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吴言生:禅宗的思想体系
2025-02-25 13:05

这几天和大家在这古老的柏林禅寺一起度过,我很有些感慨。首先是老法师以身作则,僧宝庄严,使我们感受到了禅的真味。其次,同学们经过这几天生活禅夏令营的锤炼,很多人都差不多快脱胎换骨了,心灵、境界上均有所提高。

我们这次很难得聚在一起,来参加夏令营,来吃赵州茶,来体验禅茶一味。我想,大家自从来到赵州、跨入柏林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吃赵州茶了。今天我把对禅宗、对赵州禅初步的看法贡献给大家,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

我讲的题目是禅宗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我简单地以本心、迷失、开悟、境界八个字来进行论述。

本心论

禅宗的思想或佛教的千经万论,都是在说明我们原本具有善良、纯洁的心,禅宗的本心论就是解释本心的澄明、觉悟、圆满与超越的内涵。在大乘佛教经典里,对本心的阐述有《楞伽经》、《大乘起信论》、《金刚经》、《心经》、《楞严经》、《维摩诘所说经》、《华严经》、《圆觉经》、《涅槃经》等。大乘经典直接影响了禅宗的思想,禅宗思想的核心就是从佛教经典里来的。

在《楞伽经》、《大乘起信论》中,有关本心的基本观点是如来藏思想。所谓藏,是指我们修行路途中的佛性、佛性种子,深深埋在生命的基因里面,我们还没有来到这世上,我们就具有了佛性。《起信论》把心分成一心二门,从本体上看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圆觉经》强调的是恢复每个人原本的圆满觉悟之心,即人人本有的清净本性。

《法华经》里有一则衣藏宝珠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穷人到他富有的亲戚家作客,亲戚请他吃饭,吃到一半,衙门来人叫亲戚去值班,这时穷人已喝醉了,亲戚临走前把一颗很珍贵的宝珠缝在他的衣服里。但他本人根本不知道,仍然像过去那样过着流浪的生活。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和那个富有的亲戚碰面了,亲戚对他说,我在你衣服里缝的那颗宝珠你怎么还不拿出来用,还像过去那样贫困潦倒?于是穷人才知道有这么回事,打开衣服一看,果然有一颗无价的珍宝。《法华经》的这个故事,是用穷人来比喻我们凡夫,而富有的亲戚则是大智大觉的佛陀世尊,宝珠就是指我们每个人都有如来藏,都有澄明的自性,只不过我们不知道,所以依旧在外面流浪,捧着金碗讨饭吃。

《涅槃经》里用毗尼宝藏和力士额珠作比喻。毗尼宝藏大家比较熟悉,力士额珠讲的是,大力士眉间镶嵌了一颗宝珠,有一次与人相扑时,两个人的头互相抵触,把宝珠顶进了皮肤里,力士的额头上就长了个脓疮,疼痛难忍,便去看医生。医生告诉他,宝珠还在额头上的皮肤里,只不过是由于嗔恨心把宝珠顶进去了,实际上宝珠还没有丢失。这个比喻说明每个人在自性上都是非常干净、珍贵的,但由于我们的贪、嗔、痴三毒使我们原本纯净的佛性隐没,不能够显现出来。

