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吴言生:经典颂古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二、截断意路
2025-02-26 08:23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二、截断意路

吴言生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

第7486页

本类公案与颂古,在精神实质上与前一类相同,也是泯除拣择。只不过从机法上看,较之前一类公案,这一类公案显得更为峻峭凌厉,往往是师家采取激烈的机锋,来截断意路。这类公案有南泉斩猫、赵州顶鞋等。《碧岩录》载:

一日东西两堂争猫儿,南泉见,遂提起云:道得即不斩。众无对。泉斩猫儿为两段。(第63则)

南泉复举前话,问赵州,州便脱草鞋,于头上戴出。南泉云:子若在,恰救得猫儿。(第64则)

南泉斩猫公案的主旨在于显示截断有、无相对之执见。东西两堂争论猫儿是否有佛性,南泉提起猫儿,意在考验学人中有没有见地透达者。对本则公案,如果向语句上转来转去,就毫无关涉。因为南泉提起猫儿,并不是真的要人说出什么话来,而是要教人各自领悟,各自受用。如果不这样领悟,终究摸索不着。雪窦颂云:

两堂俱是杜禅和,拨动烟尘不奈何。

赖得南泉能举令,一刀两段任偏颇。

两堂俱是杜禅和,拨动烟尘不奈何,两堂僧人争论猫儿是否有佛性,都沉迷外相,没有休歇之处,虽然论战之时烟起尘嚣,却争不出个结果,难以彻见宇宙人生的真实相状。

赖得南泉能举令,一刀两段任偏颇。两句一转,由对争猫的批评转向对斩猫的赞叹上来,说幸有南泉能够施行佛法正令,当机立断地斩猫截疑,而不必在意别人批评他偏颇如果有人认为他犯了杀戒,那只是偏颇的批评,任它去好了。南泉的用意,是挥动杀人刀,斩断学人的相对念。正是在这如击石火似闪电光的当机妙用中,学人疑团粉碎,彻见本心。

南泉斩猫的当天晚上,弟子赵州回来,南泉把白天的事复叙了一遍,问他如果在场会怎么做。赵州一言不发,脱下草鞋顶在头上走了出去,南泉说你如果当时在场便会救得猫儿。南泉、赵州心意相投,机锋相合。雪窦颂云:

公案圆来问赵州,长安城里任闲游。

草鞋头戴无人会,归到家山即便休。

公案圆来问赵州,长安城里任闲游。赵州是南泉的弟子,对南泉的意思了解得很透彻,一拨便转。师徒对答,在雪窦看来,就像师徒俩都在长安大道上闲逛,悠哉游哉。

草鞋头戴无人会,归到家山即便休。赵州听了南泉的话,头戴草鞋走了出去,这件事貌似平常,但只有见性之人方能知能证。赵州认为死而后生就是禅道,是无分别智、无心的即刻活动。于是乎,禅师的杀人刀就一变而为活人剑。雪窦认为,赵州安履头上,是归家见性之举。众人妄生争执,无异本末倒置。赵州将颠倒的世界再颠倒过来,也就将南泉的杀人刀变成了活人剑。满眼的烟尘于是乎荡然无存,晴天丽日遂皎然现前。

表达截断意路禅机之不二法门,还有对一说、倒一说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14则:

举僧问云门:如何是一代时教?云门云:对一说。

释迦牟尼传教四十九年,举办了无数的法会,这就是一代时教。学人以一代时教来问云门,云门之答,超出言筌,直指心性,涵盖乾坤,而将显、密、禅、净的一代时教包含无遗。但如果仅从语言文字来揣测,绝不能探知云门的真意。对此只有直下领悟,方可归家稳坐。雪窦颂云:

对一说,太孤绝,无孔铁锤重下楔。

阎浮树下笑呵呵,昨夜骊龙拗角折。

别别,韶阳老人得一橛!

