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无边身尊者,为何不见如来顶相
2025-01-22 10:16

「实无可见。][何以故?]为什么呢?

[无边身菩萨,便是如来,]

「无边身」就是「如来」。

怎么可以以《如来更见如来》呢?[不应更见。]是不是?

你不能说:我现在是某某法师,我要去找一个某某法师来。

没有了,当下就是了,怎么还要找什么呢?

更觅另外一个法师,对不对?当下就是了!

「无边身菩萨」他就是「如来】,不应该以《如来更见如来》。

绝对的东西,他就是一合相。

[只教你不作佛见,不落佛边;]

「作佛见」,那还是生灭的。

「不作众生见」,作众生见,就落入众生边了。

[不作众生见,不落众生边。]

[不作有见,不落有边;不作无见,不落无边。]

[不作凡见,不落凡边;不作圣见,不落圣边。]

[但无诸见,即是无边身。]

[若有见处,即名外道。]这个太好了,真是大彻大悟的圣者!

为什么,看经典要划重点呢?

因为这个就是关卡,就像你去找到那一关。

要修行要几个字,师父常常讲:你要修行,就几个字就够了!

「但无诸见,即是无边身」。

你今天为什么会纷扰?因为看法不同。

你今天为什么会放不下?因为执着自己的见地嘛,是不是?

那么「但无诸见」,你想想看,我执也没有了、分别心也没有了。

你跟我的看法,那里有什么不一样?

再恶劣的众生,你也没什么不一样啊!是不是?

「但无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外道者,乐于诸见。]凡夫都喜欢执着自己的看法。

「外道者,乐于诸见」,种种的不正见,导致一个人修行偏差。

都是片面的极端,修极端的苦行,或是着极端的五欲六尘,放纵自己,这个也不是。

[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就是菩萨见一切相,就如如不动,不可以安立任何的见。

就是执着,「见」就是执着。

因为:我的看法最正确。就是执着我的看法。

你的分别心很强,叫做「见」。

执着心很强,这个叫做「见」。

所以这个「见」,就表示执着跟分别。

菩萨一切执着心跟分别心,统统放下,而心如如不动。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所以《维摩诘经》里面这么说:([所以云:])[『弥勒亦如也,]

你也是一样如如不动,无相嘛!

[众圣贤亦如也。』]也无相可说。

「如」就是无生。那无生当然就无灭了。

「如」就是无灭。

「如」就是没有见。

因为佛性本身有见,不须要另外安立一个知见。

佛性本身有分别,对不对?有体性的分别。

那么尘,是没有体性的分别,是不是?

在《楞严经》里面讲:离诸尘而有分别性,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离诸一切尘,而有分别心、而有体性,这个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

《楞严经》就讲得很清楚了!

[如即无生,如即无灭。如即无见,如即无闻。]

[如来顶,即是圆见。亦无圆见,故不落圆边。]

「圆见」就是绝对。

所以任何的名词,都在形容绝对,对不对?都在形容绝对。

无生就是绝对。无灭也是绝对。无见也是绝对。无闻也是绝对。圆见也是绝对。

所有的形容词,都告诉你绝对的实相。

绝对,就是好端端的存在当下。

[所以佛身无为,不堕诸数。]

「诸数」就是有数量。

你用任何的语言、文字,一二三四‥‥‥乃至时间、空间,统统不对。

因为同一个觉性的存在。

不可以任何的数量去衡量的。

所以方便[权以虚空为喻,圆同太虚,]

所以方便,用这个「虚空来作比喻」。

用这个虚空来作比喻,那么圆满就如同太虚,[无欠无余。]

这个都是比喻法。

[等闲无事,莫强辩他境,]

你看!绝学无为闲道人,是不是?

不除妄想不求真,你看!「等闲无事」,根本就没事。

万境本闲,庸人自扰,「等闲无事」。

所以那些大彻大悟的人,就是没事,什么事都是没事。

「莫强辩他境」,不要强迫自己,去分别外在的境界。

令心落入执着跟对立,不要这样子。

记住!放不下,苦了自己,别人苦不了他,先苦了你自己。

师父!我放不下怎么办?

我说:你要辛苦一阵子了,放不下就是苦了自己嘛!

[辩着便成识。]

分别便着,「辩着便成识」,你只要一分别,怎么样?

一执着,就变成了意识了。

因为我们无量劫来,这个意识分别心太快了,太快了!

