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吴立民:第五章 沩仰法脉 四、沩仰宗传承
2025-02-08 06:45

关于禅宗五宗的传承,北宋明教契嵩大师说:正宗至鉴(慧能),传既广,学者遂各务其师之说,天下于是异焉,竟自为家。故有沩仰云者,有曹洞云者,有临济云者,有临济云者,有云门云者,有法眼云者,若此不可悉数。而云门、临济,法眼三家之徒至今犹盛。沩仰之息,而曹洞者仅存,绵绵然若干旱这引孤泉,今人陈荣波先生说:在这五宗中,沩仰宗成立最早,临济及曹洞次之,云门及法眼较后。沩仰一宗在唐末时,后继无力,就绝传了。法眼宗也在宋初随之灭亡。至于云门一宗,发展到北宋就中断。目前尚存者,只有曹洞与临济二宗。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已成定论。

(一)传承概况

沩仰宗的传承,据《传法正宗记》等资料,有传记、语录、事迹可考者约九十九人。其中沩山灵祐之得法弟子四十四人,仰山慧寂传十人,香严智闲传十二人,西塔光穆传一人,资福如宝传四人,南塔光涌传五人,报慈德韶传二人,芭蕉慧清传十一人,双峰传一人,径山洪湮传六人,慧林究传一人。报慈德韶传三角志谦、兴阳词铎后,即沩仰宗六世后,不见传承。

其主要传承者有:香严智闲、径山洪湮、西塔光穆、南塔光涌、霍山景通、无著文喜、资福如宝、芭蕉慧清、清化全怤、黄连义初、资福贞邃、芭蕉继彻、潭州鹿苑、承天辞确等。

(二)香严智闲与祖师禅

智闲(?-898)是慧寂的师弟,在百丈怀海时,性识聪敏,问一答十,问十答百,但参禅不得;怀海迁化,后能沩山,灵祐问他: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他茫然无所措,回去遍翻经书,终无答案。自叹道:画饼不可充饥。屡求沩山说破,沩山以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未为说破。智闲回去,将平时看文字通通烧掉,说: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遂告辞沩山,过南阳,参忠国师遗迹,遂憩止焉。后来有一天,在普请下地除草时,因捡起一片瓦砾,随手一扔,碰到竹子上,当的一声,忽然省悟,马上回房净手焚香,遥礼沩山,说: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遂把自己的证悟写一偈寄给沩山,沩山和尚说:此子彻也,称赞他开悟了。仰山要香严智闲作一句偈颂,严脱口而出,说:去年贫,锥也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反映了自己认识境界的提高,仰山说他只会如来禅,祖师禅犹未会,他说: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山这时总首肯他: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如来禅即经教所说禅法。祖师禅即祖师口耳相传,以心传心所传禅法,如来禅有阶梯之渐,有迹相可寻,而祖师禅则言语道断,刹那之间,当下契入,迹相俱泯。故祖师禅要高于如来禅。但从根本上说,语静动默。一切声色,无非佛事,所以二者又是一致的,智闲始从经教悟入,不得证悟,对于父母未生之前禅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的问题茫无所知。后来抛开经教,在行住坐卧中真参实证,始悟处处无踪迹。不须修持,即体悟到自己成佛的本性俱足,至于悟的境界高低,由贫无立锥之地,到连锥也无,,确是一个境界的升华,但仍落阶级,有迹相可寻;至若人不会,别唤沙弥,连小沙弥也会体悟自己的本来面目。则说明确是彻悟了,所以得到仰山的印可。

香严接引学人,亦主张离开名言而证悟,他上堂说:道由悟达,不在语言,况是密密堂堂,曾无间隔,不劳心意,暂借回光。日用全功,迷徒自背。问他什么是香严境,他说:华木不滋,问他如何是佛法大意,答道:今年霜降早,荞麦总不收。问:如何是西来意?他在上堂中说:若论此事,如人上树,口衔树枝,脚不蹋枝,手不攀枝,树下忽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不对他,又违他所问;若对他,又丧失失命。当凭么时作么生即得?虎头抬上座回答:树上即不问,未上树时请和尚道。师哈哈大笑。其实,在智闲看来,祖师西来大意,即在于了脱生死大事,而这不是口问心维所解悟的,只能在动静语默中去证悟,开口即错,动念即乖,故不论问树上人,还是树下问,都是不行的,当然,智闲也以语言为接引方便,故《五灯会元》说:师凡示学徒,语多简直。有偈颂二百余篇,随缘对机,不拘声律,诸方盛行。

