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吴言生:经典颂古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一、泯除拣择
2025-02-26 08:04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一、泯除拣择

吴言生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

第5358页

禅宗开悟论揭示超越分别执着以重视清净本心的方法与途径。佛教的开悟方法素有渐修与顿悟二途,对于禅的灵魂公案来说,它所体现的开悟论是电光石火式的顿悟法门,而非磨镜调心式的渐修方法。在顿悟法门中,又以不二法门构成其主要内容。《碧岩录》中运用不二法门的公案有:

(1)泯除拣择:至道无难(第2则、第57~59则)、俱胝一指(第19则)、禾山解打鼓(第44则)、云门胡饼(第77则)、云门花药栏(第39则)、洞山麻三斤(第12则)

(2)截断意路:南泉斩猫(第63则)、赵州顶鞋(第64则)、云门对一说(第14则)、云门倒一说(第15则)、香林坐久成劳(第19则)、镇州萝卜(第30则)、随他去(第29则)、前三三后三三(第35则)

(3)悬搁语言:闭嘴说禅(第70~72则)、外道问佛(第65则)、离四句绝百非(第73则)、文殊白槌(第92则)、大士讲经(第67则)

(4)消解自他:巴陵吹毛剑(第100则)、仰山不曾游山(第34则)

(5)融汇生死:日面佛月面佛(第3则)、大龙法身(第82则)、洞山无寒暑(第43则)、道吾不道不道(第55则)

(6)打通圣凡:资福圆相(第33则)、保福妙峰顶(第23则)、莲花拄杖(第25则)、长沙游山(第36则)、国师十身调御(第99则)

(7)圆融空有:龙牙西来意(第20则)、大死却活(第41则)、麻谷振锡(第31则)

禅宗的不二法门,源于《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碧岩录》第84则:

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雪窦云:维摩道什么?复云:勘破了也。

维摩诘请诸位大菩萨各说不二法门,三十二位菩萨,都认为超越相对的见解如有为无为、真俗二谛,就是不二法门。后来询问文殊,文殊说: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文殊以无言遣言,固然较三十二位菩萨以言遣言为高,却不知灵龟曳尾,拂迹成痕。于是文殊又问维摩诘什么是不二法门,维摩默然。雪窦著语说维摩道什么?勘破了也。雪窦颂云:

咄这维摩老,悲生空懊恼。

卧疾毗耶离,全身太枯槁。

七佛祖师来,一室且频扫。

请问不二门,当时便靠倒。

不靠倒,金毛狮子无处讨!

咄这维摩老,悲生空懊恼。咄、空皆系反辞,用否定的语气表示对维摩诘菩萨疾者,以大悲起的同体大悲襟怀之肯定。

卧疾毗耶离,全身太枯槁。维摩通过示疾,广为诸位大菩萨及其弟子说法: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维摩以无碍的辩才,宣说着肉体生命的枯槁。

七佛祖师来,一室且频扫。文殊过去世曾作过七佛祖师,奉佛陀旨意前来问疾,维摩遂于方丈内除去所有,唯留一榻以待文殊。

请问不二门,当时便靠倒。文殊请教不二法门,维摩当时默然不答,以致后世的参禅者认其无语即是靠倒(用文殊的话头将文殊挫败),大错特错。雪窦将人逼拶到万仞悬崖之上,却一手搦一手抬,蓦地转折说不靠倒,金毛狮子无处讨!维摩一默,并不意味着将文殊靠倒,因此纵是金毛狮子般的参禅者,也无法窥探到维摩一默的妙谛!

此诗前四句,以明抑暗扬的笔法,赞叹维摩自他不二的大悲襟怀,和匡床卧疾的高人风仪。维妙维肖,声情并茂,是对文殊探问不二法门的有力铺垫。请问不二门,当时便靠倒。描摹维摩机锋之敏锐,以矛攻盾,将对方挫败。后二句随即又予扫除,说维摩的用意,决非仅仅限于要靠倒对方,维摩一默内涵丰厚,天下衲僧皆难窥其奥妙。维摩一默是以无言显般若,而雪窦的《颂古百则》则是以有言显般若。从这个意义上说,雪窦颂古颇有得不二法门神髓之妙。

