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吴言生:禅的修行与受用
2025-02-25 12:42

僧问百丈大师:如何是奇特事?什么是禅修中的独特体验与受用?

百丈大师回答:独坐大雄峰。(《古尊宿语录》卷一)

独坐大雄峰这句禅语,蕴含着无穷的意味。其一,大雄峰喻圣境或本体界,以独坐大雄峰喻居于圣位;其二,独坐大雄峰象征着心境一如的体验;其三,独坐大雄峰显示了第一义的不可近傍。其四,独坐是人佛共坐。坐的字形是两个人并排坐在地上,而此两人即指佛与凡夫。在人的内心里,经常是佛及凡夫同在,也就是佛凡同居。其五,独坐大雄峰是自己与大雄峰变成一体的世界;其六,独坐大雄峰是泯灭了省悟之心的境界

一句禅语,就是一座无尽宝藏。不立文字的禅宗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禅语,使我们终身受用不尽。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揣谫陋,通过对最为经典的禅宗语言禅宗思想载体的体会,谈谈禅修过程中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其中的三昧。笔者以为,所有的禅语,关注的都是这八个字:本心、迷失、开悟、受用。

本心

不识本心,求法无益。慧能大师的话,为我们指明:禅修的根本,是认识自己的本心。

禅宗的终极关怀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一颗觉悟的、纯明的心,由于我们生起了相对的观念,沉迷于世俗的欲望,才迷失了本心。本心的特点,是它的超越性。它超越有无、超越小大、超越美丑、超越尊卑、超越贫富。参禅的终极目的,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要见到每个人的本来面目。

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坛经》卷一)

这句话是禅宗最根本的思想之一。这里的善、恶,代表所有分别的、二元的、相对的意识。有了分别智,我们就失去了本心:只为从无始劫来,妄想浓厚,只在诸尘境界中,元不曾踏着本地风光,明见本来面目。(《圆悟录》卷十三)由于分别意识的生起,我们悖离了本来面目。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顿休,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圆悟录》卷十六)只有将一切相对的、分别的观点去掉,才能够见到本来面目,才能见到内心纯真不染的自己。

但是,不思恶,不思善,并不是意味着对善恶无所分别,相反,它是指在明辨善恶的同时,对之不加执着,这就是《维摩诘经佛国品》所说的能善分別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的妙谛。

本来面目也就是本地风光、一片田地、本来人、本来身。

本地风光就是澄明的本心;一片田地祖父传,是人人本具的自性;本来人也叫本来姓、本来身,是清净圆满的本心。世俗之人往往总随声色转,回头又昧本来人。(《古尊宿语录》卷四十五)寻声逐色,斫丧了生命的本真;本来身是超出肉质生命之外的精神本源;本来姓则是超出赵钱孙李等世俗姓氏之外的精神本源。

与本来面目相同的,是临济禅师提出的无位真人,這是临济禅的思想精髓,铃木大拙说:人的概念是全书的关键,也是真正禅宗精神的核心。(铃木大拙:《临济的基本思想〈临济录〉中人之研究》)临济禅师开示学人:

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临济录》)

在我们每个人的肉质生命、在我们的臭皮囊上,都有一无位真人,都有这个超越方位处所的、纯真的佛性的存在。这个一不是数量的一,而是指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绝对的一。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这种绝对的、纯真的佛性。未得证据者,还没有见到生命的本原、见到佛性的人,就要向内用功,要回光返照,要看、看!这个看不是用肉眼来看,而是用般若智慧之眼来凝视我们的内心,与内心纯真的佛性来相会。这是无位真人所揭示的禅的真谛。

无位真人也叫主人公。主人公是超出世俗的名姓之外的每个人的原真的自己。师彦禅师在石上坐禅时,经常自问自答:主人公!哎!清醒着,以后不要被别人欺谩!是,是!师彦所呼唤的主人公,是自己生命中的另一个自己,即本来面目。

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也就是父母未生时。沩山禅师问香严禅师:我听说你平时机锋敏锐,口若悬河,锐不可挡,问一答十,问十答百,今天我不问你其他问题,只问你一句,你回答我:在你父母没有生你的时候,你给我说一句话看看!香严发奋参究这句话,参了很长的时间,在整理田地时捡起一个瓦片,随手扔了出去,瓦片碰到了一棵竹子上,发出了很清脆的一声响,把他生命的谜团就一下子给震开了,他所有的疑问顿时烟消云散。

与父母未生时意思相同的禅语还有混沌未分时。混沌是本原性的状态,混沌没有分的时候,就是天地还没有产生的时候,就是不思善、不思恶的本来面目。

本心本性超越于语言文字之外,随着语言文字的产生,不思善不思恶的清净状态被破坏,本来面目就淹没在言句之中。最初一句或第一句是相对的意识还没有产生时的清净的本源状态。对最初一句,不可用思维来揣度,因为只要我们稍一寻思,就落入了第二句。甚至一提出这个问题,就落入了第二句。并且不论你怎样来表述它,都毫无例外地落入了第二句。所以禅师在接引学人时,往往干脆将这个问题彻底堵回去,当学人问什么是第一句时,要么说切切不得胡说;要么表示宁愿截去头颅我也不会对你说,要么是大喝一声来结束对答。

