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宗禅诗
二、黄龙三关
吴言生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
第180185页
二、黄龙三关
黄龙三关是与惟信见山三阶段同样闻名禅林的公案。黄龙室中常问僧: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正当问答交锋,又伸手说: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垂脚说:我脚何似驴脚?这样共三十余年,参学者没有人能够契会他的意旨。即使有所酬对,黄龙也从来不置可否,禅林目之为黄龙三关。禅宗所谓破三关,乃指破初关、破重关、破牢关。参禅者一般都要经过破三关的阶段。禅宗开悟的三个阶段,即是本参(初关)、重关、末后关。由参话题引出无漏慧(远离一切烦恼错误的纯真无垢之智慧),由无漏慧,明本心,见本性,名为初关。既见本心,用无漏慧对治烦恼,使烦恼调伏而不起现行,才是重关。但烦恼的调伏,还需要种种对治功用,要到烦恼完全消除,任运无功用时,才是透过末后一关。
黄龙三关,壁立万仞,所以三十年来很少有人能过此关。黄龙自己吟颂三关的诗偈,为参悟黄龙三关透露了一线灵光。
其一,破初关。黄龙诗云:
生缘有语人皆识,水母何曾离得虾?
但见日头东畔上,谁能更吃赵州茶?
破初关时,是破本参第一关,是一切皆空的景象。黄龙三转语中,生缘为初关,表层意义是每个人对自己的出身、经历都很熟悉,但禅宗所说生缘的深层意义,却不是指上述意义上的生缘,而是指生命的根本来处,即本来面目,所谓人人尽有生缘,个个足方顶圆。诗意谓没有明心见性之人,对此生缘难以认识,因为他们只一味倚靠别人的言论,而没有自己的见解,如同水母借虾为眼,所谓人人尽有生缘处,认着依前还失路。每个人徒然看着日出月落的景象,却不能歇却机心,去品味赵州茶,感悟生命的空明宁静,正如慧南《赵州吃茶》所叹(《黄龙录》):
相逢相问知来历,不拣亲疏便与茶。
翻忆憧憧往来者,忙忙谁辨满瓯花?
破初关时,参禅者觉悟出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此时有的只是否定性,而没有肯定性,所以仍要继续前进。
其二,破重关。黄龙诗云:
我手佛手兼举,禅人直下荐取。
不动干戈道出,当处超佛越祖。
生缘断处伸驴脚,过了初关便进入重关。此时,我脚驴脚不二,处于绝对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状态中,步步踏着无生。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万物同体。障蔽心灵的浮云迷雾悉皆收卷,看破世间假相,杲日当空,光明澄澈,悟心如朗月高悬,辉映万里,处处纵横,头头达道,无一物非法身,每一物都是绝对本体的显现,既是显现法身的特定的一物,山只是山,水只是水,同时又无一物是自己,每一物都可以是他物,山是水,水是山。在此阶段,既有肯定性,又有区别性,物物之间,圆满交融互摄,而又各住自位,不失其本相。
其三,破牢关。黄龙诗云:
我脚驴脚并行,步步踏着无生。
会得云收日卷,方知此道纵横。
我手佛手,喻悟入性空境后,再进一步,见山河大地,色声境界都是自己本分。烦恼也好,诸佛也好,都是自性的表现形状。一切都是法身的显现,都与自己同一,我即佛,佛即我。认得物我不二,内外无殊,不须拟议就可超佛越祖。黄龙还作了一首总颂(《五灯》卷十七):
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开。
为报五湖参学者,三关一一透将来。
按照雍正的说法,达到前后际断、体证到前念后念间的一段空白心地,从而感悟心性空寂为破初关;大死大活后,体证到一切都是真性的妙用为破重关;尽破无明,达任运现成、无修无证为踏末后关。这一说法对近三百年来的禅宗界影响颇大。但是雍正的说法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那样:这三关问题,世宗只说得个然,却未说得着所以然,而且所说重关末关简直无可分别,尚嫌带漏逗乱统之病。〔融熙《禅宗的三关问题》,《禅宗思想与历史》第一二五页,《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五二册。〕
黄龙慧南的诗偈,意为破了牢关,就能自觉本来是佛,超越一切。黄龙宗禅人指出自性的圆满自足,使学人树立起人人皆是本性佛的自信:大丈夫大丈夫,灵光扩赫阿谁无;人人顶门上,杲日当空。个个脚跟下,清风匝地;人人尽握灵蛇之珠,家家尽抱荆山之璞;自性圆满自足,人佛无二。
黄龙三关的意旨在于强调直下荐取,启发学人触机即悟,不死句下:闹里何妨佛手开,拟议之前出驴脚。任是碧眼胡儿,也须路头迷却!禅师在学人心国喧闹、拟议寻思之际,开佛手,出驴脚,斩钉截铁,孤峭万仞。对这种掣电之机,任是达摩祖师,也难以应付!克文说:洞山门下,无佛法与人,只有一口剑。凡是来者,一一斩断,使伊性命不存,见闻俱泯,却向父母未生前与伊相见。为了剿绝情念,黄龙禅还设置了触背关,以逼拶学人透过。祖心举拳问僧:唤作拳头则触,不唤作拳头则背,唤作甚么?庵什以拂子示众:唤作拂子,依前不是。不唤作拂子,特地不识。汝唤作甚么?这些触背禅机,与黄龙三关一样,都是将学人逼到理智的悬崖,促其悬崖放手,大死大活。
