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悟道的根本方法
2025-01-21 13:06

一、凡夫靠什么成佛

《心经》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蜜多”,意译智慧到彼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觉者知也,智也,至高无上的诸佛平等的真正智慧。故成正觉即是成佛。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所有的佛,都是靠智慧成的佛。

众生堕入轮回,皆因无明,也就是没有智慧,由无知故起惑造业,流转生死;智慧明灯能破无明昏暗,能除烦恼、所知二障,成就佛陀一切智智,遍知一切应知境界,觉悟圆满,得大自在。由此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为一切善法之根本,故尊称为“诸佛之母”。

二、智慧为何能除二障

二障,由无始以来凡夫有情颠倒执着实有二我而生。凡夫执着实有人我(主观精神世界、能取),为我而生种种烦恼,能障众生不得涅槃解脱,称为烦恼障;凡夫执着实有法我(客观物质世界、所取),对境而生种种分别,能障众生亲证所应知境,称为所知障。

二障存在何处?凡夫无始以来颠倒妄想执着二我的同时,就有印象习气留在潜意识里,也就是有二障的染污种子熏习在阿赖耶识之中,所以今天我们虽然已知实无二我,但由于颠倒妄想积习深厚,阿赖耶识中仍有以前所积累的执着二我的种子不断生起执我的现行。因缘成熟生起现行的这部分种子,显现为现行后就不存在了,但我们在面对这些现行的时候,又习惯地带着我执去对待,从而又熏成了新的我执种子,所以我执种子就这样吐故纳新接续不断,我们的二障也就无有尽时。

如何对治这些执我的染污种子?这就要靠闻思修佛法无我的道理,熏习成随顺佛陀最清净法界等流正法的清净种子,这样可以起到三个作用:一是明白了无我之理,就可以减轻我执的程度,逐渐改变我执的习气,以至于无我之理闻思修纯熟,达到如实知见无我的境界,从而断掉新熏我执种子的来路。二是在闻思修无我之理的时候,时时处处改造我执习气的时候,都同时会有清净种子熏习到阿赖耶识当中,对治我执的清净种子掺和进去,会妨碍我执种子顺利地聚合众缘生起现行。熏到阿赖耶识里的清净种子逐渐增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就会使一些染污业终于再也不能聚齐生起现行所需要的全部染污种子,众缘中只要差一缘尚未聚合,此项染污业的种子就不能生起现行。这样各种恶业生报因缘的聚合越来越困难,就会使许多恶业之报生起现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以至最终达到完全没有可能聚齐因缘生起现行了。三是闻思修佛法所熏清净种子的势力越来越大,修行清净无漏善业生报的因缘就更容易成熟,由于日日反复精勤听闻、如理思维和依法修行清净法界等流正法,使自己的思想言行越来越接近佛菩萨的境界,就会与佛菩萨更容易相应,更易得到众佛菩萨大慈大悲的护念加持,以至常能见佛,得生净土。

当清净种子在阿赖耶识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能够达到一小半时,由其障碍作用使染污种子互相聚齐生起现行已经没有可能,就是转染成净的过程要发生质变的时候到了,这就是见道。此时染污现行因无力生起而中断,凡夫见闻觉知的一切如梦幻象全部消失,这就是由圣者的根本无分别智证得了空性;而后由清净种子生起后得无分别智,世界本来面目自然现前,如实现量亲切证知一切境界,生死长梦中的凡夫终于觉醒,无始以来第一次见到何为真实,凡夫不可思议真如境界如今亲自体证了了分明,心中涌出空前欢喜,这就叫做登极欢喜地,也就是初地菩萨了。此情景就如刚从梦中醒来,正醒之时,梦中幻事全都不见,醒来之后,才见梦幻真实面目,全不过是自己心中一堆妄想,终于明白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非是虚言,哑然失笑,生大欢喜。从此已生如来家中,成真佛子,可入佛陀报身法会,依佛直指,十地之中,分分对治所余大半染污种子,待到全部转染成净,八识得转佛陀四智,圆满证得无上正觉,就完成了修行成佛的全部过程。

