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吴立民:如何保证往生一心不乱
2025-02-07 10:47

一、往生成佛要一心不乱

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以成佛。释迦牟尼佛就是为度娑婆世界众生了生死而成佛这一大事因缘而来人间示现各种教化的。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教人了生死以成佛。佛教的大小乘、显密教,也都是教人了生死以成佛。显教各宗,教人转识成智以成佛,禅宗教人即心成佛,密宗教人即身成佛,而净土宗则教人往生成佛。往生成佛的关键则在临终一念,必需一心不乱。

人生最后一念,至为重要,其力甚大,可以决定其人是往生或是轮回。念佛之人,按理临终应得佛念,必然往生佛国。根据《阿弥陀经》所说,若人念佛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佛及圣众,现在其前,是人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问题是如何修行,才能一心不乱,而临终时,又是如何修行,才能保证一心不乱。

二、三种念佛法之比较

往生成佛的法门很多,主要是念佛。念佛不单是口念,而且要心念,所以念佛法门中,就有实相念、观相念、持名念三种方法。实相念就是入第一义心,观佛法身实相,其所得三昧,是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这一法门,本属于禅,但禅心所显的境界,便是净土,故亦摄于净土法中。此法非上上根器,不能悟入,故中下两根,便不能普及。观想念就是依照《观无量寿经》,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作十六种观法,观行若得纯熟,则开目闭目,无非极乐,立可转娑婆为净土,其所得三昧,是般舟三昧,亦名佛立三昧。但此观法微细深玄,修成较难,所以也难普及。持名念则较上述两种念佛容易,不论上中下根,但如法念,无不成功。念到一心不乱,便得三昧,其所得三昧,是念佛三昧。持名念佛法门,经历二千年来佛门大德不断弘扬和实行的结果,已成为最普通而深入民间的佛法。就因为它有修必成,三根普及,利钝全收的缘故,其所度脱的总人数,可说占佛法以来总人数百分之七十以上。其实讲理论,说实践,谈难易,论效果,确都融通各宗,易简卓绝。所以诸经所赞,都在弥陀,佛法修行,即在净土。

三、念佛的各种方法

为了要适应念佛时的环境和心境,为了要适合念佛的根器,便有各种不同的念法,每一种念法,都有它的特长和作用,行人念佛,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只要这种方法能使你在这一刻定心扫除妄念的,便是这一刻的好方法,譬如医病,但医得病好的,便是对症良药,众生妄念是病,佛名是药,能除妄定心,便是良药。持名念佛为净土修行之核心,现将各种主要念法列目于下:

1出声念,包括高声念。

2莲花念,念时观想声从自己舌上莲花出。

3金刚念,念时声音不大也不小,甚为中和,行者一面念,一面听,自念自听。

4默念,舌根动而不出声。

5觉照念,一面念,一面?f8bc?光反照自性,凝成一片。

6观想念,一面念,一面作观想。

7追顶念,用金刚念法,将字句之间连缀紧密,形成一字追一字,一句顶一句,中间不留空隙,故名追顶念。

8礼拜念,念时一面念一面拜,或念一句后拜一拜,念拜并行,身口合一。

9记十念,念时用念珠记数,每念十句,拔过一珠。

10 定课念,将念佛定为按日功课,一日念好多遍,日日实行,道心不退。

11 四威仪念,行往坐卧四威仪中皆念,熏成习惯。

12 念不念皆念,此即无时无处不是心念,念兹在兹,行兹在兹,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

13 十念、十念往生,凡有五说:

(1)念佛十德,如毫光等观,如《观无量寿经》所说,比较难行。

(2)总称十种念法为十念,即寂静念、清净念、不浊念、明澈念、离尘念、离种种念、离垢念、光耀念、可爱乐念、无能障碍念。此种解析,较为支碎。

(3)十口气念,即用追顶念法,不论佛号多寡,但以尽一口出气为度,待到出气已促,势须抽吸进一口气,方能再续念时,名为一口气,如是十次,名为十口气。即十气为一念。

(4)十念者,十念相续也,谓当念念相续。

(5)临终十念,此说根据《无量寿经》,当属正解。临终十念,易得往生。净土宗,古德亦称之为时宗,即以临终为念佛之正当时,而临终之人,亦为正当之机。此因临终之人,易生恳切殷重之心。且不久即逝,更无造罪之机。故临终十念,最关紧要。