当修行者达到了四大皆空、一尘不染的境界,就是寸丝不挂。参禅到了一切皆空的境界,固然不易,但如果执著于空的境界,就产生了新的弊端。如果有了寸丝不挂的意识,就又被寸丝不挂给挂住了。金屑虽贵,落眼成翳。为了避免对空的执着,必须将空的念头再放下。连寸丝不挂的意念都不挂,才是真正的寸丝不挂。

尼师玄机一日往参雪峰禅师,雪峰禅师问她叫什么名字,尼师说我的名字叫玄机。雪峰禅师问:既是玄妙之机,一天可以织多少布?玄机非常自负地回答说:寸丝不挂!玄机在这里用来表示自己不受任何外物的牵制,洒脱无碍,说完就转身得意离去。雪峰禅师目送她的背影,突然喊道:袈裟角拖地了!玄机听了,慌忙回头察看,只听见雪峰禅师拊掌而笑,说:好一个寸丝不挂!(《五灯会元》卷二)当玄机禅师在一回头之时,早已挂上了万缕千丝。

陆亘大夫对南泉禅师说自己已经知晓佛法妙义,南泉问他悟到了什么,陆亘大夫说:寸丝不挂。南泉禅师说:犹是阶下汉!(《景德传灯录》卷八)陆亘对寸丝不挂并没有真切的体会,只是搬弄些现成的话头,属于弄智而不属于悟道。当陆亘矜矜自喜地标榜寸丝不挂时,已被寸丝不挂给挂住了。

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赵州答:放下著。严阳尊者说:我已经两手空空,大师你还要我放下个什么?赵州禅师说:那么,你就把它挑起来吧!(《五灯会元》卷四)赵州禅师要严阳尊者放下,是暗示他应当把一物不将来的意识也放下。见严阳尊者还不理解,就说了一句反语,让他把一物不将来的意识继续挑下去。严阳尊者听了,豁然开悟。

可见,放下著固然是很高的悟境,但如果加以执着,就成了悟道的障碍。为了破除学人沾沾自喜于放下著的念头,禅师们采取了奇特的接机方法。如学人问首山省念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首山说:何得对众妄语?学人正想申辩,省念禅师又大喝一声!(《古尊宿语录》卷八)

迷失

本来面目清静无染,随着相对意识的生起,我们受到了情尘欲垢的障蔽,迷失了本心。《红楼梦》里面有一首《嘲顽石偈》说: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就臭皮囊。我们迷失了本心,俯就、追逐污秽的东西,导致了本真生命的沦丧,背离了原本的精神家园,而以致于反认他乡作故乡。

本心的迷失,就是迷头认影、骑驴觅驴、作茧自缚、抛弃家宝。

迷头认影是《楞严经》里面的比喻。头比喻我们纯真的本性,影子则比喻妄相,迷头认影比喻众生迷失了本心,执着于妄相,就像一个痴迷的人早上照镜子,看到镜子里面有个头,认为自己真的头就是那个镜里的头,然后再回过头来一看:我自己真的头跑到哪儿了?就到处找,找遍了那个城市也没有找见。这则比喻说明我们执着于幻象而迷失了本真。从眼、耳等感官之门向外获得的知识,只是幻影而非真知。唯有内省式的顿悟,才能明心见性:投赤水以寻珠,就荆山而觅玉。所以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认影迷头,岂非大错!(《五灯会元》卷六)

与迷头认影意思相同的是骑驴觅驴。愚痴之人不知自身本具纯真的佛性而偏偏要向外寻找,就是骑驴觅驴或骑牛觅牛。宝志禅师《大乘赞》说: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大安禅师参访百丈禅师,问: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百丈当即呵斥他:大似骑牛觅牛!(《景德传灯录》卷九)大安禅师终有所悟。

《妙法圣念处经》卷一:自作自缠缚,与蚕等无异。《楞伽经》卷三: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芸芸众生用无穷无尽的妄想之丝,束缚了自己的心灵,就像春蚕作茧,在无始无尽的妄想状态中相续执着,难舍难离。众生如蚕,不断吐出烦恼丝,使三界六道的茧子越来越厚实,自我束缚,难以出离。

追逐幻象的迷妄之心犹如渴鹿乘阳焰。春夏的原野,日光照映着浮尘,饥渴的鹿见了,误以为它是清水,就朝它狂奔而去,但无论如何奔跑,终究喝不上这幻觉中的水,最后把自己活活累死在奔跑的途中。大安禅师示众说,你们如果想作佛,你们的自身本来就是佛,却偏偏离乡背井,到处乱跑,如同渴鹿追逐阳焰,什么时候才能成佛?(《传灯录》卷九)