转识成智的过程若细分起来,见道是转识成智的第一步,这时颠倒妄想的根源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我执的根源第七末那识转成平等性智,此时便能降伏染污种子的现行。然后在修道位的菩萨十地中,再接着对治所余染污种子,达到圆满佛地时,就是转染成净修行的完成,也就是转识成智的第二步,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至此凡夫八识就全部转成佛陀四智了。

三、怎样才是无分别智

圣者的智慧叫无分别智,方便说法,可分三种:加行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加行无分别智为地前加行位菩萨所修,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无分别智为见道时证得,若以根本无分别智为体,后得无分别智即为其用。无分别智,无的是凡夫的分别,生起来的是圣者的智慧,后得无分别智是有圣者的如实现量分别的,那与我们凡夫意识的分别完全不同,不可以我们凡夫的思维妄测类比,所以无分别智既不是不分别的智,也不是空无一切的智。此二种圣者之智只能证得,凡夫无法思议,所以我们讨论的重点应当是怎样证得二智,那就是要靠地前菩萨所修的加行无分别智,此智是由凡夫智慧到圣者智慧的过渡,是引导凡夫证得空性的智慧。

为什么叫做加行无分别智?就是要把我们凡夫的分别心识加力修行成无分别的智慧,这是见道前的冲刺阶段,就像赛跑中撞线前的最后几米,前面的一切积累都是为了这最后的成功,也好像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今天终于上了战场要动真格,看你平时的训练是否真的能用上一样。首先要明确,这种修行,就是要用我们凡夫的分别来修,就是得用凡夫的意识来修,凡夫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可以用来修行的工具。因为凡夫的本钱也就只有心意识,离了心意识也就没有什么凡夫了。什么叫离凡夫的分别?那可以修无想定,四禅八定只是渐离了寻伺,仍未离微细意识的分别,可达三界之顶的非想非非想定,就是没有粗想而不是没有细想的意思。无想定其实也只是前六识暂时不起,第七第八识照常活动不停。准确地说,第八识叫心,第七识叫意,前六识叫识,真正离开第七染污意,是在证空性登初地的时候,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才叫做离开了凡夫的第七末那识。与此同时,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这叫做“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第八识和前五识要到成佛的时候才转为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所以真正要离了心意识,必须到佛地才是。

而这暂时停止前六识活动的无想定却是外道的修法,因为他们认为,凡夫生死轮回的原因是意识的分别,所以错误地认为断掉分别就可以证入涅槃获得解脱。而佛教认为生死轮回的原因是我执,必须断掉我执才能获得解脱,而断掉我执必须靠反复熏习无我的正见,而正见就是正确的分别,所以错误的分别必须靠正确的分别才能对治除断,而不是靠停止一切分别。如果不起分别,人就如同石头朽木一般,根本没有修行的能力了。

凡夫转凡成圣而得见道,要靠闻思修佛法所得的智慧,而闻思修慧全都要靠第六意识来修,必须靠第六意识的无我正见才能对治执我的邪见,因为我执的邪见就是由第六意识执着来的,所以解铃还必需系铃人。什么叫智慧?就是能够正确简择诸法。八识中只有第六意识能够完成这个任务。无想定暂停了第六意识的活动,那就不能修慧了,所以就与佛教除遣我执的修行无关了,也就成了外道的修行了。修成无想定可得生无想天五百大劫的果报,五百大劫中前六识不起,由于不能闻思修佛法,佛把它与地狱、饿鬼、旁生、盲聋喑哑、北俱卢洲、世智辩聪、佛前佛后等并列为“八难”之一,就是所谓长寿天难。这是佛教修行必须避免的陷阱和灾难。

……

所以,要把凡夫的有分别识,训练成圣者的无分别智,需要靠正确的如佛法之理的分别。要通过反复闻思修佛法,把我们因无明所生的我执邪见都舍弃掉,把由凡夫颠倒错误造成的疑惑全解开了,心里没有疑惑和烦恼了,也就用不着再分别了,这才叫做加行无分别智。比如,我们原来都认为有我,现在学习佛法明白了根本无我的道理,把心里的疑惑搞清楚了,不再有丝毫的犹豫和动摇,时时处处在“有我没我”的问题上不用分别就能断定无我,所以根本不必再加分别,这就是达到了加行无分别智的状态。这种无分别,玄奘法师翻译成“喜足”无分别,就是对这个问题你心里明白了,没有疑惑和烦恼了,心里很高兴,很满足,不再受它扰乱了,所以也不用再去分别它了。韩老根据藏文翻译成“持断定”的无分别,就是对这个问题,你得到了一种可以断定的认识,问题解决了,再没有问题了,所以也不用再去分别它了。

