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五)
2025-02-26 09:57

禅宗的理事圆融境

理事无碍是华严要旨。禅宗对理事关系的体证,深受《华严经》、华严宗的影响。华严四法界中的理事无碍法界,源于杜顺大师的理事无碍观。

1.对理事无碍的体证

杜顺设法界三观,分别为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其中,真空观是理事无碍观的基础,理事无碍观是周遍含容观的基础。明代本嵩宗说兼通,以禅解华严,以华严解禅,对杜顺法界观门一一吟咏, 本嵩《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2卷,大正藏第45册。 对了解法界观的禅思诗情颇有借鉴作用。为了更真切地理解理事无碍观,有必要先了解吟咏真空观的禅诗意境。因此先结合本嵩吟咏真空观、理事无碍观的偈颂,来探讨真空观与理事无碍观的禅境。

1 真空观

真空观,使人观色非实色,举体是真空;观空非断空,举体是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无碍,空有一如。杜顺将此观分为四句十门。

①会色归空观:会集一切色法,使它们都归于真空之性。此观分为四门:

a.色非断空门:缘起而成的幻色并非断灭空,它的当体就是真空。本嵩《拣断空》,意在遣除外道小乘人执着于断灭空之病。诗云:

真空不坏有,离色非真空。惊觉声闻梦,豁开外道蒙。有星皆拱北,无水不朝东。转面观诸法,都来一照中。

真空不碍幻有,灭色明空固然是偏执, 《中论》卷2云: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肇论不真空论》:圣人之于物也,即万物之自虚,岂待宰割以求通哉? 离色求空同样是偏执。 《证道歌》: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声闻之人灭色明空,厌苦欣寂,有断灭之病,故以此门惊醒其迷梦。凡夫外道拨无因果,认为事物聚而有散则无,故以此门除去其无明。会色归空,正如众星皆拱北,万水尽朝东,无有一法超出此外。领悟此旨,即可回光返照,沐浴在真空智光之中。

b.色非真空门:实色并非真空。本嵩《拣实色》,意在拣除执色相以为真空,执着于实色不能解脱之病:

镜里元无影,影虚显镜明。空中何有色,有色为迷盲。了幻幻非幻,当生生不生。石牛吞华岳,木女产婴儿。终南的的旨,日午打三更。

镜里本无真影,影像可以显现镜子的光明。空中本无实色,幻色可以彰显真空的澄净。空中显现的青黄等颜色,没有实体,认为它们是实有就是迷盲。幻像缘生,故既非断灭,亦非实有。个中三昧,如同石牛吞华岳,木女产婴儿,日午打三更,正是杜顺大师居终南山所创的华严宗秘旨,不可以思量解会。

c.色空非空门:实色与断空都不是真空。本嵩《双拣断实》云:

休嫌黑暗女,莫怜功德天。无心一亦弃,有智二俱捐。风送和烟雨,池开菡萏莲。到头只这是,休更问南泉。

《涅槃经》以世人爱怜功德天厌嫌黑暗女,象征人类爱生怖死的本能。智者泯除了相对念,对黑暗女功德天等观齐视。既泯除了分别心,对无分别的念头也予扬弃;既得到了般若智,对实色与断空悉皆舍离。和风送烟雨,净莲无点尘。尘惑俱遣,物物唯心,当体即是真空,不必更求他人印证。 参法灯《拟寒山诗》: 岸柳含烟翠,溪花带露鲜。谁人知此意,令我忆南泉。

d.色即是空门:色空二者均无体性,故即是真空。本嵩《显理》云:

云散家家月,情蠲处处彰。晓风杨柳岸,春色杏花墙。暑雨琴棋润,熏飚枕簟凉。无依无用处,便是法中王。

浮云风扫尽,明月满山川。将染污本心的情识涤除,使本来面目处处显露。 晓风杨柳岸,春色杏花墙。暑雨琴棋润,熏飚枕簟凉。此情此景,皆是本心呈露。 四句化用法灯《拟寒山诗》意境:谁信天真佛,兴悲几万般。蓼花开古岸,白鹭立沙滩。露滴庭莎长,云收溪月寒。头头垂示处,仔细好生看。 拣去断空、实色、依他之境 无依 ,消除我执、法执、遍计之情 无用 ,即是于法自在的法中王。两句收束四门,点明幻色归于真空之理。

②明空即色观,谓真空即是一切色法之本性,系由事物之本性而言真空。此观也有四门:

a.空非幻色门:断灭之空不是幻色。本嵩《拣断空》云:

色空空色难,子细思量看。外道计冥谛,声闻趣涅槃。只知云冉冉,不觉水漫漫。月落蒹葭岸,何人把钓竿。

会色归空易,明空即色难。外道以断灭空作为宇宙万有的本元。 《楞严经》卷2:拘舍离等,昧为冥谛。拘舍离 古印度十大外道师之一 等人,认为宇宙本体现象渺冥不可知,遂建立冥谛观念作为宇宙万有的本元。 声闻乘人欣于涅槃寂乐,昧却本心而成空病。外道声闻皆是以小为大,执妄为真,只见云起,不觉水生。殊不知苇岸月落,境虽空寂,却有持竿之人,幻色犹存。持竿者心念专注于钓丝,并不曾落于断空。 雪窦颂古:看,看,古岸何人把钓竿。云冉冉,水漫漫,明月芦花君自看。 《碧岩录》第62则

b.空非实色门:真空不是实色。凡夫妄计色法实有自体,情执难忘,故再予拣除。本嵩《拣实色》云:

水冻结成冰,心迷境界萦。冰消元旧水,心悟本无生。矿秽仍须炼,真金岂用烹。一轮秋夜月,何处不分明。

水寒结冰,心妄执境。冰消而清水现,心悟而境不生。涤除实色之情,须凭观智之力。炼成真金,不再为矿,体证真空,不再执色。灭除实色妄情,心月光明,处处皎洁。

c.空非空色门:真空并非断灭空与眼前实色,而指真空之本性。本嵩《双拣断实》云:

说有何曾有,言无未便无。有无俱不计,赏汝髻中珠。覆庇贫和病,提携独与孤。回光归去来,始觉废功夫。

法相宗多谈法相少谈法性,容易执着于一切法实有,不知佛说相教为治空病,空病既除,有亦不真;破相宗遣执除相遮境明空,容易执着于一切法皆空,不知佛说法空为遣有执,有执既除,空药亦遣。故法相宗、破相宗仅为大乘始教。只有破除断常二执,悟解真空是不空之空,妙有是不有之有,方为大乘终教。世尊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对执着于断常的人曲设种种方便拯济。待其回光返照彻见本心之时,方知从前的一切功夫皆是多余。

d.空即是色门:说空无我理者,由于真空幻色相即之故。本嵩《显解》云:

阿谁无作用,作用复由谁?当处和根拔,渠侬由未知。虚空云片片,旷野草离离。早谙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人人都有活泼泼的作用,无不禀承所显之理的恩力。空色相即之理,犹如美丽的花蕊与翩跹花丛的彩蝶,犹如玲珑的奇石与缭绕石根的云气。移花兼蝶至,买石得云饶。空色相即,如彩云弥漫在长空,似茂草滋生在旷野。长空云似锦,旷野草如织。真空与幻色,相依复相得。法灯《拟寒山诗》:今古应无坠,分明在目前。片云生晚谷,独鹤下遥天。亦寓此义。领悟本门之理,就可享受无上法喜。

③空色无碍观:色相举体即是真空,真空举体不异色相;幻色不碍真空,真空不碍幻色,故观空色二法无障无碍。本嵩《空色无碍观》:

去住都无我,纵横岂有他。寒山子抚掌,拾得笑呵呵。岭上木人叫,溪边石女歌。色空同一味,笑杀杜禅和。

经由前八门的观法,我法二执双遣,至此空色一如,出入三际无碍,往来十方自由。自在洒脱,犹如寒山子抚掌,拾得笑呵呵。又如木人石女,或啸或歌,迥超情识。但空色无碍固然高妙,却不可执着,否则就会招致杜撰禅和的哂笑。

④泯绝无寄观:谓泯绝色空,超绝一切对待,离言绝虑,至心境俱灭不可思议之境,乃见真空之本体。本嵩《泯绝无寄观》云:

境空智亦寂,照体露堂堂。热即普天热,凉地匝地凉。无心未彻在,有意转乖张。要会终南旨,春来日渐长。

泯绝能所,心行处灭,照体独立,法法皆心。天地同根,物我一体。无心未必是道,起意更加乖张。要领会华严真空观的要旨,必须泯绝追求玄妙的念头,就会知道它原来是春来日渐长的现量境。

2 理事无碍观

真空观使人观色非实色,观空非断空,色空无碍,空有一如,从而摆脱情尘欲累,它是理事无碍观的基础。但真空观尚未充分显现真如妙用,故杜顺设立理事无碍观。理事无碍观使理融于事,事融于理,事理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是为无碍。杜顺开立此门,旨在使各种事理均能炳现无碍,双融相即。杜顺将此观也分为十门。

①理遍于事门:能遍之理体,其性无差;所遍之事法,则有区别。一一事中,理皆全遍。本嵩颂:

寂尔本非多,随缘处处和。熔金金作器,动水水为波。染净元无自,圣凡岂有他。东西南北看,那畔不弥陀?

渊静的绝对的本体,随缘显现为众事。一金作众器,一水兴千波。理体随缘显现为事法,所有的事法都彰显着理体。染净、圣凡的事法都没有自性,皆是理体随缘显现而成。尘境皆净土,人人尽弥陀。

②事遍于理门:理既遍于事,事亦遍于理。事法虽有别,理体无两般。本嵩颂:

只由金作器,所以器皆金。况事唯心现,尘尘尽是心。性空人易信,法住圣难任。缘彻无缘处,缘缘实甚深。

理遍事而金作器,事遍理而器皆金。理体遍布于事法,事法显示着理体。事法缘生性空,容易为人所理解;事法别有实体,圣者也难以容受。穷缘穷到无缘处,即是清净本来心。

③依理成事门:缘起之事法必依理体而成立,事法揽理体而成。本嵩诗:

澄澄绝纤尘,能为染净因。圣凡无异路,迷悟有疏亲。不变时时隔,随缘日日新。披毛戴角者,方是个中人。

理体澄明纯静,杳绝纤尘,随缘显现为染净的事法。圣人凡夫本性同一,迷者与道疏,悟者与道亲。理体若不随缘,则事理隔碍不通。理体随缘日新,则种种事法成就。禅者证悟真理,彻见自性后,尚须随缘入世,披毛戴角,向异类中行。

④事能显理门:事虚而理实,故事相中之理体炳然显现。本嵩颂:

从缘缘本虚,虚则道方孤。空谷无音响,实由外叫呼。见闻性自离,知觉寂然逋。暂尔回头看,衣穿露宝珠。

诸事从缘起,缘生无自性,故事法的当体即是空,大道孤标独立。空谷本静,只是由于外在的叫呼而形成了音响。理体本空,只是由于随缘的显现而表现为事法。见闻之性超越了形相,泯除知见,即可妄念不生。此时回光返照,就会洞知事法体空,而使理体显露。

⑤以理夺事门:事既因理而成,遂令事法皆尽,而使唯一的理体平等显现。本嵩颂:

物际独巍巍,冥真息万机。境闲情淡淡,心止思微微。差路终迂曲,一源绝是非。纤毫情不挂,何处不光辉。

不变的理体独露堂堂,不但夺尽事法的边涯际畔,而且夺尽纷纭念虑。情忘虑捐之时,所观之物境既闲,能缘之情虑亦淡。心逐相转,如同行走在迂曲歧路。返本还源,完全超越了万别千差。泯绝是非,寸丝不挂。自性光明,照彻天地。

⑥事能隐理门:真理随缘而成诸事法,致使事显而理不现,如诸佛法身流转五道,而成为众生。本嵩颂:

物物既缘成,缘成翳本明。但观波浪起,不见水澄清。远境危峰小,平湖野艇横。皎然直下事,不动却须行。

理体随缘显现而成就种种事法,种种事法既成反而隐没了理体。从境说则唯显俗谛而隐真谛,从人说则迷于理而滞于事法。犹如波涛汹涌,不见澄清水性。殊不知远山缥缈,危峰低小,平湖如练,野艇横铺,皆是一心之所变现。物物奔凑目际,呈露理体,故不应滞事而迷理。

⑦真理即事门:理体并不存在于事法之外,它的全体都是事法。本嵩颂:

明明百草头,历历复何求?求得外边事,绝求道自周。花开小砌畔,云起远峰头。好个安身处,他人未肯休。

理体存在于事法中,事事皆具理体,应当下下会取,不可舍此他求。向外寻求则与道转远,歇却外求则与道自亲。理体显现为花开小砌畔,云起远峰头,活泼地显现。即事明真,即可安身立命。不肯承当,就是与道乖违。

⑧事法即理门:缘起的事法没有自性,事法的全体即是理体。本嵩颂:

物物到空处,全空物自闲。丝毫情不尽,如隔万重山。但了波中湿,何烦镜里颜。旷然平坦路,不在白云间。

体证了事法缘起性空的本相,则森罗万象不碍心境的高闲。如果有纤毫的情解未尽,就与理体相隔万水千山。洞知事法的当体就是理体,就不必再去析空以明理。好似既已知波中湿性,无劳去推寻镜里容颜。理体如同平坦的大道延伸在脚下,并不是存在于白云缭绕的层峦叠嶂间。

⑨真理非事门:理体虽然为事法所依凭,并不是事法的本身。因为理体离绝诸相,真妄不同,所以理体又并不是事法。本嵩颂:

露柱木头做,时人未敢当。寂然非有地,阒尔杳无方。事绝神何虑,理全境不彰。钓鱼船上客,元是谢三郎。

木头削制成露柱,木头的本性不变。理体显现为事法,理体的本性无染。对个中三昧,时人罕能领悟。理体寂静纯真,纤尘不立,迥超事法,杳绝方所。洞知事法的虚幻,则烦虑尽消。体证理体的大全,则幻境皆隐。今日之谢三郎 玄沙 即是昔日钓鱼船上客, 玄沙禅师示众谓我与释迦同参,学人问参见何人,玄沙说:钓鱼船上谢三郎。 两者非异非一,微妙难测。

⑩事法非理门:事虽托理显现而成,但千差万别,性与理异。本嵩诗:

理全事亦全,何处不方圆。纵目极天际,□颐小槛边。蔽空云叆叆,匝地草芊芊。更欲论玄妙,金刚努起拳。

理事俱全,真俗双照,即可通达自在,处处方圆。□颐小槛,极目遥天,但见遍长空浓云密密,尽大地芳草芊芊,森罗万象自在自为地衍生嬗变。如不能直下契会,而别求玄妙之旨,就会招致金刚努拳迎头痛击。