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证道歌》)空花是空中之花。患有眼翳或用眼过度的人,会看到许多似花非花的幻影。实际上虚空本来无花,它只是病眼者所产生的幻觉。虚妄的心所看到的各种事物没有实体,犹如空中的花朵:一翳在眼,空花乱堕。(《景德传灯录》卷十)一翳在目,千花竞飞。一妄动心,诸尘并起。(《宗镜录》卷五十四)众生之心迷惑狂乱,无中生有,执幻为实,遂引起了无穷的烦恼尘劳。

水中之月似有而实无有,一如镜中之花影。《大智度论》卷六说:诸法因缘无自性,如镜中像。水中本来无月,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水因缘和合,就产生了水中月的幻相。因此应当了解一切现象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虚幻不实。《摩诃僧祇律》卷七载有井中捞月之典,譬喻愚者认幻为实,更起贪心去追逐,徒劳无功,身陷灾苦。

神秀大师偈云: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本心自性为父,舍离本心,追逐外物,就是舍父逃走。

在《法华经信解品》中说,有一个年轻人,离开了富有的父亲,在他乡流浪乞食。他的父亲把家搬到了另外一个城市,以便于寻找他。有一天,长者的儿子乞讨到了这个城市,看到了这栋建筑很像原来的那个家,却又不敢进去。长者想尽了种种办法,派人把这个迷失的穷子给找了回来。穷子虽然受到了丰厚的待遇,仍然以为自己不过是客作的贱人。他的父亲在临终时,终于使穷子明白他本人就是这份丰厚家业的继承者。

在这里,富有的长者就是佛、佛性,而流浪他乡的游子,就是我们迷惘的众生。我们不知道自家父亲的珍贵、自家财产的珍贵,偏偏地到异国他乡过一种精神的流浪生活,这就是舍父逃走。众生正像《法华经》中的穷子那样,因为有妄想邪念的遮蔽而流转于迷的世界,向外求佛,以致于远离了自己的本心本性:己灵独耀,不肯承当。心月孤圆,自生违背。何异家中舍父,衣内忘珠。(《五灯会元》卷十八)

舍父逃走的穷子,即是客作汉。何当诱取穷子归?令渠暗室生光辉!(《黄龙四家录晦堂心》)禅师对穷子早日回到家乡充满着期盼,通过种种机法,引导穷子归来,使之成为富足的主人。舍父逃走的必然结果,是反认他乡作故乡。迷失本心追逐外物的众生,就是流浪在外的游子。游子作客既久,就会把自己追逐的六尘当作生命的本源,反认他乡作故乡。

每个人都有圆满的、纯真的人性,这就是如来藏。如来藏的意思是从胎藏里面、娘胎里面就带来的觉悟性。但我们不知道这个觉悟性的可贵,偏偏向外寻找。慧海禅师参见马祖大师,马祖告诉他,我这里什么都没有,你自家宝藏不顾,在外面流浪做什么?慧海禅师就问什么是自家宝藏?马祖大师就告诉他,这个自家宝藏就是你的本心、本性。(《顿悟入道要门论》下)

自家宝藏是存在于每个人生命深处的自性的佛,这澄明的、纯真的自性佛,是不需要向外寻求的。但是世人偏偏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抛弃了自家用之不尽、取之不尽的宝藏,像乞丐那样挨门挨户的乞讨,这是一种非常可怜的迷失的状态。为了使学人直下承当,禅宗强调人人皆有佛性:暴富乞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君看陌上二三月,那个枝头不带春?那个台无月,谁家树不春?

《法华经授记品》说,有一位贫苦的人,去拜访显贵的亲戚。亲戚怜悯他的潦倒,热情地款待他,他因此而痛饮美酒,醉后便睡着了。这时正巧衙门通知那个亲戚值班,亲戚一时叫他不起,无法与他告别,在他的衣服里缝了些珍宝就先走了。这个人醒后,并不知道此事,依旧过着飘泊的生活。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遇到那位亲戚。亲戚把藏珠的事告诉他,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衣服里藏有贵重的珍宝。

在这里,衣珠象征真如佛性、般若智慧,而富有的亲戚则象征佛。众生佛性被妄念之垢所遮蔽,不自觉知,无从显现,一如贫人不识衣珠。世人衣珠历历分明,只管伶俜飘荡(《通玄百问》),昧却衣珠,是人生极大的迷妄,使原本自足的人生产生了缺憾,而佛法的要旨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认识到本有的衣珠,而获得生命的圆满自足:祖师西来,特唱此事,只要时人知有。如贫子衣珠,不从人得。(《五灯会元》卷十六)

