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得也是唐代著名诗僧。年幼时被弃于路旁,为国清寺僧丰干拾归,养于寺中,故名拾得。拾得与寒山友善,常有往来。他的诗歌现存五十余首,风格与寒山诗相近,多隐逸与劝世之作。
1.左手握骊珠
左手握骊珠,右手执慧剑。
先破无明贼,神珠自吐焰。
伤嗟愚痴人,贪爱那生厌。
一堕三途间,始觉前途险。
《庄子?列御寇》说: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骊珠也就是千金宝珠,佛教常以之譬智慧。智慧如宝珠,能照愚痴昏暗。丹霞禅师《玩珠吟》说这颗宝珠具有莫大的威力:般若灵珠妙难测,法性海中亲认得。隐显常游五蕴中,内外光明大神力。烧六贼,烁众魔,能摧我山竭爱河。佛教形容智慧的另一个常用比喻是慧剑。智慧如利剑,能断一切烦恼。《维摩经?菩萨行品》说: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当然,佛教的智慧即般若非世俗的智慧可比,它是成佛所需的特殊智慧,其基本理论为缘起性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均是因缘所生,因此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世俗认识及其面对的对象,虚幻不实。故般若智慧的获得,也唯有通过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有可能。
拾得此诗先声夺人,开篇就描画出了一个用佛教智慧武装起来的斗士形象。单看他那握珠、执剑的气势,已不难预测他意志威猛和战斗的结果了,很有点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永嘉大师《证道歌》)的凛凛威光。
诗的三、四两句顺水推舟地写出壮观的破贼场面。破除的的对象是无明,无明也叫痴、愚痴,指不懂得佛教真理的世俗认识。它是十二因缘之一,也是根本烦恼之一。佛教从人生过程的角度,把人生划分为好多部分,互相联结在无止境的链锁之中,并以此阐明人生的痛苦及其根源,论证人生的关键问题,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十二因缘说,它强调十二个环节按顺序组成因果循环的链条,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体,在没有获得解脱之前都受其支配,轮回无穷。释迦牟尼在得道时,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人生痛苦的总根源是无明,即对人生实相的盲目无知。如果能正确认识人生的实相,就能灭尽无明。灭尽无明,一切痛苦也就没有了。困此,世俗认识的转变,愚痴无明的克服,就是芸芸众生获得解脱时首要的、根本的任务。诗中描绘出斗士用佛的智慧武装自已,毫不容情地把无明恶贼一挥两断,宝珠吐出熊熊烈焰,将无明的碎尸化为灰烬。这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场面。灭除了无明,此心便得以安宁。
但是觉醒者毕竟只是少数,众生又是怎样的呢?作者笔锋一转,将视角对准众生身上。众生中很多都是愚痴的。愚痴即无明。愚痴的人,心生贪爱而从来不知厌倦、满足。贪爱指于五欲之境贪着爱着,而不能脱离。贪与爱异名同体, 是三毒之一。由于愚痴和贪爱,他们必然要堕入地狱、饿鬼、畜生这三途,到那时候才叫苦连天,岂不是噬脐莫及!为什么不早点灭除无明获得觉悟呢?这是多么令人痛惜的事!伤嗟二字,是已灭却无明的斗士作者的形象化身对世俗之人的大悲悯,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首诗从正反两方面写出了觉悟者与痴迷者不同的认识与结局,形象鲜明,对比强烈,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
2.无事闲快活
无事闲快活,唯有隐居人。
林花长似锦, 四季色常新。
或向岩间坐,旋瞻见桂轮。
虽然身畅逸,却念世间人。
水边林下的禅者,长养圣胎,身心畅逸,然而他们是不是早已把世人忘得一干二净了呢?读了此诗,自会找到答案。
诗的首二句点明了隐居之人即禅者的特有的心境,唯有二字在强调禅者常快乐的同时,也排斥了世人的常快乐。世人为欲望所困扰,迷已逐物,成为物质的奴隶,浮沉于孽海情天而不能自拔。禅者则不然,心中妄念尽消,纤尘不染,无心世事,闲适自如。中间四句便集中地描写了使隐居者法喜充满的景致。
林花长似锦,四季色常新。多么清丽撩人的句子。林中的花,凋谢得很快,然而,在禅者的眼里,它却永远那么娇艳,美得像锦缎似的;一年有春夏秋冬、炎凉寒暑,然而,在禅者眼里,每一季节总是有赏心悦目的景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正因为花朵会凋落,四季会替迁,所以,当每一株花儿绽放、每一个季节来临的时候,才愈显其美,才愈让人珍惜,使人感受到它的美丽与真实。并且,不但白天可以欣赏到这些景致,即便是在晚间,也仍有使人赏心悦目的景致。有时他随意地在岩石上一坐,一坐就忘了回去,不知不觉天就黑了,不知不觉圆灿灿的月亮就笑盈盈地来到他的眼前。月亮径直走进他的心里,他也径直没入月内。
综观禅者在山居生少,是何其畅适飘逸!然而,是不是他已完全忘世了呢?否!