禅宗对佛教的精华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汲取,并且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像大家熟悉的参话头等。在《六祖坛经》里,六祖大师对惠明开示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也就是如来藏,也就是真如佛性,也就是干净的、没有物欲障蔽的本心。关于本来面目,禅宗祖师们有很多类似的描述,比如说参禅要照顾本地风光、本分田地。本分田地是指我们每个人都有祖父传下来的那块田地,儿孙不争气卖了出去,参禅悟道就是要把这块田地再赎回来,使它重新回到自己的心中,重新展现纯真的自性。对如来藏思想的描述方法有很多,如临济禅师经常说的无位真人。无位真人即是真如佛性。禅宗祖师在开示学人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父母未生时,你能给我说一句话吗?这与如来藏思想更接近些。还有混沌未分时,指宇宙是茫茫一团之时,那时相对的意识还没有生起;黑豆没有生芽的时候,黑豆指语言文字,没有生芽是指分别意识还没有生起的时候;洪钟未击时,古老的钟声还没有敲响之时,人类的精神小舟静静停泊在港湾,没有飘泊、没有流浪,此时的心就是我们的心,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禅宗祖师们经常用灵动的机锋,来说明本来面目的超越性、澄明性、圆满性与觉悟性。有一个寸丝不挂的公案说,玄机尼师自以为道行很高,就去雪峰禅师那里斗法。雪峰禅师问她从哪里来,她回答说从大日山来,意思是大日山的太阳要把雪峰山上的雪给化掉。雪峰禅师又问她叫什么,她回答叫玄机,意指玄妙的机锋。雪峰禅师再问她说,既然叫玄机,那么你一天能织多少匹布?她回答说寸丝不挂,意思是自己虽然是玄妙的织布机,但一丝一粒的布头都不会挂上,表示自己的境界很洒脱、很觉悟,对世间的一切已经没有挂碍了。雪峰禅师笑了笑,尼师于是很得意地转身就走,自以为占了上风。这时只听背后的雪峰禅师喊了句:你的袈裟拖地,沾上了泥了!玄机急忙回头一看,雪峰禅师哈哈一笑,说了句:好一个一丝不挂!所以,真正圆满觉悟的本性是不能用言语来表述的,只要一说出寸丝不挂,就给寸丝不挂的观念挂住了。

赵州禅师在这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很著名的禅话。当时有位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参禅时两手空空怎么办?赵州禅师说,既然你两手空空,就把它放下。严阳尊者很纳闷:自己两手空空,没挑什么东西,还怎么去放下?他不知道,祖师叫他放下,是指把两手空空的意识也放下。放下着,古时写为放下著。在日本,有一则很有禅机的公案。有位尼师在参一丝不挂公案时,真的是赤条条一丝不挂来到师父面前,师父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您老不是教导我要放下著吗?她把放下著故意破开,读为放、下著,下著即是指衣服,放下著就是把衣服给脱了。师父便指了指她,说:你还有这个在!这些公案都说明,澄明的本心确实是一丝不挂的,超越而脱落了超越的念头。禅宗祖师对一些自以为悟的小把戏当时就能给予粉碎。

这些是大乘佛典及禅宗祖师对本心的开示。关于本心的表述,在佛教经典和禅宗语录里还有很多,比如大家经常听到的菩提、如来、法界、涅槃、如如、法身、真如、佛性等等,都是对本心的表述,本心在禅宗那里还有无底钵、无弦琴等等表述。

迷失论

禅宗体系第二个层面是迷失。禅宗迷失论是指本心扰动、不觉、缺撼、执著的状况,是和本心论相对的。佛教经典和禅宗语录,对本心的迷失有很多细密、复杂的论述,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的是最基本、最直接的东西。

《红楼梦》里有两句诗叫: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就臭皮囊。这两句诗非常深刻地解释了人生执著的原因,也可以看作是文字般若,不要认为仅仅是文学词汇,写得很华美精彩,就把它摒出佛法之大门,它谈得确实很到位。我们可以想一想,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佛菩萨圆满、觉悟、清净的本心,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痛苦、执著、迷惘与焦虑?这就是由于我们起了分别心,由于我们有无明存在。《楞伽经》上讲,如来藏本来是很干净的,但受到境风的吹动,顿时掀起了波涛,有时甚至成为万丈波澜。对于执著,《楞伽经》里用春蚕作茧来比喻,我们每个人像蚕一样不停地吐出丝来,丝就是我们的欲望、幻想,这茧丝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结果我们像春蚕一样被自己的欲望所围困,牢牢地被束缚在其中,永远不得出来,所以,人生确实是非常的可怜。

