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吴言生:经典颂古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六、打通圣凡
2025-02-26 09:06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六、打通圣凡

吴言生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

第110120页

每个参禅者都追求开悟,都想超凡入圣。但如果只是一味住于圣境,而缺乏转身一路,由圣入凡,就缺乏利他行,不能悲智双运,这是禅宗的大忌。禅宗有不少公案,就是为了打通圣凡的隔碍,而使人获得圣凡一如的体验。《碧岩录》第33则资福圆相:

陈操尚书看资福,福见来便画一圆相。操云:弟子恁么来,早是不着便,何况更画一圆相。福便掩却方丈门。雪窦云:陈操只具一只眼。

陈操与裴休、李翱是同时代人,有一定的禅学修养。一次他去参见资福,资福是沩仰宗杰出的禅师,平常喜欢以境接人。他见陈操来到,便画了一个圆相,以这种门派相传的姿态作为招待。陈操自以为是一个懂得机用的人,便说:我这一来,若以真空无相的禅法而言,一切都是多余的,你这样款待我,实在是不敢当。陈操的话,看似通达透彻,实则缺乏日常生活中的机用,充分流露了得意洋洋的表悟心境。资福认为这种态度是未曾有过深刻的修行,觉得非常失望,便关起房门,这是提醒陈操自省过错的又一次款待。雪窦说:陈操只具一只眼。所谓一只眼,即是指陈操只具备自觉(向上门)的一只眼睛,而缺乏觉他(向下门)的慧眼。因为陈操不知一圆相就是自他不二主客圆融的大智(自利)和大悲(利他)的象征(参《一日一禅》第162页)。雪窦颂云:

团团珠绕玉珊珊,马载驴驮上铁船。

分付海山无事客,钓鳌时下一圈孪。

团团珠绕玉珊珊,马载驴驮上铁船。此二句描摹圆相。团团状圆相形状之圆满;珠绕状圆相质地之美丽,玉珊珊状圆相音声之清脆悦耳。七字丹青妙笔,将圆相刻画得维妙维肖。次句以马载驴驮写圆相数目之多,形体之大,分量之沉。因为这些圆相要被驮到飘浮在海面上铁船上,自然不是当作一般的用途。

分付海山无事客,钓鳌时下一圈孪。两句承上,说一般的参禅者承受不起这圆相,不值得分付,须是将它托付给海上仙山中的无事高人。只有违情顺境、佛陀祖师都奈何不了的洒脱无事之人,才能承当得起;胸中存有纤毫的凡情圣念,就难以承当。暗示陈操是沉溺于圣境之人,消受不起资福送给他的圆相。

此诗前二句形象地描绘出圆相之美,以及圆相的奇特作用,指出必须是不住圣境、圣凡一如之人,才能担当承受。后二句说只有胸次洒落的无事禅客,才能用圆相钓到大根利器的禅门龙象,否则就会钓鲸不成只得蛙,事与愿违。

表达不居圣境、圣凡一如之禅悟体验的,还有保福妙峰顶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23则:

保福、长庆游山次,福以手指云:只这里便是妙峰顶。庆云:是则是,可惜许。后举似镜清,清云:若不是孙公,便见髑髅遍野。

保福、长庆、镜清,都是雪峰的法嗣,同得同证,同见同闻。保福只这里便是妙峰顶,意在勘验长庆,长庆回答:是即是,可惜许。后来长庆将游山对答告诉给镜清,镜清说:如果不是长庆,其他的人必然会陷入见地偏枯、枯木寒岩的境界,满山遍野所见到的都是髑髅。妙高峰顶是善财童子参访求道的第一站,也就是德云比丘所住的山。对镜清的证悟,保福、长庆的机用,雪窦的诗吟颂得非常明白:

妙峰孤顶草离离,拈得分明付与谁。

不是孙公辨端的,髑髅著地几人知。

妙峰孤顶草离离,表面写游山景色,实则以草象征见取。诗意说如果在草里转来转去,就落于见取,沉溺于对圣境的执着,便永无了悟之期。拈得分明付与谁,颂保福只这里便是妙峰顶,意为保福指山说这里分明就是妙高峰顶。他到底要把这种沉溺于圣境的见解交付给什么人?