对一说,太孤绝,无孔铁锤重下楔。雪窦对云门的答语赞赏不已。对一说是如此的光前绝后,孤危险峻,如万丈悬崖,无你立足之处;似百万军阵,无你突入之处。这僧的问话固然奇特,云门的回答更是孤危险峻,其手段之高超,好比是对无孔铁锤重新打进一个楔子。

阎浮树下笑呵呵,昨夜骊龙拗角折。此二句宕开一笔,说云门站在南阎浮洲中心的一棵大树下回想起这场法战的时候,不由得开怀大笑。试想夜来其僧是何等气焰,来势汹汹,如同苍龙挥动利角横冲直撞。但在云门的大机大用发动后,顿时拗折了一只锐角。

别别,韶阳老人得一橛。雪窦在最后又翻出新意,说云门大师只是折断了骊龙的一角,这便自然而然地逗起遐思:它的另一只角到哪里去了?雪窦引而不发,将无穷的疑问和思索留给了读者。

此诗重在赞叹云门答语的孤绝风格。无孔之锤,并且是铁锤,云门还能打进一楔,其手段之凌厉、机锋之孤峭,令人叹为观止。阎浮树下回想法战时的开怀大笑,表现了云门拗折锐角的盖世雄风。雪窦在诗的最后,句意陡转,又将云门的作略予以拂除,以引导读者进入更为孤绝的禅悟之境。

《碧岩录》第15则是与对一说相呼应的另一则公案:

僧问云门:不是目前机,亦非目前事时,如何?门云:倒一说。

学人的这种问法是藏锋问,云门有大机大用,应付裕如。云门前头道对一说,这里却说倒一说,只异一字,却有千差万别。问处既奇,答处更险。云门之答,旨在剿绝学人的情解妄识。雪窦颂云:

倒一说,分一节,同死同生为君诀。

八万四千非凤毛,三十三人入虎穴。

别别,扰扰匆匆水里月。

倒一说,分一节,诗意谓凡有语言,即与本来面目相距万里,因此云门倒一说之答,分明是放过一着。不得已说个倒一说,也是好肉剜疮。云门向来有放行的手段,敢与你入泥入水,同死同生。云门没有得失是非,全机大用,所以能够与人同生同死。

八万四千非凤毛,三十三人入虎穴。昔日灵山会上八万四千圣众云集,世尊拈花,迦叶破颜,其余大众都不知是何宗旨,因此不是凤毛之才。言外之意,此僧亦非能够继承心法之才。世尊将禅法传付给迦叶后,祖祖相传,西天此土,三十三人,皆有入虎穴的手段,云门也是敢入虎穴的大师,已臻彻悟之境,能够同死同生,为人解粘去缚,抽钉拔楔,脱笼头,卸角驮。

别别,扰扰匆匆水里月。雪窦在诗的最后又将学人、读者向外攀援的心念拂除,意在使人亲自证悟,不要追随云门和雪窦的语句。因为你如果跟着这些语句走,正像动荡水面映出的月影,随波逐浪,摇摇闪闪,忽断忽裂,扰扰匆匆,而无法获得心国的安宁。

此诗重在吟咏云门分一节(放行)的大师气度,赞叹云门敢于同死同生、虎口横身的慈悲襟怀,而这种大勇又以大智作为基础。云门正是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禅者。雪窦在诗的最后,再次将云门机语、自己的吟咏悉皆扫却,将读者导向前语言境域的超悟体验。

表达截断意路禅机的,还有坐久成劳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17则:

举僧问香林: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林云:坐久成劳。

透得坐久成劳这句话,平常困扰你身心的一切障碍都会冰消瓦解。自古以来回答祖师西来意的人很多,只有香林的这一则可以坐断天下人舌头,让人没有思索的余地,可谓言无味句无味,无味之谈,塞断人口。要悟直下便悟,切忌作推理求知解。香林得大自在,脚踏实地,无许多佛法知见道理,只是随机运用。坐久成劳这句话,似乎自然而然地把人们一直担在肩膀上的所有问题统统放下,使烦恼、菩提一齐消泯,变成洒洒落落光风霁月的状态,它具有一切超越、一切脱落之境。雪窦颂云:

一个两个千万个,脱却笼头卸角驮。

左转右转随后来,紫胡要打刘铁磨。

一个两个千万个,脱却笼头卸角驮。两句正面叙写求禅问道者之众和香林答语敲枷打锁的功能。自古以来,求法问禅的人不计其数,风尘仆仆地行脚参禅,殊不知原无可求的法,也无可参的禅。雪窦当下如击石火、闪电光地逼拶出来让你看,如能一闻便悟,方是奇特。香林之语,旨在让人歇下负担,洒洒落落,契入纯明澄澈的彻悟之境。

