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提要《徐恒志居士佛学文萃涵芬集》是徐老示寂后,由门人许洪亮等编录遗稿而成,内容包括: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书信集续编、记徐老与吕香光老居士的一段因缘、徐老谈心中心与祖师之采访录、关于参禅的几个问
生活中的佛教内容简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技一日千里地发展,社会在全速前进。为回答佛教是否能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本集辑录作者最新研究成果,说明佛教是能与时俱时的宗教,不管社会怎么发展,它都可为社会的不
对于云岩昙晟禅师,相信大家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了,而且相传云岩昙晟禅师还作有《宝镜三昧歌》,但他并没有把这首四言偈颂向丛林中公开,而只是付嘱给他的门人洞山良价了,那么关于云岩昙晟《宝镜三昧歌》的内容,其
缘起的内容:缘、因、果缘起论包括因和缘两个部分。因即因素,缘即条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缘是辅助的。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一切法的生灭既由因缘,那么一切法存在或坏灭也就有因可循、有理可据。凡果必有因,怎
心中心法有六个手印和一个咒语,修法简便易学,既不用修加行与前行,更不须观相或观想,因为和禅宗一样从第八识起修,且有佛力加持,故易直下见性。密咒为佛、菩萨于禅定中将自己的心化作的密语,如同发电报时所用
五教是依所诠法义的浅深,把佛一代所说教相分为五类。如《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说:“就法分教,教类有五。”又《华严经探玄记》说:“此义分教,教类有五,此就义分,非约时事。”五教的分类是:一、小乘教,二、大
《华严经》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汇集过程,因而即便是作为全译的两种汉译本,其结构也是有所不同的。突出表现在,六十卷《华严经》分为七处八会三十四晶,而八十卷《华严经》则分为九会三十九品。世所公认,在几种《华严
第四章 唯识宗的“宗经”、“宗论”及其主要内容玄奘在天竺所学是以瑜伽行派为主干,尽管回国之后的翻译内容广博,但核心内容仍然是瑜伽行派经典。以玄奘翻译为标志,瑜伽行派的绝大部分典籍已经引入中土。以这些经
第三节 《瑜伽师地论》无论在印度瑜伽行派那里,还是在中土法相唯识宗那里,《瑜伽师地论》都是最重要的立宗宝典。此部论典,部头巨大,义理复杂,熟读不易,因而在唐代唯识宗诸师中,仔细研习者不多,从影响上不及
第四节 《成唯识论》从上述叙述分析可见,瑜伽行派的宗经《华严经》、《解深密经》在事关瑜伽行派基本教义的若干论述也存在细节方面的差异,而三大论师的唯识论典也存在不少不一致的地方。正缘于此,玄奘在印度求取
第二节 《解深密经》《解深密经》是印度瑜伽行派最重要的佛经,也是中国唯识宗最重视的佛经。瑜伽行派最核心的论典《瑜伽師地论》全文引述了此经。一、《解深密经》的汉译本及其结构《解深密经》共有四种汉语译本:
皈依皈依是佛教一切修法的基础,也是区分佛教与非佛教徒的标志。皈依即是受持了皈依戒,皈依戒是一切戒的基础。一切修法都是以皈依为前提,所以要皈依。在皈依戒之后,才能传授居士五戒。受了皈依戒,就有了一切戒的
悟道指领会道理,佛教指领会佛理。道,是宇宙的根本,生育万物,养育万物,运行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包,无形无象,本无名字,人强名为道。老子中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道可以说
佛教五乘教法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释迦牟尼佛为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不同,将佛法分为五种佛法,依此五乘教法而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度至涅槃彼岸。好比一个人生病了,病因、病理不同,用的药也就
乘,是指车,有运载的意思。佛法可以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将佛法譬喻为“乘”。所谓五乘,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佛法,是佛陀为了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来机的不同,而将之运载至
佛教修行法门总说有五乘,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细说则有八万四千法门之众,这是释迦牟尼佛为因应众生根机,宣说的种种方便行法。其中人天二乘,重在积集世间福报的增上心,以追求现世乐、后世乐
乘,是指车,有运载的意思。佛法可以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将佛法譬喻为“乘”。所谓五乘,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佛法,是佛陀为了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的不同,而将之运载至理
“五乘”指运载众生到善处的五种法门。‘乘’乃梵语ya^na之译,有道、船、车,或运载之义。此处喻诸佛教法犹如舟、车,可运载众生至所期之果地。又ya^na音译作‘衍’,故五乘又名五衍。在《盂兰盆经疏》所
五乘教法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释迦牟尼佛为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不同,将佛法分为五种佛法,依此五乘教法而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度至涅槃彼岸。这里我们作一次分别介绍。第一,人乘:人以三皈五戒
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千余会,内容涉及社会人生的诸多问题和各家学说。佛所说的全部法从内容上可分为“五乘佛法”或“三士道”。“五乘佛法”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乘”是运载之
佛教五乘教法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释迦牟尼佛为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不同,将佛法分为五种佛法,依此五乘教法而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度至涅槃彼岸。佛法本无大小乘之分,众生心有大小。犹如杯中虚
佛教修行法门总说有五乘,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细说则有八万四千法门之众,这是释迦牟尼佛为因应众生根机,宣说的种种方便行法。好比一个人生病了,病因、病理不同,用的药也就不一样。同样的药
五乘教法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释迦牟尼佛为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不同,将佛法分为五种佛法,依此五乘教法而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渡至涅盘彼岸。好比一个人生病了,病因、病理不同,用的药也就不一
2001年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论唯识学的修行次第与内容── 一个时代主题的回应魏德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提要修行问题可能是当代汉传佛教面临的最重要课题之一,而次第与圆融的关系问题尤为
首先是“依法不依人”。当今时代是末法时期,《楞严经》说,我们当前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往生论注》也说:“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鞞跋致为难。……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两者都
希迁〈参同契〉(摘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三十)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色本殊质象,
《十诵律》的内容︰初诵(卷一至卷六)、二诵(卷七至卷十三)和三诵(卷十四至卷二十),包括四波罗夷法、十三僧残法、二不定法、三十尼萨耆法、九十波逸提法、四波罗提提舍尼法、一百七众学法、七灭诤法。四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