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吴言生:经典禅诗 前言
2025-02-25 12:34

经典禅诗

前言

吴言生

禅宗诗歌有数万首之多,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本书的经典禅诗,是在这些禅宗诗歌中精选而成。

禅宗诗歌,从创作主体上来看,历来包括禅僧创作的悟禅之作,和文人创作的带有禅味的诗歌两大类。本书所探讨的经典禅诗,是指前一类。与纯文学性的诗歌不同,禅宗诗歌的着眼点不在于文字的华美、技巧的娴熟,而在其禅悟内蕴的深遽、丰厚,因此本书的着眼点也放在这里。

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撰写。

第一章,前分灯时期的禅诗。禅宗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是在分灯禅之后,即禅宗一花开五叶、形成了五家七宗之后。但这并不表明在前分灯时期就没有禅诗的创作。慧能的得法偈,标志着中国禅的新时代的到来,对理解南宗禅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禅宗以诗寓禅的起源。因此我们把它作为前分灯时期的重要禅诗加以探讨。慧能的弟子永嘉玄觉的《永嘉证道歌》,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是明心见性的证悟者所抒发的正知正见,具有深厚、强烈的佛学思辨力、禅学感悟力和艺术感染力。因此,我们把它作为前分灯时期禅诗的另一首重要作品加以介绍。

第二章,临济宗禅诗。禅宗五家七宗,每宗的禅法都有其纲领、宗要,表达这些纲领、宗要的诗就是纲宗诗。本章先选取临济禅四喝、四料简、四照用等纲宗诗加以探讨。这些纲宗诗,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临济禅深邃的思想。在艺术上,通过意象组合的矛盾性、跳宕性、空灵性,展示出一幅幅诗禅感悟境象。临济宗禅学感悟的精髓,主要体现在无事是贵人、无位真人、无依道人三个方面,并用诗歌的形式加以生动直观的反映。本章分析了这些禅髓诗,揭示其美学特征。在临济宗人中,汾阳善昭的禅诗创作数量多,质量高,本章专辟一节加以探讨。

第三章,沩仰宗禅诗。沩仰宗的宗风是体用双彰。沩仰宗禅诗主要体现为无心是道、体用圆融的诗禅感悟。这些禅诗以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超妙深邃的哲人睿思、不假雕饰的语言风格,表达了沩仰宗人对自性之美、人性之光的独特感悟,对澄明高远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第四章,曹洞宗禅诗。禅宗五家七宗中,曹洞宗的禅诗最为引人注目。曹洞宗远绍石头《参同契》、昙晟《宝镜三昧》,通过独特的禅修教化实践,建立了五位、回互之说,并以诗歌的形式使之广为流传。曹洞宗禅诗象喻系统,是由相对的两大意象群组成,即本体意象群、事相意象群。曹洞宗的各种五位,都是上述两大意象群的不同回互关系。由这两组意象的兼带回互出发,形成了曹洞宗禅诗的审美特质。本章分析曹洞宗经典禅诗,指出曹洞宗禅诗启迪人们扬弃分别意识,将相对的意识逐层剥离,从而顿悟真如佛性,抛弃二元、相对、有限、虚幻、无常的世俗意象,进入一元、绝对、无限、真实、永恒的禅悟之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禅悟美学情境。

第五章,云门宗禅诗。云门宗的要义与精华集中表现于云门三句。一、函盖乾坤的诗禅感悟。乾坤万象都是真如的显现,山河大地即是真如。二、截断众流的诗禅感悟。截断奔驶疾驰的情识心念,指示参禅者返照自心以获得顿悟。三、随波逐浪的诗禅感悟。云门三句生发出随缘适性、随机接引的美感特质。云门宗禅诗,深刻表现了对云门禅法的体证。

第六章,法眼宗禅诗。法眼宗一切现成的宗风,主要得益于般若无知论。一切现成摒落思量分别,注重当下现实性,因此法眼宗禅诗既有淡泊宁静的意境,又有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禅定直觉意象。

