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子是唐代的著名的诗僧,但他的身世至今还是个谜。他的姓名、籍贯、生卒年均不详。他早年曾经为官,因仕途坎坷,遂周游四方,后来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地幽僻寒冷,故名寒岩,寒山子也因此得名。寒山子喜爱吟诗作偈,每有诗句,即题于石间、树上,与台州国清寺封干、拾得为友。他的诗现存三百余首,机趣盎然,多抒写山林景致、隐逸情趣,写景清新,意境幽奇,佛心禅韵尽摄其中,是最有影响的诗僧之一。
--------------------------------------------------------------------------------
1.欲得安身处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
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
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
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
日本的白隐禅师曾提醒修行僧:寒山虽佳境,易见而悟难。人们对寒山诗中所写的景色百看不厌,但对它所象征的禅机,却很难捕捉得到。寒山的诗,往往含有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深义。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要想得到使心安宁的去处,寒山永远是个好地方。句中的安身实指安心。因为如果是世俗意义上的安身,那么通常的选择是繁华都市、高堂华厦,而不是毫无遮蔽的寒山了。相反,安心最佳的选择却正是寒山。在禅者看来,安身即是安心,因为作为一个禅者,他的身心永远是一致的。为什么安身、安心的最好场地是寒山呢?下两句便点出了个中奥秘。
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微风抚拂幽松,愈靠近去听的话,就愈能感受到其美妙之处。轻微的山风,吹拂着幽静的松林,发出喃喃细语般微妙的天籁,一般人很难觉察得到。只有把心中的杂念抑制下去,使心完全处于放松的状态,才能聆听得到。愈接近幽松,就愈能把自己和松声结合在一起,听的人和被听的声音、主体和客体全然融合在一起。然而此时,松仍是松,我仍是我,松和我还是两种个体。禅者能感受到这相互涵容而又各自独立的境界,是因为他能够放开固执于自我的心。这种心若能够放弃,就能领悟到幽的奥秘。微风松语,正是康德所醉心的无主题的音乐,它能使人彻底净化,达到自由、无心的极致。而这,也正是艺术、人生、哲学的极致。
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在浓密的松荫下,有位头发斑白的老人,喃喃地念着黄老之书。他已经十年没有回到世俗的家,如今,连以前来这里的路,也都忘得干干净净了。因他潜心于心的故乡寒山,而浸淫于不断的悟道之中。并且一旦悟道,以前藉以悟道的一切途径都已不再必要。有谁过了河,还把船背在身上呢。
--------------------------------------------------------------------------------
2.不见朝垂露
不见朝垂露,日烁自消除。
人身亦如此,阎浮是寄居。
切莫因循过,且令三毒祛。
菩提即烦恼,尽令无有余。
《金刚经》里有一段很著名的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复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段话极为形象地说明了人生的短暂无常。
此诗一开始便将一幅鲜明的无常景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你看那早晨的露水,太阳一出来立即就干了。人的生命也是如此的短暂,在这个阎浮世界上,只是短暂的寄居而已,期限一到,就要投入轮回业报去了!