虽然为求得自心的宁静面悟禅不失为一种很高的境界,但求得自心的宁静后,还要使众生也能获得宁静,而不惜放弃自己已经获得的这份宁静,这却是更高的境界。佛的名称之一便是大悲,就因为佛想使众生都得解脱,悲心广大。《涅槃经》卷十一谓: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佛陀在悲悯众生的同时,就生起了心病。这个心病不是他自身具有的,而是由众生引起的,正如维摩诘所说的那样: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其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菩萨疾者,以大悲起(《维摩经? 问疾品》)。有人问赵州和尚:佛是觉悟者,并且是一切众生的大导师。他一定是免除了所有的烦恼,是不是?赵州答:不是,他有最大的烦恼。这怎么可能?他的最大烦恼就是要拯救一切众生!。《法华经》也说,菩萨永不进入最终涅槃。他要停留在众生之中,为教育与开悟他们而工作。只要能有助于众生幸福,他不辞任何苦难。娑婆往来八千度,佛与菩萨会无数次到充满痛苦的世界中来,这是因为他们的爱没有边界。禅者修行到了无事、闲、快活、逸的地步,又却转身来,垂手入廛,灰头土面地化导众生,这是何其崇高的境界。欲令居士身无病,直待众生苦尽时(刘言史《弼公院问病》),众生之病未除,禅者就绝不会停止他的努力。因为他要解放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心,而是所有众生的心。
End
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四弘誓愿之一,这是大乘佛法的原则,净土宗哪能例外。不过学习时,应该知道本末和先后。本就是本宗的经典先弄通,末就是其他宗派的经典后学习。根本都没有弄通,就去学其他的内容,恐怕如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我们通过两部经典来分析玄奘与般若经典之关系:一、玄奘与《维摩诘经》玄奘在国内研习《维摩诘经》情况在众传记中唯有《续高僧传》有一句简短的记录: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因为众传均无记载,通常也就不把研习《维摩
金报讯(记者吴旭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古话现在还灵不灵?昨天上午,首届宁波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论坛在浙江万里学院举行。央视原《东方之子》主持人陈大惠带着他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汇报团”来
◎ 沙武田在佛教尊像谱系当中,有佛、菩萨、弟子、罗汉、天王、力士、天龙八部众等,其中单就佛像而言,小乘佛教讲只有一佛即释迦佛,而大乘佛教则主张佛有无数,如恒河沙。正所谓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大乘
◎ 印 光至于阅读经文,如果想作法师,为众人宣扬佛法,应当先阅读经文,再看注疏。如果不是精神充足,见解过人,没有不是徒劳心力,虚丧岁月的。如果想要随分亲得实际利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者先端坐片
在家教徒必读经典◎净 慧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望而却步;那些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合适读哪些经典呢?根据
◎ 韩廷杰 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期发展为世界宗教,当今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以及我国云南省的这支佛教,大体位于印度南部,故称南传佛教,与流行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北传佛教相
【《哲学研究》2001年第5期】禅学的文本阐释与诗意接受评吴言生《禅学三书》《禅学三书》是《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三书的合称,由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禅宗思想渊源》具体
《传习录》,儒家的重要著作之一,是王守仁的讲学语录。《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堪称心学第一书,是我们读懂王阳明,感悟心学大智慧必读的一本经典
《史记》是由司马迁创作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后世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这三千多年的历史,又饱含着司马迁本人的情感,以及他对历史的感慨。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干的坏事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左传》(资料图 图源网络)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对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五四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精神,一个时代。今天,2018年5月4日,小编为大家精选了50条经典语录,让我们重温五四精神。陈寅恪1.独立之精神,