第七章,杨岐宗禅诗。杨岐宗禅诗以平实无华见长,同时兼具陡峻直截、内具圭角的特点。杨岐宗禅诗的美感特质是:一、坐断千差,超越对立。二、立处即真,触事而真。通过对杨岐宗禅诗的探讨,可以发现,杨岐宗人具有精湛的诗学素养,接机说法、提举公案时,古典诗词名句和自铸新词流畅自如地涌现,使得杨岐禅呈现出诗禅一如的化境。

第八章:黄龙宗禅诗。黄龙宗对禅宗史、诗歌史的重要影响,是黄龙宗青原惟信禅师提出的见山见水三阶段命题。本章从这个角度入手,探讨黄龙宗禅诗的禅悟思维、美感特质,指出黄龙宗禅诗呈现出境象玲珑、空明澄澈的特征。

在具体分析了五家七宗的经典禅诗之后,本书第九章对禅宗诗歌的审美境界作一总结性揭示。禅宗诗歌表达了独特的禅悟体验,其审美境界的范型主要有四类:

其一,一切现成的现量境。般若无知是禅宗诗歌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在禅宗看来,世俗智慧是对现象界片断的、虚幻的对象的认识,它承认主客观的存在,承认逻辑思维、推理作用;而般若则是神秘的直观,它无知而无所不知,是洞察一切、无所遗漏的一切知,是最全面最高的智慧,观照活动不需要经过任何感觉思维,不必借助任何语言、文字。由世俗之知升华到般若的无知,即是参禅最亲切的悟入之处。清除了世俗之知,山水自然呈现于观照主体的,已不是外在的色相,而是内在的真如佛性之美。观照主体泯除了心念意识,水月身心,通体澄明。此时观照万象,所见所闻悉是真如自性的显现,由此形成了禅宗诗歌触目菩提的美感特质。禅宗诗歌表征了现象界的乾坤万象都是真如的显现,山河大地即是真如的禅悟境界,以一幅幅清丽如画的图景,作为禅者悟道的契机:秋风、玉露、碧水、青山、吟蛩、鸣蝉、翠峰、金柳、樵唱、渔歌清丽如画的景色,即是启人心智的菩提大道。禅宗诗歌生动地反映了从蛙声悟道、从柏树子悟道、从火炉头悟道等开悟情境。在禅宗看来,既然万法皆体现着真实的本性,作为万法之一的人类隐秘情感的爱情,同样能体现出真实的本性,因此在人类的艳情与禅思之间有着相通之处,由此形成了禅宗诗歌中以艳情喻禅的倾向。禅僧将艳情引入禅中,使禅宗诗歌增添了香韵缭绕的风致。

其二,能所俱泯的直觉境。禅意的感悟,不分能观、所观,花事归花,菊事归菊,当你观察一朵花,凝视一朵菊时,你会一直走到花、菊的里面,与之合而为一,用花的感觉来看花,用菊的心情来赏菊,而不是用人的意识来看花赏菊,由此形成了能所俱泯的直觉境。对此禅宗以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来表示。在水月相忘的直觉观照中,双方互为观照的主体,都具有空灵澄明的质性,无心而澄澈,没有情感的粘着胶葛。禅宗诗歌,以清新美丽的意象,生动直观地表达了这种悟境。在禅宗诗歌中,能观与所观,如净琉璃含宝月,纯明澄澈。禅者突破了生死牢关,别具雍容洒脱的襟怀,用这种襟怀直觉地观照世间万物,即可在世俗看来情缠欲缚、粘着胶固的万物关系中,保持去来任运、自在无拘的平常心,如竹影扫拂时的阶尘,安恬不动;似月轮照映时的海水,澄澈无痕。