与见山三阶段、黄龙三关的诗禅感悟相应,黄龙宗禅诗呈现出一系列美感特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End
下手的工夫屡有变迁,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彻悟了道,师徒授受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甚么实法不实法,平日的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就病与医而已。宋代以后的人们之根器就陋劣了!虽讲了很多,一点也做
◎ 明 尧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黄龙牧庵法忠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姚,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法忠禅师少时即出家,十九岁试经得度,一度专习天台教法,已悟一心三观之旨,但是尚未能泯绝能观所观之迹
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四弘誓愿之一,这是大乘佛法的原则,净土宗哪能例外。不过学习时,应该知道本末和先后。本就是本宗的经典先弄通,末就是其他宗派的经典后学习。根本都没有弄通,就去学其他的内容,恐怕如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我们通过两部经典来分析玄奘与般若经典之关系:一、玄奘与《维摩诘经》玄奘在国内研习《维摩诘经》情况在众传记中唯有《续高僧传》有一句简短的记录: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因为众传均无记载,通常也就不把研习《维摩
金报讯(记者吴旭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古话现在还灵不灵?昨天上午,首届宁波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论坛在浙江万里学院举行。央视原《东方之子》主持人陈大惠带着他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汇报团”来
◎ 沙武田在佛教尊像谱系当中,有佛、菩萨、弟子、罗汉、天王、力士、天龙八部众等,其中单就佛像而言,小乘佛教讲只有一佛即释迦佛,而大乘佛教则主张佛有无数,如恒河沙。正所谓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大乘
◎ 来果黄龙三关大略是这么三种关口:对于破本参后,就是见性,但未了事。事虽然多,眼睛已经打开,不怕多,能了一件少一件。那么,事是什么东西?你们还知道吗?譬如一桶粪摆在那里,今天向外浇,明天也向外浇,天
论破宗门三关◎ 来 果过祖师关 参禅人,根器有大小不同,力大直透三关,力小透两关,力再小,透个祖师关;还费了多少曲折,吃了多少辛苦,才进此关。一进关来,谁知无量劫,作善造恶,生死轮回,皆一场迷梦。今
◎ 印 光至于阅读经文,如果想作法师,为众人宣扬佛法,应当先阅读经文,再看注疏。如果不是精神充足,见解过人,没有不是徒劳心力,虚丧岁月的。如果想要随分亲得实际利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者先端坐片
◎ 来 果悟理一时,了事久远。悟理,就是开这个悟是快得很,可以一时能悟;悟过以后,了事的时间长得很,不是一天、二天了的。但是,宗门下悟处的三个关口,本来,在唐宋以前没有甚么三关的话;到了宋朝的时候,才
在家教徒必读经典◎净 慧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望而却步;那些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合适读哪些经典呢?根据
◎ 韩廷杰 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期发展为世界宗教,当今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以及我国云南省的这支佛教,大体位于印度南部,故称南传佛教,与流行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北传佛教相
◎ 来 果 未开悟的人,举心、动念就是妄想;开悟以后,举心、动念皆是真如。一个妄想,一个真如,究竟是同是别?要问你们一下子:妄想是甚么?真如是甚么?同,在甚么地方?别,又在甚么地方?破了本参的人当然
【《哲学研究》2001年第5期】禅学的文本阐释与诗意接受评吴言生《禅学三书》《禅学三书》是《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三书的合称,由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禅宗思想渊源》具体