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这样用佛法去解决自己的无明造成的疑惑和烦恼,比如世界究竟是无常、苦、染污的,还是常、乐、洁净的?一个个地搞明白了,没有疑惑了,以至最后能够明明白白地认识到,我们凡夫所有的见闻觉知都只不过是一种能分别,所以佛说万法唯识,而所有的所分别又都只不过是颠倒妄想,佛说全是遍计所执,也就是根本不存在的龟毛兔角。当然这不是说我听懂了这个道理就算明白,得是心里真正清楚,彻底明白,明明朗朗,没有疑惑,任何外境不能扰乱,所有诸相不能迷惑,什么议论也不能动摇,这才叫做得了胜解,这才真正是到了不需要再分别的境界,当把这最后的胜解之念也舍弃时,就是根本无分别智现前的时刻了。所以要达到无分别智不能靠不分别,而是要靠正确如理的分别,才能接近和最终证得圣者的无分别智。

四、以闻思修慧而悟道

地前菩萨怎样把凡夫有分别的智慧修成圣者无分别的智慧?需要用三种方法修成三种智慧。根据修行阶段和方法的不同,地前智慧可分为三种: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闻所成慧,即是由听闻佛法所生成的智慧,其思维的对象是语言文字,目的是理解其中的含义,就是文字中所包含的道理,所表示的意义。这叫“缘文解义”。

修所成慧,是在定中作观所成的智慧,作观的对象是离语言文字的道理意义,目的是将它们以无我空性为中心融会贯通,连成一片,集于一团,终于观到纯熟通达勿须分别的时候,就能以根本无分别智整体亲证空性之理,也就是实证见道位。这叫“缘法义观”。

思所成慧,是闻所成慧与修所成慧之间的过渡,是由思维正理所成的智慧。思维对象是文字和道理,目的是将闻所成慧所理解的道理,对照联系,相互贯通,再依表达更深道理的文字继续深入,或依原来听闻过的文字体会其中更深的含义,再将领会到的更深的道理相互联系,逐渐都与佛理的核心无我空性贯通,如是反复思维,达到可以完全脱离语言文字的观法时,就属于修所成慧纯粹“缘义作观”的范畴了。

闻所成慧是靠听闻佛法所得,所以我们首先需要正确听闻和理解佛法。佛法的核心是“诸法无我”,真正通达了诸法无我的道理,也就是通达了二无我所显的空性的道理。空性就是空无自性,什么是自性呢?就是二我,人我和法我,我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我,无我就是一切法皆无自性。什么是我或自性呢?就是我们所执着的一种“独立不变”的东西。世上本来根本不存在这种东西,可是我们凡夫无始以来就颠倒执着必定是有这样的东西,比如认为内有能取人我,外有所取法我,所以起惑造业,堕入轮回。如果把这种执着二我的妄想去掉,也就不会再去造业了,无我空性就会自然现前。空性只能证得,不可思议,可思议的就是无我的道理,所以只要空掉可思议的二我,去掉二障,不可思议的空性自然就显露出来了。因为空性法尔如是,从无生灭,亦无增减,只是我们凡夫自障其眼不能观见罢了,因此若尽其障,空性就会自然现前。

反复闻思佛法可以熏习成清净种子,可以对治我执烦恼,伏断一部分烦恼现行。但是只靠闻所成慧还不能证得空性,为什么呢?因为闻所成慧思维的对象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概括的范围较小,力量就弱,而文字所含之“义”概括的范围较大,你需要说很多句话才能说清楚一个道理,而这个道理在意识中只要一闪念就可以思维得到。比如有人在说笑话,说着说着大家突然都笑起来了,就说明听这个人说话必须要有一定长的时间,而明白这些话里所包含的道理(义)却不过是刹那间的事了。