要之,智闲亦继随沩仰以镜智为宗,方圆默契之宗风。嗣法弟子有吉州止观、寿州绍宗、延庆法端、南禅无染、大安清干、长平山和尚、崇福演教、终南丰德、佛岩晖、双溪田道者、益州昭觉、睦州东禅等。

(三)洪湮道中一也无

灵祐之弟子杭州径山洪湮(?-901),吴兴人。十九岁礼开元寺无上大师落发。后入嵩山受具戒,谒云岩不契,再参沩山始悟。沩山寂,即继师席。他在接引学人时,运用大量比喻,说禅宗之修行,离四句,绝百非,不假文字,好比耕人田不种、禾熟不临场。佛日长老访他,说:一言定天下,四句为谁宣?洪湮曰:汝言有三四,我道其中一也无。并有偈云:东西不相顾,南北与谁留。汝言有四句,我道一也无。光化四年(901)卒,他主张我家道处无可道,显然是融合了道家老子与佛教空观思想的结果。

洪湮的嗣法弟子有洪洲米岭、庐州寂、临川义直、栖贤寂、杭州功臣会道等六人。后不见传承。

(四)南塔光涌真佛无所似的思想

袁州仰山南塔光涌禅师(850-938),豫章丰城章氏子。少时依仰山剃度。北游参谒临济,后归侍仰山。仰山问他:来作什么?他说:礼观和尚/问他:还见和尚么?答:见。仰山问:和尚怎么像驴?回答说:我看和尚您怎么也不像佛?仰山说:不像佛,那像什么?光涌说:若有所似,与驴何别?仰山对此大为震惊。说:凡圣两忘,情尽体露。吾以此验人,二十年无决了者,子保任之。认为光涌证悟十分透彻,为其门下二十年来第一个证悟之人,嘱他好好保任,还称他为肉身菩萨,僧问:文殊是七佛之师,文殊还有师否?答:遇缘即有。问:如何是文殊师?光涌竖起拂子。僧问:莫只这便是么?师放下拂子,叉手问:如何是妙用一句?师曰:水到渠成。问:真佛住在何处?答:言下无相,也不在别处。他认为真佛无所似,也无形相,无一定处所。只要向内证悟,水到渠成,自见本心即是真佛。这个见解体现了禅宗的根本精神。

光涌的弟了有五人,即越州清化全怤、芭蕉慧清、黄连义初、慧林鸿究、洪州黄龙,其中慧清传法弟子最多,达十一人,仅次于智闲,为沩仰宗传法弟子中最多的一个。

(五)文喜心尽即涅槃

杭州无著文喜禅师(820-899),嘉禾(湖州)语溪人,俗姓朱。七岁依本邑常乐寺国清出家弟染,后习律听教,会昌法难时,被澄汰,反服韬晦。大中初(847左右)按律例于盐官齐峰寺重新忏度,后谒大慈山性空禅师,往参五台山华严寺,遇文殊乘金毛狮子往来,其侍童赐偈曰: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因驻锡五台。咸通三年(862)至洪州观音参仰山,顿了心契,令充典座。又遇文殊现于粥镀之上。有异僧来求斋食,师减已份馈之,受到仰山的称赞,说:汝得大利益,后回浙江住龙泉寺,僧问:如何是涅槃相?答曰:香烟尽处验。将顺寂,于子夜告众曰:三界心尽,即是涅槃。言讫,跏趺而终。塔于灵隐山之西坞。钱王赐紫衣,署无著禅师。

