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五十阴魔浅释
2025-01-14 11:46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

‘即时如来’:在这个时候,如来‘将罢法座’:《楞严经》快要讲完了,‘于师子床’:佛在法座上,这个师子床——佛说法犹如狮子吼,狮子一吼百兽皆惧,所以称其法座为师子床。‘揽七宝几’:佛前桌子是七宝造成的,七宝庄严的。‘回紫金山’:佛的身体好像紫金山,光明遍照。‘再来凭倚’:再来凭几讲这个法,‘普告大众’:普遍告诉大众,‘及阿难言’:和阿难说,‘汝等有学缘觉声闻’:没有证四果以前,都叫有学位。你们现在这些有学的人,修十二因缘而开悟的缘觉,或者修四谛法而开悟的声闻。‘今日回心’:你们现在都回小向大了,由二乘人发大乘心,‘趣大菩提’:想得到大的觉悟,‘无上妙觉’:没有比这个再高上的妙觉。‘吾今已说’:我现在已经讲了,‘其修行法’:真正的修行法告诉你们了。

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

‘汝犹未识’:阿难在前边请问佛怎么样修行,为未来的众生请法,他虽然明白修行的道理,可是他并没有实地的经验。理论他是明白了,可是他没有经验,所以他也就不知道修行中,会有一些什么事情发生。所以佛就说:‘你啊!现在还不知道呢!’你不知道什么?‘修奢摩他’:修这个楞严大定,‘毗婆舍那’这个微密的观照。这个微密的观照这种的法、这种的定里头,‘微细魔事’:在这修行里头,可有很多的魔事,这个魔并不是很显著的,而是非常之微细。

‘魔境现前’:在你修道用功,用反闻闻自性的功夫时,魔境现前,‘汝不能识’:你不认识这个魔怎么叫魔?‘洗心非正’:你就是虽然洗心,但你稍微有一点不对,不合乎正知正见,就‘落于邪见’:你稍微有一点点不是正知正见,就会落到邪见去。

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

‘或汝阴魔’:或者你自己心里生出来的魔——自心魔。或者就是由色阴生出来的这十种魔,这也是属于你自己的。

‘或复天魔’:或者又有天上的魔。为什么天上的魔他来魔你呢?就因为你这修行的人,修行有了定力了,你这一有定力不要紧,可是魔王的宫殿都摇动了,就好像地震似的。他也有神通,那儿一摇动,他一观察:啊!我这宫殿怎么无缘无故就摇动起来了呢?就破裂了呢?喔!他就知道世界上有一个人要成道业了,所以他这种定力,把魔王的宫殿都要给破碎了。于是乎——你想破碎我吗?我就先破坏你的定!所以他就来破坏这个修道人的定力,这是天魔。

‘或著鬼神’:鬼神也是这样,看见你要修行证果,他就妒忌了。你要证果?我先来破坏你的修行。于是乎他就钻到你的心窍里去,或者附到你的身上,令你定力就不成了,令你就走火入魔。这个著魔,前面这经上不是讲了,这最重要的。为什么著魔呢?就因为洗心非正,就因为你立心立得不正,所以呀!你有一点邪心,哦!就著魔了,这叫走火入魔——走著火,入魔了。

‘或遭魑魅’:或者遭魑魅魁魉上,这都是妖怪之类的。‘心中不明’:你一遇到这种境界来了,心中不认识、不明白,‘认贼为子’:你就认这个贼人做为自己的儿子。你想想,那你的东西他焉能不抢去、偷去呢?你把贼都引到家里来了,家里所有无价的宝珍都会给偷去的。

什么是你家里的无价宝珍呢?我现在老老实实地告诉你,你切记啊!应该相信我的话,切记不要不相信我的话!为什么呢?这是对你的前途和生命有大关系的,什么是你的宝啊?就是你自己本有的如来藏性。这如来藏性,他能抢去吗?前面不是讲过精、气、神吗?你若是要恢复你的如来藏性,首先就要保持你的精、气、神,如果不保持住,那就是财宝被人抢去了,被人给夺去了,受打劫了,被人打劫去了,你小心一点啊!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又复于中’:在修道中,你就是不著魔,也要有真正的智慧,要有择法眼。择,是选择的择;法,是佛法的法;眼,是眼目的眼。若你能认识佛法,自己到什么程度上,你应该知道。不要‘得少为足’,‘如第四禅’:像什么似的呢?就像那个修道修到第四禅的‘无闻比丘’:像无闻比丘似的。怎么叫无闻比丘呢?就因为他自己没有那么大的知识,知识不够,知道佛教的道理很少,所以叫无闻比丘。