左转右转随后来,紫胡要打刘铁磨。两句从反面着笔,说如果有人想在香林的言句中去思索,非要寻找出坐久成劳这句话的意思,便会像刘铁磨一样,左转右转,而不免遭到子湖(紫胡)禅师的痛打。子湖与赵州、长沙是同参。当时刘铁磨在山下建庵,傲视禅林,诸方都拿她没办法。一天,子湖来访,问:汝莫是刘铁磨否?刘铁磨说:不敢。子湖问:左转右转?刘铁磨说:和尚莫颠倒。子湖应声便打(《传灯》卷10《利踪》)。雪窦借用这则典故说,如果想在坐久成劳的言句上求得解释,便好似鼻孔被别人牵着,随着言句左转右转,难免要遭到痛打了。

此诗重在吟咏坐久成劳对情尘意垢的涤除功效。前部分正写,以骡马戴笼头负角驮喻参学者背负妄念之重,形象生动;以脱笼头卸角驮比喻坐久成劳的涤荡妄尘,鲜明可感。后部分反形,借子湖打铁磨的禅门典故,比喻追逐言句者要遭到剿绝情念的棒打,借电光石火、疾雷破山式的机锋,收棒喝截流、剿绝情识的奇效。一个两个千万个、左转右转随后来的句法恣肆写意,也表现了彻悟者洒洒落落的风致情怀。

表达截断意路不二法门的,还有镇州萝卜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30则:

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州云:镇州出大萝卜头。

问话的僧人是久参禅客,提问很能抓住要点。赵州有大机大用,答以镇州出大萝卜头,可谓无味之谈,塞断人口。与赵州答语恰好相当,酷似两个无孔铁锤。雪窦颂云:

镇州出大萝卜,天下衲僧取则。

只知自古自今,争辨鹄白乌黑。

贼贼,衲僧鼻孔曾拈得。

镇州出大萝卜,天下衲僧取则。赵州镇州萝卜之答,在于剿绝情识,以使人明心见性,回到每个人的出处,虽然禅林都知道这是句很高妙的话,把它当作禅道的极则,却不知道它到底妙在哪里。只知自古自今,争辨鹄白乌黑。雪窦指出,虽然古时的人这么答,今时的人也这么答,但他们只知寻言逐句,在赵州石火电光的机锋中,何曾能分辨出黑白对错来。

贼贼,衲僧鼻孔曾拈得。雪窦进一步把人引向活泼泼的方向说:三世诸佛也是贼,历代祖师也是贼,换人眼目,开佛知见。其中神乎其技者,独推赵州。赵州一似手法高明的神偷,不着痕迹,能拈得天下禅僧的鼻孔,你才开口便换却你的眼珠。根性猛利的参禅者,向电光石火中听到这话,当下便会高挑起眉毛走开。稍一伫思停机,鼻孔就被赵州牵住了。

雪窦在诗中指出,虽然自古及今很多参禅者对镇州萝卜有着强烈的兴趣,并将它作为禅悟的极则,但这句话看似寻常实奇崛,很少有人能得其三昧。因为这三昧,乃是脱落是非计较的鹄白乌黑现量境,是本来现成的纯真面目。后二句以棒喝之语,指出如果刻舟求剑,就会失却禅悟的主体性,与赵州之意相距千里万里。

运用截断意路不二法门的,还有随他去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29则:

僧问大隋: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隋云:坏。僧云:恁么则随他去也。隋云:随他去。

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意为劫火熊熊燃烧,大千世界俱遭劫难。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由成(形成发展)、住(现状)、坏(衰亡)、空(消灭)这四时循环流转。劫火洞燃,大千俱坏,必然归于空无。其僧虽然知道教义,却不知经中的旨趣。对公案中的这个,一般人往往以情识臆解说它是指众生本性。对随他去,很多人又以情识作妄解,仍然难测其旨。其僧不能领悟大隋之意,时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从四川直往舒州投子山参访大同,将对答情形告诉了大同,大同焚香礼拜说:四川有古佛出世,你赶紧回去。其僧又赶回大隋,大隋已经坐化。雪窦颂出这则公案,暗示不能把它当作坏与不坏来看:

劫火光中立问端,衲僧犹滞两重关。

可怜一句随他语,万里区区独往还。

劫火光中立问端,衲僧犹滞两重关。这僧问话时,先怀坏与不坏的相对意识,是两重关。若是已经证悟的人,说坏也有转身之处,说不坏也有转身之处。

可怜一句随他语,万里区区独往还。唐代景遵咏此公案云:了然无别法,谁道印南能。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蛩寒鸣砌叶,鬼夜礼龛灯。吟罢孤窗外,徘徊恨不胜。(《碧岩录》本则引)雪窦的颂,化用景遵诗意,描摹公案情景,神情毕现。学人不悟大隋随他去之旨,风尘仆仆地奔向舒州,又从舒州赶回大隋,可谓万里区区,然而于开悟却无补,故可怜复可叹。