不是孙公辨端的,髑髅着地几人知?两句化用镜清的话,说如果不是长庆(俗姓孙)说出是则是,可惜许的话,就会髑髅遍地。妙高峰顶代表着平等一如及真空无相的禅悟。它虽然美好,但如果以此为满足,那就是死水顽空般的枯禅,正是髑髅遍野的境象。必须将真空无相转为真空妙有,为普度众生而发挥机用(参《一日一禅》第234页)。长庆的话,表现了悲智双运的禅者,不留恋妙高峰顶的景色,从悟境转身、入廛垂手的禅者悲怀。

此诗前二句看似对当时情景的重现,实则暗示保福落于见取之草,溺于圣境。后二句说如果不是长庆深辨其意,禅者便会高踞在了悟的妙高峰顶,只知自利而不能利他,停留在圣境而缺乏转身一路,丧失禅悟慧命。因此它看似对公案情景的客观再现,实则皮里阳秋,表达了作者透彻的禅悟体验。雪窦认同长庆、镜清的观点,而对保福的话不以为然,诗中对保福只这是妙峰顶的沾沾自喜高推圣境之心予以批评,借助草离离暗示出保福已落于见取之草。草离离既是实景描绘,又是见取的象征,不即不离,不粘不脱。后二句化用镜清语,全同己出,口吻、神情皆与镜清合而为一。诗与公案珠联璧合。

表达打通圣凡之禅悟体验的,有莲花拄杖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25则:

莲花峰庵主,拈拄杖示众云:古人到这里,为什么不肯住?众无语。自代云:为他途路不得力。复云:毕竟如何?又自代云: 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

莲花峰庵主宋初在天台莲花峰住庵修行,才见僧来,便拈拄杖问:古人到这里为什么不肯住?因为无人能答,便自己代答道:只因路途不得力。拄杖子是禅僧随身常携之物,为什么说路途中不得力?这是因为金屑虽贵,落眼成翳,禅者开悟之后,不可停留于悟境。莲花庵主见无人领会自己的意旨,再问:究竟应该怎么样?众人仍旧不解,庵主只好再一次代答说: 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可谓句中有眼,言外有意到此的此,即平等一如之悟的正当中,之所以不停住,是因为要到差别的路上去,此时不再需要拄杖的帮助,自身已有足够的力量了,所以把应该直握的拄杖横扛着,不管谁怎么说,都要直冲千峰万峰(差别的十字街头)而入。(《一日一禅》第255页)雪窦深知莲花庵主的意旨,根据直入千峰万峰去始得这句话,吟颂说:

眼里尘沙耳里土,千峰万峰不肯住。

落花流水太茫茫,剔起眉毛何处去?

眼里尘沙耳里土,千峰万峰不肯住。此句颂莲花庵主的悟境。上绝外物攀援,下绝自己身心,二六时中如痴似愚,灰头土面地化导众生。在学道初期,涤尘除妄,眼里着不得沙,耳里着不得水。等参禅到了一定的阶段后,这种情况就完全改观。参禅者心性圆熟,成为一个生铁铸就的汉子,不论是恶境界还是奇特境界,都如梦幻一般,泯除了一切相对的意识,眼里着得须弥山,耳里着得大海水。但到了这个地步,切忌沉溺在枯木死灰中,必须有转身的出路才行。悟者入廛垂手,不居圣境,祖佛言教全无用处,高挂钵囊,横担拄杖,直向千峰万峰而去。

落花流水太茫茫,落英缤纷,流水涓涓。习习清风将圣解之花从了悟的枝头吹谢,泉水也不留恋在山的清洁,而潺潺地流向尘世。落花随流水,迤逦到人间。剔起眉毛何处去?高扬起眉毛的禅者,到底要向什么地方去?雪窦没有点明,将想像的空间、禅悟的机会留给了读者。

