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宗禅诗
七、黄龙宗禅诗与古典诗词
吴言生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
第199203页
七、黄龙宗禅诗与古典诗词
黄龙宗禅人有丰厚的古典诗词修养。黄龙宗禅人对古典诗词极为熟稔,在应机示法时,常常引用、化用古典诗词成句、意境。以下是较典型的几种。
写精神家园之美、客况凄凉的,有晦堂的《晚春道中》:江边草色和烟碧,岭上云容带雨飞(《黄龙四家录?晦堂心》),化用江淹《别赋》春草碧色典故;《早秋示众》圭月渐成魄(同上),熔铸《别赋》秋月如圭意境;晦堂上堂法语风萧萧兮木叶飞(同上),也借用了《楚辞》句式和词汇。这些诗句,形象地表达了家园景色之美、流落他乡的落寞,使诗歌具有哀感顽艳的魅力。
写对回归的渴望和对回归无望之叹喟的,有克文《百丈野狐》的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古尊宿》卷四五),借灵澈《答韦丹》成句,喻世人参禅,都知道要休心息念,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歇却机心。
写师家粉碎疑情使学人明心见性的,有守卓的禅偈,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续古》卷一《长灵卓》)作为师家职责,系借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成句,表示禅者说法,旨在荡除遮蔽本心的妄念,使晶莹如月的自性熠熠生辉。
写自性超越特性的,有文淮的庐山瀑布水,不知得几千万年。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续古》卷一《湛堂准》),借用徐凝《庐山瀑布》成句,喻自性的永恒绝对,超越了相对的意识。
写领悟掣电禅机的,有黄龙《灵云见桃花悟道》:二月三月景和融,远近桃花树树红。宗匠悟来犹未彻,至今依旧笑春风。(《黄龙录》)诗意脱胎于崔护《题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崔诗写踏春见桃花时勾起的缱绻情怀,慧南诗则以省略的人面不知何处在,暗示见桃花悟道的真正意旨已经在参禅者寻思拟议之际飞逝而去,留下夭夭桃花至今依旧笑春风,喻灵云悟道因缘对锯解秤锤者的嘲讽。
写禅学感悟心理基础的,有祖珍示法时所引的诗,谓九月重阳,以何为佛性义?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续古》卷四《别峰珍》)。竹叶两句,系杜甫《九日》成句,竹叶指美酒。当时杜甫患病不能饮酒,故用戏谑的口气说,既然不能饮酒,淡了赏菊的雅兴,菊花从此也可以不开了。禅师借用此诗,喻禅悟主体没有作好心理准备,就无法进行直觉观照。
写禅悟妙境的,有祖珍引用的禅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续古》卷四《别峰珍》),借用钱起《湘灵鼓瑟》成句,意为美妙清扬的歌曲终了,始终不见演奏者的身影,只看到连山脉脉苍翠如黛,象征空明的悟境,不落任何痕迹的妙景。
写禅者依依惜别的,有晦堂的《晚春将出郡城留别二三道友》:长亭烟柳正摇春,杜宇声声送晓昏。花落可堪伤谢客,草芳何独怨王孙。(《黄龙四家录?晦堂心》)长亭、烟柳、杜宇、落花、谢客、芳草、王孙,都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辞汇和意象。晦堂又有《逢刘居士》:去年别我龙沙岸,今日逢君楚水滨。相别相逢两无语,落花啼鸟又残春。(同上)堪与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相媲美: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回环咏叹,在无言之中透露出落寞惆怅。慧南《送著维那》送行唯托金轮月,夜夜相随到别溪(《黄龙录》),颇得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神韵,表现了禅者不忘人性而又超乎人生的精神世界。
写对禅林风气不古之感叹的,有西蜀銮禅师的诗偈。銮禅师用峻烈机锋接引学人,不拘泥名相,求法之人纷纷离去,禅师遂说偈罢讲:众卖华兮独卖松,青青颜色不如红。算来终不与时合,归去来兮翠霭中。(《五灯》卷十八《西蜀銮》)熔铸郑谷《感兴》禾黍不阳艳,竞栽桃李春。翻令力耕者,半作卖花人意境,克文上堂也径截引用了郑谷此诗批评禅林趋新骛浅的风气。
写悟道后洒脱写意的,有文准高吟大笑意猖狂,潘阆骑驴出故乡。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续古》卷一《湛堂准》)。前两句化用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意境,而后两句则径用李涉《润州听暮角》成句。将两者绾联在一起,天衣无缝,宛如自家胸臆流出;
写即幻即真的自然清景的,有克文的《和仙上人秋夜对月》:风传乔木时时雨,泉泻幽岩夜夜琴。(《古尊宿》卷四五)深得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之神韵。
由此可见,在接机说法的各个层次,诸如流离之叹、回归之望、接机、悟道、禅悟心理基础等诸多方面,黄龙宗禅人无不熔铸古典诗词成句、意象,或随手拈来,全同己出;或别铸新词,得骨得髓。这种创造性的运用,丰富了黄龙宗禅诗的艺术表现力,增加了回环唱叹、蕴藉流宕、义趣深远、词彩挺秀的艺术魅力,透露着古典诗词的神采韵致,起到了百花逗春色的艺术效果。
End
◎ 明 尧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黄龙牧庵法忠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姚,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法忠禅师少时即出家,十九岁试经得度,一度专习天台教法,已悟一心三观之旨,但是尚未能泯绝能观所观之迹
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四弘誓愿之一,这是大乘佛法的原则,净土宗哪能例外。不过学习时,应该知道本末和先后。本就是本宗的经典先弄通,末就是其他宗派的经典后学习。根本都没有弄通,就去学其他的内容,恐怕如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我们通过两部经典来分析玄奘与般若经典之关系:一、玄奘与《维摩诘经》玄奘在国内研习《维摩诘经》情况在众传记中唯有《续高僧传》有一句简短的记录: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因为众传均无记载,通常也就不把研习《维摩