文喜以香烟尽处、三界心尽作为涅槃,以无垢无净为真常,即以主体、客体上的空为涅槃实相。其弟子未见传承。

(六)五冠顺支续圆相

新罗国五冠山顺支了悟禅师,为继续仰山九十七圆相的突出代表。

师讳顺之,又作顺支,俗姓朴氏,新罗(今朝鲜)浿江(大同江)人,家世雄豪,以守边忠勤将领闻名乡里,母昭氏,少年精勤好学,有凌云之志。弱冠之年出家,投五冠山剃发,于俗离山受具,大中十二年(858)随入朝使,迳到仰山慧寂处,虔诚礼足。师曰:来何迟,缘何晚!既有所至,任汝住留。自此不离师,随侍左右,问道不懈,同门叹服。唐代懿宗乾符元年(874)回国,住五冠山龙严寺,寺为松岳郡女檀越元昌王后及子威武大王所施,后改瑞云寺,寂于此,时年六十五岁,故又称瑞云和尚。僧问如何是西来之意?师竖起拂子,问:莫这个便是?师放下拂子。问:以字不成,八字不是,是什么字?师作圆相示之,有僧于师前作五花圆相,师画破作一圆相。了悟禅师还有《五冠了悟和尚与仰山之玄问玄答》。其圆相之义,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甚至可说至于极点。此后虽有用此圆相者,但已不多,运用也不广。《玄问玄答》说:三祖(僧璨)云: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若不具正眼,焉能辨此,似子胡听伯牙之琴,如提婆晓龙树之相。喻鸡抱卵,啐啄同时,迟钝浅流,卒难顿晓,如盲视色而转错也。他所说的正眼,即三祖僧璨《信心铭》所阐明的即妄了真、洞彻真源的不二法门。真义虽然浅钝之人难以顿晓,但也可以通过长期的渐修而得到证悟,顺支承仰山九十七圆相之旨,以此接引徒众。

顺支撰《三篇》说,示三种悟道成佛法,第一、顿证实际篇,即顿悟成佛;第二、回渐证实篇,即先修三乘渐教,后入顿门以成佛;第三、渐证实际篇,即渐修渐悟法门。针对徒众不同根据以接引成佛。

顺支还以圆相表示证理迟疾,分为四对八相、两对四相和四对五相,大体上说,四对八相示学人离声色,从本心顿悟,见性成佛;会三乘为一乘,契果修因,经三大僧只,坏四魔贼,证无漏性智。两对四相,则侧重摈除情解,体证自心圣智;摈弃对外企求,了知自心即佛、即净土;四对五相则循序渐进,明示自心佛,自心净土。

此外,顺支还撰有《三遍成佛》一文,论证理成佛、行满成佛、示显成佛,揭示一切诸佛,出现于世,撮化群生,相传授记,分毫不错前佛后佛,皆同此路,如人行路,新旧同辙。以遮那佛为本体,以文殊为见性智功,以普贤为万行福力,以实智与万行而证菩提。

由上可知,顺支承仰山圆相之旨,对于见性成佛确有精到见解,在沩仰宗的海外弟子中为佼佼者,惜乎其传承不详。

(七)慧清娘肚出作狮子吼

仰山的再传弟子南塔光涌之徒郢州芭蕉山慧清,是另一位新罗国禅僧,也是858年入华,慧清上堂说:你有拄杖子,我与你拄杖子,你无拄杖子,我夺却你拄杖子,靠拄杖下座,还巧设譬喻,要学人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绝时证悟。他上堂说:如人行次,忽遇前面万丈深坑,背后野火来逼,两畔是荆棘丛林,若也向前,则堕在坑堑,若也退后,则野火烧身,若也转侧,则披荆棘林碍。当与么时,作么生免得?若也免得,合有出身之路,若免不得,堕身死汉。僧问:不问二头三首,请师直指本来面目。师默然正坐,问:北斗藏身,意旨如何?师曰:九九八十一。乃曰:会么?曰:不会,师曰:一二三四五,师谓众曰:我年二十八,至仰山参见南塔,见上堂曰:汝等诸人,若是个汉,从娘肚子出来便作狮子吼,好么?我于言下歇得身心,便住五载。问:如何是祖师意?师曰:汝问那个祖师意?曰:达摩西来意。师曰:独自栖栖暗渡江。问:什么物无两头,什么物无背面?师答:我身无两头,我语无背面。问:如何是透法身句?师曰:一不得问,二不得休。曰:学人不会。师曰:第三度,与汝相见。不问二头三首,娘肚子出来便作狮子吼,都是要学人悟自己本来面目,佛性本自圆成,不必向外驰求。