开悟

由于分别智的生起,我们逐物迷己,迷己逐物,失去了精神的家园。一切二元的、相对的意识都是迷失。要获得开悟,必须超越对立。禅师们千种言,万般说,都是要让你早日回家,回到精神的本源。

体验清静的本心来获得开悟,最为主要的方法就是不二法门。《维摩经》中三十二位大菩萨都与维摩诘探讨什么是不二法门,主张将净和秽、长和短、大和小等区别全部超越,等而视之,就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遂成为禅宗超越一切分别、一切对立的法宝。

如彼此不二。《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杂阿含经》卷四十七说: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佛教区别于其它任何哲学、教派的根本点就是它的缘起论。缘就是事物间普遍的联系和条件,一切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依仗一切的条件而合成、而解散,没有固定的独立不变的性质,各种事物都是由缘而生,由缘而灭,诸法从缘起,诸法从缘灭,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合成的。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

万事万物皆由缘而起。《楞严经》卷四说: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本是形容学人开悟,需要自心清净与师家指点这两个方面的因缘和合。苏轼《琴诗》也借用此语,表达了对声音和合的体认: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仅有琴弦不能发声,仅有指头也不能发声。琴声产生于手指与琴弦的相互作用。琴声如此,世上万物,莫不如此。

又如垢净不二。污垢与干净等一切分别实际上来源于我们的自心,如果消除了分别对待的心,所有的对立也就冰消瓦解。鸠摩罗什大师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注中指出,好比洗脏东西,等到把脏东西完全除去了,才谈得上是干净。净与垢相对而言。既已无垢,净亦不存。禅宗则将这种由秽而净、净亦不存的渐进过程,转化为净垢不二的直觉体证。

禅宗强调本心的清净、纯净,但是如果我们因此而执着于清净,就又被清净所束缚了,所以禅宗很注重破除学人对清净的执着,对清净与污浊的分别加以破除。当学生问什么是清静的法身、什么是佛教的至高无上的法身时,禅师就告诉他清静的法身是浓滴滴地,或者干脆就是在粪堆里头出头没的蛆虫!这是因为再清净的事物,只要你执着它,就又成了问题。禅心不执着丑,也不执着美,不执着迷,也不执着悟。

白居易问唯宽禅师怎样修身养性,禅师告诉他: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无论净与垢,一切念勿起。白居易仍感困惑,再度发问说,垢念不可有,为什么净念也不能生起?惟宽说: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传灯录》卷七)金屑虽然珍贵,但如果把它放到眼睛上,就会伤害了眼睛。智慧的眼晴上也是著不得任何尘屑的,哪怕是被认为是觉悟的珍贵的见解。

再如烦恼即菩提。有一首唐诗描述了酷暑中一位高僧参禅打坐的情形说: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参禅悟道并不一定要到深山幽林中去打坐,只要灭却心头,纵然置身在火中,仍会感到凉爽。心头就是相对的、分别的意识,当你将分别的意识去掉,就会火自凉,置身在熊熊烈火里面,也会感到非常的凉爽。这个火不是别的,就是世俗的种种烦恼欲望。所以《维摩诘经》说:火中生莲花,是可谓稀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跑到深山古寺,眼不见心为净,这样的本事还不算真本事。你整天到晚在万丈红尘之中,能够百花丛中过,却是片叶不沾身,这样的修行才是绝顶的高人。

受用

本心是澄明的,由于分别智的生起而迷失,我们通过各种方法来重新见到本心本性,这是开悟。那么,开悟之后我们又能得到怎样的受用?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触目菩提。我们所见所闻都是纯真的佛性的显现,佛性时时刻刻在呈现着它自己,山山水水都是真如,都是法性。《涅?经》说,佛性犹如虚空,虚空无所不包,连墙壁瓦石等无情物也不例外。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自然界的一切,只要我们用心去听,用心去体会,都能感到一份生命的真实。无情皆有佛性,山水皆是真如,雾锁长空,风生大野,百草树木作大师子吼,演说摩诃大般若。(《古尊宿语录》卷十九)很多参禅的人就是从一声蛙鸣、一丛翠竹、一片月光、一朵黄花中开悟的。苏轼游庐山东林寺时,作偈呈常总禅师: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佛陀化身的相好庄严有三十二相,广长舌是其中的一种。佛陀的舌头既广又长,柔软细薄,伸出来可以覆盖整个面部甚至头发,广长舌是佛陀说法真实不虚的象征。清净身即清净的法身、佛的真身。溪声、山色之类,就是无情。潺潺的溪水,彻夜不停地宣说着微妙佛法;郁郁的青山,明明白白地呈露着清净法身。一夜之间,流珠溅玉的溪水,宣说出千千万万首禅偈,它们的含义是如此的丰富,仅凭我们的三寸之舌,又怎能将它的妙义全都传达给别人?更何况,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即使想宣说其中的一部分,也没法用一般的言词来表达我们的感受啊。洪寿禅师在劳作时,无意中听到一束柴禾坠落的声音,顿时开悟,作偈说: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林间录》卷上)