其三,涵容互摄的圆融境。禅宗诗歌的圆融境主要由理事圆融和事事圆融两大部分组成。石头《参同契》倡理事回互之说,昙晟《宝镜三昧》倡明暗交参之说。曹洞宗禅诗,远绍华严宗理事无碍思想,近承《参同契》、《宝镜三昧》,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体系,这个体系由相对立的两大类意象组成,一是本体意象群,一是事相意象群。曹洞宗的各种五位,都是上述两大类意象不同的回互关系。差别平等,各住自位,是《华严经》等大乘经典的要旨,也是禅宗诗歌所表现的境界。按照华严宗旨,本体由现象呈现,现象与现象之间均为本体之呈现,因而可以相互呈现,故不必于现象界之外寻求超现象的世界,不必离现象求本体,离个别求一般。这就打通了众生与佛、现象与本体、个别与一般的隔绝,而达到圆融无碍。禅宗诗歌将事事无碍的精髓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地描绘了万象森罗的大千世界中,有情与无情、个体与族类、高峻与深幽、光明与黑暗,都是同时具足相应的缘起大法,纵横交错,珠珠相含,影影相摄,呈显出一真法界的庄严绚烂,它们互为缘起,又各住自位,展示着统一和谐而又千奇百状的生命样态。

其四,随缘任运的日用境。禅宗主张从凡境切入,认为浅近的凡境是建立禅悟生命的基础,一大藏教,不出个鸦鸣鹊噪;九经诸史,不出个之乎者也,全心即佛,全佛即人。南宗禅主张饥来吃饭困来眠,平常心是道,于是,禅就体现在担水、劈柴、饮茶、种地这些日用之中。在开田下种、吃饭睡觉之间,千万境界在眼前心上流走幻灭,云去天无影,船过水无痕。无事是贵人是临济禅的主要思想之一,并成为临济宗禅髓诗表现的重点,其要点即是随缘任运。对随缘任运的境界,禅宗诗歌通过饥餐困眠的隐士、自得其乐的渔人、快乐无忧的牧童来表现。禅宗诗歌对山居生活的描写,充满着诗情画意。竹笕二三升野水,松窗七五片闲云,山居景色,悠闲恬适,可以长养道心;三个柴头品字煨,不用援毫文彩露,山居物事,朴实无华,洋溢着高情远韵;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枝藤。乞食随缘去,逢山任意登,山居风物,淳和质朴,绝去机心。日常生活,经由诗意的点染,遂充满着禅趣。禅宗诗歌表征着脱落情尘意垢后、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澄明本心的悟境: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第十章,名僧禅诗赏析。本章对禅宗史上的一些重要禅诗进行探讨。设立本章,或是因为有些作者不便归入五家七宗中的某一类,如王梵志、寒山子;或是因为篇幅较大,因而单独分列出来,如〈十牛图颂〉。

必需强调的是,禅宗诗歌的终极关怀,是明心见性。禅宗所有公案、机锋、诗偈,都指向本心自性,即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清纯无染的自性,是禅宗的出发点、目的地。禅宗认为,由于相对意识的生起,障蔽了本来面目。因此,必须运用不二法门,将相对意识扬弃,才能重现本来面目。彻见本来面目,就能获得主客、自他、生死、长短、小大、色空等圆融一如的禅悟体验,走向与本来面目同一的乐园中,用审美的态度诗意地栖居于世界。明乎此点,欣赏禅宗诗歌便可收提纲挈领之效。

鉴于经典禅诗的特殊性,笔者在撰写本书时遵循以下原则:

一、从对禅宗宗风的体证与理解出发。禅宗一花开五叶,各自有其侧重的宗风特点、接机手法、诗歌表现。因此,联系五家七宗的宗风来探讨禅诗,可以从较深层次把握禅诗的内涵与特色。