此诗首句用具有大乘菩萨精神的灰头土面意象,写悟道者不粘着于悟境,在十字街头入泥入水地化导众生,承受一切顺逆是非境界,形象生动,给人以鲜明而强烈的感受。次句千峰万峰不肯住,句式极其特殊,意为:(直入)千峰万峰,不肯住(于圣境)。但它还可以包含这样的意思:(连)千峰万峰(也)不肯住,即具有超越(千峰万峰是对圣境的超越)之超越(对千峰万峰的超越)的质性,这便是度人而无度人心、功德而无功德念的金刚般若,这个境界,是脱落了一切意识的澄明之境,绝非言语所能形容,因此雪窦以何处去的疑问结束全诗,留下了不尽的回味空间。

表达不住圣境禅悟体验的,还有长沙游山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36则:

长沙一日游山,归至门首,首座问:和尚什么处去来?沙云:游山来。首座云:到什么处来?沙云: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座云:大似春意。沙云:也胜秋露滴芙蕖。

长沙机锋敏捷,与赵州同时。既有深厚的佛教修养,又有凌厉的禅门机用。既是游山,首座却问他什么处去来,实则藉游山的感受喻指禅悟体验,叩问长沙修行达到了什么境界。长沙心明如镜,毫不粘着地依游山之问作答说: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神采悠悠,已入游戏三昧。盖始随芳草去,显示天地之自然悠哉,无丝毫之道理计较;逐落花而回,显示住于无所住处,去来任运。又首座以大似春意一语,谓景岑只是追随春意而已。景岑答以也胜秋露滴芙蕖,谓己已超越秋露滴芙蕖之枯淡而受用洋洋之春风。雪窦颂云:

大地绝纤埃,何人眼不开。

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羸鹤翘寒木,狂猿啸古台。

长沙无限意,咄!

大地绝纤埃,何人眼不开。自性清净,了无纤埃,周遍一切。对于彻悟之人来说,黄花悉般若,翠竹皆真如,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山河大地无不显露着清净的自性。真正证得了这种境界,何人般若之眼不开?

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两句拈用长沙景岑的原句。已经彻悟的禅者,具有慧眼,能由凡入圣,由色界悟入空界,故始随芳草去,如游人登山,随芳草而到孤峰顶上(最高的禅境),又逐落花回,于已证已得以后,不居于圣位而沉空滞寂,如游人随着落花而重返人间,发机起用。这是长沙、雪窦所到的境界。

羸鹤翘寒木,狂猿啸古台。两句从反面形容出某些参禅者的失落。能寂而不能动,不能回机起用之人,往往枯坐蒲团,好似羸瘦的孤鹤翘栖在寒木的枯枝;缺乏转身一路的人,耽溺于枯寂之境,如狂猿觅果,呼啸叫跳于了无生机的古台之上,而辜负了长沙之语的深意。长沙意在使人由色界证入空界,再由圣位重返凡俗。

长沙无限意,咄!雪窦吟到这里,忽然觉得泄露了太多的天机,恍然如梦方醒,便蓦地铲却,陡下一咄,结束全诗。而圆悟在评唱这则公案时,则续上掘地更深埋一句,认为本则公案,如宝物掘地深埋,而不轻易为人所知。

雪窦将本则公案吟颂得很巧妙,称得上是一首音韵优美、形式整饬的律诗,这与公案本身有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这样清丽如画的诗句有关。雪窦在首联描摹出纤尘不立的澄明之境,以何人眼不开唤醒参禅者开启慧眼。颔联则直接用长沙语入诗,对它的具体寓意则只字不提,以引导读者对它的本身进行涵咏回味。颈联描写出一副枯瘠荒寒的境象,暗示住于圣境、溺于空境之人的枯寒面貌与冷寂心境。尾联随说随扫,对颈联泄露的消息予以铲除。虽然颈联只是侧面暗示,并没有明说,但雪窦仍觉得泄露得太多,所以用一个自我责备的咄字结束全诗,力挽千钧,有香象渡河截断众流的气势。此诗本来是一首对偶精妙、韵律严整的律诗,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古典诗歌修养,但在最后一句,雪窦故意破除句法,用一字收束全诗,表现了作者精于格律而又破除格律的洒脱风致。

表达拂除圣念的,还有国师十身调御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99则:

肃宗帝问忠国师:如何是十身调御?国师云:檀越踏毗卢顶上行。帝云:寡人不会。国师云:莫认自己清净法身。

十身即将佛德分成十项来看,调御是佛的十号之一,肃宗之问的意思犹如佛是什么?这是自恃肤浅的见解,在问佛的口气中,大有朕即是佛的傲慢。国师在回答时,入泥入水,落草求人,说如果想明白这个问题,必须向毗卢顶上行始得。肃宗不解,国师更添蛇足说莫认自己清净法身。法身虚凝,灵明寂照,教家以清净法身为极则,国师却不教人执着,这是因为认着依前还不是。雪窦颂云:

一国之师亦强名,南阳独许振嘉声。

大唐扶得真天子,曾踏毗卢顶上行。

铁锤击碎黄金骨,天地之间更何物。

三千刹海夜沉沉,不知谁入苍龙窟?

一国之师亦强名,南阳独许振嘉声。雪窦指出,至人无名,所谓国师只不过是勉强安立的名号。在国师之中,善于接化学人的,以南阳国师最为老成。大唐扶得真天子,曾踏毗卢顶上行。意为必须向毗卢顶上行,才能见到这十身调御。但有了法身的观念,则又成执着,因此雪窦运用金刚般若随说随扫,说国师的作略是铁锤击碎黄金骨,天地之间更何物,将肃宗珍贵得如黄金骨的清净法身观念一锤击碎,直得净裸裸赤洒洒,更无一物可得,扫到无可扫,方是本来心,方是本地风光。此时一似三千刹海夜沉沉,三千大千世界香水海中有无边刹,一刹有一海,正当夜静更深时,天地澄澈,不可凑泊。如果闭目合眼来理会,正堕在毒海里。必须有进入苍龙窟宅探取骊珠的机用,才是活的法身。末句不知谁入苍龙窟,表现出不执着清净法身、月明帘下转身、荆棘丛中投足的大机大用和慈悲情怀。

此诗首二句从破除国师的名相入手,烘托出南阳国师不恋浮名的超逸僧格。三四句重现公案情景,并指出这是国师对肃宗的特殊接引。五六句点明国师之语的主旨,是为了粉碎肃宗法身尊贵的意念。末二句晕染出一幅广袤无垠、阒寂宁谧的情境,并暗示对此情境也不可执着,而要月明帘下转身出,荆棘丛中下脚行。此诗将公案奥义抉发无遗,并以形象的画面,拓展了公案的内涵。

End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刘素云:舍八万四千法门,持一句弥陀名号

我想借这个机会,再把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跟大家叨咕叨咕。第一个问题是:大家问的最多的,我认为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很多同修问,刘老师,你看我应该怎样修行?就这个问题,这几年来是不停地有人在问。这次我用很简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念佛配以‘忏悔回向’法门,则成就易矣!

然佛法无边,各有方便,蕅益祖师予愚人一法曰忏悔回向\。身、口、意所作一切,善则回向西方,恶则当下忏悔,以此忏悔之善亦回向西方。痴者不能分善恶,则一概忏悔、一概回向。肯心如此,则念念在西方,其力甚大。其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教育孩子是父母最好、最真实的修行法门

父母不是缺少爱心而是缺少觉醒,亲子冲突,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自己不觉醒。所以你要知道,用禅的智慧来看亲子教育,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学的方法,而是什么?而是提高到你修行的高度,提高到让父母首先要生

药师法门的七种修持方法

对佛教文化有一定了解之人,都知道西方三圣、东方三圣、华严三圣等说法。其中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即药师如来与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药师如来即药师佛,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则是其胁侍菩

玄奘传译般若经典

我们通过两部经典来分析玄奘与般若经典之关系:一、玄奘与《维摩诘经》玄奘在国内研习《维摩诘经》情况在众传记中唯有《续高僧传》有一句简短的记录: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因为众传均无记载,通常也就不把研习《维摩

抄写佛经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

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 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 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 。传统书法抄写佛 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 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抄写佛经,可以熏习佛法现在网

净土法门缘于《华严》

◎印 光 溯此法之缘起,实在《华严》一经。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昔如来初成正觉,与华藏世界海诸大菩萨,互相酬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