四、要心息相依才能一心不乱

以上各种念法,可说都是善巧方便,目的是为了临终时能一心不乱。要真心做到一心不乱,就要在任何一种念法时,都能心息相依,也就是念头能够和呼吸相应。因为佛法任何法门,都是要在定中修,定中证。净土法门也不例外。上述各种念佛法门,也都是要在定中修,定中证。也就是修证得念佛三昧。如何才能做到念时心息相依呢?这就要在念时注意调养呼吸,使呼吸能跟着念头走,使念头能够支配着呼吸。佛法修定讲安那般那,安般是梵语,安那是入息,般那是出息,安那吸,般那呼,吐故纳新,呼吸一定要调理得顺当,但最重要的是在呼吸的转折上,呼后必有一吸,吸后必有一呼,一吸转为一呼,一呼转为一吸,这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讲呼吸就是讲这一息。佛家深层禅定的功夫不在一呼一吸,而在一呼一吸的转折上,呼转为吸,吸转为呼,这就是息道,而不是气功。息与气不同,道与功也不同。凡是讲到功都是有为的,讲到道是无为的。气是一呼一吸,而息则是一呼一吸的转折。气功是在一呼一吸上做功夫,在十二经络上做工夫,在后天气和生活力上做工夫。息道则是在一呼一吸的转折上做工夫。在奇经八脉上做工夫,在先天气的生命力上做工夫,也就是在命根气上做工夫。人生临终最后一口气就是命根气,它不是上行气、下行气、平行气、遍行气,而是命根气,人生最后的结束就是命根气的结束。

人的生活,在肉体上呼吸不能断,一断人就死了,而是息息不断。在精神上,是念念不停,念一停精神就没活动了,像植物人。息与念在一般人身上常常是不统一的。管呼吸的司令部是呼吸神经中枢,管思维的司令部是思惟神经中枢,两个神经中枢不统一,我们大脑皮层得不到好的休息。假使按安般守意的方法:推开尾闾,视鼻端白,安那般那,持出入息,使念头跟呼吸走或呼吸跟念头走,使息与念相融合、相协调,息和念就能一致,心息相依,心系于息,息住于心,这样就把思维神经中枢和呼吸神经中枢两个司令部协调统一,神经中枢两个司令部协调统一了,我们大脑皮层就处于最佳状态,既不是兴奋态,也不是压抑态,而是阴平阳秘的平衡态,这样才能一心不乱。所以念佛就要心息相依,安般守意。安般守意,也就是心息相依,安般不能守意,那就是心息不相依,息和念是分开的,两个司令部是不统一的,念佛就不能一心不乱。人临终时,最后一口命根气能跟着念佛的念头走,或者念佛的最后一个念头跟着这最后一口命根气走,息念相依相应,那就是临终念佛,一心不乱,决定往生无疑。

五、如何保证往生一心不乱

要保证临终念佛一心不乱,除了平日坚持修行,特别是要在心息相依情况下念佛外,还要注意临终时顺逆因缘,要增加临终顺缘,减少或避免临终逆缘。但就一般人来说,这种念佛行持,都是带业往生;西方允许往生,带业终须消了。所以临终念佛,往往出现业障,一时不能一心不乱,这就要靠《大陀罗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经》(唐宝思惟译,大正藏第十九卷九五六,简称《末法经》)中所说的一字心咒来加持,也就是大日金轮佛顶一字顶轮王的种子字加持。《末法经》云:尔时光中复出声日,告释迦如来,我是一切如来智转轮王一字心咒,于一切过现未来一切诸佛,我是最上秘密心咒。即说咒曰(勃噜唵三合音)。《末法经》又云:我(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分布舍利已,当隐诸相好,变身为此咒,受持供养,所得功德,如我身无异。依咒功能,就能保证临终往生一心不乱。如经所说,若人临命终时念阿弥陀佛,欲生极乐,心数散乱,佛法不现前,诵此一字咒,明王本誓故,助行者令住正念,令生彼界。也就是说,临终念佛,心散乱时,诵此一字咒,即能保证一心不乱。这是真言密法,一字金轮佛顶尊的独特加持。