二、从对禅宗哲学的体证与理解出发。在充分理解禅宗哲学象征体系的基础上论析禅诗,具有高屋建瓴的效果。

三、从对佛典与禅思之联系的体证与理解出发。禅宗诗歌有一部分是自铸新辞,有一部分则是沿用了大乘佛教经典中的意象,因此在论析经典禅诗时,了解禅宗思想受佛教经典的影响,就显得非常重要。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应有的注意。

四、从对禅本义的体证与理解出发。本书论析禅宗诗歌所使用的批评术语,相当部分采用了禅宗的规范性表述。禅宗在表述不可说的禅时,运用了独特的语句。借用这些表述,在探讨禅宗诗歌的同时可以尽量保持其原真性,不破坏禅宗语境,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尽可能以禅说禅,避免与描述对象的疏远与隔膜。唯其如此,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融入描述对象之中。本书常用的术语有:涵盖乾坤、返本还源、归家稳坐;圣凡一如、即凡即圣、净染不二、真妄一体、一超直入、啐啄同时、能所俱泯、截断两头、截断众流、声色俱泯、回归人位;一切现成、本来现成、触目菩提、般若无知、无心是道、水月相忘、珠光交映、涵容互摄、圆融互摄、体用圆融、相即自在、直觉意象、现量呈显、随缘任运、日用是道、无事是贵人、无位真人、无依道人、随波逐浪、立处皆真等等。

禅宗诗歌有数万首之多,是一笔相当丰厚的文化遗存。但对它的探讨,迄今还远远不够,因此笔者不揣谫陋,做了尝试性的工作。由于禅宗的全盛期在唐宋,因此,本书对宋代之后的禅宗诗歌暂时割爱。也就是说,在确定选择的范围时,充分考虑到所选诗作的经典性。由于笔者学力有限,而论述的对象又极其特殊,虽然为撰写本书进行了相当艰辛的写作,但离预期的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我希望与更多的同仁一起努力,使经典禅诗的探讨走向深入。

End

黄念祖:无量寿经白话解 前言

无量寿经白话解 前言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玄奘传译般若经典

我们通过两部经典来分析玄奘与般若经典之关系:一、玄奘与《维摩诘经》玄奘在国内研习《维摩诘经》情况在众传记中唯有《续高僧传》有一句简短的记录: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因为众传均无记载,通常也就不把研习《维摩

陈大惠:违反经典得来是“凶财”

金报讯(记者吴旭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古话现在还灵不灵?昨天上午,首届宁波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论坛在浙江万里学院举行。央视原《东方之子》主持人陈大惠带着他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汇报团”来

千佛的经典依据

◎ 沙武田在佛教尊像谱系当中,有佛、菩萨、弟子、罗汉、天王、力士、天龙八部众等,其中单就佛像而言,小乘佛教讲只有一佛即释迦佛,而大乘佛教则主张佛有无数,如恒河沙。正所谓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大乘

《中国观音文化史》前言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正确阅读经典

◎ 印 光至于阅读经文,如果想作法师,为众人宣扬佛法,应当先阅读经文,再看注疏。如果不是精神充足,见解过人,没有不是徒劳心力,虚丧岁月的。如果想要随分亲得实际利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者先端坐片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 前言

心经抉隐 前言伏以:实际理地,了无生佛之名;修持门中,方有凡圣之差。心性本净,因执取而烦惑丛生;妄相原空,由觉照而真常绝待。随缘不变,十界之升沉迥异;不变随缘,一心之体用无殊。虽此心此理含生共具,然彻

在家教徒必读经典

在家教徒必读经典◎净 慧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望而却步;那些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合适读哪些经典呢?根据

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

◎ 韩廷杰 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期发展为世界宗教,当今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以及我国云南省的这支佛教,大体位于印度南部,故称南传佛教,与流行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北传佛教相

王阳明《传习录》经典20句,一口气读懂心学第一书!

《传习录》,儒家的重要著作之一,是王守仁的讲学语录。《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堪称心学第一书,是我们读懂王阳明,感悟心学大智慧必读的一本经典

《史记》经典20句,读史使人明智!