在理事无碍观十门中,①②是相遍关系,③④是相成关系,⑤⑥是相夺关系,⑦⑧是相即关系,⑨⑩是相非关系。法藏的理事无碍说,将本体界称为 理法界,将现象界称为事法界。理界总摄事界,事界反映理界,故为理中事、事中理。它相当于澄观四法界中的理事无碍法界,理即理性、体性,事即事物、诸法。宇宙的差别事相与如如不动的本体界之间有相即相入的关系。理之与事,本体与现象,实相与诸法,空与有,如波即水,水即波,相互交彻,圆融无碍。事无理不成,理无事不显。一方面,世间一切事物与现象都统摄于理,都是理的随缘显现;另一方面,理随缘显现为万事万物。故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无碍法界将理事的圆融互摄进一步予以强调,更注重理事的同一性、平等性、和谐性。

理解了杜顺理事无碍观,以及及澄观理事无碍法界的精髓,再回过头来看早期禅宗对它的体证,就可以有较为深刻的体会。

早在禅宗三祖僧璨 ?~606 的《信心铭》中,即已烙上华严理事无碍的印痕: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这里,理事、一多的圆融,得到了凝练的表述。玄觉 665~713 《永嘉集》立事理不二门,谓:穷理在事,了事即理。故明事理不二,即事而真,用祛倒见也。 《五灯》卷2《玄觉》 净觉 690~746 在《楞伽师资记》中,也有深得华严精髓的描述:秘密缘起,帝网法界。一即一切,参而不同。所以然者,相无自实,起必依真;真理既融,相亦无碍。 《楞伽师资记僧璨》

自石头希迁 700~790 开始,禅宗把华严宗的学说作为构造禅法体系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参禅实践的原则。希迁的《参同契》是禅宗全面吸收华严学说的代表作,奠定了此系禅学理论的基础。《参同契》说: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五灯》卷5《希迁》

灵源是明洁的心体,枝派是由真心所派生的千差万别的事物。执着于事不见其理是迷惑的表现,抛弃事法只追求契合于理也非了悟。事不离理,理不离事。希迁吸收华严事理无碍思想论述理事关系,认为理与事间的相互关系,无非回互和不回互两种。回互指理与事相互融通的相即关系, 不回互指理与事不坏自相的相非关系。云岩昙晟 782~841 的《宝镜三昧》则倡明暗交参之义。明指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色界, 暗指无形无迹无色声香味的本体界、空界。本体界与现象界交参在一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对此《宝镜三昧》喻之为: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 《洞山悟本录》 意为现象界包容在本体界里面,两者既不可分割,又不是完全等同,前者是正,后者是偏。《参同契》、《宝镜三昧》等因此而成为曹洞宗禅法的理论渊源 详下 。

沩仰宗禅学思想的中心也是理事不二。沩山在回答仰山什么是真佛住处时说: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仰山录》 思尽还源即是华严妄尽还源之旨。思 是妄,无思是源。沩山指出,体证到理 无思、源 和事 思、妄 的不二关系,即为真佛境界。理事不二,事由理产生,离不开理;理由事所显现,也离不开事。思与无思、性与相、妄与源等关系,均同于理事不二的关系。沩山还指出: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沩山录》 认为理体不受污染,顿悟之人作世间的任何事情都体现着理。理事不二,就是成佛的表现。

法眼宗对事理关系也非常重视。文益《宗门十规论》第五题为理事相违,不分清浊,将华严理事关系作为禅门的宗旨:大凡祖佛之宗,具理具事。事依理立,理假事明。理事相资,还同目足。若有事而无理,则滞泥不通;若有理而无事,则汗漫无归。欲其不二,贵在圆融。这表明,具理具事既是教门之宗,也是禅门之宗。文益又说:又如《法界观》,具谈理事,断自色空。海性无边,摄在一毫之上。须弥至大,藏归一芥之中。 《宗门十规论》 广大无边的理 海性 可以为一事 一毫 所尽收,由于理事融通,所以事物虽然大小殊异,也可相互融摄。这是从理事关系谈诸法大小相即,广狭相容的。 参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第246~261页。