一束柴呯然坠地的清音脆响,宛如自己百骸千窍的响声。这哪里是束薪坠地,分明是自己多年来生命的负荷,轰然坠地,全体放下。此时,不论是山河大地还是自己,都是法王身的活泼呈现。

宋代大诗人黄山谷,请求晦堂禅师指示他佛法的径捷入门。一日他陪同晦堂禅师散步,岩石上的桂花开得正欢,香气袭人。晦堂就对山谷说:你不是一直让我告诉你什么是佛法的大意吗?那么现在,吾无隐乎尔!山谷听了,豁地大悟。吾无隐乎尔就是我对你没有什么可隐瞒的,在这里意指禅道明明白白地呈露在你的眼前,你只要用心体会,则触目皆是菩提。如果你舍近求远,就难以闻到它的香气,感受到它的妙处了。

其二是无住生心。《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是金刚般若的精髓,对禅宗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慧能大师曾明确表示他所创立的禅法是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坛经定慧品》)。《楞严经》等大乘佛教经典也大力提倡澄明的观照。《楞严经》卷十说,悟者观诸世间山河大地,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意思是悟者观看世间山河大地,犹如明镜照映物象。物来则自然而然地感应,物去则不再有任何执著。

禅门宗师对这一精髓表现得最为杰出的是义怀禅师,他的法语盛传于禅林: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林间录》卷上)寒塘就是皎洁的池塘,比喻我们的心灵。当大雁从上面飞过,池塘就映现着大雁的影子;大雁飞走了,池水又回到了原来的清澈,不再有雁影的存留。大雁并不是有心把它的影子投到了池塘上,池塘也不是有心要留存大雁的影子。在水月相忘的直觉观照中,禅者的心,脱离了情感的粘著性,呈现出澄明晶莹的境象:宝月流辉,澄潭布影。水无蘸月之意,月无分照之心。水月两忘,方可称断。(《五灯会元》卷十四)这就是无住生心的《金刚经》的精髓。

只有对观照的对象不贪恋执着,才能无住生心,洒脱自在。但无住并不是对外物毫无感知、反应,在无住的同时,还必须生心,让明镜止水般的心灵涵容万事万物,让晶莹朗月般的心灵映照万事万物。事情来了,以完全自然的态度来顺应;事情过去了,心境便恢复到原来的空明。

无住是生心的基础,生心的同时必须无住。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心若停止流动即成腐水,心必须流动,感受外境。但在流动时要保持它的幽玄微妙,在无心中映现万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注入任何东西,这便是幽。这样才既能心随境生,又超于其境,随流之时仍保持本心的虚明澄澈,超越忧喜,安详宁谧。这样,就会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事来心始现,事去心随空。终日说事,不曾挂着唇齿,未曾道着一字;终日着衣吃饭,未尝触一粒米,挂一缕线。(《景德传灯录》卷十九)生活在现象界,而不为现象界的种种事相所拘限。存在而超越,充实而空灵。

僧问首山省念禅师什么是佛,首山禅师说新妇骑驴阿家牵。新妇骑驴,婆婆却牵着绳子,这在千余年前极为罕见。在一般人眼里它是颠倒的现象,而在首山的回答中,骑驴的新妇与牵绳的婆婆,都处在无心状态,没有牵与被牵、骑驴与步行、尊贵与卑贱的观念,在这无心的状态中,存在着活生生的佛意。

其三是圆融无碍。《华严经》说,帝释天有一张因陀罗之网,由无数的宝珠联缀而成,每一颗宝珠都映现出其它无数宝珠的光影,并且映现出其他宝珠内所含摄的无数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

圆融是华严的至境,也是禅的至境。禅宗的圆融境,主要表现为理事圆融、事事圆融两大类。理事圆融即理事无碍。永嘉玄觉大师《证道歌》: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月喻佛身,水喻众生之心,一佛能顺应众生之心而变现出种种形相,像月亮映现着水,水映现着月;事事无碍是说万事万物是同一个理体的随缘显现,因此万事万物在本体上相同,相入相即,圆融无碍,重重无尽。这是最富于禅门特色的部分。

事事圆融的范型之一是空间的圆融。如: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长流上涧泉。篱内竹抽篱外笋,涧东花发涧西红。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事事圆融的范型之二是时空圆融。圆融的观念揭示了时间的长短互摄、空间的广狭互容,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便是时间与空间的互融互摄。时间上没有过现,空间上没有彼此,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新华严经论》卷一),铸成了华严与禅的时空一如境。