《法华经》有一个穷子舍父逃走的故事。有一户人家,儿子外出走丢失了,父母特别思念儿子,一边寻找一边把家迁居到另一个地方。后来父母经商有道,家里变得非常富有,而穷子仍然靠讨饭为生。有一天,穷子讨饭来到了父母家门口,父母认出了自己的儿子,请儿子进去,儿子不敢相信自己家里有那么多的财富,就不敢进门,而是急忙逃走了。在这个比喻中,富有的父母就是佛,佛法有无穷无尽的宝藏,而穷子就是指我们不敢承当本有佛性而在外四处流浪的每个人。

《圆觉经》里讲,虚空本来无花,但由于眼睛有病,得了白内障或饿得发昏,就见到了虚空中有很多花朵,也就是眼冒金星。金星是虚幻的,但有的人偏偏执着那是真的。还有我们晚上看月亮,我们感觉不到是云彩在飘动,反而觉得是月亮在移动;在船上不是感觉船在飞速行驶,而是觉得两边的河岸在不停往后退。这就是说由于我们受到种种物理的、内心的局限,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会产生一种幻觉、一种错误,由此生起了无明,生起了困惑。禅宗常说,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感官之门,所得到的印象是很不准确的。在佛经里有这样一段话,对同样一条河,菩萨看到的是琉璃玛瑙,凡夫看到的是一条河,恶鬼看到的是一滩脓血,而鱼虾的眼里又是宫殿一类的东西。所以说,我们所见的一切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只有参禅悟道开了慧眼时,所见到的才是宇宙人生原本的真实。

我们每个人都有无上的珍宝,但却到处寻求,希望我们困惑的生命得到安宁。所以大珠慧海禅师告诉前来求法的人说:我这里什么都没有,你们来干吗?都给我回去,你们每个人本身就具有珍贵的宝物。在禅门里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笑贫儿。这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我们的迷失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开悟论

既然是迷失了,我们每个人就要求取解脱,解脱就是开悟,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使我们沉迷的生命得到觉醒,使我们飘泊的心灵得到安宁。

关于开悟,在禅宗那里也历来有两种方法,一是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为宗旨的渐修法门。关于这类开悟的法门,在禅宗语录和大乘经典里,经常用磨镜作比喻,也用调狂象作比喻。人心就像一头狂野不驯的大象,通过禅定、止观、禅修等等手法,就会把这头狂象给驯服了。禅佛教还常用心猿意马来作比喻,是说人心就像猿猴一样,尤其喜欢爬树,看到什么东西都会贪恋,而有贪恋就有执著。关于禅宗调养心性的过程,大家更为熟悉的是用牧牛作比喻。牛的习性是很难驯服的,有时还要偷吃庄稼,你要紧紧地抓住牛绳才能制约它,当你把它调养到一定的时候,你就是用鞭子赶它去吃庄稼,它都不会去吃,这时的牛就成为一头露地白牛。牛就是我们执著的、分别的、狂野的、不净的心。开始时,我们的心都是很干净的,后来被外境认同,生起种种分别、产生种种迷茫,修行悟道就是要把丢失的心再找回来。这个工作开始是非常艰难的。有则寓言说,一只猫变成了公主,当她看见老鼠从面前经过,公主立即变回了猫,要去捉老鼠吃。这说明人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无明、妄想确实很难粉碎。但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与锻炼,最后还是能够调柔心性,使你的心成为一颗慈悲的、柔软的、法喜的、安祥的心,就像露地白牛一样。这是渐修,讲的是对心性的艰苦锻炼与调顺。