浑浑噩噩的世人,很少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他们要么拼命地纵身欲望之流,贪图享乐;要么无所事事,饱食终日。禅者则相反,他们深知人身难得今已得的可贵,深知人命在呼吸间的匆遽,深知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的紧迫。因此,他们切莫因循过,且令三毒祛。切不可随波逐流,胡里胡涂地度却此生,而要破除那困惑生命、使身心永远不得安宁的三毒。三毒就是贪欲、嗔恚、愚痴,也就是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的无明。《大智度论》卷三说:我所心生故,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是一切烦恼之根本,悉由吾我故。三毒是我们最大的心病(《止观》五: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正如《涅槃经》所说的那样,毒中之毒,无过三毒。灭除了三毒之后,心灵才能澄明无瑕,彻证菩提。
菩提即烦恼,菩提与烦恼似乎是对立的,但以佛教般若空观的观点来看,菩提也就是烦恼。因为涅槃界与现实世界本来不二,都是佛法的体现。我们要想在现实世界中获得涅槃,就必须在烦恼中体证菩提。所以,菩提烦恼不二,五欲贪嗔是佛,烦恼即是菩提,净花生于泥粪。《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说: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诸法无行经》下亦曰:贪嗔之实性,即是佛法性;佛法之实性,亦是贪欲性。菩提与贪欲,是一而非二!《坛经?般若品》也说:烦恼即菩提!因为万法尽是自性,万法的本身都是真如、法性,所以,烦恼的本身也就是菩提。并且更进一步,不论是烦恼也好,还是菩提也好,站在禅悟的立场上,都要将它们一起消泯无余。因为禅悟的境界,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成病。(《传灯录》卷七《惟宽》)只要一有开悟的意念,又与悟失之交臂了。
--------------------------------------------------------------------------------
3.自乐平生道
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
野情多放旷,长伴白云闲。
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
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每个人都有他所追求的理念,也就是道。这个道是他终生孜孜以践,支撑他整个生命的力量。并且,也正是这个道,给他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与自豪。只是,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它不便用语文语言文字来界定,然而,在禅者的生活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它的存在。烟雾迷蒙中的青萝,青萝掩映着的石洞,乃是道心滋长的最好环境。在这里,疏野的性情在这里正好可以得到充分舒展,放旷的品格也不会招致别人的议论。他的心和白云一样,充满了安闲自如的情趣。白云纯洁无瑕,随风变灭,舒卷自如,正是禅者心地明洁、毫无挂碍、自然适性的外在表现。
诗的后半部分继续写放旷的闲趣。山中当然有路,然而这条路通向的,乃是更为曲折深邃的幽处,而不是繁华喧嚣的人世。心似孤云无所依,悠悠世事何须觅?既然禅者像白云那样的无心,还有什么东西能困扰他?佛教常将人心喻为猿猴,说这只猿猴喜好攀援外物。而对于调顺了心猿的禅者来说,尘世的任何能够惑乱心神的东西,如功名富贵美色佳肴之类,他都不屑一顾,不去攀援。因为坐禅之时,他早已净化了自己。石床,石制之床。僧人常于其上坐禅。贾岛《赠无怀禅师诗》有禅定石床暖之咏。在石床上,他一人彻夜坐禅,虽然独,但这绝不是孤独,而是独坐大雄峰式的孤标独立。你看,一轮又圆又大、又清又亮的月亮,正透过蒙蒙的清泠的山间夜雾,缓缓地从容地升上寒山,向石床上的禅者洒下一片清辉。寒山经常以明月来象征他的禅心: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月亮圆满而硕大,清光四溢,正象征着禅心的圆满自足、澄澈无瑕。此诗以景收结,所展的是无言之境,也是最高深的禅境。
--------------------------------------------------------------------------------
4.侬家暂下山
侬害暂下山,入到城隍里。
逢见一群女,端正容貌美。
头戴蜀样花,燕脂涂粉腻。
金钏镂银朵,罗衣绯红紫。
朱颜类神仙,香带氛氲气。
时人皆顾盼,痴爱染心意。
谓言世无双,魂影随他去。
狗咬枯骨头,虚自舔唇齿。
不解返思量,与畜何曾异。
今成白发婆,老陋若精魅。
无始由狗心,不超解脱地。
这首诗的意图,是要给世人照一照风月宝鉴。
诗用第一人称的侬家这个古代吴人的自称来写,饶有趣味。侬家平时长住山上,偶尔下一次山,到城隍庙逛逛,倒不是为了凑热闹,而只是看看热闹,观察观察世相而已。正好看见了一群女子,五官端正,容貌姣美。瞧,她们头上戴着最时髦的四川式样的花,脸上涂了厚厚的一层脂粉。炫人眼目的金手镯上镂刻着银花,飘曳的罗衣有粉红、紫色各种层次。青春美貌宛如神仙,所过之处,异香裂鼻。对此,世人有何反映呢?