怎么样无闻呢?本来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都超过四禅天了,佛讲证到四果阿罗汉就不会再受生死了;二果的圣人,名为一来,一升天上一来人间,这还有一番的生死;而初果就有七番生死。那么这种的境界都超过四禅天。这无闻比丘修行用功,他的程度只是到四禅天,他就以为证了四果阿罗汉了。其实这四禅天,根本就不是证果,这还是凡夫。

那么无闻比丘‘妄言证圣’:他说自己证了四果阿罗汉。现在有些人,不单以为四果阿罗汉这种程度都低了,这些人直认自己就是佛了!可是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那么自认是佛的这个人,你先问问他有几通?六通之中,鬼有五通,没有漏尽通,佛果位上有六通。我相信现在自认是佛的人,不要说六通、五通,我相信一通都不通。一通都不通,所以他就说他自己是佛了,如果他要是有一通,也就不会打大妄语的。

‘天报已毕’:等他在天上的寿命完了之后,‘衰相现前’:这个衰相,记得以前我讲的五衰现相吗?天上的人寿命终了,要死的时候,就有这五衰现相,有五种。谁记得就讲给大家听一听,若不知道的人应该记一记,现在我就不必再讲了。(五衰现相:一、花冠萎谢;二、衣著尘埃;三、两腋汗出;四、身体臭秽;五、不乐本座。)

‘谤阿罗汉’:等到他天福尽了,五衰相现,寿命终了的时候,他就发了脾气。无闻比丘发什么脾气呢?他说:‘我现在被佛给骗了!佛是欺骗人的,他说证四果阿罗汉就永远不受生死了,我现在为什么寿命又终了呢?又要去托生、去受轮回?这是佛打妄语啊!’他这一谤佛,你说怎么样啊?就堕阿鼻地狱了。

‘身遭后有’,‘堕阿鼻狱’:阿鼻狱,就是无间地狱。根本他不是证到四果阿罗汉,他就说自己是四果阿罗汉,证果了,所以他天福享尽,寿命终了,又堕落了!他不知道他自己错误,而说佛说法说错了,根本佛说:‘你没有证到四果阿罗汉嘛!你若证到四果阿罗汉,自然就没有生死了嘛!怎么还会有五衰相现呢?’所以他这一谤佛,即刻就堕无间地狱——阿鼻地狱,这是无闻比丘。

你现在说自己就是证佛果了,就是佛了,这样的人应该到什么地方去?这我都找不著他所去的地方,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

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

‘汝应谛听’:阿难,你应该谛视而听,应该特别注意,审视而听。‘吾今为汝’:我现在为你阿难及一切的人,‘仔细分别’:详详细细地为你分别,讲给你听,你不要辜负我这种的心。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阿难起立’:阿难即刻就站起来了,‘并其会中’:和在会里头的大菩萨、大阿罗汉、大比丘,‘同有学者’:和初果、二果、三果这一些有学的人,‘欢喜顶礼’:一听佛要分别仔细地讲,大家都高兴地一起顶礼,给佛叩头。

‘伏听慈诲’:都趴在那个地方听佛来讲这种的法。伏,是趴在那个地方。这并不是趴到地下,就在那儿听,这个伏是把心里什么念头都降伏了,没有其他的妄想,就一心听佛说法,这叫伏听慈诲。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佛告阿难’:佛告诉阿难,‘及诸大众’:和在会的一切大众,‘汝等当知’:你们现在的人应该知道,‘有漏世界’:这个有漏的世界,‘十二类生’:所有的十二类众生,‘本觉妙明’:本来这个觉性,妙明的真心,‘觉圆心体’:又圆满又觉悟的这种心体,‘与十方佛’:这十二类众生的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一切的佛,‘无二无别’:都是一样的,没有分别。十方佛也是这个本觉妙明,觉圆心体;十二类的众生也是这个本觉妙明,觉圆心体,这又叫如来藏性,和一切众生是一样的。