二是顿悟禅,它是禅宗的主流。赵州禅师叫我们吃茶去,那是何等的痛快和直截。顿悟禅的基础是要证得诸法空性,就是人空法空。人空指组成我们人身的四大五蕴,达到《心经》上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就会觉得自身不过是一具臭皮囊、一堆碳水化合物,这正是佛教的智慧。《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也是我们证得顿悟的基础。顿悟禅另外一个重要基础是中观思想,即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在《维摩经》里讲得最多,它是中道哲学发展到相当高度的一个产物。不二法门非常干脆利落,不是慢慢地磨镜,干什么事都是一刀两断,运用的手法是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在般若利剑下,一切善恶、是非、美丑、大小、得失,统统被粉碎无疑,没有任何相对意识存在的余地。

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不二法门里的几个具体内容。一是彼此不二。缘起是佛教最重要的思想,是其他宗教、哲学所不具备的智慧。缘起就是各种因缘、各种条件的组合。现代物理学已经揭示了缘起之真谛,过去把物质分到原子、中子,现在已分得越来越小,到了夸克甚至比夸克小多少倍的东西,到最后观察的仪器与观察的对象之间,已经有不能隔断的联系,也就是被观察的夸克、中子、原子等,总是受着观察仪器的影响。科学为佛法的缘起论提供了非常好的佐证,从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色和空是不能分开的,主体和客体也是不能分开的,也就是彼此不二。

二是垢净不二。禅宗里常有什么是佛?干屎厥!什么是佛?麻三斤这样的对话,把很清净、神圣的佛与很脏、很乱的东西捏在一块,就是要截断人的思维之流,打破人们执著的思维,就是要通过剧烈陡峭的机锋来粉碎疑情,使人桶底脱落,明心见性。有句禅语说八风吹不动天边月,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确实是很能扰动人的心性,但它再强劲也吹动不了天上的明月。明月指我们干净、明亮的佛性,污垢与干净只不过是我们人为的分别而已。

三是烦恼与菩提不二。六祖开示说,无常者即佛性也。佛性也存在于人生的痛苦与欲望之间,能够体证到痛苦与欲望的空性,烦恼当体就可以转化为佛性。禅宗里有首诗说:三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参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所谓心头就是相对认识的两头,即冷热、苦乐、黑白、高低、美丑等等。把心头灭掉,把相对的认识给粉碎了,即使在熊熊烈火当中也能得到大自在。这首诗只有真参实修的人才写得出来,而不是文字禅、口头禅。洞山祖师在开示学人时也有很精彩的回答。学人问祖师:天气这么热,如何去躲避?祖师回答说:热就好好热死,到火炉里去躲着;冷就好好冷死,到冰窟里去躲着吧。这样的开示实在是非常的慈悲。因为我们的心头有分别、执著,就有了痛苦,而一味的逃避痛苦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必须深入痛苦,体证到痛苦的空性,才能在痛苦之中证得觉悟,获得生命的圆满与安祥。就像我们夏天拿着扇子拚命地扇还是觉和热,而在太阳底下打球的人,尽管汗流浃背,却感觉不到热,并不以热为苦;冬天我们刚握住一把雪时,会感到冰凉剌骨,而过了一会,把雪扔掉后,手心会有热乎乎的感觉。同样的道理,逃避烦恼是没有用的,必须直面它,否则,就不叫生活禅。

四是色空不二。《心经》里最精彩的话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经、禅语都开示我们色空不二,只有色空不二,我们的生命才能自在、安祥。如果我们偏于色,偏于物质的东西,我们就容易沦为物质的奴隶,陷入拜金主义的狂潮,一个人一辈子为物质而活那是很可怜的;但如果我们偏于虚、偏于空,什么东西都空,好就是了,了就是好,那么我们的生命就没有追求、没有动力,没有向上的力量,这样的生命也是一种迷失。所以,并不是某人说我看破了红尘、我放下了,就是觉悟,这样的人也是迷,是更大的痴迷。所以,佛法是双刃剑,放下的时候应挑得起,挑起来的时候又能放得下,这样就能得大自在、得大受用。