第5874页

拣择即是执着分别,泯除拣择是遣除执着心,消泯分别念。三祖僧璨《信心铭》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谓佛祖大道,本来平等,无阶级无差别,自由自在,由于众生的拣择、憎爱而产生了难易之别。如果没有取舍憎爱,就会十方通畅、八面玲珑。《碧岩录》中直接关涉到这句禅语的公案,有第2则、第57则、第58则、第59则。《碧岩录》第2则:

赵州示众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时有僧问:既不在明白里,还护惜个什么?州云:我亦不知。僧云: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至道,即至极之大道、佛祖之大道,亦即宇宙的最高真理。至道无难公案意谓凡事仅须无相无念去做,则要体会大道,并无困难;若有好恶、染净、迷悟、彼我、取舍、憎爱等之分别情念,即落入拣择差别之见,以此毫厘之差,必成天壤悬隔之别。赵州拈提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为学人开示如何提起直观顿悟的禅秘要旨。拣择是憎爱妄心,自然必须遣除;明白是虚明自照之智,却同样要加以遣除,这是因为如果堕在虚明的境界里,还是禅病,因此赵州警示学人不可住于虚明。学人不明赵州言外之意,逼拶赵州说:既然不在明白里,还护惜个什么?赵州游刃有余,只是说我亦不知,就四两拨千斤地化解了学人的攻势。问话僧再次发问:和尚既然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赵州仍显出大师风范,对他说:询问的事,到此为止,礼拜之后且退下。这僧毫无缝隙可乘,只得败下阵来。赵州不行棒施喝,只是用平常言语接人,却能滴水不漏,天下人奈何他不得。雪窦颂云:

至道无难,言端语端。

一有多种,二无两般。

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

髑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

难难,拣择明白君自看。

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与至道无难,唯嫌拣择看似不同,实则无异。因为从般若悟心源头流出的一切文字,都与实相不相违悖。不但不是拣择,而且是显现真理的文字般若。

一有多种,二无两般。本体是一,现象是二。绝对的本体通过纷纭的事相显现出来(一有多种),纷纭的事相显现着绝对的本体(二无两般)。体用相即,体由用显,用由体发。打成一片之时,依旧山是山水是水,天是天地是地。有时唤天作地,有时唤地作天,有时唤山不是山,唤水不是水。

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雪窦才气纵横,虽然前四句已颂完公案,意犹未尽,仍然兴会淋漓地继续吟咏。此二句用神夺造化之笔,描摹出一幅天然现量图景:在泯灭了一多之别、纤尘不立的悟境中,天边红日喷薄时残月便徐徐落下,槛前青山泼黛时秋水便渐渐变寒。自在自为,言端语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心境俱忘,打成一片。此诗前部分孤峭万仞,后部分则曲通一线。见地透达者视此如醍醐上味,情解未忘者对此便满头雾水。

髑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此二句再辟新境,运用了奇特的禅定直觉意象来吟咏至道无难,唯嫌拣择。禅宗用枯木里龙吟喻灭绝一切妄念,至大死一番处,苏生复活,而得大自在,用髑髅里眼睛喻已断除情识分别,死中得活。至道非分别之识所知,只有将心识灭尽,才能大活,这便是髑髅无识。髑髅识尽,情尘不存,法眼通明,颂才有语言,是拣择。枯木龙吟,生机不断,机用流转,颂老僧不在明白里。

难难,拣择明白君自看。雪窦将公案尽情吟诵之后,又作翻案之语,将《信心铭》、赵州法语中的无难易为难难,以表达自己的体悟,指出要体会至道无难实在不易,因为才有语言,是拣择,如果人们粘滞于自己以上的颂词,就会形成新的执着,所以雪窦又予扫除说拣择明白君自看,以启发学人自证自悟。

从表达手法上看,此诗正说(至道无难,言端语端)、反说(难难),从不同的角度启发人们神妙地运用语言、超越语言,以自证自悟。颂古从不同的侧面,对公案精髓进行了精彩再现,在阐释公案要旨、尽摄公案神韵的同时,创造新奇的意境。这种意境,超言绝虑,呈现着至易至难、至难至易的禅悟之美。

《碧岩录》第57则、58则、59则还收入了另外三则至道无道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57则:

僧问赵州: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何是不拣择?州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僧云:此犹是拣择。州云:田库奴,什么处是拣择?僧无语。

