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我们认为的法相是什么
2025-03-30 06:23

《金刚经》云:“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法相:就是一切的现象、观念都是现象,是意识思想构成的一个形态。每个人意识里都有自己一个构想、幻想;幻想久了,变成牢不可破的一个形态,自己就会执著这种形态。这个就是意识思想境界里的形态,在佛学名词里叫做法。法包括了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一切思想观念。

比如有些人认为大彻大悟,应该是一片光明,都在清净光明中,在一般人心目中,下意识已经构成了一个形态,将这种光明想象成光束、太阳光、灯光等这种类型的光明,所以在追求这种光明,因为心里认为这样的光明代表着大彻大悟。

再比如,在没有正确闻思之前,受到一些环境的影响,会认为修行就要去山里面,独自一人,或者是守着一个古庙天天敲着木鱼,这样的场景下的修行人才算是修行。如果要修行就必须抛弃一切,离祖离家,万事不管,实际上是自我认为的这种“修行状态”。

还有人认为入定了,就是一动不动的坐在好那里,什么也不想就是定住了,那不是入定,更不是佛法,那是自己的认知上面的不正确,不完整造成的。这个法相是自己想象的法相。甚至于说一切空了就是佛,空也是个法相,是个现象。这也是自己意识不知不觉地落在了自我的法相之中。自我意识形成一个道的观念,一个道的样子,一个道的模型。

佛教唯识宗也称为法相宗,法相宗是先从现象界开始分析研究,现象界也就是世间一切事,所谓的一切法;最后研究到心理状态,研究到心性的本来,以至于证到整个宇宙。也就是说,法相宗从现有的人生,现有的世界的相,加以分析,归之于心,然后返回到形而上的本体。如果套用佛学名词来说,这是从自己的身心入手,进而打破了身心,下到形而上的本体。

华严宗不同于法相宗,是先从形而上的宇宙观开始,从大而无比的宇宙,慢慢收缩,最后会之于心,是使你由本体而了解自己。这与法相宗的路线不同,但是佛学的名词都叫做法相,一切法相。

《金刚经》中佛告诉须菩提,你想证得无上菩提而成佛,应该要“不生法相”,在你的心里不要造作一个东西,你的下意识中,不要生出来一个佛的样子。每个人心里理解佛法的结果都不相同、所理解的清净也不相同,为什么不同?因为是唯心所造,自己心意识生出来的,所以你不要自生法相,不要去找法相,不要构成自我意识的一个形态、一个观念摆在那里。如同盲人摸象,都没错,但单独拿出来说就是不对,那就不是大象。

不要将自己意识里所认为的法相认为成最终要追求的道。不生法相,就是不执著于任何法相,更不应该执著于自己造的法相。一切修行中的方法,都是要帮你度河的船,哪里有人过河之后还背着个船的。可是在没过河之前,这个船很重要,但要明白这个船不是最终的目的。

End

法相宗概况

佛灭八、九百年间,弥勒菩萨应无著菩萨的请求,从兜率天降在中天竺阿瑜遮国内瑜遮那讲堂,宣说《瑜伽师地论》等,而树立唯识、法相的教义。无著菩萨复自造《集论》,明一切法相,授弟子师子觉选择,故后成为法相系。

要以法相见,不能以情相牵

界诠法师闻具足,就是听闻正法。就是以你们那种好乐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这个听闻正法你们不要拣择说,一定指定某个人给我讲我才接受,其他人给我讲我不接受,这个是你们自筑围墙,把自己围墙给建起来,这种本身

法相宗

法相宗◎ 明 旸佛灭八、九百年间,弥勒菩萨应无著菩萨的请求,从兜率天降在中天竺阿瑜遮国内瑜遮那讲堂,宣说《瑜伽师地论》等,而树立唯识、法相的教义。无著菩萨复自造《集论》,明一切法相,授弟子师子觉选择

准胝观音的法相

准提菩萨汉译有准胝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准提菩萨为显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萨,在禅宗,则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

众宝观音的法相

众宝观音法相还有一造型为密教大乘宝相:四面十八臂,每手各持一宝,这尊法相较为罕见,常被误以为是准提观音像。众宝观音所持宝盆内有七宝,这七宝又称「七法财」,是信、进、戒、闻、舍、慧、惭等的譬喻。七法财是