禅者对时空的认识是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时间因事物的存在、变迁而引起,离开事物的存在来想像时间是不符合真相的。唯有时空一体时,一切事物的真相才能显现出来。道元禅师说:诸时即具如是青黄赤白。(《正法眼藏空华》)意思是并非先有了时间,然后在这时间内出现了什么。比如我们说秋天,并不是说秋天来了,然后才有桐叶翻飞、槿花带露这些现象的出现,而是桐叶翻飞、槿花带露的本身,实质上就是秋天。离开叶落、蛩吟、草衰、风凉这些事实,就不存在秋天。离开这个大千世界的纷纭万象,就不存在时间。这样的体验导向了时间的空间化、现境化。禅宗通过对时间现境化的充分体证,将小我融入大我,融入宇宙生命,个人生命在其深处和宇宙生命融为一体,于是,一朝风月涵摄了万古长空,电光石火包容着亘古永恒。从哲学的层面来说,圆融的观念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宇宙生命体都与他者息息相通,整个宇宙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依存的大生命,因此每一个人都要关爱他者,成就他人、服务他人。

其四是饥餐困眠。饥餐困眠,是禅宗随缘任运、率性适意精神面貌的体现。禅宗对随缘任运的境界尤为推崇。九顶惠泉禅师甚至以饥来吃饭句、寒即向火句、困来打眠句作为九顶三句,与云门三句相提并论;白云守端禅师则把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作为他的四弘誓愿。临济禅师指出: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眠,又说: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临济录》)贵人是精神上富足的人,也就是佛,临济禅师不喜欢拘束于佛的概念,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将佛称为人。佛一旦离开人、离开饥食困眠即不存在。因此,离开饥餐困眠而追求禅道,不异南辕北辙。

禅宗为了扫除人们向外寻求的意念,主张修行和生活一体化。有一位学习佛法的年轻法师问慧海大师:师父,什么才是修行?慧海大师告诉他:饥餐困眠。学人不理解,说:我也是困了就睡饿了就吃,为什么我这样做不是修行,师父您那样做就是修行呢?慧海禅师告诉他:通常世人在吃饭的时候,不肯吃饭,总是想着这个想着那个,千般计较;在睡觉的时候不肯睡觉,梦里面也在想那些乌七八糟的事情。所以他们吃饭时不是吃饭,睡觉时不是睡觉,所以他们的吃饭和睡觉都不是修行。(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崇信禅师对道悟禅师埋怨说,自己跟随道悟禅师多时,却从来没有听到过师父指示禅学心要。道悟禅师说我怎么没指示啊?你递茶来,我接;你端饭来,我吃;你行礼时,我点头,何处不在指示心要?崇信听了,顿时开悟。(《景德传灯录》卷十四)

禅宗的修行,离不开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诸如穿衣吃饭睡觉之中,都有活生生的禅意。宝志禅师《大乘赞》说:大道只在目前,要且目前难睹。欲识大道真体,不离声色语言。大道既然在声色语言之中,求道之人就不必回避声色语言,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它的存在,由此生发了禅宗日用是道的感悟。

马祖禅师提出平常心是道,在禅林引起了很大反响。平常心即本来的心、自然的心,也就是不受任何私欲障蔽的心。后来赵州禅师接引学人,也阐发这一宗旨。学人问赵州禅师如何修行,赵州禅师说:洗钵去。(《赵州录》)禅的体验离不开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如吃饭、洗钵中都感悟到真实才是修行。运水时运水,搬柴时搬柴,就是莫大的神通妙用。禅道正是通过这种平易亲切的形式体现出来。

禅宗的本心、迷失、开悟、受用四个部分,如果用偈语来表示,就是:

本来真面目,分别时迷失。

证入不二门,明心见性日。

故园多佳景,漂泊走他乡。

行囊放下着,归家日月长。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教授)

End

吴言生:论李商隐诗歌的佛学意趣

一、对无常幻灭感的深切体验原始佛教为了论证人生无常,提出了三个命题: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是为三法印。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各种物质现象、心理活动,都是迁流转变、不遑安住的有为

吴言生:禅诗理事圆融论

理事圆融即理事无碍,指理事无碍观、理事无碍法界所彰显的理事圆融互摄而又各住自位,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微妙境界。佛教哲学的理事无碍观以《华严经》为代表,有五重关系:一、相遍。宇宙本体的理,遍布一切事相,

吴言生:黄龙宗禅诗研究

黄龙宗是由黄龙慧南禅师(1002~1069)创立的、禅宗五家七宗中的一个重要宗派。通过对黄龙宗禅诗的文本研究,我们发现,黄龙宗禅诗呈现出独特的诗禅感悟。其美感特质,主要表现为随缘任运、日用是道、触目菩

吴言生:经典禅诗 前言

经典禅诗前言吴言生禅宗诗歌有数万首之多,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本书的经典禅诗,是在这些禅宗诗歌中精选而成。禅宗诗歌,从创作主体上来看,历来包括禅僧创作的悟禅之作,和文人创作的带有禅味的诗歌两大类。本书