[所以云:『圆成沉识海,流转若飘蓬。』]

[只道我知也、学得也、契悟也、解脱也、有道理也,]

[强处即如意,弱处即不如意,][似这个见解,有什么用处?]

底下解释了,「圆成沉识海」,那么「圆成」就是圆成实性。

这个圆满的、实在的、圆满的本性,已经被意识分别心,所埋覆了、所掩盖了。

所以沉入这个,执着的意识的大海里面。

就是我们「圆成实性」,已经沉入了,分别跟执着心的大海里面了。

我们化作一念的生灭,所以说:「流转若飘蓬」。

这个飘浮不定的蓬草,这个蓬草怎么样?就是比喻飘泊无依。

这些草飘来飘去的‥‥‥无常嘛,是不是?

那么「只道我知也」,你只说说:「我知也、我学得了」,

我已经「契悟了、我已经解脱了」。只这样说说,说:有道理也。

那么在「如意」的时候、「强处」的时候,自己觉得精神很好。

「强处即如意」就是说:我比人家强,生活得很好。

「如己意」就是觉得很高兴了。

可是在「弱处」呢?就不如意了。

就觉得:比别人差。活起来就活得很辛苦了。

「似这个见解」,这样好像你是一个很有见解的人,这有什么用处呢?

意思就是说,你还随着「强处跟弱处」来起心动念。

虽然你说:我知道、我学得、我契悟、我解脱、我了解道理、有道理。有什么用呢?

意思就是说,佛法是真功夫,不是讲一讲。

你知道了、你学得了、你契悟了、你解脱了、你有道理了。

当你在强处的时候,你就春风得意。

当你在弱处的时候,你就愁眉苦脸。

这看起来,你好像一个很有见解,因为你都讲得出来嘛。

学得了、悟到了,可是没有用啊,为什么?

落入对立啊、烦恼啊,所以有什么用处呢?

End

末田庭迦尊者

末田庭迦尊者,又译作末田、末田提、末田地、末田地那、末田铎迦、末弹地。末田庭迦尊者是印度陀颇罗人,异世五师之一。相传为阿难最后之弟子,付法藏之第三祖。未田, 中之意;庭迦,日之意。因末田庭迦尊者出家于

须跋陀罗尊者

须跋陀罗尊者◎如 意须跋陀罗尊者是佛陀在涅槃之前所教化的最后一位弟子,也是佛陀的关门出家弟子。由于须跋陀罗跟从佛陀求法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他也因此成为后世佛弟子求法的榜样和典范。须跋陀罗,又称作苏跋陀罗

率真侠肠的紫柏尊者

率真侠肠的紫柏尊者◎明 贤紫柏尊者(1543-160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讳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俗姓沈,吴江人。大师一生胁不至地,常坐不卧,行脚四方,遍访长老尊宿,真参苦修,行头陀行,禅悟甚深。

修行真正有成就的大祖师——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

修行真正有成就的大祖师--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南怀瑾密勒日巴是西藏一位修行真正有成就的大祖师,西藏人认为他是真正的活佛。现在书店里应该有他的传记卖,叫《密勒日巴尊者传》。其实他的传记以前就有人翻译,叫《

处处作主见如来

惟觉法师《楞严经》中,憍陈如尊者因悟客尘二字得证圣果。起心动念这一念心,一个是客,一个是主。客,是指我们的妄想,像空中的灰尘一样,始终是来来往往的。既然是妄想,来也好、去也好,就像灰尘一样;能够知道妄

如来禅与祖师关之区别

◎ 谛 闲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 李 睿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众,长夜已过,勿再沉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昏衢,疏昏昧!故丛林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一天,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 弘 一己卯四月在永春普济寺讲 王世英记今天所讲,就是深契时机的药师如来法门。我近年来,与人谈及药师法门时,所偏注重的有几样意思,今且举出,略说一下。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今所举出的几样,殊不足以包括药

从烦恼即如来种中看烦恼

前 言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无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

所谓如来

◎ 清俞樾《金刚经》第十四分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按真语、实语、不诳语、不异语,皆易解说。独所谓如语者,不易解说。俗解云:默契真如之语,苟为推美,未合经义。愚谓如语即

若能转物 即同如来

◎虚 云《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

若能转物即如来

若能转物即如来◎ 老和尚《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

沈家桢: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明心见性

沈家桢居士: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明心见性>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在作文中写下了一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照佛教的教理来讲,我过去世,一定也读诵受持金刚经>,而且将这两句短文