《史记》是由司马迁创作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后世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这三千多年的历史,又饱含着司马迁本人的情感,以及他对历史的感慨。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

道家经典五十句,背完立即提升一个境界!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

《左传》经典三十句 教你如何看清世间万事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干的坏事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左传》(资料图 图源网络)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

五四:致敬10大五四人物,重温50句经典言论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对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五四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精神,一个时代。今天,2018年5月4日,小编为大家精选了50条经典语录,让我们重温五四精神。陈寅恪1.独立之精神,

广胜寺传奇:一场大地震催生的艺术经典

位于山西洪洞县的广胜寺是汉传佛教寺院中至今还能完整保存古代风貌的少数者。广胜上寺、下寺及水神庙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历代的重修和重建,基本完整地保存了元、明两代的建筑群以及雕塑、壁画和琉璃,在

净慧长老:在家居士修行佛法 必须熟读十部经典

只有同生命相结合,佛法慧命才能延续。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望而却步;那些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合适读哪些

刘常净:百论释义 前言

百论释义提婆菩萨造论婆薮开士注解鸠摩罗什翻译刘常净释义前 言中观三论的教义,是直承《般若》、《华严》、《法华》、《无行》、《思益》、《维摩》等诸大乘经而建立的。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理论,也是方等圣典的中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前言

生活中的佛教前 言因为我学佛有年,故常有朋友和我谈起佛教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他们大都认为佛教创立在2500多年前,当今社会进步一日千里,现在还信这古老的宗教,好像太落后于社会,有的甚至还把信佛与迷信、落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4:一部经典能有多长?

44:一部经典能有多长?我们常说的佛法即是指释迦牟尼佛所传下的法。但过去未来,一切佛法的核心要义又是没有差别的,都是胜义般若波罗蜜多的方便示现。一切十方三世所有诸佛菩萨皆由般若波罗蜜多生出 。释迦牟尼

林克智:《居家二众归戒手册》前言

《居家二众归戒手册》前言林克智三皈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它是每个佛教徒自信仰佛法、修习佛法,直至断除烦恼,证得涅架的阶梯。佛教徒如离开三皈,即是失去了佛教的生命,故三皈依是佛教徒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

准提的经典有哪些?

准提菩萨汉译有准胝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准提菩萨为显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萨,在禅宗,则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

观辉居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前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白话解前言[题解]金刚坚无不摧,能摧碎一切邪魔外道。般若超常智慧,修习菩萨行进入甚深波罗蜜境界中获得的正确观察现前事景物的智慧。波罗蜜到彼岸,从有生灭的此岸,度到

观辉居士:楞伽经白话解 前言

楞伽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学子观辉白话解前言序在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的波罗花献给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拈着这金色的波罗花向到会的大众展示却没有说什么,众弟子都不明白释迦牟尼佛的心意。大迦叶也没有说

一行禅师的经典语录

1.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2.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

观辉居士:心经白话解 前言

前言(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言简意赅,能背诵的人不少,能了义的人却难得。读诵《心经》,唯求明心见性,此亦儒家格物、致知、正心、修身之意。能明心,能正心,不在言,而在于行。知亦

虚空藏菩萨的经典

相信很多修行虚空藏菩萨的人都知道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满足世间一切如法持戒者的善求善愿,使无量无边众生获得无穷利益,故有此虚空

五乘教法在各经典所指的是什么

“五乘”指运载众生到善处的五种法门。‘乘’乃梵语ya^na之译,有道、船、车,或运载之义。此处喻诸佛教法犹如舟、车,可运载众生至所期之果地。又ya^na音译作‘衍’,故五乘又名五衍。在《盂兰盆经疏》所

三藏十二部中适合读的经典

净土宗主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禅宗主修《金刚经》、《心经》、《首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维摩诘所说经》、《六祖坛经》;天台宗主修《法华经》;华严宗主修《华严经》;唯