这些光彩照人的美女一露面,时人都伸长了脖子转眼去看,如痴如迷,爱慕不已。都说这些美女世上无双,魂也被她们勾走了。在描写时人的观感之后,侬家给这些人当头一棒:贪恋美色,胡思乱想,何异于狗啃干骨头,什么肉也吃不上,只落个白白地舔舔嘴唇、牙齿而已!
痴爱乃是心病的根源,痴爱是苦因(《探玄记》七),而痴迷之人,偏偏迷恋粉髑髅,用痴茧爱网自相缠缚,不知道冷静地自我反省,跟畜牲又有什么两样?那么怎样来返思量呢?下面两句即是侬家为他们指出的方法:作不净观。为对治贪心,通过主观的想像来观看对象的不净,这就是不净观。看到美色佳人,你不妨把她想像成面黄皮皱的老太婆,苍老丑陋,像山精鬼魅一样的可怖。这时还会有非非之想么,还想冲上前去搂抱她、和她缠绵共枕了么?据《释迦谱》卷三,佛陀当年修行时,魔王因嫉妒和害怕佛陀修行成就后的威力,就派了三个美丽的女儿去诱惑佛祖。这三个女子都艳丽非凡,千娇百媚,穿着暴露的衣服,发出勾魂的声音,作出挑逗的神态,而佛陀运用起法力无边的不净观来,眼中所见者,只是革囊盛臭,于是三个漂亮女子顿时化为老母,头白面皱,齿落垂涎,肉销骨立,腹大如鼓。风月宝鉴的正面是盈盈含笑的王熙凤,背面是一具令人毛骨悚然的枯骨!佛教认为,只有照这面风月宝鉴的背面,才能灭除贪欲,而获得心灵的平静。可惜世人所见的都是虚假的要命的正面!所以侬家临了还忍不住再喝骂一句:这些人永堕畜牲之道,受轮回之苦,是由于他们有了狗的贪心,永远不能解脱得福。无始是一个佛教名词。佛教认为众生无有始,今生从前世之因缘而有,前世亦从前世而有。诗中无始即指永堕轮回之中。禅宗认为贪欲,尤其色欲是解脱之一大障碍,像烹砂不可能成饭一样,因此用不净观来对冶心猿。寒山这首诗所表述的,也正是这一层意思。
End
◎ 阿 莲雍容美少年,博览诸经史。尽号曰先生,皆称为学士。未能得官职,不解秉耒耜。冬披破布衫,盖是书误己。 【解析】 世间有很多读书人,读了许多书,也有很多学问,但是谋生无术。寒山子所说的先生就是
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四弘誓愿之一,这是大乘佛法的原则,净土宗哪能例外。不过学习时,应该知道本末和先后。本就是本宗的经典先弄通,末就是其他宗派的经典后学习。根本都没有弄通,就去学其他的内容,恐怕如
寒山佚诗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汝合,一切法无差。 摘自《寒山子诗集》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我们通过两部经典来分析玄奘与般若经典之关系:一、玄奘与《维摩诘经》玄奘在国内研习《维摩诘经》情况在众传记中唯有《续高僧传》有一句简短的记录: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因为众传均无记载,通常也就不把研习《维摩
金报讯(记者吴旭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古话现在还灵不灵?昨天上午,首届宁波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论坛在浙江万里学院举行。央视原《东方之子》主持人陈大惠带着他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汇报团”来
◎ 沙武田在佛教尊像谱系当中,有佛、菩萨、弟子、罗汉、天王、力士、天龙八部众等,其中单就佛像而言,小乘佛教讲只有一佛即释迦佛,而大乘佛教则主张佛有无数,如恒河沙。正所谓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大乘
◎ 印 光至于阅读经文,如果想作法师,为众人宣扬佛法,应当先阅读经文,再看注疏。如果不是精神充足,见解过人,没有不是徒劳心力,虚丧岁月的。如果想要随分亲得实际利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者先端坐片
在家教徒必读经典◎净 慧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望而却步;那些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合适读哪些经典呢?根据
◎ 韩廷杰 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期发展为世界宗教,当今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以及我国云南省的这支佛教,大体位于印度南部,故称南传佛教,与流行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北传佛教相
《传习录》,儒家的重要著作之一,是王守仁的讲学语录。《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堪称心学第一书,是我们读懂王阳明,感悟心学大智慧必读的一本经典