人生是很短暂的,一眨眼就过去了。宇宙在科学家眼里是一百亿年,我们每个人能活几十年或一百来年,这在整个宇宙生命里连个呼吸都不够;太阳系在宇宙间有几千亿个,地球在宇宙的大海里就像一滴水,一个人在宇宙里更是连一滴水都不如,我们的人生是多么短暂、渺小。所以,我们要分外珍惜做人的缘份。人身难得今已得,我们没有权力去浪费生命,消磨时光。如果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还要偏偏去追求污垢的东西,实在是太可惜了。

《五灯会元》第五卷有一个故事讲,一位老婆婆供养一位出家人修行二十多年。老婆婆就经常让一个女孩子给出家人送饭。为了看看那位出家人的道行到底怎样,有一天就她让送饭的女孩子在送饭时把出家人抱住,问问他感觉如何。女孩子就照着办了,出家人回答说,此时他的心就像枯死的木头倚靠地冰冷的岩石上一样,一点感觉没有。老婆婆一听,就把茅屋给烧了,把那位出家人给赶走了,说没想到我二十年供养的竟然是一个俗汉!这说明这位出家人的道心还不够,他仅仅体证到空的一面,还没有体会到真空里的妙有。有一则日本禅宗的公案可以与这则公案互补。一位小沙弥和他的师父坦山禅师外出行脚,走到一条河边,见一位姑娘过不了河,师父就把那姑娘抱到对岸,放下之后,两人继续赶路。一路上小沙弥噘着个嘴,很不高兴,也不和师父说话,晚上睡觉时翻来复去睡不着,他认为师父的作法是犯戒了,爬起来问师父为什么白天要抱那姑娘过河,师父回答说:我早已把她给放下了,而你现在还抱着啊!所以说修行不仅仅去体证空,还要在空中感觉到妙有。

境界论

开悟是明心见性的方法,境界就是当你把生命的迷失、执著破除了以后的精神体验、感受。在我看来,禅悟的境界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触目菩提的现量境。我们见到的每一件东西都是真如佛性,一旦开悟之后,青青翠翠,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苏轼的一首诗这样写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雪堂行和尚看到这首诗偈时,说便是、岂非、夜来、他八字多余,最好删掉。白隐和尚的老师正受老人说:广长舌、清净身也不要,只要溪声、山色就可以了。不顾庵禾山和尚更进一步的说:溪声、山色也都不要,若是老僧我的话,只要嗯哼的一声就可以了。与苏轼齐名的一位大诗人黄庭坚跟晦堂禅师参禅,但晦堂禅师什么也不和他说。有一天,他和禅师一块散步,一阵木樨花香飘来,晦堂禅师慈祥地问他闻到花香了吗?他回答说闻到了。于是禅师便讲:你不是经常向我讨教什么是佛法吗?我对你一点都没有隐瞒,因为它本来就很简单,只是你不肯留意罢了。黄庭坚当时一听,便泪流满面,跪地而拜。禅师笑着说:我只不过是让你到家罢了,恭喜居士终于到家了!这就是佛法禅宗所体证的触目菩提的现量境界,是容不得比量,容不得分别的,就像看山一样,受到小我蒙蔽时所看到的山,已不是原本的山水,只有当我们以一颗澄明无染的心走到山里去,人到山里去,山到人里来,才是见山只是山。当你听到荷叶上的雨滴声,仅仅感觉到那是雨在不停的滴落,感觉到不知是雨滴落下来,还是你自己滴落下来,而不要去感觉雨是从何处、又是如何的滴落下来,那才是你和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境界。