于凌波:如来藏思想的研究

如来藏思想的研究于凌波一九九九年三月净觉佛教研究所主办第九届中国佛教学术会议论文一、如来藏与佛性如来藏,又称如来胎,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枣生

智慧佛语:一切众生 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经典原文】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华严经》【经文解释】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用功?我们

燃灯古佛和如来谁大?燃灯古佛的来历

燃灯古佛和如来谁大?燃灯古佛是过去佛之一,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首。而如来呢,一般指的是释迦牟尼佛,是现世佛之一,是超九界以独尊的存在。一个是千佛之首,一个是超九界以独尊,燃灯古佛和如来到底是谁

念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功德利益

一、念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功德利益【凡有所愿,所求皆得】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闻我说是药师琉璃

药师如来

药师琉璃光佛又名药师如来,指药师佛(梵文:Bhaiṣajyaguru)全名作:(药师琉璃光如来),为佛教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以琉璃为名,乃取琉璃之光明透彻以喻国土清静无染。东方另一佛国曰“妙喜世界

什么是药师如来

药师如来,全名药师琉璃光王如来,通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简称为药师佛。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来源,是以拔除生死之病而名为药师,能照度三有之黑暗故名琉璃光。现在为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领导着日光遍照与月光遍照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求什么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简称《药师经》。共有三个译本,分别为:一、《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唐三藏法师玄奘译;二、《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三、《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

药师如来佛像

无上尊药师琉璃光王 七佛本愿功德念诵仪轨供养法载,尊左手执持药器(又作无价珠),尊右手结三界印,尊身着宝佛衣,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台,台下有十二神将。此12神将誓愿护持药师法门,各率七千药叉眷属,在各地护

药师如来法门是什么

目 录药师如来法门一斑药师如来法门略录药师法门修持课仪略录药师如来法门一斑今天所讲,就是探契时机的药师如来法门。我近年来,与人谈及药师法门时,所偏注重的有几样意思,今且举出,略说一下。药师法门甚为广大

药师如来的不可思议功德是什么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拜《药师忏》,祈求药师如来、十方三宝放光加持我们消灾除障、增福增寿以外,下了课还要多念药师佛和药师咒。药师如来的圣号功德不可思议,你念药师佛的名号,就能消灾除障、增福增寿、增上解脱。如

药师如来十二大愿之殊胜

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记载,药师佛在因地修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趋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药师十二大愿赞偈》十二大愿,饶益

因竭陀尊者像有何特点

因竭陀尊者生于古印度一个叫玛伽德的地方,在释尊的教导下,不久就因竭陀是印度梵语音译名称,生于释证得阿罗汉果,住在卡切的怙贡巾地方,和'胃尊时代的印度王舍城,二十七岁皈依五百名阿罗汉同住,受佛陀付嘱而护

因竭陀尊者成为富翁的缘由

热桑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因竭陀成了热桑家族的主人,他的财富也一日俱僧。他大量奉献供品,对穷人广放布施,做了很多如此的善业功德。他还在母亲被杀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寺庙,并为些寺大施财物,广放救济,后将此庙献给

因竭陀尊者的前世

原是古印度捕蛇人,常携带布袋入山捉蛇以免行人被蛇咬伤,又将抓到的蛇拔去毒牙放生于山林,因发善心而证得阿罗汉果位。因他随身总带一装蛇的布袋,故世人称他为“布袋罗汉”。按乾隆时期章嘉国师所编《三百佛像集》

因竭陀尊者所持物的含义

关于香钵和拂晓子,最早可以追溯到因竭陀尊者为了他的弟子的利益,来到冈底斯山附近的色那丹坐静默修的时候。由于住在色那丹很多的神、非人、夜叉已走上解脱之路,神送给因竭陀一个指子以便尊者能够用它记忆凉;非人

因竭陀尊者为何称为布袋罗汉

因竭陀尊者是十八罗汉的第十三位,为梵语 Ingata。因揭陀生于中印度一首相之家,是首相的独子,但他却没有因此而贪图享受,他一心想出家,但却遭到家里的反对,几经辛苦终于在他的国王的帮助下跟佛陀出家了。

十八罗汉之因竭陀尊者

因竭陀尊者,原是印度一位捉蛇人,捉蛇是为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后拔去毒牙,放生于深山中,因发此善心而修成正果,他背的布袋就是用来装蛇的。此圣者与其眷属一千三百阿罗汉住于广胁山中,护持正法,饶益有情。