《传习录》,儒家的重要著作之一,是王守仁的讲学语录。《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堪称心学第一书,是我们读懂王阳明,感悟心学大智慧必读的一本经典
《史记》是由司马迁创作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后世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这三千多年的历史,又饱含着司马迁本人的情感,以及他对历史的感慨。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干的坏事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左传》(资料图 图源网络)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对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五四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精神,一个时代。今天,2018年5月4日,小编为大家精选了50条经典语录,让我们重温五四精神。陈寅恪1.独立之精神,
位于山西洪洞县的广胜寺是汉传佛教寺院中至今还能完整保存古代风貌的少数者。广胜上寺、下寺及水神庙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历代的重修和重建,基本完整地保存了元、明两代的建筑群以及雕塑、壁画和琉璃,在
只有同生命相结合,佛法慧命才能延续。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望而却步;那些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合适读哪些
44:一部经典能有多长?我们常说的佛法即是指释迦牟尼佛所传下的法。但过去未来,一切佛法的核心要义又是没有差别的,都是胜义般若波罗蜜多的方便示现。一切十方三世所有诸佛菩萨皆由般若波罗蜜多生出 。释迦牟尼
准提菩萨汉译有准胝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准提菩萨为显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萨,在禅宗,则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
第八章三种自性二无我本章有二节一 三种自性 二 人无我法无我第一节三种自性经文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白话解佛接着说:修习菩萨行的修行者,要熟识了解三
第八章 妄想识灭自觉圣之二第六节十二种妄想识相经文复次,大慧,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善分别,汝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妄想,到自觉圣。外道通趣善见,觉摄所摄想妄想,断缘起种种相妄想自性行,
第八章 妄想识灭自觉圣本章有八节 一 分清两种觉相:观察觉计着妄想建立觉 二 四大种都是妄想的产物 三 五阴过数相离于数离性非性离四句 四外道四种妄想涅槃 五离了意识除藏识外诸识都灭 六十二种妄想识相
第八章 妄想识灭自觉圣之三第八节 大慧问疑 为什么分别说三乘 而不直说一乘经文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白话解大慧问佛:为什么分别说三乘,而不直说一乘?经文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
第八章远离外道涅槃想本章有二节一外道种种妄想涅槃二佛说涅槃真实义第一节外道种种妄想涅槃经文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说何等法名为涅槃而诸外道各起妄想?白话解大慧菩萨请佛开示:世尊!请为
第八章 甚深般若波罗蜜本章有三节 一 波罗蜜有三种分别 二 大慧提出种种诘难 三 世尊答大慧问第一节 波罗蜜有三种分别经文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六波罗蜜①满足,得成正觉。何等为六?[注]①
1.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2.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内容提要: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内容提要: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举世间所见景物详细阐释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章 过好三关 灭除颠倒乱想内容提要:修菩提路,要永断五种辛菜,这是增进修行的第一关。不饮酒,不食肉,断淫心杀性,是增进修行的第二关。持戒清净,无杀盗淫心,心不外逸,不涉六