八大胁侍菩萨法相

文殊菩萨:手持经书和宝剑(表示智慧锐利),身乘青色雄狮(表示智慧威猛)。普贤菩萨:手持如意或来经卷,身自乘六牙白象(象征谨审静重)。观音菩萨:手持净瓶和杨柳枝,天冠有一化佛。势至菩萨:手持莲百花,天冠

圣观音的法相

密宗称圣观音,天台宗称大慈观音。梵文Arya-avalo Kitesvara的意译。亦称正观音,圣观自在。无千手千眼,马头、十一面、十八臂等异相。此尊法相为观世音菩萨本身相,是观音各种法相的总体代表,

普慈观音的法相是什么

普慈观音头戴天冠,身披天衣,立於山岳之上。普慈是普遍施予众生慈悲的意思,是称赞观音功德的法相,从高峰向下看凡间,代表普慈观音的威德与慈悲,普及大地,救渡之心遍及众生。普慈观音又称普悲观音,是观音菩萨三

周叔迦:法相五经之研究法

法相五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法相一宗之根本,即所谓六经十一论。六经者:《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密严经》、《如来出现功德经》、《阿毗达磨经》是。其中《如来出现功德经》及《阿毗达磨经》,东

法性宗和法相宗有什么区别

华严宗五祖宗密所判大乘三宗之一。又称性宗。此宗认为,一切众生之心并非由于断惑而得清净,实乃本来清净者,故众生之心即为法性。宗密判大乘为法相、破相、法性等三宗,法相宗,指以五位百法等建立法相之唯识宗;破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三章 研究 第一节 法相宗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三章研究第一节 法相宗世亲继承无著学系,造《唯识三十颂》等大乘论五百部,广博精深;弟子未能遍学,各取部分要理而研究之。传唯识学而作释论者甚众;著名十人,以护法论师为最。唐

伐阇罗弗多罗尊者的法相

乳白色的皂石被雕成一个活泼丰满的下颚,眼睛紧闭、胡须上翘与耳部卷发相连,右手搁在抬起的右膝上,左手抱着一只幼狮,这就是十八罗汉第八位的伐阇罗弗多罗尊者。因尊者经常将幼狮带在身边,所以世人称他为“笑狮罗

大势至菩萨的人物法相

尊上据佛经中记载:其身量大小与尊上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相等,圆光四方的大小是各一百二十五由旬,照到二百五十由旬。全身光量呈紫金色,也是照遍十方国土,能让有缘众生亲自看见。只要见到他一个毛孔所放出来的光,

多罗菩萨的法相

多罗菩萨(梵语:Tārā,意为“眼”、“妙目睛”、“瞳子”、“极度”、“救度”;藏语:སྒྲོལ་མ།,Drolma,意为“救度”),又译为多罗母、多罗佛母、度母、救度佛母。佛教认为衪是阿弥陀佛、观世

得大势菩萨菩萨法相

其身量大小与观世音菩萨相等,圆光四方的大小是各一百二十五由旬,照到二百五十由旬。全身光量呈紫金色,也是照遍十方国土,能让有缘众生亲自看见。只要见到他一个毛孔所放出来的光,就等于见到十方无量诸佛的净妙光

持莲华菩萨的法相是什么

持莲花菩萨像,有人说是文殊师利或观音(文殊师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观音,也为佛的左胁侍,后传为西方三圣之一,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妙相庄严,肌肤色泽匀称,线条柔美

持莲华菩萨法相的特点

画面中央为一持莲花菩萨像,有人说是文殊师利或观音(文殊师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观音,也为佛的左胁侍,后传为西方三圣之一,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妙相庄严,肌肤色泽匀

洪修平:法相唯识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法相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而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常住慈恩寺,窥基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该宗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学说,《瑜伽师地论》为该

常见的观音法相有什么

1、送子观音送子观音大多数怀里都会抱着一个小孩,有些也会手持翠竹(翠竹代表着新生儿健康成长),代表着顺心如意的添子,让人丁更兴旺。传说中,在过去有个道士为了长生不老,为了炼制仙丹需要一百个男孩的心脏作

观音一共有几种法相

据说经常出现的有现三十三种。她为释迦牟尼佛教育度化众生的助手,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座菩萨,是阿弥陀佛的接班人,又称为观自在菩萨。一、杨柳观音(佛身):右手持杨柳,踞坐岩上,手持净瓶。二、龙头观音(辟支

法相的含义是什么

从全体佛教的立场,说明一点,即是︰凡唯识必是法相的,法相却不必是唯识。如来说法,说一切法是因缘所生的,从因缘所生的诸法,开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理性。此一切法,如推论观察它以何为体性,这才有