2.对理事无碍的象征

禅宗诗歌运用大量的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表达对理事无碍的澄明而透彻的思辩。晋译《华严经》卷14形容理事关系曾有水月之喻:譬如净满月,普现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这则比喻,到了《证道歌》中,被提炼为形象精警的诗句,成为表达华严宗理事圆融思想的名言: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澄观云:谓若秋空朗月,皎净无瑕,万器百川,不分而遍。性空,即所依法体;满月,即实报智圆;百川,即喻物机;影落,便为变化。《出现品》云:譬如净月在虚空,一切水中皆现影。 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抄》卷1,大正藏第36册。 这种以一统万,一月普现一切水。会万归一,一切水月一月摄 《五灯》卷20《守缘》 的华严秘旨,是禅师上堂时经常提举的话头,成为禅师用来衡鉴学人见地的标尺。

在禅宗五家七宗中,对理事关系表现出特别关注,并将理事关系作为该宗门风的,是曹洞宗。曹洞宗的正偏回互、君臣五位远绍华严,近承《参同契》、《宝镜三昧》,经由诗学的转型,使理事圆融境得到了形象的表述。在曹洞宗的正偏五位等禅法体系中,正指本体、平等、绝对、真如等,偏指事相、差别、相对、生灭等。正偏回互,组成五种不同的阶位,是为正偏五位:

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玄最妙。 《曹山元证录》

正相当于理法界,是本体界;偏相当于事法界,属现象界。把两者分开来看,都是孤立的存在,故舍事入理、背理就事都不全面。只有理应众缘,众缘应理,达到兼带的认识,才合乎真宗大道。兼带即是理事圆融。由此出发,曹洞宗禅法象征体系,由相应的两大意象群组成,一是本体意象,一是事相意象。这些意象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组:

1 哲学意象:

正组:◎体正君主黑暗尊空净佛圣真本体

涅槃真如

偏组:○用偏臣宾白明卑色染凡俗俗现象

生死 生灭

2 意识意象:

正组:静向内心睡眠混沌初夜五更

偏组:动背外物梦醒支离日出天晓

3 人物意象:

正组:本来人主人翁我黑面老婆富贵宰相母父石女头形体

偏组:流浪者客作汉渠白头翁子白衣秀才子子俗女影影像

4 山水意象:

正组:灵源皓月寒岩青山流水岩谷孤峰顶上

偏组:支派轻烟薄雾白云波浪市廛十字街头

5 其他意象:

正组:银碗明月皂衫乌鸡大树江湖途中一

偏组:白雪白鹭白练白雪毫末滴水屋里多

曹洞宗的各种五位,都是上述两大意象的不同回互关系。曹洞宗的核心是理事、正偏的兼带回互,其禅法象征体系的核心也是理事回互。曹洞宗禅法通过相对的两大意象的正偏回互,启迪人们扬弃分别意识,将相对的意识逐层脱落,将正偏两大意象打成一片,从而顿悟真如佛性,抛弃二元、相对、有限、虚幻、无常的世俗世界,进入一元、绝对、无限、真实、永恒的禅悟之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崭新的禅悟美学情境。 参拙文《曹洞宗禅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华严与禅宗的理事圆融境,对宋代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宋代性理思想源自佛门,尤其是禅宗。据明朱时恩《居士分灯录》,周敦颐曾与东林常总禅师 论性及理法界、事法界,至于理事交彻,泠然独会,遂著《太极图说》,语语出自东林口诀。《太极图说》中太极 理 与阴阳 气 的关系,全是华严法界的观念。太极的本体是空性,故曰无极,而就其能生阴阳之气而言曰太极。此乃实相 理体、法性、自性 无相 空性 无不相 生起万法 之理。太极与无极本源同一,只不过有体用之异,故曰无极而太极。据熊琬《宋代性理思想之渊源与佛学 禅学 》的描述,《太极图说》中的理事关系是:

理法界太极理道形而上精本无

事法界阴阳气器形而下粗末有

本体界,真空不碍妙有;现象界,妙有不碍真空。由此构成了宋代理学的太极宇宙图式。华严与禅宗的理事圆融境通过对宋明理学的渗透,对中国文化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对理事无碍的超越

体证理事无碍法界,殊为不易。华严理事无碍观,全事即理,全理即事,在禅宗表现为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妙悟,其中深意并不为浅根钝机者所理解,以致于出现种种非难,对此忠国师批评道:

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缘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 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 黄华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 《大慧录》卷15引

忠国师引用《华严》、《般若》等大乘经典,对诘难予以有力的辩驳。这段禅语流露出几个方面的重要讯息:其一,要理解华严理事无碍境,必须有相当深透的悟性;其二,要理解表达理事无碍境的禅语,也必须有深透的悟性;其三,在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诗意表述中,积淀着华严的圆融思想。必须运用理性和悟性并重的双刃剑,才能直透其底蕴。

克文《法界三观六颂》的前二首分咏真空观、理事无碍观,从中可以看出禅宗对理事无碍的体悟。诗云:

色空无碍,如意自在。万象森罗,影现中外。出没去来,此土他界。心印廓然,融通广大。 《古尊宿》卷45

理事无碍,如意自在。倒把须弥,卓向纤芥。清净法身,圆满土块。一点镜灯,十方海会。 同上

组诗第一首色空无碍吟咏真空观。真空观是理事无碍观的基础。克文偈直接标举色空无碍之旨,使人不溺断空,不执妄有。诗意谓幻有不碍真空,虽则万象森罗,禅者却能洞知其如影像般虚幻不实,湛然真心,不为扰动;同时真空不碍幻有,真心不为外物扰动,故能来去自如,展开现象界的生活。永嘉《证道歌》中有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明非内外。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的吟咏,此诗化用其意,谓不可着空,更不可着于断灭空。

组诗的第二首标举理事无碍之旨,以须弥纳于芥子象征理体与事相的融合无间;以土块譬喻法身,揭示在形而下的事相中,蕴涵着形而上的理体。理事一如,方为圆满清净。克文以镜灯互照重重影现,象征着理体对事相的涵摄,以及事相的当下即是理体。

由此可见,唐宋禅人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深或浅地汲取、消化、弘扬了华严理事无碍思想。圆悟克勤受华严思想的影响相当之深,克勤思想中,殊多与华严思想息息相通处,对四法界、六相圆融、一多相摄等华严思想,克勤在《碧岩录》、《圆悟录》、《圆悟心要》中屡屡阐发。他与无尽居士张商英讨论华严圆融要旨,成为禅宗史上的一则大事:

圆悟 曰: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莫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虽极则,终是无风匝匝之波。公 张商英 于是不觉促榻。圆悟遂问曰: 到此与祖师西来意,为同为别?公曰:同矣。圆悟曰:且得没交涉。 公色为之愠。圆悟曰:不见云门道,山河大地,无丝毫过患,犹是转句。直得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彼德山、临济,岂非全提乎? 公乃首肯。翌日复举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无碍法界。圆悟又问:此可说禅乎?公曰:正好说禅也。圆悟笑曰:不然,正是法界量在,盖法界量未灭。 《罗湖野录》卷1

圆悟深得华严要旨,以禅悟标尺来衡量华严思想。圆悟指出,不但事法界、理法界未达到禅的境界,并且,即使是圆融自在的理事无碍法界,仍未是极则之论,仍是无事生非。只有上升到事事无碍法界始可说禅。