卷第十五第四十章 过好三关灭除颠倒乱想内容提要:修菩提路,要永断五种辛菜,这是增进修行的第一关。不饮酒,不食肉,断淫心杀性,是增进修行的第二关。持戒清净,无杀盗淫心,心不外逸,不涉六尘,六根无所摄,都
(四)经典的结集与部派佛教讨论的问题在佛陀入灭后的一百年间,佛教僧团发生分裂,此后数百年佛教分部流传。这一历史时期称之为“部派佛教”,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后二世纪。在佛陀涅槃之后的四五百年
相信很多修行虚空藏菩萨的人都知道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满足世间一切如法持戒者的善求善愿,使无量无边众生获得无穷利益,故有此虚空
第八章 第六节 宁玛派大圆满法与苯教大圆满法比较第六节 宁玛派大圆满法与苯教大圆满法比较一、闭关内容(一)宁玛派不念玛智真言、萨勒沃真言、嘟智四根除恶趣真言,或法身咒、报身咒、化身咒,苯教注重九加行。
第八章 第三节、第四节第三节 以四川省阿坝县朗依寺大圆满法修行为例一、秦麦洛桑活佛访谈来自四川阿坝朗依寺秦麦洛桑活佛,刚好他2007年也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老师的研究生班听课,结果有了三次之缘, 1
“五乘”指运载众生到善处的五种法门。‘乘’乃梵语ya^na之译,有道、船、车,或运载之义。此处喻诸佛教法犹如舟、车,可运载众生至所期之果地。又ya^na音译作‘衍’,故五乘又名五衍。在《盂兰盆经疏》所
净土宗主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禅宗主修《金刚经》、《心经》、《首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维摩诘所说经》、《六祖坛经》;天台宗主修《法华经》;华严宗主修《华严经》;唯
上座部佛教的三藏经典分为律经论三藏,是为《巴利三藏》。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唯一圣典,是讫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最接近原始经典的一套三藏。其中《律藏》由经来分别、犍度、附随三部分组成。「经分别」是对「
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的形成韩廷杰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期发展为世界宗教,当今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以及我国云南省的这支佛教,大体位于印度南部,故称南传佛教,与流行于中国、朝鲜、日本
1、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2、不为静乱所恼者,即是好禅(师)。3、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
1、昏沉、散乱不要受持。就是心很散乱、很昏沉的时候不要受持。有些同修也是:“哎呀,我一拿起经,就想睡觉。”你昏沉想睡觉,拿着一本经翻开第一页,等到你睁开眼睛,可能过了几个小时了。所以诵经要有至诚恭敬心
二、“三佛”禅法宋道融在《丛林盛事》中评价杨歧与黄龙派的势力与地位时说:黄龙、杨歧二宗,皆出于石霜慈明。初、黄龙之道大振,子孙世之,皆般般不减马大师之数,自真净四传而至涂毒,杨歧再世而得老演,演居海会
四、心理基础和师承前面已经说过,慧南的禅法实践是为其禅学思想服务的,更确切地说,慧南的禅学思想,通过其禅法实践总得以体现,并产生实际的影响。所以我们考察了慧南宗法特色之后,对其三合一的文人化禅学思想有
三、慧南禅风慧南禅学思想,散见于各处的言论(书信、语录、偈颂、笔记等)中。虽然具有他所处时代的鲜明特色,而且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但由于他没有系统的禅学著作(他恪守了不立文字的禅规),未作深入
五、传承与发展慧南嗣法弟子83人,再传弟子满天下,充分显示其宗法的旺盛生命力,对慧南宗法的倡导与发展影响较大的黄龙传人有祖心晦堂、宝峰克文、东林常总、云居元祐、隆庆庆闲、泐潭洪英(以上皆一传);死心悟
三、宗杲及“看话禅”(一)大慧宗杲爱国兴教的一生大慧宗杲(1089-11643),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依张浚所撰《大慧普觉禅师塔铭》的记载,十七岁出家受具足戒,离乡出游:先后曹洞宗尊宿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