《史记》是由司马迁创作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后世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这三千多年的历史,又饱含着司马迁本人的情感,以及他对历史的感慨。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干的坏事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左传》(资料图 图源网络)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对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五四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精神,一个时代。今天,2018年5月4日,小编为大家精选了50条经典语录,让我们重温五四精神。陈寅恪1.独立之精神,
位于山西洪洞县的广胜寺是汉传佛教寺院中至今还能完整保存古代风貌的少数者。广胜上寺、下寺及水神庙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历代的重修和重建,基本完整地保存了元、明两代的建筑群以及雕塑、壁画和琉璃,在
只有同生命相结合,佛法慧命才能延续。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望而却步;那些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合适读哪些
44:一部经典能有多长?我们常说的佛法即是指释迦牟尼佛所传下的法。但过去未来,一切佛法的核心要义又是没有差别的,都是胜义般若波罗蜜多的方便示现。一切十方三世所有诸佛菩萨皆由般若波罗蜜多生出 。释迦牟尼
准提菩萨汉译有准胝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准提菩萨为显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萨,在禅宗,则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
第十章 自觉圣智离言说经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我等及馀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白话解大慧菩
1.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2.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内容提要:别业妄见是各别人所见的妄见,同分妄见是众多人所见的相同的妄见,两种妄见都是因眚翳而生。离了有眚的妄缘,便是妙明正见。见性没有眚翳,有眚翳不叫见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内容提要:别业妄见是各别人所见的妄见,同分妄见是众多人所见的相同的妄见,两种妄见都是因眚翳而生。离了有眚的妄缘,便是妙明正见。见性没有眚翳,有眚翳不叫见性。原文阿难白佛言:世
(四)经典的结集与部派佛教讨论的问题在佛陀入灭后的一百年间,佛教僧团发生分裂,此后数百年佛教分部流传。这一历史时期称之为“部派佛教”,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后二世纪。在佛陀涅槃之后的四五百年
相信很多修行虚空藏菩萨的人都知道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满足世间一切如法持戒者的善求善愿,使无量无边众生获得无穷利益,故有此虚空
“五乘”指运载众生到善处的五种法门。‘乘’乃梵语ya^na之译,有道、船、车,或运载之义。此处喻诸佛教法犹如舟、车,可运载众生至所期之果地。又ya^na音译作‘衍’,故五乘又名五衍。在《盂兰盆经疏》所
净土宗主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禅宗主修《金刚经》、《心经》、《首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维摩诘所说经》、《六祖坛经》;天台宗主修《法华经》;华严宗主修《华严经》;唯
上座部佛教的三藏经典分为律经论三藏,是为《巴利三藏》。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唯一圣典,是讫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最接近原始经典的一套三藏。其中《律藏》由经来分别、犍度、附随三部分组成。「经分别」是对「
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的形成韩廷杰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期发展为世界宗教,当今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以及我国云南省的这支佛教,大体位于印度南部,故称南传佛教,与流行于中国、朝鲜、日本
1、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2、不为静乱所恼者,即是好禅(师)。3、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
1、昏沉、散乱不要受持。就是心很散乱、很昏沉的时候不要受持。有些同修也是:“哎呀,我一拿起经,就想睡觉。”你昏沉想睡觉,拿着一本经翻开第一页,等到你睁开眼睛,可能过了几个小时了。所以诵经要有至诚恭敬心