因竭陀尊者的居地在哪里

因竭陀尊者在冈底斯山的居地位于藏地的西部,那儿是众多的河流的源头。其中的大河有恒河、印度河、萨特累积河等。也正是在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和他的五百罗汉讲述业力因缘的佛法。在佛陀讲法之后,神人以及其他的信

因竭陀尊者的身世

因揭陀尊者,十八罗汉的第十三位,为梵语Ingata。因揭陀生于中印度一首相之家, 是首相的独子,但他却没有因此而贪图享受,他一心想出家,但却遭到家里的反对,几经辛苦终于在他的国王的帮助下跟佛陀出家了。

因竭陀尊者的出生

因竭陀尊者驻冈底斯山,右手执拂尘,左手牵香炉。世尊在世时,曾授记他出家后,必得阿罗汉果。但裸形派从中作崇,诱骗其父按摩身怀六甲的妻子腹部,妻子难产而死,尸体准备埋葬。世尊师徒闻讯赶到时,裸形派已焚尸,

因竭陀尊者是谁

十八罗汉的第十三位,为梵语 Ingata。因揭陀生于中印度一首相之家,是首相的独子,但他却没有因此而贪图享受,他一心想出家,但却遭到家里的反对,几经辛苦终于在他的国王的帮助下跟佛陀出家了。另一说法是他

优波离尊者简介

优波离,汉译上首,以其持律,为众僧之首,故名。又译近执,以佛为太子时,曾为亲近执事之臣,故名。优波离出身于首陀罗族,是释种的理发奴隶,为跋提、阿那律等王子理发。佛回迦毗罗省亲时,他向舍利弗提出出家的要

优波离尊者像

优波离,汉译上首,以其持律,为众僧之首,故名。又译近执,以佛为太子时,曾为亲近执事之臣,故名。优波离出身于首陀罗族,是释种的理发奴隶,为跋提、阿那律等王子理发。佛回迦毗罗省亲时,他向舍利弗提出出家的要

优波离尊者事迹

优波离在僧团中被公认为持戒第一,他常向佛问戒。如迦毗罗的释迦族,法律规定:凡释迦族女子,不得嫁给别族的男人,犯者治以重罪。当时释迦族黑离车女,青年丧夫,有许多异族青年向她求婚。可是丈夫的弟弟想将她占为

优波毱多尊者是谁

五百罗汉第贰拾壹尊禅门西天第四代祖师名叫优波毱多,吒利国人。他虽然出身低微,却聪慧过人,年十七岁时,遇到三祖商那和修尊者的点化而出家,事师三年,得尊者心印,号西天第四祖。商那和修尊者见佛门后继有人,便

优波毱多尊者的故事

优波毱多尊者是禅宗的第四代祖师,是天竺吒利国人。尊者的父亲名为善意,是首陀罗种姓者。尊者在十七岁那年便飘然出家,因为尊者天资聪颖、宿世善根深厚之故,二十岁便证得了阿罗汉果,自此以后尊者逍遥四方随缘化度

天竺第四祖优波毱多尊者

第四祖优波毱多,咤利国人,姓首陀氏。师商那和修,出家得道,有异迹,号为无相好佛,度人最众,所记其人筹数盈溢石室。将入灭,遂以法付其弟子提多迦。根据《传法正宗记》记载优波毱多尊者,咤利国人也,亦曰优波崛

优波毱多尊者略传

优波毱多尊者是禅宗的第四代祖师,是天竺吒利国人。尊者的父亲名为善意,是首陀罗种姓者。尊者在十七岁那年便飘然出家,因为尊者天资聪颖、宿世善根深厚之故,二十岁便证得了阿罗汉果,自此以后尊者逍遥四方随缘化度

优波毱多尊者:优波毱多出家因缘

佛住止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当时国内有一梵志,名阿巴毱提,聪明广学,博古通今。他前往佛前,禀白世尊:「若我出家,智慧辩才能与舍利弗相等,我即甘心甘乐出家;若是智慧辩才不如舍利弗,我即返家。」佛回答:

优波毱多尊者生平

优波毱多,又称作优婆毱多、忧波鞠多、忧波笈多、忧波崛多、邬波鞠多、优波鞠提、优波鞠、优波崛、略称崛多、意思是大护、小护。优波毱多智慧高胜,作为付法藏第五祖,他对佛教的发展贡献巨大,功德几乎与佛祖等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