金报讯(记者吴旭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古话现在还灵不灵?昨天上午,首届宁波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论坛在浙江万里学院举行。央视原《东方之子》主持人陈大惠带着他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汇报团”来
◎ 沙武田在佛教尊像谱系当中,有佛、菩萨、弟子、罗汉、天王、力士、天龙八部众等,其中单就佛像而言,小乘佛教讲只有一佛即释迦佛,而大乘佛教则主张佛有无数,如恒河沙。正所谓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大乘
◎ 来果黄龙三关大略是这么三种关口:对于破本参后,就是见性,但未了事。事虽然多,眼睛已经打开,不怕多,能了一件少一件。那么,事是什么东西?你们还知道吗?譬如一桶粪摆在那里,今天向外浇,明天也向外浇,天
◎ 印 光至于阅读经文,如果想作法师,为众人宣扬佛法,应当先阅读经文,再看注疏。如果不是精神充足,见解过人,没有不是徒劳心力,虚丧岁月的。如果想要随分亲得实际利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者先端坐片
在家教徒必读经典◎净 慧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望而却步;那些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合适读哪些经典呢?根据
◎ 韩廷杰 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期发展为世界宗教,当今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以及我国云南省的这支佛教,大体位于印度南部,故称南传佛教,与流行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北传佛教相
《传习录》,儒家的重要著作之一,是王守仁的讲学语录。《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堪称心学第一书,是我们读懂王阳明,感悟心学大智慧必读的一本经典
《史记》是由司马迁创作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后世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这三千多年的历史,又饱含着司马迁本人的情感,以及他对历史的感慨。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干的坏事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左传》(资料图 图源网络)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对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五四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精神,一个时代。今天,2018年5月4日,小编为大家精选了50条经典语录,让我们重温五四精神。陈寅恪1.独立之精神,
位于山西洪洞县的广胜寺是汉传佛教寺院中至今还能完整保存古代风貌的少数者。广胜上寺、下寺及水神庙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历代的重修和重建,基本完整地保存了元、明两代的建筑群以及雕塑、壁画和琉璃,在
只有同生命相结合,佛法慧命才能延续。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望而却步;那些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合适读哪些
44:一部经典能有多长?我们常说的佛法即是指释迦牟尼佛所传下的法。但过去未来,一切佛法的核心要义又是没有差别的,都是胜义般若波罗蜜多的方便示现。一切十方三世所有诸佛菩萨皆由般若波罗蜜多生出 。释迦牟尼
准提菩萨汉译有准胝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准提菩萨为显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萨,在禅宗,则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
第八章三种自性二无我本章有二节一 三种自性 二 人无我法无我第一节三种自性经文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白话解佛接着说:修习菩萨行的修行者,要熟识了解三
第八章 妄想识灭自觉圣之二第六节十二种妄想识相经文复次,大慧,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善分别,汝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妄想,到自觉圣。外道通趣善见,觉摄所摄想妄想,断缘起种种相妄想自性行,
第八章 妄想识灭自觉圣本章有八节 一 分清两种觉相:观察觉计着妄想建立觉 二 四大种都是妄想的产物 三 五阴过数相离于数离性非性离四句 四外道四种妄想涅槃 五离了意识除藏识外诸识都灭 六十二种妄想识相
第八章 妄想识灭自觉圣之三第八节 大慧问疑 为什么分别说三乘 而不直说一乘经文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白话解大慧问佛:为什么分别说三乘,而不直说一乘?经文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
第八章远离外道涅槃想本章有二节一外道种种妄想涅槃二佛说涅槃真实义第一节外道种种妄想涅槃经文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说何等法名为涅槃而诸外道各起妄想?白话解大慧菩萨请佛开示:世尊!请为
第八章 甚深般若波罗蜜本章有三节 一 波罗蜜有三种分别 二 大慧提出种种诘难 三 世尊答大慧问第一节 波罗蜜有三种分别经文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六波罗蜜①满足,得成正觉。何等为六?[注]①