慧清的传承很盛,其法嗣有:芭蕉继彻、兴阳清让、幽谷法满、芭蕉山遇、芭蕉山圆、承天辞确、牛头山精、觉城院信、芭蕉山闲、芭蕉令遵、兴阳义深、洪州贵龙等十二人。

(八)继彻之旨不挂齿

慧清法嗣有芭蕉继彻较为著名,继彻初参风穴,后谒芭蕉,以仰山两口一无舌,此是吾宗旨,而豁然有悟。后上堂曰:眼中无医,空里无花。水长船高,泥多佛大。莫将问来,我也无答。会么?问在答处,答在问处。以言语道断为教。问:三乘十二分教即不问,如何是宗门一句?答曰:七纵八横。问:如何领会?答:泥里倒,泥里倒。又问:如何是衲僧分上事?曰:要行即行,要坐即坐,师有偈曰:芭蕉的旨,不挂唇齿。木童唱和,石人侧耳。认为至道不在言说,动静语默,当下即是,悟则木童也能唱和,石人也侧耳静听,点头在意,教学人自家去语悟。其法嗣不详。

仰山法嗣西塔光穆禅师,亦长于以圆相指引学人。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汝无佛性,问:如何是顿?师作圆相示之,问:如何是渐?师以手空中拔三下。其弟子即吉州资福如宝一人。如宝法嗣资福贞遽、吉州福寿、潭州鹿苑、报慈德韶四人。资福贞遽继承仰山之旨以圆相接引学人。僧问:和尚见古人,得何意旨便歇去?师作此后鱼相示之。问:如何是古人歌?师作此〇相示之。僧问潭州鹿苑和尚:余国作佛,还有异名也无?鹿区降尚作此〇相示之。问:如何是鹿苑一路?师曰:石獠舌头问将来。这些圆相,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今人看来,简直莫明其妙,然而当时禅师以此不可思议接引学人苦参实证,其用心亦良苦。

沩仰宗在禅宗之五叶中成立最早,但到唐末后就绝传了。虽然到了现代,虚云承兴阳词铎为沩仰八世,韩国有信仰圆相(〇)所示法身佛的圆佛教,但也是一息尚存,微乎其微了。《人天眼目。五家要括》说:百丈派出大沩祐,香岩仰山亲得绍,南塔芭蕉清续传,儿孙未见续其后。为什么沩仰宗成立最早,数传后却儿孙绝续?这是值得人们思考问题,北宋契嵩说:然其盛衰者,岂法有强弱也?盖后世相承,得人与不得入耳,这是一条重要的经验教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之兴盛在人,传承在人,其盛衰决定于法门僧才的素质(当然还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外交等各种机缘,而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身难得,人才难得,其言诚不诬也。

End

陈柏达:改变命运的基础功夫 第五章

改变命运的基础功夫 第五章要改造命运就必须决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造恶业,就不会有苦果或凶事。善要积得广,才能产生受用。否则一边行善,一边造恶,那岂不像愚笨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在洒土,地永远也扫不干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五章 死亡、死后与出生

第五章死亡、死后与出生佛典中把众生一期的生命,分为生有、本有、中有、死有四大阶段,这里的有,为生存、存在形式之义。生有,指投胎受生的最初一刹那身心;本有,指从出生至濒死的全过程,《俱舍论》颂云:本有谓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卷第三第五章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吴立民:东密与藏密

东密与藏密佛教各宗大义讲座一、东密东密传承的历史密宗很重传承,密法由上师亲传。有传承的上师他才能传密,这是密宗的一条原则,无论唐密、东密、台密或藏密,这条都是共同的。东密上师叫阿阇黎,什么人才能成为阿

吴立民:茶禅文化与佛教的茶道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

吴立民:谈佛教的“业力说”

谈佛教的业力说吴立民业力是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是佛学思想的一个基石。造作名业,业就是造作,力就是力量、力用,由造作而产生的力量和作用,就叫作业力。这是佛教为解释宇宙人生一切因果现象而使用的一个中性名词

吴立民:谈佛教的“法身说”