这样看来,用“义”思维,比用语言思维包括内容的范围要大得多,这样它的力量也就大得多,它所起的作用也就大得多。所以在懂得了佛法的道理之后,要练习把这些道理融会贯通起来,这就是用语言和“义”交叉思维,也就是修习思所成慧的阶段。把多次闻法所理解的各种道理,联系贯通,融会成一些更深更高层次的概括性更强的道理,这样的“义”概括的范围更大,代表的内容更多,使人的思维越来越精练简略,但是其力量却变得越来越大,这就是由多闻到精华的提炼过程,也仿佛平常所说的由博返约的总结概括性学习阶段。

思所成慧对治烦恼现行和熏习清净种子的力量更大,作用也更强,但是在思所成慧阶段也还不易证得空性,为什么呢?因为思所成慧靠的是散心思维,散心的力量还比较弱,定心的力量就又强得多了,心力强作用就大,所以如果在定中观察思维佛法的道理,尤其是达到脱离文字概念的纯粹“义”观的时候,逐渐把所有的道理都与无我之义融会贯通起来,形成高度概括的简练的观法,那就可以进入加行位了。在加行位中,由高度概括的观法(唯识中就是由四寻思观证四如实智)把所有分别概括成“能与所”这种最基本的分别,然后把所取空掉,当这只有能取的最后一念也断掉时,就是空性现前的时刻了。

慈氏菩萨曾在深密法会上请问释迦佛如何作缘总法观,佛回答说:“若诸菩萨即缘一切契经等法。集为一团一积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随顺真如。趣向真如临入真如。随顺菩提随顺涅槃。随顺转依及趣向彼。若临入彼此一切法。宣说无量无数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这就是在讲临入真如的最后观法。

五、闻思修慧的修行方法

我们一起来看弥勒菩萨在《辨中边颂》里是怎么说的,颂下的论是世亲菩萨的解释。

“论曰。作意正行其相云何。颂曰

菩萨以三慧 恒思惟大乘

如所施设法 名作意正行

论曰。若诸菩萨以闻思修所成妙慧。数数作意思惟大乘。依布施等如所施设契经等法。如是名为作意正行。此诸菩萨以三妙慧思惟大乘有何功德。颂曰

此增长善界 入义及事成

论曰。闻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长。思所成慧思惟大乘。能正悟入所闻实义。修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所求事业成满。谓能趣入修治地故。作意正行有何助伴。颂曰

此助伴应知 即十种法行

论曰。应知如是作意正行。由十法行之所摄受。何等名为十种法行。颂曰

谓书写供养 施他听披读

受持正开演 讽诵及思修

论曰。于此大乘有十法行。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若他诵读专心谛听。五自披读。六受持。七正为他开演文义。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行。”

作意正行是以三慧思维大乘法义,即能趣入修治地,也就是见道而悟入修道地。其中“闻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长”的“界”是因义,指种子,就是说,多闻佛法能够增长善根种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清净种子。

修作意正行具体需要做什么呢?就是十法行。释迦佛在《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中开演十法行时告诉阿难,此十种法能受持此般若波罗蜜修多罗,“阿难。譬如大地。一切树林花药皆依而生。一切善法皆依般若波罗蜜生。阿难。譬如转轮圣王若在世间七宝常现。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此修多罗若在世间。则三宝种常不断绝”。

十法行总结起来,一是要闻思佛法,二是要修习止观。闻思修经论是正行,而方法上必须辅以止观,其作用有三。一是在闻所成慧阶段,修定可以使身心顺畅,神志清明,于闻思经论助益广大。二是在思所成慧阶段,静坐思维时心力集中,很多散心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很容易就心开意解了,或是平时想不到的地方,定中也就容易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了。三是修所成慧阶段,必须常在定中作法义观,才能最终习熟见道。十法行的第十项修习行,指的就是在定中观修法义。所以罗嗦了半天,修行方法概括起来其实很简单,也就是读经、止观两件事儿。

End

调身的方法

◎ 净 慧正式打坐的时候,关于调身有九个步骤:1、对座位的要求我们走到座位上来,首先要把位置整理好,垫子铺好,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不要妨碍他人。使自己能够坐在这里很安稳,身体很安稳。身体安稳了,我们的