1.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2.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内容提要: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内容提要: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举世间所见景物详细阐释
(四)经典的结集与部派佛教讨论的问题在佛陀入灭后的一百年间,佛教僧团发生分裂,此后数百年佛教分部流传。这一历史时期称之为“部派佛教”,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后二世纪。在佛陀涅槃之后的四五百年
相信很多修行虚空藏菩萨的人都知道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满足世间一切如法持戒者的善求善愿,使无量无边众生获得无穷利益,故有此虚空
第八章 第六节 宁玛派大圆满法与苯教大圆满法比较第六节 宁玛派大圆满法与苯教大圆满法比较一、闭关内容(一)宁玛派不念玛智真言、萨勒沃真言、嘟智四根除恶趣真言,或法身咒、报身咒、化身咒,苯教注重九加行。
第八章 第三节、第四节第三节 以四川省阿坝县朗依寺大圆满法修行为例一、秦麦洛桑活佛访谈来自四川阿坝朗依寺秦麦洛桑活佛,刚好他2007年也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老师的研究生班听课,结果有了三次之缘, 1
“五乘”指运载众生到善处的五种法门。‘乘’乃梵语ya^na之译,有道、船、车,或运载之义。此处喻诸佛教法犹如舟、车,可运载众生至所期之果地。又ya^na音译作‘衍’,故五乘又名五衍。在《盂兰盆经疏》所
净土宗主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禅宗主修《金刚经》、《心经》、《首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维摩诘所说经》、《六祖坛经》;天台宗主修《法华经》;华严宗主修《华严经》;唯
上座部佛教的三藏经典分为律经论三藏,是为《巴利三藏》。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唯一圣典,是讫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最接近原始经典的一套三藏。其中《律藏》由经来分别、犍度、附随三部分组成。「经分别」是对「
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的形成韩廷杰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期发展为世界宗教,当今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以及我国云南省的这支佛教,大体位于印度南部,故称南传佛教,与流行于中国、朝鲜、日本
1、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2、不为静乱所恼者,即是好禅(师)。3、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
1、昏沉、散乱不要受持。就是心很散乱、很昏沉的时候不要受持。有些同修也是:“哎呀,我一拿起经,就想睡觉。”你昏沉想睡觉,拿着一本经翻开第一页,等到你睁开眼睛,可能过了几个小时了。所以诵经要有至诚恭敬心
二、“三佛”禅法宋道融在《丛林盛事》中评价杨歧与黄龙派的势力与地位时说:黄龙、杨歧二宗,皆出于石霜慈明。初、黄龙之道大振,子孙世之,皆般般不减马大师之数,自真净四传而至涂毒,杨歧再世而得老演,演居海会
四、心理基础和师承前面已经说过,慧南的禅法实践是为其禅学思想服务的,更确切地说,慧南的禅学思想,通过其禅法实践总得以体现,并产生实际的影响。所以我们考察了慧南宗法特色之后,对其三合一的文人化禅学思想有
三、慧南禅风慧南禅学思想,散见于各处的言论(书信、语录、偈颂、笔记等)中。虽然具有他所处时代的鲜明特色,而且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但由于他没有系统的禅学著作(他恪守了不立文字的禅规),未作深入
五、传承与发展慧南嗣法弟子83人,再传弟子满天下,充分显示其宗法的旺盛生命力,对慧南宗法的倡导与发展影响较大的黄龙传人有祖心晦堂、宝峰克文、东林常总、云居元祐、隆庆庆闲、泐潭洪英(以上皆一传);死心悟
三、宗杲及“看话禅”(一)大慧宗杲爱国兴教的一生大慧宗杲(1089-11643),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依张浚所撰《大慧普觉禅师塔铭》的记载,十七岁出家受具足戒,离乡出游:先后曹洞宗尊宿洞
六、惠洪禅学在黄龙诸徒中,惠洪是一位最值得重视的人物,他的禅学思想和禅史研究,对后呓影响很大。惠洪(1071-1128),一作慧洪,后改德洪,字觉范,赐号宝觉圆明禅师,自称寂音尊者,明白庵人。筠州新昌
二、渊源和背景慧南禅学思想的形成,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它既是自六祖以来禅宗发展变化的合理延伸,更是慧南所处时代政治思想的文化大环境促成的结果。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便沿着与中国传统思想
一、杨歧宗的创立杨歧方会(992-1049),袁州宜春(江西宜春)人,俗姓冷。二十岁在筠州(江西高安)九峰山出家,曾到潭州(湖南长沙)随石霜楚圆习禅,后到袁州杨歧山和潭州云盖山开辟道场,禅林称为杨歧方
第七章一、慧南思想慧南(1002-1069),一作惠南,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县)人。他十一岁出家于本州定水庵智銮。十九岁落发受具足戒,后到各地参访游学,先后师事于庐山归宗自宝、栖贤澄湜、泐潭怀澄、福岩
各种经典对菩提的解释:1、《佛学常见辞汇》对菩提的解释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2、《唯识名词白话新解》对菩提的解释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东南亚的斯里兰卡、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唯识哲学有两条定理:第一阿赖耶识是万物的本源,人生的本源;第二识的作用是绝待的不是对待的,就是识自身的见分了别相分①。将这两条定理连到一起来说,便是人生与万物决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