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优莲】武夷莲乡行2024-12-17 09:06
遇见白莲
十五岁的朱熹在公元1143年的春天失去了父亲。遵照父亲大人临终前的遗嘱,他和他的母亲一起,越过闽北一带的群山,一路辗转,来到了一个叫五夫的集镇。朱松把少年朱熹托孤于此的原因之一是五夫当地有他的一位好友:刘子羽。后来,朱熹又师从胡宪、刘勉之和刘子翚三位先生,这三人为朱熹构建了最初的精神世界。
不过,据后世的很多人推断,朱松嘱咐朱熹投靠五夫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五夫优越的地理环境。五夫是一块比较大的丘陵小盆地,仅镇区位置就有近两万亩的良田。这里地势比较开阔,在农耕经济时代,非常适应耕作。另外,这里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年景,只要在五夫,人就能吃饱。对于生命垂危的父亲来说,让孩子能够好好地活下去大概是他最简单的愿望。
在五夫除了朱熹之外,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著名的人物:柳永。对了,就是那个奉旨填词的柳永。不过,柳永成年之后几乎没有回到五夫,他一直在南宋的皇城里晃荡,寻找一些机会,也寻找一些欢乐。后来,他写了一首词,其中有一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看到此句之后,金主亮闻歌欣慕,兴兵南犯,结果丧命于瓜州渡口。五夫人说,柳永词里写的是杭州,若写五夫的话,金兵恐怕就直接打到武夷山下了。
史料上没有记载朱熹到五夫是什么季节,但是,不管春夏秋冬,在他行到五夫的路上,总要和她相遇。
她就是五夫白莲。
此时,莲花正以自己的姿势,在青山绿水间盛开或者凋零。
和朱熹不同的是,我们去五夫那天天气很好,没有鞍马劳顿,也没有流离之苦。偶遇两个外国男子,正赤膊在闽北的阳光下骑车。
你们从哪里来?
洒笑而别,车子开始走上高速公路。此时车辆稀疏,远山如黛,碧空如洗。大约过了一两个小时,路旁远远地看到一些起伏的荷叶,又看到两块路牌:朱熹故居、武夷山艺术家会馆五夫写生基地。在两块牌子的背后,是许多分割成片的荷塘,在阳光下发着绿的、白的、黄的光。一些荷花在叶片中忽隐忽现,虽不见得枯寂,但看得出已经过了莲花盛开之时。
到五夫了。
五夫是一个藏在莲塘深处的山区小镇,也是一个名满天下的古镇。镇子不算大,和所有的山区小镇一样,街市安宁。我们在路边的小店里点了几个小菜,等待上菜的时候,开始四处打量。老板在当街的炉灶上忙碌,旁边的铁盆里,一些黄鳝在悠悠地翻滚着。黄鳝是五夫的特产之一,但是相比较来说,五夫莲子的名气更大一些。
不远处,小店的老板娘正手脚不停地忙着剥莲子。
盆中的莲子很饱满,绿色中透着点红色,外面还裹着一点微白的霜,看上去新鲜欲滴。老板娘手脚麻利,于她来说,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片刻,一个盆里就积了许多莲壳,而在另一只盆里,就堆积了许多白而且嫩的莲子。
在另一家小店的门口,一对夫妇也忙着剥莲子,不过他们的工作是把带壳的莲子从莲蓬里取出来。新鲜的莲蓬在他们手下掏空,被随意丢弃在路边,仿佛失去了心脏一样,了无生气。一个孩子在莲蓬堆里探索着,对于大人来说,这是简单枯燥的工作,可是对于他来说,每一次触摸,都是游戏。
五夫人告诉我们,剥莲子的正确工序是这样的:剥壳,去皮,搓衣,穿芯,烘干。基本都全手工制作,天然、人工、环保。
朱熹和莲子
紫阳楼是朱熹居住和读书的地方,位于屏山脚下。门前有一溪,因为天气干旱的缘故,未见得清澈,不过却因此将不远处的村居隔绝开来,显出几分遗世独立。紫阳楼和所有的徽派建筑一样,白墙乌瓦,看去清爽宜人。门前几棵参天的古木,显出此地年代的久远。古木无言,自见尊贵。在紫阳楼还有一处石头堆积的水塘,据说是半亩方塘。塘中莲花若干,绿叶中,抖擞着几株莲蓬。
据说朱熹在这个显然没有半亩的池塘前写下一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紫阳楼后是青翠的竹林,一口灵泉至今奔涌不息,弯腰捧饮,犹如当年一样清冽甘甜。背倚的屏山平缓起伏,连绵不见尽头,山上竹木交杂,叠绿耸翠,空气清新,让人心生快意。
朱熹在五夫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这个已经作古快一千年的人每天都被进镇参观的人谈论着,仿佛他永远都在这里住,永远没有离开,也永远没有被皇帝老儿四处追捕。
这当然有点滑稽,现世的风光,趁着那一世的凄凉。
流传于村中的传说里,朱熹和五夫的莲子有许多不解之缘。一个最温暖的版本是朱熹将一碗莲子汤让给母亲的故事。据说那是一个十分炎热的夏季,朱熹正在道旁苦读,母亲祝夫人就在此时端来了一碗莲子羹。朱熹正要喝下,忽然看到母亲面颊上滚落的汗珠,于是他双手一捧,将莲子羹递给母亲说:母亲,你每天操劳到晚,还是您先喝吧!
祝夫人大概流下泪来,手指有些颤抖。但是,圣人的母亲必也不同寻常,这苦命操劳的妇人还是神色庄严,正襟危坐,道:莲乃花中之君子,此中的用处,你都应知道,做人也该如此,要做有用的人,做一个像莲花一样的正人君子。随后,她又沉吟片刻,道:莲子,心是苦的,可是抽掉莲子心,它却甘美无比,隽永无穷。
青年朱熹听到母亲这席话之后,像许多具有圣人潜质的人一样,皱起了眉头。该怎么回答母亲的教诲?又该怎么让老人家放心呢?于是,思索片刻,他说:莲子,即怜子也,慈母怜子的心是苦的,待日后学有所成之时,那慈母的心就像抽掉苦心的莲子一样,变得甘美无比了。我应当发愤读书,用以报答母亲的这份养育之苦心。说完,将莲子羹一饮而尽。
这是朱熹和莲子的故事。也许仅是一个杜撰,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成功而贴切的励志故事,也是一个成功而贴切的和五夫莲子有关的故事。
朱熹在五夫居住的那几十年里,肯定和莲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然,他喝过的莲子羹也不会只有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