善知识的寻找方法

信众: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怎么样去寻找自己的善知识?法师:是啊,确实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善知识说这句话,邪知识邪师也会说这句话,所以你也就分辨不出到底谁是邪,谁是正。大安法师:真假孙悟空在这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克制淫欲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夏坝仁波切勿睹他妻室,设观如母女。姐妹想随年,起贪思不净。首先是勿睹,这个里边讲的是妻子,但是你也可以同时理解成为他人的丈夫,丈夫、妻子都一样。首先你不要去对人家有家庭的人的妻子或者丈夫起贪心,因为这

刘素云:坚决执行刘素云老师的听经方法(2013-4-26

坚决执行刘素云老师的听经方法2013-4-26版作者:褚小帅第一部分:引言净空法师在讲经时说:刘素云居士,一张一小时的光碟,一天反复听十遍。我老实交待,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完全没想到自己也要这么做,

黄念祖:修行方法1

修行方法古人专注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期期分明,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唯声是记,一经放纵,便成

黄念祖:修行方法2

修行方法《楞严经》上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么多的魔子魔孙出家了,披上袈裟,都拿着佛经来说佛法,所说的都是假的,都是骗人的。现在佛教的道场都被魔王的子孙占领去了。真正想学佛的人被赶到外面流浪

黄念祖:修行方法6

修行方法你想难不难?咱们这些贪嗔痴,大家自己想一想,敢说断哪?生气不生气,一句不好听的话,马上就分别了;买东西,刚排到我这儿,没有了,很遗憾,这就是贪嗔痴啊。买东西挑好的,正果老法师买东西坏的也要,他

黄念祖:修行方法8

修行方法据《大阿弥陀佛经》上说:有一天,释迦佛容光焕发,并现出种种希有瑞相,侍者阿难觉得奇怪,就问世尊何以今日显得特别高兴,而且光明瑞相也比往常更为殊胜微妙呢?佛说:你问得很好!你今天这一问的功德,胜

黄念祖:修行方法3

修行方法世间人很少知道生命的真相,无不执著这个身相以为就是自己。于是贪生怕死发展成为自私自利,因为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不能自拔,结果就是堕落,他在生命层次中,一世比一世低。像佛法里讲的十法界,从畜生道

黄念祖:修行方法4

修行方法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为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这人成佛,心迷这人可以成为邪魔。所以你们必须降服自心,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往生西方要怎样修》佛陀的最后教诲(节录自伦敦大学图

黄念祖:修行方法5

修行方法香、灯、烛、花、水果、水等供具的表法意义是什么?答:佛寺院没有一样不是教学,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义香代表信香,是一种信号,用来跟诸佛菩萨传递消息,感应道交。古时候资讯不发达,用烽火来传递消息

黄念祖:修行方法7

修行方法算命看相:以抽签、卜卦、紫微斗数、摸骨等方式断言一生祸福,此系由于人对自身未来迷惘无措,盼能借此指引方向。佛教则主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着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就能决定今后的

黄念祖:修行方法9

修行方法从前有个老太婆,她也相信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也能精进念佛,她有个媳妇和一个孙儿。老太婆讨厌媳妇,时常吵架,但她疼爱孙儿,她每次跟媳妇吵架,就到离家不远的寺中拜佛,对佛说:阿弥陀佛啊,赶快带我去到

黄念祖:修行方法10

修行方法修学净土法门的人,除了专心念佛之外,还应当随时随地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以增进自己修行的功德资粮。所以这一卷的主要内容在于劝谕,如果遇到不识字的人,那就多多依赖慈仁君子,发菩萨慈悲救世的

黄念祖:修行方法11

修行方法今人学佛,业重心粗,却竟伶俐,不肯下真实功夫,却只想逞聪明,找到一条捷径。于是念佛之时想到诵经,诵经之时想到打坐,打坐时想到密咒,持咒之时想念佛。如此来修,忙得不亦乐乎,自心仍不踏实。半夜之时

黄念祖:修行方法13

修行方法我们为什么要修净土法门呢?因为你修别的法门,要想在今生了生死确实不容易,而净土法门由于它的高、妙、圆顿,能够直接让你在今生了生死。比如说在坐的二三十人,只要修好心态,方法对头,保证能个个往生。