为什么此一字心咒有如此大威力和独特功能呢?因为此一字心咒是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分舍利已变身为此咒的。释迦牟尼佛为度娑婆众生了生死这一大事因缘而在人间示现八相成道。释迦牟尼佛是人,同常人一样是四大和合,五蕴俱全的肉身。但佛修行禅定,修四念处,其色蕴因观身(四大)不净而净,四大合成舍利,成为法身。其受蕴因观受是苦而乐,其想蕴因观想无我而(大)我,其行蕴因观行无常而常,受想行三蕴成为解脱。其识蕴因戒定慧而转识成智,成为般若。所以般若解脱法身是涅槃三德相,而常乐我净是涅槃四德性。佛涅槃之后分舍利已,法身变为一字,有无量光,如天鼓雷音,此光此音皆从佛顶放光而出,故能加持众生成就各种特异功德,特别是临终念佛,心若散乱,依靠此咒光音加持,能助行者,令住正念,一心不乱,决定往生。由此可见密宗与净土之关系,因净与禅,均系大密宗也。

End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南怀瑾: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前些日子,有位长期住在美国修行的法师写信给我,提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问题。这位法师非常客气,首先表示非常惭愧,恳切地求佛忏悔。因为当年他离开台湾的时候,在修持上仍有许多疑难没有解决,亟待澄清,内心中不尽挂

李炳南:念佛十二字诀与一心不乱

既信圣言量,持弥陀名号,然执持之功,亦有浅深,譬如今之学制,有小学、中学、大学,程度各各不同;念佛第一层次口念耳听犹之小学,其次心念心听犹之中学,最终神念神听则犹如大学;然吾等程度,小学耳,能够口中念

一心不乱就是定

◎ 虚 云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既然说识得心无寸土,那就

一心不乱即可修成正果

◎ 蕅 益【经文】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

念头虽多不乱就好

◎ 一 诚很多时候,我们都没办法把起心动念控制得那么好,谁有可能一丝念头不起呢?念头起来了,你去压制它,反而适得其反。所以,重要的是不去追逐念头。一个念头起来了,就让它起来,当它消失时,也不要去挽留,

念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

念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开始了。我想在这里谈两个问题:一、念佛七的目的及意义打念佛七,这个打字,就是举行的意思,我们平常说打普佛的打字,也是举行的意思,七就是七天的时间。打念佛七,就

念头多不要紧,不乱就好

一诚法师有一回在广济寺,很多人围绕在身边,我提及照顾心念的话题,说了一句:多心好。身旁一人问:和尚以前不是说多心不好吗?我点头,道:心多不乱就好。很多时候,我们都没办法把起心动念控制得那么好,谁有可能

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必须掌握四大要领

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必须掌握四大要领昌臻法师都摄六根就是一心,净念相继就是不乱。打念佛七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这个是根据什么经典呢?主要就是根据《阿弥陀经》。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

元音老人:如何做到往生的的条件一心不乱?

念佛往生的条件:一心不乱《佛学常见词汇》指心意专一而不散乱。念佛人念到没有了见思惑,叫做事一心不乱;若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时,叫做理一心不乱。编辑本段《佛光大辞典》1.专注一事,使心不散乱、动摇

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

昌臻法师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开始了。我想在这里谈两个问题:一、 念佛七的目的及意义打念佛七,这个打字,就是举行的意思,我们平常说打普佛的打字,也是举行的意思,七就是七天的时间。打念佛七,就是举行七天专门念

吴立民:东密与藏密

东密与藏密佛教各宗大义讲座一、东密东密传承的历史密宗很重传承,密法由上师亲传。有传承的上师他才能传密,这是密宗的一条原则,无论唐密、东密、台密或藏密,这条都是共同的。东密上师叫阿阇黎,什么人才能成为阿

吴立民:茶禅文化与佛教的茶道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

吴立民:谈佛教的“业力说”

谈佛教的业力说吴立民业力是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是佛学思想的一个基石。造作名业,业就是造作,力就是力量、力用,由造作而产生的力量和作用,就叫作业力。这是佛教为解释宇宙人生一切因果现象而使用的一个中性名词

吴立民:谈佛教的“法身说”