佛教对有关佛陀生身的殊胜(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能力(十力、四无畏)及其实身成就的种种考察,称为佛身论,是佛教思想的重要教义之一。由于当机不同,经论所说不一。大小乘,显密教,都有各自不同的说法,有说一

吴立民:如何保证往生一心不乱

一、往生成佛要一心不乱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以成佛。释迦牟尼佛就是为度娑婆世界众生了生死而成佛这一大事因缘而来人间示现各种教化的。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教人了生死以成佛。佛教的大小乘、显密教,也都是教

吴立民: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

吴立民:华严讲要

不弄清华严的道理,密教的一些道理不大好讲,所以我在讲密教之前还是要讲讲华严的道理。所谓教在华严,行在三密。实践啦,就是密教的实践啦,他的修行,行在三密;但是他的理论呢,教在华严。要懂得一些华严的一些道

吴立民:第九章 云门家风 二、雪窦中兴

二、雪窦中兴文偃门下有白云子祥、德山缘密、香林澄远等,而以澄远为上首。他住益州青城山香林院,接人语句完全继承文偃的风格。澄远下有智门光祚,门风险峻,有《智门光祚禅师语要》一卷。光祚的法嗣有雪窦重显、延

吴立民:第二章 曹溪一脉 二、六祖法乳

二、六祖法乳在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慧能禅法的确承先训后,继往开来,使禅宗一脉别开生面。他不仅融会发展了涅槃佛性学说和般若空观理论,而且海内百川,吸收融摄了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吴立民:般若与无我

去年夏天,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莅会山西五台山。其间,我们几位高校的研究生,有幸亲近,虔诚求教。吴老不顾长途跋涉之劳,欣然开示。五台山上,我们谨行教诲,感触良深;返校后,又时听录音磁

吴立民:第三章 北宗正义 一、神秀门庭

一、神秀门庭弘忍之后,神秀一系成为北方势力最大、范围最广的一宗,是当时中国禅门之中心,迨至唐中期以后,慧能一系方反攻北方,取代了北宗的地位,从此改写了中国禅宗史。宋代以来的禅史灯录,基本以南宗谱系来写

吴立民:第四章 南宗分灯 一、荷泽神会

一、荷泽神会作为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佛教史的一个研究“热点”,荷法神会及其思想和作用一真是备受瞩目的“热门”话题。自1930年胡适发表《神会和尚遗集》以来,学术界关于这一课题的考辨可谓不遗余力,直至

吴立民:第二章 曹溪一脉 一、慧能求法

一、慧能求法慧能,一作惠能,原籍范阳(今北京大兴、宛平一带)人,俗姓庐。父名行瑶,早年做官,后来遭贬,于唐武德三年(620)被流放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娶当地李氏女为妻,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

吴立民:第四章 南宗分灯 三、石头希迁

三、石头希迁(一)石头生平石头希迁(700-709),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高要县)人。其生平,可从以下几个时期申述之:1、少年时代。这位后来惯于静坐沉思的一代哲人,当其年少之时却是性格刚强好动,

吴立民:第三章 北宗正义 二、秀门弟子

二、秀门弟子神秀门下人才济济,所谓“升堂七十,味道三千。”《景德传灯录》记神秀法嗣十九人,其中以义福、普寂、景贤、惠福四大弟子为首。《楞伽师资记》曰:洛州嵩山普寂禅师,嵩山敬贤禅师,长安兰山义福禅师,

吴立民:第九章 云门家风 一、文偃机用

一、文偃机用云门宗,亦称云宗,以云门文偃为宗祖,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举扬一家宗风,后世取其的居山名而命宗。文偃(864-949),俗姓张,苏州嘉兴人,幼年依本地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敏质生知,慧

吴立民:第三章 北宗正义 四、南北分宗

四、南北分宗神会为了使慧能曹溪顿旨取得正统地位,不避艰危,挺身与北宗抗争,指斥当时势力连天的普寂一系“师承是傍”,确实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南宗定是非论》中记载,崇远法师威胁神会说:“普寂禅师名字

吴立民:第四章 南宗分灯 二、马祖道一

二、马祖道一公元八世纪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发展同臻历史的巍峨高峰。在这个不同寻常的世纪,中国文化诸多领域几乎均出现了成就卓著、继往开来的英才。就中国禅宗而言,在活动于这个世纪的一系列著名禅僧之间,在