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由汝妄想’:阿难啊!你的自性和十二类众生的自性,与佛是无二无别的。可是你依真起妄,‘迷理为咎’:把真正的真理迷昧了,所以就生出毛病,生出过错来了。‘痴爱发生’:最大的毛病是什么呢?就是愚痴和这个爱。愚痴和爱,可以说是两个,又可以讲成一个。愚痴是一个,爱是一个,又愚痴,又有爱,这是分两个讲。若合上一个讲,就是痴爱。因为你这个无明,变成什么都不明白,就知道爱,一天到晚就想这个东西,想这个淫欲、想这个爱欲,啊!时时刻刻也放不下。

你若能对研究佛法像这么样注意,时时刻刻也忘不了佛法,那很快就成佛了。可惜你没有能把好色的这种心,放在好佛法上,所以学佛法,学来学去,愈学愈觉得干燥无味,说:‘我就这么多毛病,这个佛法都把我讲出来了,哎!真是不要学了,学佛法把我的毛病都要学没有了,这怎么可以呢?’这就是一种痴爱。这个前边说是由汝妄想,迷理为咎,我现在可以说是痴爱为咎,痴爱的过错。

痴爱发生,‘生发遍迷’:因为你有痴爱,所以就生发出来遍迷,一切都迷了,什么都迷了。最初就是痴爱,你有了痴爱,什么都不明白,什么都不顾了,下地狱就下地狱,管那么多干什么!所以什么也都不管了。

‘故有空性’:因为你这个痴爱为咎,一天到晚就想女人,女人就想男人,所以就发出一种虚妄的空性。‘化迷不息’:这个迷就变化,由一个迷化出两个迷,两个迷又化出三个迷,化迷不息,总也不停止。聪明的人应该在这个地方著眼哪,应该注意这段经文哪,这个把你真讲到骨头里去了,讲到人这个骨头里去,这个毛病都给你讲出来了!

‘有世界生’:才有这个世界生。‘则此十方’:既然这样子,这个十方所有一切的世界,‘微尘国土’,‘非无漏者’:这不是一个不坏的,不是一个无漏的,因为它根本就没有体性,是由妄想造成的。‘皆是迷顽’:都是不明白。迷就是不明白,顽就是顽固不化。‘妄想安立’:都是你这种妄想所安立的,你知道吗?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阿难你不要睡觉!应该知道,知道什么呢?你‘当知虚空’:所谓我说不要睡觉,就是叫你不要迷惑了,不要再有这个痴爱,不要再迷昧这个真理了,所以叫你不要睡觉。那么佛叫阿难不要睡觉,我现在叫你们各位也不要睡觉。现在主要的问题,你应该知道这个虚空,‘生汝心内’:这虚空在你的心里边,‘犹如片云’:好像一片小小的云彩,‘点太清里’:点到太清里边。太清也就是虚空的一个别名。

‘况诸世界’:何况所有的一切世界,‘在虚空耶’:虚空在你的心里边,就像一片云彩在虚空里头似的。一片云在虚空里是很小的,但是这个虚空是很大的。可是虚空在你的心里头,也是像一片云彩那么小。

End

百丈怀海禅师《坐禅仪》浅释

禅者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是唐代著名的禅门高僧,佛教清规戒律的创立者。福州长乐人,俗家姓王。初依朝阳西山慧照禅师披剃出家,后从衡山法朗和尚受戒。原在庐江(今安徽庐江)俘搓寺阅藏,听说马祖道一禅

元音老人浅释大愚法师“解脱歌”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元音老人:“解脱歌”浅释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五十阴魔的意思是什么

五十阴魔,出自《楞严经》,是五蕴所生的五十种阴魔的境界。经中对每一蕴讲了十种境界。每一种境界中,都指出了该修行人所经历过的心理上的现象,及引起该种现象之原因。也指出了该修行人由于执著境界,而生起的种种

五十阴魔浅释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即时如来’:在这个时候,如来‘将罢法座’:《楞严

五十阴魔都是什么魔

五十阴魔,出自《楞严经》,是五蕴所生的五十种阴魔的境界。经中对每一蕴讲了十种境界。每一种境界中,都指出了该修行人所经历过的心理上的现象,及引起该种现象之原因。也指出了该修行人由于执著境界,而生起的种种

五十阴魔是什么

一,蕴魔,色等五蕴,为众恶之渊薮,障蔽正道,害慧命者。二,烦恼魔,贪等烦恼,迷惑事理,障蔽正道,害慧命者。三,业魔,杀等恶业,障蔽正道,害慧命者。四,心魔,我慢之心,障蔽正道,害慧命者。五,死魔,人之