佛教对有关佛陀生身的殊胜(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能力(十力、四无畏)及其实身成就的种种考察,称为佛身论,是佛教思想的重要教义之一。由于当机不同,经论所说不一。大小乘,显密教,都有各自不同的说法,有说一

吴立民:如何保证往生一心不乱

一、往生成佛要一心不乱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以成佛。释迦牟尼佛就是为度娑婆世界众生了生死而成佛这一大事因缘而来人间示现各种教化的。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教人了生死以成佛。佛教的大小乘、显密教,也都是教

吴立民: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

吴立民:华严讲要

不弄清华严的道理,密教的一些道理不大好讲,所以我在讲密教之前还是要讲讲华严的道理。所谓教在华严,行在三密。实践啦,就是密教的实践啦,他的修行,行在三密;但是他的理论呢,教在华严。要懂得一些华严的一些道

吴立民:第九章 云门家风 二、雪窦中兴

二、雪窦中兴文偃门下有白云子祥、德山缘密、香林澄远等,而以澄远为上首。他住益州青城山香林院,接人语句完全继承文偃的风格。澄远下有智门光祚,门风险峻,有《智门光祚禅师语要》一卷。光祚的法嗣有雪窦重显、延

吴立民:第二章 曹溪一脉 二、六祖法乳

二、六祖法乳在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慧能禅法的确承先训后,继往开来,使禅宗一脉别开生面。他不仅融会发展了涅槃佛性学说和般若空观理论,而且海内百川,吸收融摄了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吴立民:般若与无我

去年夏天,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莅会山西五台山。其间,我们几位高校的研究生,有幸亲近,虔诚求教。吴老不顾长途跋涉之劳,欣然开示。五台山上,我们谨行教诲,感触良深;返校后,又时听录音磁

吴立民:第三章 北宗正义 一、神秀门庭

一、神秀门庭弘忍之后,神秀一系成为北方势力最大、范围最广的一宗,是当时中国禅门之中心,迨至唐中期以后,慧能一系方反攻北方,取代了北宗的地位,从此改写了中国禅宗史。宋代以来的禅史灯录,基本以南宗谱系来写

吴立民:第四章 南宗分灯 一、荷泽神会

一、荷泽神会作为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佛教史的一个研究“热点”,荷法神会及其思想和作用一真是备受瞩目的“热门”话题。自1930年胡适发表《神会和尚遗集》以来,学术界关于这一课题的考辨可谓不遗余力,直至

吴立民:第二章 曹溪一脉 一、慧能求法

一、慧能求法慧能,一作惠能,原籍范阳(今北京大兴、宛平一带)人,俗姓庐。父名行瑶,早年做官,后来遭贬,于唐武德三年(620)被流放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娶当地李氏女为妻,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

吴立民:第四章 南宗分灯 三、石头希迁

三、石头希迁(一)石头生平石头希迁(700-709),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高要县)人。其生平,可从以下几个时期申述之:1、少年时代。这位后来惯于静坐沉思的一代哲人,当其年少之时却是性格刚强好动,

吴立民:第三章 北宗正义 二、秀门弟子

二、秀门弟子神秀门下人才济济,所谓“升堂七十,味道三千。”《景德传灯录》记神秀法嗣十九人,其中以义福、普寂、景贤、惠福四大弟子为首。《楞伽师资记》曰:洛州嵩山普寂禅师,嵩山敬贤禅师,长安兰山义福禅师,

吴立民:第九章 云门家风 一、文偃机用

一、文偃机用云门宗,亦称云宗,以云门文偃为宗祖,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举扬一家宗风,后世取其的居山名而命宗。文偃(864-949),俗姓张,苏州嘉兴人,幼年依本地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敏质生知,慧

吴立民:第三章 北宗正义 四、南北分宗

四、南北分宗神会为了使慧能曹溪顿旨取得正统地位,不避艰危,挺身与北宗抗争,指斥当时势力连天的普寂一系“师承是傍”,确实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南宗定是非论》中记载,崇远法师威胁神会说:“普寂禅师名字

吴立民:第四章 南宗分灯 二、马祖道一

二、马祖道一公元八世纪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发展同臻历史的巍峨高峰。在这个不同寻常的世纪,中国文化诸多领域几乎均出现了成就卓著、继往开来的英才。就中国禅宗而言,在活动于这个世纪的一系列著名禅僧之间,在