至事事无碍法界始可说禅的主张,从圆悟回答学人什么是四法界时所使用的譬喻中也有所表露。圆悟使用的四喻是:a.理法界不动一丝毫。b.事法界纵横十字。c.理事无碍法界铜头铁额,铁额铜头。d.事事无碍法界重重无有尽,处处现真身 《圆悟录》卷10 。木村清孝认为这四种譬喻的象征意义是:a.真理世界极为寂静。b.现实的事象世界充满活力。c.真理与事象间的关系坚实不变。d.无边际的缘起世界是真实的、有生气的。由此断定克勤发现唯有最后的事事无碍法界才与禅界有同一性。 木村清孝著《圆悟克勤的禅和华严教理》,见《中日佛教学术会议论文集》 1985~1995 第28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可见至事事无碍法界始可说禅是圆悟的一贯主张。华严理事无碍境固然周密微妙,从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史来看,它还没有超出体用论的范畴。在理事无碍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便是代表华严极致的事事无碍论,即现象圆融论。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黄念祖: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老居士)【八】

【又如裨瑟胝罗言:我开旃檀座如来塔门时,得三昧名佛种无尽。我入此三昧,随其次第,见此世界一切诸佛。所谓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提舍佛、弗沙佛、无上胜佛、无上莲花佛、如是等而为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注意你的思想

注意你的思想◎ 侯 松(编译) 注意你的思想,它们将变成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

华严念佛三昧论叙

◎ 王文治《大乘起信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念者不觉也,佛者觉也。念佛者以觉摄不觉也;念佛三昧者,以觉摄不觉,入于正觉海也。华严具诸佛一切三昧,而其间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

《华严经疏》中的十种回向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一、自他回向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

《华严经》之出世

◎ 铂 净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说龙树菩萨: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憋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净土法门缘于《华严》

◎印 光 溯此法之缘起,实在《华严》一经。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昔如来初成正觉,与华藏世界海诸大菩萨,互相酬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

十玄无碍思想

◎ 大 德十玄无碍是华严宗非常重要的思想,是智俨承杜顺而说。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智俨对十玄思想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但对十玄的次第并没有多加注重,其注重的乃是通过十玄,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法界无碍之境。

观音思想特点

观 音 思 想 特 点◎ 李利安 关于观音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三个大的系统来看。 一是来自因地观音信仰,即佛教在解释、论证观音于因地的修行历程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主要有:愿行并举、福慧双修、戒定兼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 虚 新的意义平常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缘生义中则没有一定的分划,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无量世界,都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迁流着而新陈代谢。然依佛法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 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佛教思想史的思想性

◎ 天 河 古人云,欲为良史,须具才、学、识,号为三长,是史家运用文字对史料进行组织和叙述的能力,学为所习得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非才无以成学,非学无以骋才。而识在三者之中最为重要,可以说是统帅才学二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度化思想与心理调适

◎ 清 木禅宗不仅追求个人的自在解脱,而且强调广结善缘、帮助他人达到开悟的境界,在烦恼中得到解脱。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一直激发着人们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之一。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十玄无碍:华严之“大业

◎ 无 稽华严境界的极致是事事无碍法界,十玄门则是对这一境界全面深入的阐发。可以说,一切存在之所以事事无碍的理则,全部包含在这十组关系中。至于何为十玄门,历史上曾有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伴随的是名称和排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南怀瑾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接着福田菩萨之后,另一位更大的菩萨出来了,华严菩萨,华严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背诵华严口放光明

背诵华严口放光明◎ 心 月 根据《续高僧传》记载,魏武陵王东下以后,令他的弟弟规驻守益州(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并派遣将军尉迟迥去讨伐蜀。后来,规不仅降伏了当地的民兵,而且城內有很多名僧,也被他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弥勒的佛教思想

弥勒的佛教思想◎ 胡春业(1) 实践人间佛教的典范从佛陀本人的亲身师范看,大乘菩萨道无疑是究竟道,引导众生由此大道悟入佛的知见,乃佛陀出生说法的一大事因缘。菩萨道的修持离不开世间,离不开众生。弥勒比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曹溪不断思想

曹溪不断思想◎ 莲 池有诵六祖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扬扬自谓得旨,便拟纵心任身,一切无碍。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师此偈,药卧轮①能断思想之病也。尔未有是病,妄服是药,是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