上座部有哪些经典

上座部佛教的三藏经典分为律经论三藏,是为《巴利三藏》。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唯一圣典,是讫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最接近原始经典的一套三藏。其中《律藏》由经来分别、犍度、附随三部分组成。「经分别」是对「

韩廷杰: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的形成

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的形成韩廷杰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期发展为世界宗教,当今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以及我国云南省的这支佛教,大体位于印度南部,故称南传佛教,与流行于中国、朝鲜、日本

司马道信的经典禅语

1、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2、不为静乱所恼者,即是好禅(师)。3、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

什么情况下不能受持经典

1、昏沉、散乱不要受持。就是心很散乱、很昏沉的时候不要受持。有些同修也是:“哎呀,我一拿起经,就想睡觉。”你昏沉想睡觉,拿着一本经翻开第一页,等到你睁开眼睛,可能过了几个小时了。所以诵经要有至诚恭敬心

各种经典对菩提的解释

各种经典对菩提的解释:1、《佛学常见辞汇》对菩提的解释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2、《唯识名词白话新解》对菩提的解释

南传佛教有哪些经典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东南亚的斯里兰卡、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

周叔迦:净土经典研究法

净土经典研究法周叔迦绪说净土法门者,念佛以求往生极乐世界也,念佛之法有三:曰持名,曰观相,曰实相。近世每以持名一法,便可横超三界,带业往生,遂以《弥陀经》、《无量寿经》、《十六观经》,号为净土三经,受

坚勇菩萨--如何才算学懂一部经典

我们都知道佛教的经典是非常多的,可以用浩瀚无涯来形容,而且佛教的教理是非常博大精深的,我们学习的时候可能因为每个人的根基不同,所以我们对同一部经典的理解也会不同,那么我们怎样才是学懂一步经典?要想真正

15句经典的佛家偈语

佛家禅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惟有宽容大度,才能庄严菩提;惟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佛家禅语: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帮助,勿以善小而不为。无求的行善,心

吴言生:论李商隐诗歌的佛学意趣

一、对无常幻灭感的深切体验原始佛教为了论证人生无常,提出了三个命题: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是为三法印。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各种物质现象、心理活动,都是迁流转变、不遑安住的有为

吴言生:禅诗理事圆融论

理事圆融即理事无碍,指理事无碍观、理事无碍法界所彰显的理事圆融互摄而又各住自位,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微妙境界。佛教哲学的理事无碍观以《华严经》为代表,有五重关系:一、相遍。宇宙本体的理,遍布一切事相,

吴言生:黄龙宗禅诗研究

黄龙宗是由黄龙慧南禅师(1002~1069)创立的、禅宗五家七宗中的一个重要宗派。通过对黄龙宗禅诗的文本研究,我们发现,黄龙宗禅诗呈现出独特的诗禅感悟。其美感特质,主要表现为随缘任运、日用是道、触目菩

吴言生:经典禅诗 前言

经典禅诗前言吴言生禅宗诗歌有数万首之多,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本书的经典禅诗,是在这些禅宗诗歌中精选而成。禅宗诗歌,从创作主体上来看,历来包括禅僧创作的悟禅之作,和文人创作的带有禅味的诗歌两大类。本书

吴言生:禅的修行与受用

僧问百丈大师:如何是奇特事?什么是禅修中的独特体验与受用?百丈大师回答:独坐大雄峰。(《古尊宿语录》卷一)独坐大雄峰这句禅语,蕴含着无穷的意味。其一,大雄峰喻圣境或本体界,以独坐大雄峰喻居于圣位;其二

吴言生:佛教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构造内心世界的宁静和谐社会,从心开始。佛教有一句名言说,只有打坐才能改变世界。在佛教看来,幸福的生活首先来自于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内心的失衡就是迷失。佛教超凡入圣、去染成净的修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