吴言生:禅的修行与受用

僧问百丈大师:如何是奇特事?什么是禅修中的独特体验与受用?百丈大师回答:独坐大雄峰。(《古尊宿语录》卷一)独坐大雄峰这句禅语,蕴含着无穷的意味。其一,大雄峰喻圣境或本体界,以独坐大雄峰喻居于圣位;其二

吴言生:佛教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构造内心世界的宁静和谐社会,从心开始。佛教有一句名言说,只有打坐才能改变世界。在佛教看来,幸福的生活首先来自于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内心的失衡就是迷失。佛教超凡入圣、去染成净的修行过

吴言生:沩仰宗禅诗研究

一、无心是道的诗禅感悟据禅籍记载,香严博通经论,思维敏捷,和师兄沩山一起师事百丈,百丈圆寂后,他随灵佑参禅。灵佑对他说,我知道你是问一答十问十答百的伶俐人,我不问你平日的学解,也不问你在经卷上记得的禅

吴言生:曹洞宗禅诗研究

一、曹洞宗正偏思想的渊源曹洞宗最为显明的思想是理事、偏正的兼带回互。它的思想渊源,可上溯到石头希迁。希迁禅风圆转无碍,时人称为石头路滑。其五言偈颂《参同契》,展开各种思想的会通。参意为参差不齐,指世间

吴言生:禅宗的思想体系

这几天和大家在这古老的柏林禅寺一起度过,我很有些感慨。首先是老法师以身作则,僧宝庄严,使我们感受到了禅的真味。其次,同学们经过这几天生活禅夏令营的锤炼,很多人都差不多快脱胎换骨了,心灵、境界上均有所提

吴言生:禅宗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

禅宗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吴言生教授(2001年7月25日)这几天和各位法师、各位营员在柏林寺一起度过,我很有些感慨。首先是老法师以身作则,整个柏林寺法师们一个个如律如仪,僧宝庄严,使我们感受到了禅的真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七章 杨岐宗禅诗 二、立处皆真

杨岐宗禅诗二、立处皆真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55172页二、立处皆真立处即真是杨岐宗禅悟的另一主要内涵。它的思想源头可追溯到东晋佛教哲学理论家僧肇。僧肇的《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八章 三、随缘任运、日用是道

黄龙宗禅诗三、随缘任运、日用是道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85187页三、随缘任运、日用是道随缘任运,日用是道,即是在行住坐卧一切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参禅妙悟,彻见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六章 法眼宗禅诗 二、一切现成

法眼宗禅诗二、一切现成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33135页二、一切现成文益悟道机缘中,知性的努力臻于极限,山穷水尽之际,蓦地透露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绝好消息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十章 名僧禅诗欣赏 三、拾得禅诗

拾得也是唐代著名诗僧。年幼时被弃于路旁,为国清寺僧丰干拾归,养于寺中,故名拾得。拾得与寒山友善,常有往来。他的诗歌现存五十余首,风格与寒山诗相近,多隐逸与劝世之作。1.左手握骊珠左手握骊珠,右手执慧剑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八章 二、黄龙三关

黄龙宗禅诗二、黄龙三关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80185页二、黄龙三关黄龙三关是与惟信见山三阶段同样闻名禅林的公案。黄龙室中常问僧: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十章 名僧禅诗欣赏 一、王梵志禅诗

名僧禅诗赏析在本书的以上部分,我们探讨了慧能大师的悟道偈、五家七宗禅诗、禅诗对禅悟境界的表现。这里,再就一历史上脍炙人口的禅诗名篇进行赏析。而这些著名禅诗的作者,本身也是禅宗史上极其著名的人物。一、王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八章 一、见山三阶段

黄龙宗禅诗一、见山三阶段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75180页黄龙派是临济宗的一个支派,以黄龙慧南(1002~1069)为宗祖。石霜接化手段凌厉辛辣,慧南得其神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三章 沩仰宗禅诗

沩仰宗禅诗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6773页沩仰宗是五家七宗中最早形成的宗派,它的开创者是灵佑(771~853)及其弟子慧寂(814~890)。灵佑在沩山,慧寂

吴言生:经典颂古 前言

经典颂古前言吴言生禅宗思想体系,由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四大基石构成。本心论揭示自性的澄明质性,迷失论揭示自性的迷失缘由,开悟论阐明开悟成佛的方法,境界论体证顿悟成佛的境界。禅宗为了表示这个体

吴言生:《华严经》与生活禅

拨尘见佛是本体论意义上对佛性的追寻,它决定了存在论意义上的生命体证--在世出世。华严圆融,消除了一切对立,打通了众生与佛陀、俗界与佛界的隧道,呈显出存在而超越的生命情调。《华严经》常以净莲不染形容澄明

吴言生:《法华经》与禅宗思想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妙法意为佛陀所说的教法微妙无上, 莲华比喻经典的纯洁无瑕。该经产生于公元前后的古印度,后秦鸠摩罗什于公元406年将它译成汉语,共7卷27品,后人增添为7卷28品。另有晋