五十阴魔详解

五十阴魔,出自《楞严经》,是五蕴所生的五十种阴魔的境界。经中对每一蕴讲了十种境界。每一种境界中,都指出了该修行人所经历过的心理上的现象,及引起该种现象之原因。也指出了该修行人由于执著境界,而生起的种种

五十阴魔中的阴是什么意思

《楞严经》讲到五十种阴魔,这是最要紧的地方!修道的人,如果不明白这五十种阴魔,一定会走错路的;不走错路,那是很少很少的。所以你若认识阴魔的境界,就不会胡吹乱捧了,不会自己看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所以无

修什么法门会遇到五十阴魔

一般人就打消遇见阴魔的念头吧,因为你没资格遇到五十阴魔,你足够强大了,才有可能遇见。你还犯不着让天魔来招你,天魔还看不上你,你也翻不了天,基本上你就是魔子魔孙。你若真是放光动天动地,有可能威胁到魔的事

五十阴魔真的是魔吗

五十阴魔是指你在禅修中出现的现象。现代人不太理解这种古代的话,‌一听到那个魔字就吓到了‌‌?‌‌这是你在禅修中看到的一些现象。比如说‌‌松果体,‌和外面宇宙中的‌‌能量产生了一种‌‌折射,你看到了很多

五十阴魔指的是什么

〔一、蕴魔〕,谓色受想行识五蕴为魔也。盖贪着五蕴之法,起惑造业,障碍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蕴魔。〔二、烦恼魔〕,谓一切烦恼之惑为魔也。盖贪着五尘之境,起诸烦恼,障碍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烦恼魔。(

五十阴魔有什么影响

五十阴魔,出自《楞严经》,是五蕴所生的五十种阴魔的境界。经中对每一蕴讲了十种境界。每一种境界中,都指出了该修行人所经历过的心理上的现象,及引起该种现象之原因。也指出了该修行人由于执著境界,而生起的种种

五方佛浅释|五方佛心咒

五方佛的表法意义一、毗卢遮那佛:本尊面为白色,象征无垢、无恶。他右手持法轮,象征法轮常转;左手持铃,象征他以和蔼、慈悲、可亲的能力法度施教。大日如来象征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说明“理智具足,觉道圆满

悟道的浅释

道非名,名非道。特别说明的是道在经书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无形无象的道。也就是主宰万化的道。另一种说是道的运化叫道。如经书中有说:“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见性光也叫见道,如意珠、交合、莲胎、都叫道

受蕴的浅释

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观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依于六根所

耕云:“证道歌”浅释

证道歌浅释耕云先生讲述一九八八年三月为禅学季刊创刊而作宗门流传的证道歌,原列永嘉大师禅宗集,后经学者考证,认为应该是荷泽神会大师的作品才对。依据它的文词和风格,我赞成后者既名证道歌,它的基本性质和含意

张秉全:《唯识三十颂》浅释

《唯识三十颂》浅释世亲菩萨造 玄奘法师译“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此三句是玄奘大师述《唯识三十颂》的由来。佛灭度后九百年,世亲菩萨依《瑜伽师地论》,提纲挈领,作此三十颂,又二百年,有德慧、

张秉全:三千有门颂浅释

三千有门颂浅释三千有门颂,乃台宗著名论文。全文以偈颂形式,阐明心具十界,一念三千之理。言简意赅,理深旨备。明佛陇沙门百松真觉曾为之作略解,其义更觉显豁,惜文笔简古,初机难晓,今不辞固陋,作此浅释,以便

张秉全: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

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是台宗基本教义之一。《摩诃止观》卷五中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同书又设问云:问:

禅宗文化:【禅诗浅释】韩大伯之《悟道偈》

悟道偈宋韩大伯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椿旧处寻。著者小传:韩大伯(生卒年不详)宋代禅僧。赏析: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一只兔子,横在古道路上,老鹰一见;倏然扑了便

禅宗文化:【禅诗浅释】宋·佛灯守珣之《悟道偈》

佛灯守珣(1079―1134年),宋朝临济宗杨岐派禅师,安吉(今属浙江)郡人氏,俗姓施。佛鉴慧勤禅师法嗣,亦深得圆悟克勤赏识,世称佛灯禅师。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四年,世寿五十五,僧腊三十五。【注释】牢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