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无量劫来无壅滞,大通智胜是自心
2025-03-17 06:29

在《妙法莲华经》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在无量阿僧祇劫之前,有一尊佛,他的名字叫大通智胜佛。大通智胜佛,在没有悟道之前,他十劫坐在那里修行,也没能成就佛道。《妙法莲华经》上记载:“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大通”就是“自性畅通,无所障碍”;“智胜”就是“智慧解脱,超然万相”。一个人在自性境界上,如果做到了“畅通无碍,智慧解脱”,那么,他的那种境界,就是大通智胜。

《妙法莲花经》里的大通智胜佛,是一个宗教偶像形态的人文概念,它代表着人人皆有的“无所壅滞,畅通无碍”的无相心体。那么,为什么“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着相修行,便与般若智慧不相应,所以说,“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所以说”着相修行千万劫,无相修行刹那间”。

在唐朝,有一位崇慧禅师,他有一段禅机问答,说明了“大通智胜佛”的含义。

问:如何是大通智胜佛?

崇慧禅师反问道:旷大劫来,未曾壅滞,不是大通智胜佛是什么?

问:为什么“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呢?

崇慧禅师回答:这是因为你没有契会,所以佛法不现前。你如果真的契会了,其实,也无佛可成,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是佛,不是修成的。如果佛是修成的,那么,修成还坏。

崇慧禅师的回答,直指问话者的当下,让问话者认识自己的“大通智胜”。如果不能证悟自己的“大通”,就不能成就自己的“智胜”。在教化的方法上,如果把世俗意义上的佛教当作权宜之教,当作走向智慧解脱的方便途径,则也无有不可之处。然而,如果当事人依文解义,作出许多的宗教幻想,那自然就是“无绳自缚”了。

通则自通,碍则自碍,完全由自己,不由他人。或通或碍,那是一个人心灵上的事。通者,身处卑位依然通;碍者,身居高位依然碍。畅通无碍,是一种廓彻无缚的精神境界,而不是能力或事功上的事。《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小鸟;大知,小知;大年,小年,这些都是大小悬殊的,若它们各顺其性,它们也都是自在逍遥的。若执着于事功上的大小,或自甘劣小,或居高恃傲,那都不是大通智胜。这是因为,自甘劣小,或居高恃傲,都是心理障碍。既然有心理障碍,就不是大通智胜——通达无碍,智慧超然。

逍遥自在,大通无碍,须是打破种种知见,解脱种种系缚。这样,才能达到“自在无碍,任运无拘”的精神境界。《庄子》中有一则寓言,恰好说明了“破相证真,圆融无碍”的人生境界: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岛,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秋水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川水都流到河里,河水上涨,溢其两岸,河水的宽阔,几乎看不到对岸的牛羊,河伯(河神)自喜,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了。河伯顺流东游,至于北海,他向东眺望,不见水的边际,于是,向北海若叹曰:俗语说:学到了一些知识,就自以为了不起。今天看来,我就是这样的人。我见到你的广袤无垠,才知道自己的狭隘,今天要不是来到你这里,我的自以为是,一定会遗笑天下的。北海若说:“井底之蛙不知大海,那是因为它局限于那小小的空间。夏天的虫子不知冬天的事,那是因为它局限于一个时节。世智辩聪的人,不知无形的大道,那是因为他局限于他的“知见”。今天,你已经打破了你自己的自我局限,见到了无边的大海(大海喻无形的大道),你自己身处大海也就同于大海了,也就知道大海是怎样的了。

《庄子》中的这段寓言,正是隐含了这样一个道理:打破局限,方能见道。佛家说“打破执着”,道家说“为道日损”,其实,都是“打破小我”的意思。圣贤立教,文化风格虽有不同,然而,所说的道理却是一样的,都是说“打破执着,体证本真”的人生道理。本真自性,本来廓彻万相,本来具足妙用,当下现成,不是向外求来的。

打破种种“知见”的障碍,道家用“去知”之法,佛家用“放下”之法。当我们“豁然放下”时,也即“前念已过,后念未起”的当下,此时,虽是心灵上的一个空白,然而,这个“空白”,却不是一个“死寂顽空”,它依然是了了常明。试看这个了了常明的是什么?若能识得,恰似河伯见海若,也即亲见“自性大海”,禅宗谓之明心见性。“放下”或曰“去知”,只是求证的一种方法。既已有证,更不须再以“放下”为是,应当以“随缘起用,用而不着”为是。拿时拿得起,放时放得下,拿放全是自家性中事。如是见得,如是行得,方是中国文化所谓的登堂入室。这便是觉者之行,这便是智慧解脱。到得此番境界,无三界可出,无佛道可成,无涅槃可证,只是契合个“本来如是”而已。中国文化的归宗至本之处,此处本来无出亦无入,无成亦无坏,无得亦无失,当下现成,不属修成,不属外得,只是如是证得,如是行得而已。

End

当勤精进洗自心

◎ 理 海大家每天都会洁面洗漱,力求让自己的外表光鲜靓丽。殊不知,我们的内心也需要不断地清洗,以远离垢染,时刻保持清净庄严。《增一阿含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其中,自净其意是佛

但向尘中了自心

◎ 首 愚有一位道友问我:打香板是否可以消业障?我们佛法是智慧之学。过去南师打了许多次禅七,但是他的香板不是用来打人,而是打在地上。大家跑香跑得不亦乐乎时他的香板一拍,往往把你的妄想一下拍打得一干二净