吴立民:第九章 云门家风 五、契嵩新流

五、契嵩新流契嵩(1007-1072),字仲灵,自号潜子,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人,俗姓李,终钟氏。他7岁出家,十三岁得度落发,十四岁受具足戒,十九岁开始游方参学,下江湖,陟衡庐,十余年间来往于南方各

吴立民:第九章 云门家风 三、义怀宗乘

三、义怀宗乘云门一宗, 至雪窦而宗风大振,号称中兴。其法嗣有八十四人,而以天衣义怀为上首。义怀承继雪窦家风。曾以“骊龙颔下夺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的偈语为重显称善印可,并为后世禅林广泛传唱。其一生凡

吴立民:第三章 北宗正义 三、法统之争

三、法统之争神会(684-758),襄阳人,俗姓高。据《宋高僧传》记载,神会“年方幼学,厥性惇明,从师传授《五经》,克通幽赜。次寻《庄》《老》,灵府廓然。览《后汉书》,知浮图之说。由是于释教留神,乃无

吴立民:第十章 法眼宗风 三、延寿振宗风

三、延寿振宗风永明延寿禅师(905-975),字仲玄,号抱一子,余杭王氏子。总角之岁,归心佛乘,既冠,不茹荤,日惟一食。持《法华经》,七行俱下,二十八岁为华亭镇将,一日乘舟归钱塘,见渔船之万尾戢戢,恻

吴立民:第五章 沩仰法脉 一、怀海及《古清规》

一、怀海及《古清规》中唐时期,安史知乱,藩镇割据日益加强,江西地区的地方官僚又对佛教采取扶植政策,并且使之保持了相当的连续性,这就为道一禅系成为中唐最大的禅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道一门人“亲承弟了八

吴立民:第九章 云门家风 六、灯灯续焰

六、灯灯续焰云门文偃是禅宗六祖慧能门下第八代,其由雪峰存、德山鉴、龙潭信、天皇悟上承石头迁的法统。文偃于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开法以来,门下颇盛,法席常逾千人。嗣法弟子有六十余人,主要有白云子祥、德山缘密

吴立民:第九章 云门家风 四、宗本禅理

四、宗本禅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战乱不止,学术凋零。佛教在此动乱之际亦遭受深重打击,各宗派的鼎盛与兴旺随频仍的战火而灰飞烟灭。惟禅宗一派尚有气息延喘,及至五代末,亦举步惟艰,经营惨淡。至宋时,为了

吴立民:照见五蕴皆空

今天我们大家参加的这个夏令营叫做生活禅夏令营,生活禅意思就是禅就是生活,生活在禅中;生活就是禅,禅在生活中。体会生活禅是要下一番工夫的。我们生活的内容很广泛、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等,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

吴立民:第五章 沩仰法脉 三、慧寂默照为宗

三、慧寂默照为宗慧寂(815-891),韶州怀化人,俗姓叶,年十五欲出家,父母不许,后二载,断手二指,跪父母前誓求出家,遂依南华寺通禅师落发。初谒耽源,已悟玄旨,后参沩山,遂升堂奥。耽源将六代祖师所传

吴立民:吴立民忆朴老

提起朴老,对这一代伟大宗师,对他的千秋功业,实在是说不完,道不尽,因为他是无尽意菩萨,悲愿无尽,智悲无尽,无尽无尽,重重无尽,不可说,不可说,非言诠可说,实无可说。但又不得不说,不能不说。国念股肱,教

吴立民:第五章 沩仰法脉 二、灵祐方圆默契

二、灵祐方圆默契唐武帝时迷信道教,打着“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驱游惰不业之民,废丹癯无用之室”的幌子,废寺院四万余所,令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由于这种强行废佛的行政手段不得人心,不到两年,宣宗即

吴立民:第五章 沩仰法脉 四、沩仰宗传承

关于禅宗五宗的传承,北宋明教契嵩大师说:正宗至鉴(慧能),传既广,学者遂各务其师之说,天下于是异焉,竟自为家。故有沩仰云者,有曹洞云者,有临济云者,有临济云者,有云门云者,有法眼云者,若此不可悉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