佛教中有四大菩萨,而文殊菩萨就是四大菩萨之一,虽然是四大菩萨之一,但是四大菩萨的坐骑都是不同的,文殊菩萨的坐骑是是口首仙的青狮,文殊菩萨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
说道文殊菩萨心咒我们就会想到文殊菩萨了,文殊菩萨是一位非常殊胜的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而文殊菩萨心咒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经典,很适合
文殊菩萨是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所以现在很多人都在认真的念诵修行文殊菩萨心咒,这是一个非常殊胜咒语。当然我们学习文殊菩萨,我们也应该多
文殊菩萨是一切众生在佛道中的父母。据《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所记载:文殊菩萨是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后来诣仙人处,求出家法,却无酬对者,乃皈依佛,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行稀有难事,佛涅槃后四百五
相信很多人都在供奉着文殊菩萨,我们都知文殊菩萨是智慧的代表,所以现在很多人家中都会供奉文殊菩萨来获得聪明智慧,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我们要注意供奉文殊菩萨的注意事项。文殊师利菩萨,译名妙吉祥,是无上智慧
第三章 第六节 从《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谈起第六节 从《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谈起一、法身“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汝今真实见如来乎?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来法身本不可见,我为众生故来见佛。佛
北京大学宗教哲学研究会第一届佛教学习小组(2009年第八次课程)主讲人:郭耀华医师作者简介:台北医学大学牙医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硕士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博士一、法界智慧
爱与敬畏是灾难给人类有价值的启示魏德东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9.0级大地震,又引发了海啸与核电站爆炸,诸灾相遇,创伤倍增,震惊世界。每每灾难降临,无不打动宗教信仰者的心怀。在一般科学意义上,灾
文殊菩萨的不二法门是什么?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文殊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常侍释迦牟尼佛左侧。文殊是梵文文殊师利的音译之略,也有译作满殊尸利、曼殊室利的。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头、德、吉祥
文殊在身边,菩萨在眼前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唐朝的法顺大师,又名为杜顺和尚,他是华严宗的初祖,相传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杜顺和尚年轻的时候,跟随道珍禅师修习定法,有很多神验。有一年,唐太宗李
大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为王舍城大富长者子。先与其妻共修梵行,后俱出家于山林,旋往竹林精舍归依释迦世尊,常修苦行,证阿罗汉果。据传佛曾“拈花示众”,付心印于他。为后世禅宗初祖。佛灭度后主持僧团,集众
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李利安菩萨信仰是中国大乘佛教最基本的外在表现形态。在中国佛教的菩萨信仰当中,四大菩萨出类拔萃,无与伦比。这四大菩萨尽管在学理上是平等无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