吴言生:《法华经》与生活禅

《法华经》还深刻影响了禅的日用境。《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等,皆顺正法。云门曾以此勘验自恃甚高、自以为对《法华经》有很深悟解的陈操尚书,问他: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

吴言生:《起信论》“一心二门”的思维模式

《起信论》显示大乘正义,提出一心二门理论: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大乘起信论》,《大正藏》卷三二,

吴言生:《金刚经》与禅宗思想

与《心经》一样,《金刚经》也是600卷《般若经》的精华。《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称《金刚般若经》、《金刚经》。全1卷,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8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般若学

吴言生:《心经》与禅宗思想

在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为数近万的经典中,有一卷字数最少、内涵丰厚、流传广远的经典,这就是《心经》。《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唐玄奘译,大正藏第8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玄奘大师译经以《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四)

禅宗的生佛圆融境华严宗的性起缘起、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理论,与生佛一如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谓无性。 卷52 按照这种理论,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五)

禅宗的理事圆融境理事无碍是华严要旨。禅宗对理事关系的体证,深受《华严经》、华严宗的影响。华严四法界中的理事无碍法界,源于杜顺大师的理事无碍观。1.对理事无碍的体证杜顺设法界三观,分别为真空观、理事无碍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三)

禅宗的时空圆融境《华严经》的禅悟特质是大乘空观、不二法门、离言绝相,在此基础上,华严宗建构起性起缘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之说。大乘空观将事物看作没有自性的诸法,由于没有自性,故相即相入,性空缘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二)

二、华严宗的禅悟思维以《华严经》为宗经,对《华严经》进行研究、持受、弘扬,中国佛学史上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新的佛学宗派,这就是华严宗。华严宗在汲取《华严经》禅悟内涵的基础上,对圆融境界予以特别强调,并集中

吴言生:《圆觉经》与生活禅

《圆觉经威德自在章》: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鍠,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悟到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一)

在所有佛教经典中,《华严经》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唐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10册,本书所论主要依据此本。另有东晋佛驮跋陀罗译60卷本,大正藏第9册。 体系雄阔,义海赡博,气势恢弘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六)

禅宗的事事圆融境事事圆融是华严的至境。禅宗受《华严经》、华严宗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的影响,形成了事事圆融境。1.周遍含容观禅境克文《法界三观六颂》前二首分咏色空无碍、理事无碍观,上文已具引。对《法界观门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七)

禅宗的现量直观境现量境是原真的、即时呈显的未经逻辑理性干预的境界,它不依文字,不著世间,不取诸法,不起分别,不染著世事,不分别境界,于诸法智,但应安住,不应称量 卷43 。形成文字者是比量,现量不可言

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 序言

禅宗诗歌境界 序言方立天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宗派。禅宗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它的宗旨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禅宗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在思想史、文化史上起过很

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 第一章 禅宗诗歌的终极关怀

禅宗诗歌境界 第一章 禅宗诗歌的终极关怀禅宗诗歌是禅宗思想的载体。与禅宗的终极关怀一样,禅宗诗歌的终极关怀也是明心见性。所有的禅诗,其主旨都是明心见性,用诗学的譬喻来说,就是要见到我们每个人的本来面目

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 第十章 禅宗诗歌的审美境界

禅宗诗歌境界 第十章 禅宗诗歌的审美境界禅宗诗歌表达了独特的禅悟体验,其审美境界范型是一切现成现量境、能所俱泯直觉境、涵容互摄圆融境、随缘任运日用境。现量境触目菩提,不容拟议;直觉境水月相忘,空明澄澈

吴言生:《楞伽经》与禅宗思想

早期禅宗传授,非常重视《楞伽经》。《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4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16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本章随文注括号内只标卷数不另注出处者,均出此本。 禅宗东土初

吴言生:《起信论》与禅宗思想

《起信论》全称《大乘起信论》,全1卷,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南朝梁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32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其主旨是阐明如来藏缘起,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归结大乘佛教中心思想,是一部体系严

吴言生:禅语精选一百则

禅语精选一百则吴言生 编选无梦默松风如是放下著吃茶去看脚下本来面目无位真人柳绿花红体露金风正法眼藏函盖乾坤悲智双运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独坐大雄峰平常心是道白马入芦花万里一条铁直心是道场无事是贵人大道透长安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二章 临济宗禅诗 一、四喝

临济宗禅诗一、四喝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3132页禅宗一花五叶,叶叶不同,五家七宗,各有各的宗风,即纲宗。为了表达纲宗,禅宗各家都创作了数量可观的纲宗诗。临济

吴言生:《坛经》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坛经》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吴言生(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自从党和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来,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佛教界对它的最富有影响力的回应是2006年4月在中国杭州舟山召开的首届世界

吴言生说禅: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

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等等,已经成为 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