第二,水月相忘的直觉境。古代剑客练剑可以达到超越剑术的层面,通过练剑到达见道,那就是物我为一、人剑合一的最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剑客,碰到一位习性还没有净化的对手时,他可以将对手的每一个念头,一招一式,包括剑会从哪个地方刺来,会在什么时间刺来,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美国、日本、古代中国的那些剑仙练剑,练到没有长进的时候,就会去学禅,禅能使人彻底放松自己,发挥生命的潜能。西方有位学者去日本学习箭术,后来写了本书叫《箭艺中的禅》,书中写到最后射箭时,不是我在射,而是箭自己在射出去,人与箭的融合达到了相当深的境界,就像果子成熟了从枝头掉下来那样,非常自然,毫不勉强造作。这就是一种直觉的境界。要做好一名剑客,先要苦练剑术,要把一招一式记得很熟,但是练完之后就必须忘掉,如果忘不掉,一旦到了竞技场上,肯定会吃大亏。忘掉它,就是把分别意识、把剑与我相分别的意识也给忘掉,这样才能洒脱、自如。还有当禅僧行脚时,不但要把行囊放下,还要把脚放下,那是才是真正的行脚。《金刚经》对这种境界表述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宗把修道悟禅的心比喻为:雁过长空,影沉寒水,水无照月之心,月无映水之意,水月两忘,方可称断。水月相忘,就是修行到了高深的境界时,就像水和月亮互相映照,互相反映对方,同时,又很洒脱,很自在,毫不粘著。

第三,珠光交映的圆融境。《华严经》里有因陀罗网的比喻,《维摩经》里说,芥子纳须弥。一座那么大的喜玛拉雅山,一个小小的芥子就把它装下了。芥子纳须弥这样的体验佛经里比比皆是。如毛端容国土,是说一根毛的顶尖上有无数佛菩萨的国土。苏轼也有两句诗说: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这样的表述就是大小圆融。还有时空圆融,《华严经》讲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现代相对论认为时空是不能绝对分开的,单纯的春夏秋冬是毫无意义的,百花齐放就是春天,万木凋零就是秋天。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爱因斯坦回答:你抱着一个火炉,五分钟感觉好像是一个小时;你和一位你喜欢的姑娘在火炉边呆上一个小时,一小时感觉只有五分钟。这说明时间、空间是相对的,没有一种绝对的标准。梁朝的傅大士有首偈子: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那就是一种直觉的圆融境界,时间、空间、过去、未来、动、静统统圆融了。

第四,饥餐困眠的日用境。大珠慧海禅师开示学人讲:同样是吃饭,你们没有禅,而我则有禅;因为我吃饭时就只是吃饭,你们吃饭时却想这想那。禅就是饥来即餐困来眠。马祖大师讲平常心是道,其精髓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庞蕴居士讲神通与妙用,运水及搬柴,这是真正了悟的神通妙用,而不是在讲法时离地三尺,悬在虚空,或探囊取物之类才是神通。因为这种神通用正眼看来都是不如法的,真正的修行与受用就是运水搬柴。赵州禅师对来求法的人讲:吃饭了没有?吃过了就洗钵去。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悟境。还有一个公案说,一位徒弟对师父说,自己来庙里已经三年了,怎么没见师父告诉他半句佛法,为些感到很痛苦。师父便对他说:你端饭来时,我吃了;你端茶来时,我接了;你行礼时,我点头了。这还不是在指示心要吗?这里面的禅机是非常高深的。我们来到赵州禅院,更熟悉的是赵州禅师的公案吃茶去,来过的、没来过的都吃茶去,在吃茶之中,万别千差,全都消融。只有用一颗平常心才能吃茶,这就是饥餐困眠的日用境。

禅宗的修行是非常讲究一期一会的。每次大家相互见面或见到师父都是各不相同的,是一生中唯一的、仅有的一次,大家用心体会,就可以感受得到。禅宗讲一期一会是把生命的庄严表达得淋漓尽致,也正是茶道的精神。