雪窦此诗,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不着痕迹地表达了对公案的透彻之悟。起句以对公案情景的精彩再现,巧妙地对僧人之问进行质疑:既是劫火光中,则所立任何问端都会被焚毁,更遑论坏与不坏了,这就水到渠成地过渡到第二句,批评学人粘滞于坏与不坏的两重关,陷于相对观念而不能自拔。第三四两句以学人奔波求道,风趣地传达出随他去的意旨:学人不但没有领悟大隋随他去的真谛,反而立不定脚跟,随着大隋的语句奔波万里,区区往还,于见性毫无裨益。

运用前后际断不二法门的,有前三三后三三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35则:

文殊问无著:近离什么处?无著云:南方。殊云:南方佛法,如何住持?著云:末法比丘,少奉戒律。殊云:多少众?著云:或三百,或五百。无著问文殊:此间如何住持?殊云:凡圣同居,龙蛇混杂。著云:多少众?殊云:前三三,后三三。

据传无著到五台山金刚窟礼谒,遇见一个老翁,老翁邀请他到寺院小坐,问他从何而来,无著说南方。翁问南方佛法如何住持,无著说:末法时代的比丘,很少有能够奉行戒律的。翁问有多少人,无著说:或三百,或五百。又问老翁此间佛法如何住持,老翁回答: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无著不解,又问有多少人,老翁回答:前三三,后三三。后来无著辞退,翁令童子相送。无著问童子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童子蓦然召唤:大德!无著应诺,童子问:是多少?无著回头一看,童子与寺院都无影无踪,方知老翁原来是文殊化身(《五灯》卷9《文喜》)。能够参透前三三,后三三,就可以达到彻悟之境。雪窦颂云:

千峰盘屈色如蓝,谁谓文殊是对谈。

堪笑清凉多少众,前三三与后三三。

千峰盘屈色如蓝,谁谓文殊是对谈。首句勾勒出博大广袤之境,有权有实,有理有事。次句咏无著邂逅文殊而不识。无著与文殊一席对谈,却不知是文殊。圆悟认为,当时等他道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劈脊便棒,犹较些子。堪笑清凉多少众,前三三与后三三。如果领会了雪窦之笑的旨趣,才能知道前三三后三三的意趣。

对雪窦的这首颂,有人认为只是重拈一遍,不曾颂着,殊不知雪窦在重拈之中,用般若直观对原公案的情境作不掺杂主观成见的情景再现,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禅趣的原真性、圆满性。因为前后三三所表现的,正是断绝一切思量的境界。前三三后三三,象征前后际断。时间由过、现、未架构而成。但过现未的世界,仅是人为的设定。前已经过去,后尚未来临,现正成过去。过现未都没有的世界,即是完全无的世界。前三三后三三,即是表现对无的体验。在无的体验中,一切都得到了超越。举一可反三,因此,本则公案表现的不仅是对一多、凡圣的超越,而且是对一切相对意识的超越。

End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刘素云:舍八万四千法门,持一句弥陀名号

我想借这个机会,再把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跟大家叨咕叨咕。第一个问题是:大家问的最多的,我认为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很多同修问,刘老师,你看我应该怎样修行?就这个问题,这几年来是不停地有人在问。这次我用很简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念佛配以‘忏悔回向’法门,则成就易矣!

然佛法无边,各有方便,蕅益祖师予愚人一法曰忏悔回向\。身、口、意所作一切,善则回向西方,恶则当下忏悔,以此忏悔之善亦回向西方。痴者不能分善恶,则一概忏悔、一概回向。肯心如此,则念念在西方,其力甚大。其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教育孩子是父母最好、最真实的修行法门

父母不是缺少爱心而是缺少觉醒,亲子冲突,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自己不觉醒。所以你要知道,用禅的智慧来看亲子教育,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学的方法,而是什么?而是提高到你修行的高度,提高到让父母首先要生

药师法门的七种修持方法

对佛教文化有一定了解之人,都知道西方三圣、东方三圣、华严三圣等说法。其中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即药师如来与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药师如来即药师佛,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则是其胁侍菩

玄奘传译般若经典

我们通过两部经典来分析玄奘与般若经典之关系:一、玄奘与《维摩诘经》玄奘在国内研习《维摩诘经》情况在众传记中唯有《续高僧传》有一句简短的记录: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因为众传均无记载,通常也就不把研习《维摩