陈大惠:违反经典得来是“凶财”

金报讯(记者吴旭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古话现在还灵不灵?昨天上午,首届宁波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论坛在浙江万里学院举行。央视原《东方之子》主持人陈大惠带着他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汇报团”来

业障发现的公案

◎ 梦 参我们每个人,思想随时变化的,当你打完佛七,得到佛菩萨加持,或者诵经诵到非常相应,但不是诵经天天都相应的。我不晓得诸位道友有没有体会,你诵二三十年,这部经你很有基础,在经上所说的话,你也明了了

千佛的经典依据

◎ 沙武田在佛教尊像谱系当中,有佛、菩萨、弟子、罗汉、天王、力士、天龙八部众等,其中单就佛像而言,小乘佛教讲只有一佛即释迦佛,而大乘佛教则主张佛有无数,如恒河沙。正所谓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大乘

修行是调整心态,而不是挑选法门

达真堪布修行,就是在生活中、工作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态。现在我们这些人学佛修行就像到了超市似的,挑这个,选那个。今天觉得这个好,学一学,过几天又不行了,又扔了,又选一个。学佛修行哪有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 弘 一己卯四月在永春普济寺讲 王世英记今天所讲,就是深契时机的药师如来法门。我近年来,与人谈及药师法门时,所偏注重的有几样意思,今且举出,略说一下。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今所举出的几样,殊不足以包括药

信心是净土法门最大的难处

信心是净土法门最大的难处◎ 道 安 净土宗很难的就是信心,信心一定要具足。真信一定要用教理来判。小乘要见道证初果,大乘的根性初住,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才能算真信。见道就是修真性啊,可是,哪几个见道

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法门

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法门,所以现在一般人普遍都相信念佛法门。你不要看轻这念佛法门,永明寿禅师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口里就有一尊化佛出来,这是当时有五眼六通的人都看得见的,所以这念佛的功德是不可

净土法门之殊胜

◎界 诠《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度,唯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今与大众一同来研究学习,而且还要真修实行。修者,若意于念佛法门者,每日至少念佛一万声,还要不定期加行。若修其他法门者,只是傍听,不做

成就念佛法门的资粮三福业

惟贤法师《无量寿经》讲的三福业是念佛的资粮,就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上的助行。阿弥陀佛在往昔因中发四十八愿,修三福业,这三福业与现实是相结合的。念佛人修行,除了念佛以外,还要结合现实、结合社会、结合你的生活

抄写佛经也是殊胜的修行法门

◎ 惟 贤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传统书法抄写佛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一、抄写佛经,可以熏习佛法。

正确阅读经典

◎ 印 光至于阅读经文,如果想作法师,为众人宣扬佛法,应当先阅读经文,再看注疏。如果不是精神充足,见解过人,没有不是徒劳心力,虚丧岁月的。如果想要随分亲得实际利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者先端坐片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智 敏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药的话,这就是无上的密。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可以包涵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都摄在一句佛号里面,即是密法的陀罗尼总持法门

不二法门

不 二 法 门◎ 慎 独不二法门是佛教重要术语,是微妙佛法的象征。所谓不二法门,是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的教法。不二法门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的法门。不二法门原指不靠言

修地藏法门的二十八种功德利益

大安法师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菩萨的形像,及闻信这部经典,乃至读诵《地藏经》,以及进一步地用香华、饮食、衣服、珍宝来布施供养,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瞻礼地藏菩萨。这就是在修地藏法门法了,这样就能

念佛法门的修学次第

念佛法门的修学次第◎ 梦 参 一心不乱我们大多数修念佛法门修行的多,为什么呢?易行,容易去做,念起阿弥陀佛多么容易,做起来呢?那还得加以观想力,就是你不仅口头念,心里还要想。想什么呢?想阿弥陀佛,

元音老人: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

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佛在五时说法中,无不是根据众生的根性和机缘应病与药的,所以应缘说法,而无定法。为了使众生不误解佛法,不执着在经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

在家教徒必读经典

在家教徒必读经典◎净 慧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望而却步;那些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合适读哪些经典呢?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