黄念祖:修行方法12

修行方法佛就是因这一大事因缘而出于世。大经即《无量寿经》,是对圣量的具体讲解。不但《无量寿经》是对阿弥陀佛圣号的具体解释,就连三藏十二部都是为了说明阿弥陀佛,也可以说阿弥陀佛就代表了三藏十二部。既然这

黄念祖:修行方法14

修行方法你怎样把自己修行的方法掌握正确呢?你要在《弥陀摄生三愿》中选择适合自己根性的修法,找到适合自己修行方法的位置,把方法修正确,抓住要点关键,才能使你的修行得力,才能保证拿到往生的金钥匙,才不会错

南怀瑾:观想念佛的简易方法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

南怀瑾:普示准提咒念诵方法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 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应就很快。某 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

南怀瑾:三种念佛方法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现在分述如下: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

行为的准则与处事的方法便是尊重包容

宽昌法师人们都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去比较别人的缺点,同时拿自己的优点来衡量别人的举止、行为,在看到别人不如自己的方面时会说:唉,比我差远了!当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时,不屑一顾的说: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够做

每天笑容满面的方法

我这些修学的方法都是老师教的。最初章嘉大师教的,很得受用,老人没有欺骗我们。我跟章嘉大师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他老人家好像是六十五岁,祖父辈的,看到我们这些年轻人,很爱护、很慈祥,他怎么会骗我?所以我对

李炳南:李炳南居士开示念佛方法

一、最简单的早晚两个课程(一)那摩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那摩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那摩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

四种方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觉醒法师为了凝聚人心、摄受众生、开发智慧,佛陀提出了四种方法,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四种方法被称为四摄法。1.布施摄,指以不怀任何回报的心向众生传授真理与施舍财物。布施,不光是指钱财、物质、

佛教治疗失眠的方法

◎ 德 祥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好的睡眠是对人体的定期修复,也是对人体的不断充电,对恢复体力、增强智力、保证健康都十分重要。可以说,适当的睡眠是对生命最佳的保养。 现在有很多人由于

打坐的基本方法

◎ 永 能打坐时首先要选择僻静的地方,远离愦闹和纷扰,在家可选一静室,室内空气要流通,冷热要适中,光线要柔和,因为光线太亮了不容易安心,太暗则容易昏沉。准备一个柔软舒适的坐垫,屁股下面可增加一个十公分

药师法门的七种修持方法

对佛教文化有一定了解之人,都知道西方三圣、东方三圣、华严三圣等说法。其中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即药师如来与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药师如来即药师佛,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则是其胁侍菩

让注意力集中的方法

智随法师问题:师父讲:人是散乱凡夫。之前对此认识不深,最近因为学法器,学唱赞偈,才发现自己真的很散乱,虽然竭力想让自己专注,一定要打好,唱好,可往往到了三分之一的时候,注意力就已经涣散了。有什么方法能

化解瞋恨心 最好的方法

化解瞋恨心 最好的方法◎圣 严大家都知道瞋是心中火,不但对自己不好,对别人也不好,常起瞋心就如同慢性自杀一样,所以都希望能好好控制自己的脾气。然而,勉强控制瞋恨心的结果,反而会愈控制,就愈瞋恨自己,因

佛教的修持方法

是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仅仅信仰佛教而不作佛教生活的实践,那只算是种了一些将来成佛的善根种子,但却很难得到即生的利益。佛教的修持,即是佛教生活的实践。最主要的有四大项目,那就是:信、戒、定、

烦恼不断,教您六个方法来对治

星云大师人有了烦恼怎么办?一般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他就烦恼;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情,他就生气。其实这就是上当了。别人的一句话,我就生气;别人的一个动作,我就吃不下饭;别人的一个

情绪宣泄的最好方法

情绪宣泄的最好方法◎ 林语堂很多人都认为哭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尤其是男人们,他们甚至在最最伤心的时候,也宁可磨牙齿、握拳头、呕吐、晕倒,冒着生命的危险,千方百计地想尽方法,总不肯让眼泪轻弹。其实人之所以