调伏自心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很多信众信仰佛教已经很多年了,暂且不论你修了多少法,诵了多少经,先观待一下你自己的家庭是否比往昔更加和睦,心态是否更加端正,若要是的话,那就说明,即便你平常念诵很少,打坐时间很少,实际当中也已经在打坐

念佛能否往生,但问自心,不必他求

智谕法师 一心可现十法界一切境界都是从心所现。一心可现十法界。心有善念,则入三善道;心有恶念,则现三恶道境;心念声闻,便现声闻境界;心念缘觉,变现缘觉境界;心念菩萨,变现菩萨境界;心念佛,自然变现佛境

以礼待人见自心中佛

◎ 衍 慈礼是礼貌,待人的礼节,礼仪等,第一堂课已讲过。现引古德四句话说明与人相处之道:脸上无瞋真供养、口里无瞋出妙香、心里无瞋无价宝、不生不灭是真常。(1)脸上无瞋真供养人,第一眼被人看见的便是脸,

即心是佛,云何识自心

黄檗禅师上堂云: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磨从西天来,惟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云何识自心?即如今言语者,正是汝

离妄返真 自心是佛

◎憨 山决定信自心是佛。然佛无别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犹若虚空。若达妄元虚,则本有法身自现,光明寂照,圆满周遍,无欠无余。更莫将心向外驰求,若舍此心别求,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此正识神变现,

能安安静静地坐一会儿观照自心 真是功德无量!

如孝法师大家要细心,要去分析人生,学佛并不是如有些人所想象的,要让大家放弃当下的生活。就像我们生命的这一列火车已经开了,它不能够停下来,如果我们想要换轨道,要有一种技巧,首先要在现在的轨道旁边再造一条

要懂得收摄自心

要懂得收摄自心◎ 一 诚念头多不要紧 不乱就好整理好自己的念头很重要,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自己的能力能够获得什么,同时还得知道自己应该放下些什么,这样才不会在生活的洪流里丢失这颗不乱不躁的平常心,

欲空万法 先净自心

欲空万法 先净自心◎ 宗 杲一佛是众生药,众生病除,药亦无用。或病去药存,入佛境界,而不能入魔境界,其病与众生未除之病等。病瘥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段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耳。二欲空万法,先净自心,自心

一日禅:很多疾病都来自心中的怨恨

很多疾病都来自于积存在我们心中的怨恨。身体不舒服时,想想你最恨谁?找出这个人后,尝试着宽恕他。如果感到很难宽恕,恰恰证明这个人是最需要你去宽恕的。你不必忧愁不知道怎样去宽恕,只要你肯放下心头的积怨,佛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前举诸喻,普通根机皆可领会其旨矣。较钝者仍有疑惑,复须充量晓谕之;继此遂有化城之喻。然未譬喻之前,先说释尊及诸弟子学佛因缘之古史;而推源于

这位大通智胜佛,是非常稀有的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日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

大通智胜佛的简介

【大通智胜佛】(梵Maha^bhijn~a^-jn~a^na^bhibhu^,藏Mn%on-par-s/es pah!I ye-s/es-chen-po)又作大通众慧如来、大通慧如来。据《法华经》卷三

大通智胜佛升座

我们知道《妙法莲华经》里面讲的大通智胜佛的化城公案,他是十六个已经成佛王子的父亲,其中阿弥陀佛和释迦佛就是其中之二位。这个公案常常被祖师们提起,用于激励我们精进用功。下面列举两位祖师提出有关大通智胜佛

无量劫来无壅滞,大通智胜是自心

在《妙法莲华经》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在无量阿僧祇劫之前,有一尊佛,他的名字叫大通智胜佛。大通智胜佛,在没有悟道之前,他十劫坐在那里修行,也没能成就佛道。《妙法莲华经》上记载:“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

法华探微--大通智胜佛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5],劫名大相

大通智胜佛--念佛的心要

据有关资料介绍,念佛大至有三种类型:一是持名念佛,即口念弥陀名号。二是观想念佛,此又有二种:观想佛的塑画像,名观像念,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包括四十八个大愿),名观相念佛(详细情形请读佛典)。三是实

大通智胜佛--缘起的人生宇宙

如象花园里的木棵树,要靠种子水分壤种种因缘,才能够生起存在。除了生长这棵树的种子水土等「因缘」,还是要靠别的因缘;因缘又要靠因缘,这样推扩开去,可以牵涉到一切万有。再说,这棵树可以培植风景,长大后木材

大通智胜佛--该不该吃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佛门有许多弟子常年吃素身体非常好,而且还长寿。吃素确实易培植一个人的慈悲心和清净心。气功界都知道,动物脂肪会影响气脉的通畅。可见素食实是一种对我们非常有利的饮食习惯,无论

《临济录》之“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

【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①。未审此意如何?乞师指示。”师云:“大通者,是自己于处处达其万法无性无相,名为大通。智胜者,于一切处不疑,不得一法,名为智胜。佛者,心清净光明,

大通智胜佛--烦恼即菩提

我们应常作如是观:我们不是予佛法还不够了解,就是没有如法下功夫修学,要不就是对生命之存在本质洞悉得还不够清晰。这些,才是我们烦恼的根本。然而,一个人若彻底没了烦恼,肯定就是立地成佛了。没烦恼的众生是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