位于山西洪洞县的广胜寺是汉传佛教寺院中至今还能完整保存古代风貌的少数者。广胜上寺、下寺及水神庙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历代的重修和重建,基本完整地保存了元、明两代的建筑群以及雕塑、壁画和琉璃,在
只有同生命相结合,佛法慧命才能延续。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望而却步;那些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合适读哪些
44:一部经典能有多长?我们常说的佛法即是指释迦牟尼佛所传下的法。但过去未来,一切佛法的核心要义又是没有差别的,都是胜义般若波罗蜜多的方便示现。一切十方三世所有诸佛菩萨皆由般若波罗蜜多生出 。释迦牟尼
准提菩萨汉译有准胝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准提菩萨为显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萨,在禅宗,则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
第十章 自觉圣智离言说经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我等及馀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白话解大慧菩
1.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2.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内容提要:别业妄见是各别人所见的妄见,同分妄见是众多人所见的相同的妄见,两种妄见都是因眚翳而生。离了有眚的妄缘,便是妙明正见。见性没有眚翳,有眚翳不叫见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内容提要:别业妄见是各别人所见的妄见,同分妄见是众多人所见的相同的妄见,两种妄见都是因眚翳而生。离了有眚的妄缘,便是妙明正见。见性没有眚翳,有眚翳不叫见性。原文阿难白佛言:世
(四)经典的结集与部派佛教讨论的问题在佛陀入灭后的一百年间,佛教僧团发生分裂,此后数百年佛教分部流传。这一历史时期称之为“部派佛教”,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后二世纪。在佛陀涅槃之后的四五百年
相信很多修行虚空藏菩萨的人都知道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满足世间一切如法持戒者的善求善愿,使无量无边众生获得无穷利益,故有此虚空
“五乘”指运载众生到善处的五种法门。‘乘’乃梵语ya^na之译,有道、船、车,或运载之义。此处喻诸佛教法犹如舟、车,可运载众生至所期之果地。又ya^na音译作‘衍’,故五乘又名五衍。在《盂兰盆经疏》所
净土宗主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禅宗主修《金刚经》、《心经》、《首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维摩诘所说经》、《六祖坛经》;天台宗主修《法华经》;华严宗主修《华严经》;唯
上座部佛教的三藏经典分为律经论三藏,是为《巴利三藏》。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唯一圣典,是讫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最接近原始经典的一套三藏。其中《律藏》由经来分别、犍度、附随三部分组成。「经分别」是对「
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的形成韩廷杰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期发展为世界宗教,当今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以及我国云南省的这支佛教,大体位于印度南部,故称南传佛教,与流行于中国、朝鲜、日本
1、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2、不为静乱所恼者,即是好禅(师)。3、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
1、昏沉、散乱不要受持。就是心很散乱、很昏沉的时候不要受持。有些同修也是:“哎呀,我一拿起经,就想睡觉。”你昏沉想睡觉,拿着一本经翻开第一页,等到你睁开眼睛,可能过了几个小时了。所以诵经要有至诚恭敬心
三、延寿振宗风永明延寿禅师(905-975),字仲玄,号抱一子,余杭王氏子。总角之岁,归心佛乘,既冠,不茹荤,日惟一食。持《法华经》,七行俱下,二十八岁为华亭镇将,一日乘舟归钱塘,见渔船之万尾戢戢,恻