处世的方法

冯友兰自 然 的 不 变 规 律《庄子》的《天下》篇说,老子的主要观念是太一、有、无、常。太一就是道。道生一,所以道本身是太一。常就是不变。虽然万物都永远可变、在变,可是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本身

禅修的入门实践方法

◎ 净 慧我们的心念就像小溪流水一样,就像长江的滚滚波浪一样,就像大海一样,没有一时一刻平静过。那么我们为什么从小溪说到长江大河再说到大海呢?我们的人心呢,有时候会有一些相对的平静,就像小溪流水;有时

修炼人心之方法

◎ 茗 山利他--我常常思量利己,是我一人得利,而多数人受害;利他,是我一人受害,而多数人得利。一多相较,觉利己太藐小,而利他却很伟大,于是决定了意志:宁可天下人负我,莫教我负天下人。也就和经论中不为

行菩萨道的方法

佛教的菩萨,也是一种圣人。并且菩萨有它超过圣人的一面,所以做菩萨是很难的。然而,为了成佛,非得做菩萨、行菩萨道不可。菩萨道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然后再加上四摄--布施、爱语、

消业障最快的方法

一、学会赞美,尊重他人在《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记载了常不轻菩萨的故事。他是一位始终不轻视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萨。每逢见到出家或在家修行之人,不管其行为如何,他都会恭敬礼拜,并对他们说:我非常尊敬

忏悔的几种方法

1.以戒律门求忏悔:戒律门就是守法、持戒,守戒律可以防非止恶,恶法不生,善法就会增长,持戒可以灭罪,灭罪也就是忏悔。2.以功德门求忏悔:你去布施、行善,为人民服务,做众生的牛马,以行善做功德,也能灭罪

更有效的念佛方法

更有效的念佛方法界诠法师念佛方法是指: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

收获幸福的方法

首先,让我们了解五蕴,即色、受、想、行、识。有颜色或实在存在的东西,就像我们的身体、形象,都叫做色。色包含了男色和女色,也包括了生命、障碍、变化这些色法。我们了解了一切色与色法,就能了解属于我们身上的

论存心立品——示修持方法

论存心立品--示修持方法◎ 印 光 学道之人, 居心立行, 必须质直中正, 不可有丝毫偏私委曲之相。倘稍有偏曲, 则如秤之定盘不准, 称诸物而轻重咸差。如镜之体质不净, 照诸像而妍媸莫辨。差之毫厘,

证得三身的方法

大家好!今天我讲如何证得三身。很多人修行都想证得三身,但是,真的证得三身的人却没有几个。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根本不明白什么是三身。如果连什么是三身都不明白,怎么能证得三身呢?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什么是

观音菩萨用功的方法

虚 云今日是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纯厚,福德深重。更可见人人都有厌烦思静、去苦趋乐的要求。本来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且光阴迅速,数十年眨眼就过去了。

关闭生死之门的方法

宣 化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没有一个人不包括在道的里边, 没有一个众生能跑出道的外边去。道就是性,性就是众生的本体。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无论胎卵湿化、飞潜动

不可思议,这个念佛方法妙啊!

1.只要能够念念不离弥陀,真闭关啊,不是把自己关在一个地方啊,是要把妄想杂念把它关到外面去,决定它不能干扰我,我念念就一句阿弥陀佛,白天也念,晚上也念,一切时一切处什么妨碍都没有。2.人多我们念佛会吵

佛说7种方法可享天福

佛说7种方法可享天福清 心培福、种福不仅是世俗人的希望,即使是修行人也必须时时修福,如果一个人不修福报,只想得到解脱的智慧,那这种没有福报的智慧,也是空中楼阁,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今天为您分享佛说的七种

修行不被外境所转的方法

◎仁 清二六时中要观照自心,不被物转就是不被外境所转,若不如此,何异俗人。二六时中是什么?在古代印度,人们把昼夜分为: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三段;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又是三段,加起来是六段。也就是一

积累功德九种方法

积累功德九种方法达真堪布作为修行人,我们都想行持善法、积累功德。但行善不是谁都能做到的,积德就更不容易了。怎样才能行持善法、积累功德呢?有九种方法。第一,深信首先就是要深信。深信是从明理中产生的,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