抄写佛经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

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 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 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 。传统书法抄写佛 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 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抄写佛经,可以熏习佛法现在网

净土法门缘于《华严》

◎印 光 溯此法之缘起,实在《华严》一经。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昔如来初成正觉,与华藏世界海诸大菩萨,互相酬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

陈大惠:违反经典得来是“凶财”

金报讯(记者吴旭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古话现在还灵不灵?昨天上午,首届宁波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论坛在浙江万里学院举行。央视原《东方之子》主持人陈大惠带着他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汇报团”来

业障发现的公案

◎ 梦 参我们每个人,思想随时变化的,当你打完佛七,得到佛菩萨加持,或者诵经诵到非常相应,但不是诵经天天都相应的。我不晓得诸位道友有没有体会,你诵二三十年,这部经你很有基础,在经上所说的话,你也明了了

千佛的经典依据

◎ 沙武田在佛教尊像谱系当中,有佛、菩萨、弟子、罗汉、天王、力士、天龙八部众等,其中单就佛像而言,小乘佛教讲只有一佛即释迦佛,而大乘佛教则主张佛有无数,如恒河沙。正所谓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大乘

修行是调整心态,而不是挑选法门

达真堪布修行,就是在生活中、工作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态。现在我们这些人学佛修行就像到了超市似的,挑这个,选那个。今天觉得这个好,学一学,过几天又不行了,又扔了,又选一个。学佛修行哪有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 弘 一己卯四月在永春普济寺讲 王世英记今天所讲,就是深契时机的药师如来法门。我近年来,与人谈及药师法门时,所偏注重的有几样意思,今且举出,略说一下。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今所举出的几样,殊不足以包括药

信心是净土法门最大的难处

信心是净土法门最大的难处◎ 道 安 净土宗很难的就是信心,信心一定要具足。真信一定要用教理来判。小乘要见道证初果,大乘的根性初住,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才能算真信。见道就是修真性啊,可是,哪几个见道

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法门

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法门,所以现在一般人普遍都相信念佛法门。你不要看轻这念佛法门,永明寿禅师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口里就有一尊化佛出来,这是当时有五眼六通的人都看得见的,所以这念佛的功德是不可

净土法门之殊胜

◎界 诠《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度,唯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今与大众一同来研究学习,而且还要真修实行。修者,若意于念佛法门者,每日至少念佛一万声,还要不定期加行。若修其他法门者,只是傍听,不做

成就念佛法门的资粮三福业

惟贤法师《无量寿经》讲的三福业是念佛的资粮,就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上的助行。阿弥陀佛在往昔因中发四十八愿,修三福业,这三福业与现实是相结合的。念佛人修行,除了念佛以外,还要结合现实、结合社会、结合你的生活

抄写佛经也是殊胜的修行法门

◎ 惟 贤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传统书法抄写佛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一、抄写佛经,可以熏习佛法。

正确阅读经典

◎ 印 光至于阅读经文,如果想作法师,为众人宣扬佛法,应当先阅读经文,再看注疏。如果不是精神充足,见解过人,没有不是徒劳心力,虚丧岁月的。如果想要随分亲得实际利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者先端坐片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智 敏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药的话,这就是无上的密。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可以包涵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都摄在一句佛号里面,即是密法的陀罗尼总持法门

不二法门

不 二 法 门◎ 慎 独不二法门是佛教重要术语,是微妙佛法的象征。所谓不二法门,是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的教法。不二法门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的法门。不二法门原指不靠言

修地藏法门的二十八种功德利益

大安法师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菩萨的形像,及闻信这部经典,乃至读诵《地藏经》,以及进一步地用香华、饮食、衣服、珍宝来布施供养,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瞻礼地藏菩萨。这就是在修地藏法门法了,这样就能

念佛法门的修学次第

念佛法门的修学次第◎ 梦 参 一心不乱我们大多数修念佛法门修行的多,为什么呢?易行,容易去做,念起阿弥陀佛多么容易,做起来呢?那还得加以观想力,就是你不仅口头念,心里还要想。想什么呢?想阿弥陀佛,

元音老人: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

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佛在五时说法中,无不是根据众生的根性和机缘应病与药的,所以应缘说法,而无定法。为了使众生不误解佛法,不执着在经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

在家教徒必读经典

在家教徒必读经典◎净 慧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望而却步;那些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合适读哪些经典呢?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