三、延寿振宗风永明延寿禅师(905-975),字仲玄,号抱一子,余杭王氏子。总角之岁,归心佛乘,既冠,不茹荤,日惟一食。持《法华经》,七行俱下,二十八岁为华亭镇将,一日乘舟归钱塘,见渔船之万尾戢戢,恻
各种经典对菩提的解释:1、《佛学常见辞汇》对菩提的解释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2、《唯识名词白话新解》对菩提的解释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东南亚的斯里兰卡、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十章 物质是甚么唯识学对于物质究作如何解释呢?识是一种功能。由种子生现行,这种子同现行也都是一种功能。何以由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可以生前七识,又可以生成物质呢?唯识哲学说:物质根本就是能力
净土经典研究法周叔迦绪说净土法门者,念佛以求往生极乐世界也,念佛之法有三:曰持名,曰观相,曰实相。近世每以持名一法,便可横超三界,带业往生,遂以《弥陀经》、《无量寿经》、《十六观经》,号为净土三经,受
我们都知道佛教的经典是非常多的,可以用浩瀚无涯来形容,而且佛教的教理是非常博大精深的,我们学习的时候可能因为每个人的根基不同,所以我们对同一部经典的理解也会不同,那么我们怎样才是学懂一步经典?要想真正
佛家禅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惟有宽容大度,才能庄严菩提;惟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佛家禅语: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帮助,勿以善小而不为。无求的行善,心
经典禅诗前言吴言生禅宗诗歌有数万首之多,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本书的经典禅诗,是在这些禅宗诗歌中精选而成。禅宗诗歌,从创作主体上来看,历来包括禅僧创作的悟禅之作,和文人创作的带有禅味的诗歌两大类。本书
前分灯时代的禅诗一、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25页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确实如达摩大师的这首传法偈所说,自从达摩大
曹洞宗禅诗五、洞山功勋五位偈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97101页五、洞山功勋五位偈除了正偏、君臣五位之外,洞山又别立功勋五位之说,即向、奉、功、共功、功功。与正
曹洞宗禅诗三、洞山正偏五位偈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9095页三、洞山正偏五位偈曹洞宗远绍华严理事无碍宗旨,近承希迁、昙晟禅法,提出了正偏五位等思想。五位,指正
曹洞宗禅诗六、曹山五相偈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01105页六、曹山五相偈为了配合说明君臣五位之旨,曹山又作了五相诗。其理论源头,仍是石头的《参同契》:当明中
杨岐宗禅诗二、立处皆真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55172页二、立处皆真立处即真是杨岐宗禅悟的另一主要内涵。它的思想源头可追溯到东晋佛教哲学理论家僧肇。僧肇的《
云门宗禅诗三、随波逐浪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20124页三、随波逐浪随波逐浪,既有春生夏长、船子下扬州式的随缘适性,又有应病与药、擒纵予夺的随机接引。其一,
杨岐宗禅诗一、超越对立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47155页一、超越对立中国禅宗入宋后数十年间,临济宗下杨岐方会(996~1049)、黄龙慧南(1002~106
云门宗禅诗二、截断众流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16120页二、截断众流截断众流指截断奔驶疾驰的情识心念,指示参禅者不用语言意识把握真如,而要返照自心,以获得顿
曹洞宗禅诗四、曹山君臣五位偈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9597页四、曹山君臣五位偈曹山本寂继承洞山正偏五位之说,藉君臣相对之谊而说明五位之旨诀,称为君臣五位。曹山
黄龙宗禅诗三、随缘任运、日用是道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85187页三、随缘任运、日用是道随缘任运,日用是道,即是在行住坐卧一切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参禅妙悟,彻见
法眼宗禅诗三、法眼宗禅诗与大乘佛典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35143页三、法眼宗禅诗与大乘佛典禅宗五家七宗都重视教外别传,同时对佛教经典也给予了充分的注意。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