怎么理解法相

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九云∶‘唯佛世尊究竟了达诸法性相,亦知势用,非余能知。’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六云∶‘如来之智于法体及法相皆无障碍。’又《成实论》卷

法相在佛门中代表什么

佛教对宇宙一切事事物物,统称之为法,而法必有它的本体,叫做性,也有它的现象,叫做相,性只有一个,相则万殊,就是我们在心上生起一个念头,也有它的相状,总名为法相。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

法相之分是什么

从法相而深入,略有两大类︰(1)唯识说,(2)境依心有不即是心说。不但中观者从一一法相看出它的体性本空,而同时,即空而有的心色相依相成的缘起说如此,如中国天台学者中,山外派主张以理心为本而建立诸法,山

什么是法相

“法相”是佛教术语,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法相”与“法身”的区别在于法相是一个包含外延与内涵的,是法的象;法身好比道的法则法身法相包含分身,分身也反包含之。民国以来,最先

观音法相有什么寓意

一、杨柳观音又称圣观音,右手持杨柳,左手持净瓶,踞坐岩上。相传中州民风沦丧,致使天怒人怨,天下大旱。观音前来点化众生,显现真身,以玉净瓶中杨柳枝蘸甘露遍洒四野,顿时天降大雨,解除旱情。所以杨柳观音代表

我们认为的法相是什么

《金刚经》云:“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法相:就是一切的现象、观念都是现象,是意识思想构成的一个形态。每个人意识里都有自己一个构想、幻想;幻想久了,变成牢不可破的一个形态,自

佛门中法相是什么

法相,在佛教里有两个解释,一是指诸法的相貌,诸法所具本质的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二是指法相宗,唯识宗的特质在于分析或分类说明法相,故又称法相宗。各辞典对法相的解释《佛学次第统编》:诸法

什么是法相宗

法相宗 是中国众多佛教派系中以法相立宗的大乘佛法派系,也是直接修证和修炼佛法的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最高佛学宗派。法相宗源起于到印度游学18年而后回国的唐代高僧玄奘,是玄奘全面学习印度佛教理论和全程考察

法相宗的法相之义

本宗总取《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入楞伽经》、《厚严经》等六经及《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

法相宗的理论

三性说三性说。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

法相宗的本宗教义

本宗教义分项略述如下:(一)万法唯识,本宗依唯识论,说明宇宙万有悉皆心识之动摇所现之影像,内外二界,物质非物质,无一非心识所变;能变识有八,所变法则森罗万象。(二)五位百法,法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二义

法相宗的创始人

玄奘(602~664),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梵文名:摩诃耶那提婆奴(大乘天奴),在印度辩经胜利后,更名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

法相宗的基本道理是什么?

三性说。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依分别

法相宗是如何创立起来的?

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之境,亦称唯识宗。该宗派是由唐朝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因其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玄奘大师(六〇二~六六四年

法相宗的影响

中国此宗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律宗道宣专事四分律的宣扬,在理论上也吸收了玄奘新译唯识学的观点,以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功能)思心所为戒体,称为心法戒体论(戒弟子从师受戒时,在精神上构成一种防

法相宗与法性宗区别是什么

释迦世尊住世之时,说法四十九年,皆随众生根机,方便立说,初无所谓宗派。大法东来,我国后世学者,见佛法如汪洋大海,为便利修习计,各择一条道路,以求专精。于是乃有各种宗派之形成。宗派的命名,有取法,有取人

法相宗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法相宗宗的主要理论为三性百说和惟识说。三性是惟识宗对世界本质的分析,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普遍地观察思量,执着度万法为有,生出种种分别,而不知万法的虚妄性。依他起性指万法依各种

胡晓光:略述法相义与唯识义之异同

印度大乘佛教共有两轮,一是般若中观空宗,二是瑜伽唯识有宗,中观与唯识在研究对象事物时,各自取向不同,中观侧重于对事物的普遍本质规律的阐释,唯识侧重于对事物的特殊性质法则的揭示,著名佛学家欧阻竟无先生说

胡晓光:略论法相与唯识

略论法相与唯识胡晓光大乘佛学有宗在中国被称为法相宗,或唯识宗。此宗学说完全是照搬印度佛学的,在中国佛学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大,只流传了几十年便衰落下去了。唯识宗学说既然是照搬印度的,它就带有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