各种经典对菩提的解释:1、《佛学常见辞汇》对菩提的解释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2、《唯识名词白话新解》对菩提的解释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东南亚的斯里兰卡、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十章 物质是甚么唯识学对于物质究作如何解释呢?识是一种功能。由种子生现行,这种子同现行也都是一种功能。何以由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可以生前七识,又可以生成物质呢?唯识哲学说:物质根本就是能力
净土经典研究法周叔迦绪说净土法门者,念佛以求往生极乐世界也,念佛之法有三:曰持名,曰观相,曰实相。近世每以持名一法,便可横超三界,带业往生,遂以《弥陀经》、《无量寿经》、《十六观经》,号为净土三经,受
我们都知道佛教的经典是非常多的,可以用浩瀚无涯来形容,而且佛教的教理是非常博大精深的,我们学习的时候可能因为每个人的根基不同,所以我们对同一部经典的理解也会不同,那么我们怎样才是学懂一步经典?要想真正
佛家禅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惟有宽容大度,才能庄严菩提;惟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佛家禅语: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帮助,勿以善小而不为。无求的行善,心
一、对无常幻灭感的深切体验原始佛教为了论证人生无常,提出了三个命题: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是为三法印。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各种物质现象、心理活动,都是迁流转变、不遑安住的有为
理事圆融即理事无碍,指理事无碍观、理事无碍法界所彰显的理事圆融互摄而又各住自位,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微妙境界。佛教哲学的理事无碍观以《华严经》为代表,有五重关系:一、相遍。宇宙本体的理,遍布一切事相,
黄龙宗是由黄龙慧南禅师(1002~1069)创立的、禅宗五家七宗中的一个重要宗派。通过对黄龙宗禅诗的文本研究,我们发现,黄龙宗禅诗呈现出独特的诗禅感悟。其美感特质,主要表现为随缘任运、日用是道、触目菩
经典禅诗前言吴言生禅宗诗歌有数万首之多,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本书的经典禅诗,是在这些禅宗诗歌中精选而成。禅宗诗歌,从创作主体上来看,历来包括禅僧创作的悟禅之作,和文人创作的带有禅味的诗歌两大类。本书
僧问百丈大师:如何是奇特事?什么是禅修中的独特体验与受用?百丈大师回答:独坐大雄峰。(《古尊宿语录》卷一)独坐大雄峰这句禅语,蕴含着无穷的意味。其一,大雄峰喻圣境或本体界,以独坐大雄峰喻居于圣位;其二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构造内心世界的宁静和谐社会,从心开始。佛教有一句名言说,只有打坐才能改变世界。在佛教看来,幸福的生活首先来自于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内心的失衡就是迷失。佛教超凡入圣、去染成净的修行过
前分灯时代的禅诗一、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25页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确实如达摩大师的这首传法偈所说,自从达摩大
一、无心是道的诗禅感悟据禅籍记载,香严博通经论,思维敏捷,和师兄沩山一起师事百丈,百丈圆寂后,他随灵佑参禅。灵佑对他说,我知道你是问一答十问十答百的伶俐人,我不问你平日的学解,也不问你在经卷上记得的禅
一、曹洞宗正偏思想的渊源曹洞宗最为显明的思想是理事、偏正的兼带回互。它的思想渊源,可上溯到石头希迁。希迁禅风圆转无碍,时人称为石头路滑。其五言偈颂《参同契》,展开各种思想的会通。参意为参差不齐,指世间
这几天和大家在这古老的柏林禅寺一起度过,我很有些感慨。首先是老法师以身作则,僧宝庄严,使我们感受到了禅的真味。其次,同学们经过这几天生活禅夏令营的锤炼,很多人都差不多快脱胎换骨了,心灵、境界上均有所提
禅宗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吴言生教授(2001年7月25日)这几天和各位法师、各位营员在柏林寺一起度过,我很有些感慨。首先是老法师以身作则,整个柏林寺法师们一个个如律如仪,僧宝庄严,使我们感受到了禅的真
曹洞宗禅诗五、洞山功勋五位偈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97101页五、洞山功勋五位偈除了正偏、君臣五位之外,洞山又别立功勋五位之说,即向、奉、功、共功、功功。与正
曹洞宗禅诗三、洞山正偏五位偈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9095页三、洞山正偏五位偈曹洞宗远绍华严理事无碍宗旨,近承希迁、昙晟禅法,提出了正偏五位等思想。五位,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