赵州茶、平常心。如果咕咚、咕咚地把茶喝下去,就不叫禅,可能连喝茶也称不上,只能叫牛饮。茶与禅的意韵是非常美的。在日本的禅院里,有客人要来,师父会叫徒弟把庭院好好打扫一下,徒弟会把庭院打扫得连片树叶都没有,师父检查时还要摇动树看会不会再有树叶掉下来。对此,我们不能从自然与不自然的角度看,只能从茶道对客人的恭敬角度来理解。日本平常的茶房比一般居室的造价要高出多少倍,是非常有品味的人才享用得得起的,茶房庭院的建筑也跟禅的意境一样,空灵清寂,曲经通幽。茶室里放两排凳子,没有尊卑长幼,一律平等。不论吃茶的是国王宰相,还是贫民小贩,大家坐在里面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区别。煮茶的铁壶底下放个铁片,水一煮开,铁片咣噹、咣噹跟茶水声一起响,大家一起细细品茶,其感觉就好像在悬崖飞瀑边上品茶,意境是非常美妙的。

茶道的精神,按日本茶道的解释是和、敬、清、寂。和就是平常不讲话、不来往、有矛盾的人,一到茶室听空声飞瀑、品袅袅茶香,人际关系就会有一种亲近感,彼此的心会靠得很近。敬就是恭敬,洗茶、沏茶、上茶、敬茶等每一个动作都对他人恭恭敬敬,尊敬他人也是尊敬自己,大家互相尊敬,那是一种非常美好崇高的情感。清,茶室里是红尘不落之处,远隔红尘的万丈喧嚣,大家可以感受清净的境界。寂是寂静,不是寂寞,寂静是涅槃的感受,熄灭了心头诸般欲火之后,心情就会变得非常的平静,有着柔软与慈爱的那种感受。这是日本同道总结出来的茶道精髓。

我相信,大家这次参加夏令营回去后,也会深知赵州茶味。我在开营式上讲:赵州茶香千余栽,劳劳浮生谁知味?我们都太劳累了,太忙碌了,尽管有这么好的赵州茶,但我们没有心情、时间与境界去品味它,这是很可惜的。大家能来到这里经过这么一段时间修习,对赵州茶的味道大家一定会品尝到。

在这里我顺便向大家介绍一个好去处,就是长安终南山上的净业寺。净业寺是律宗祖师道宣律师的道场,有一个石台是依山而做的一把椅子,这个石台的位置很高,又叫天人感应台。传说当年道宣祖师坐在这里,双腿一盘,底下是万丈悬崖,头上是湛碧的蓝天,仿佛与天相通。佛菩萨给了他很多启示,像道宣法师的《高僧传》等很多在佛教史上永垂不朽的著作都是在这里写出来的。那个地方确实非常清净,现在的住持也是很解赵州茶味的。他在山的孤峰上建了个茶亭,在寺院中凿了个天池,池子里的水靠的是天水。每年长安第一场冬雪的时候,我就和一些朋友去那里品茶。用初雪融化的水泡出的茶,真是妙味无穷。更妙的还是孤峰,很小的一块地方,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我们在那里和心性清净的法师一起喝茶,有时谈到兴高采烈处,一眨眼对面的和尚不见了,原来是被白云遮住了,也就一个方桌那么远的距离,那种感觉是非常奇妙的。所以大家吃完赵州茶,再去吃净业茶,也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感受。

大家刚来柏林寺时,我问大家吃了赵州茶吃了没有,大家都说没有。我想,现在通过这段时间的修行与体验,加上我上面的一大段葛藤,大家可能多多少少感受到了赵州茶的深意,所以我希望大家回到你们的本位,要时时品味赵州茶。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总结起来不外本心、迷失、开悟、境界这八个字。最后有一点就是请大家注意,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走出这个门时就要把我所说的赶快忘掉,要把它化为实实在在的禅悟感受。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十九界因七尘合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五佛经用六根、六尘、六识分析人们心识的生灭。六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即感觉器官的生理构造及其功能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一二十五有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东南西北四部洲,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四趣,四禅天,四空天,无想天、净居天,梵王天,六欲天,称为二十五有。梵王在初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