吴立民:第九章 云门家风 五、契嵩新流

五、契嵩新流契嵩(1007-1072),字仲灵,自号潜子,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人,俗姓李,终钟氏。他7岁出家,十三岁得度落发,十四岁受具足戒,十九岁开始游方参学,下江湖,陟衡庐,十余年间来往于南方各

吴立民:第九章 云门家风 三、义怀宗乘

三、义怀宗乘云门一宗, 至雪窦而宗风大振,号称中兴。其法嗣有八十四人,而以天衣义怀为上首。义怀承继雪窦家风。曾以“骊龙颔下夺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的偈语为重显称善印可,并为后世禅林广泛传唱。其一生凡

吴立民:第三章 北宗正义 三、法统之争

三、法统之争神会(684-758),襄阳人,俗姓高。据《宋高僧传》记载,神会“年方幼学,厥性惇明,从师传授《五经》,克通幽赜。次寻《庄》《老》,灵府廓然。览《后汉书》,知浮图之说。由是于释教留神,乃无

吴立民:第十章 法眼宗风 三、延寿振宗风

三、延寿振宗风永明延寿禅师(905-975),字仲玄,号抱一子,余杭王氏子。总角之岁,归心佛乘,既冠,不茹荤,日惟一食。持《法华经》,七行俱下,二十八岁为华亭镇将,一日乘舟归钱塘,见渔船之万尾戢戢,恻

吴立民:第五章 沩仰法脉 一、怀海及《古清规》

一、怀海及《古清规》中唐时期,安史知乱,藩镇割据日益加强,江西地区的地方官僚又对佛教采取扶植政策,并且使之保持了相当的连续性,这就为道一禅系成为中唐最大的禅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道一门人“亲承弟了八

吴立民:第九章 云门家风 六、灯灯续焰

六、灯灯续焰云门文偃是禅宗六祖慧能门下第八代,其由雪峰存、德山鉴、龙潭信、天皇悟上承石头迁的法统。文偃于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开法以来,门下颇盛,法席常逾千人。嗣法弟子有六十余人,主要有白云子祥、德山缘密

吴立民:第九章 云门家风 四、宗本禅理

四、宗本禅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战乱不止,学术凋零。佛教在此动乱之际亦遭受深重打击,各宗派的鼎盛与兴旺随频仍的战火而灰飞烟灭。惟禅宗一派尚有气息延喘,及至五代末,亦举步惟艰,经营惨淡。至宋时,为了

吴立民:照见五蕴皆空

今天我们大家参加的这个夏令营叫做生活禅夏令营,生活禅意思就是禅就是生活,生活在禅中;生活就是禅,禅在生活中。体会生活禅是要下一番工夫的。我们生活的内容很广泛、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等,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

吴立民:第五章 沩仰法脉 三、慧寂默照为宗

三、慧寂默照为宗慧寂(815-891),韶州怀化人,俗姓叶,年十五欲出家,父母不许,后二载,断手二指,跪父母前誓求出家,遂依南华寺通禅师落发。初谒耽源,已悟玄旨,后参沩山,遂升堂奥。耽源将六代祖师所传

吴立民:吴立民忆朴老

提起朴老,对这一代伟大宗师,对他的千秋功业,实在是说不完,道不尽,因为他是无尽意菩萨,悲愿无尽,智悲无尽,无尽无尽,重重无尽,不可说,不可说,非言诠可说,实无可说。但又不得不说,不能不说。国念股肱,教

吴立民:第五章 沩仰法脉 二、灵祐方圆默契

二、灵祐方圆默契唐武帝时迷信道教,打着“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驱游惰不业之民,废丹癯无用之室”的幌子,废寺院四万余所,令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由于这种强行废佛的行政手段不得人心,不到两年,宣宗即

吴立民:第五章 沩仰法脉 四、沩仰宗传承

关于禅宗五宗的传承,北宋明教契嵩大师说:正宗至鉴(慧能),传既广,学者遂各务其师之说,天下于是异焉,竟自为家。故有沩仰云者,有曹洞云者,有临济云者,有临济云者,有云门云者,有法眼云者,若此不可悉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