赵州常用《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勘问学人,学人将这句话转过来问他,赵州回答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用法身遍在来暗示不拣择的心境。学人认为赵州有唯我独尊的意念,仍然是拣择。赵州能从拨不开的地方拨开,转不动的地方转动,劈口便塞断说:田库奴,什么处是拣择?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句话,虽然在法身遍在的意义上是一种拣择,但如果一味执着于空,又会陷于恶平等。雪窦颂云:

似海之深,如山之固。

蚊虻弄空里猛风,蝼蚁撼于铁柱。

拣兮择兮,当轩布鼓。

似海之深,如山之固。颂赵州之答气度沉雄。赵州答语中的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我,而是法身。法身如海深山固。同时,海深山固也比喻赵州的答语深不可测,坚固不可动摇,以反形下文。

蚊虻弄空里猛风,蝼蚁撼于铁柱。僧人听到赵州的回答后,仍说此犹是拣择,赵州便当头截断:乡巴佬,什么处是拣择?这就是猛风、铁柱。僧人的问话,一似蚊虻在猛风里飞舞,蝼蚁摇撼着铁柱。虽然猛风不可弄,铁柱不可撼,但僧人胆气可嘉,因为只有出格之人才能使出如此手段。

拣兮择兮,当轩布鼓。雪窦在使人妄想大死之后,又使人大活过来。以一切现成之境,形容赵州之语昭昭白白,如在窗前擂动布鼓相似,秘响玄音,知音者自可心领神会。

此诗喻象鲜明,以海深山固,形容法身遍在及答语的深微坚固;以蚁虻弄猛风、蝼蚁撼铁柱这种弱小者对强大者的抗争,喻学人敢于挑战师家的胆气;以当轩布鼓,启发人们用心灵去感应公案的妙义。全诗由三组比喻组成,意象变换迅速,腾挪跳宕。散文、骚体句式错综成篇,增强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碧岩录》第58则,可以看作是运用不二法门的大巧若拙式神来之笔:

僧问赵州: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是时人窠窟否?州云:曾有人问我,直得五年分疏不下。

所谓窠臼,即栖身之处。赵州接人不行棒喝,机用却胜于棒喝。学人的问题很奇特,赵州说对它经过了五年的思考参究仍然阐释不清楚,因为这窠窟不是别的,还是坐在那明白窠窟里的问题。从凡入圣易,即圣入凡难,只仰望毗卢向上事而忘失自己脚底事,是参禅人的通病,所以说曾有人问我,直得五年分疏不下。嫌拣择入圣之路易识,不坐在明白里去作一头水牯牛,或者如赵州常说自己是一头驴的从圣入凡向异类去难。雪窦颂云:

象王口 频呻,狮子哮吼。

无味之谈,塞断人口。

南北东西,乌飞兔走。

此诗虽结体短小,却极尽开阖纵夺之能事。先是以象王口 频呻,狮子哮吼两句描画出赵州答语的气势威雄,再以无味之谈,塞断人口吟赞赵州的答语是意路难透的活句,而非可以意解的死句。再以南北东西,乌飞兔走对无味之谈作形象呈现:虽有南北东西的方位、乌飞兔走的运行,然而,禅是超越南北东西的南北东西,是超越乌飞兔走的乌飞兔走,是一切现成的现量境,容不得任何拣择思量。

《碧岩录》第59则通过箭锋相拄的机趣表达了不二法门的精髓:

僧问赵州: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和尚如何为人?州云:何不引尽这语。僧云:某甲只念到这里。州云:只这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赵州有逸群的辩才,平常示众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学人钻空子发问说,既然一有语言就是拣择,那么你教示众人的话也是拣择了。赵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说何不引尽这语。所谓这语指《信心铭》原文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后面的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两句,它是前两句的注脚。问话僧似懂非懂,只说:我只念到这里。赵州答道:这就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表面上是将《信心铭》首二句重念一遍,实则大有深意。赵州之答,离四句绝百非,只有不存任何拣择之念者才能看透。稍一犹豫,即有胡越之隔。

水洒不着,风吹不入。

虎步龙行,鬼号神泣。

头长三尺知是谁,相对无言独足立。

水洒不着,风吹不入。点明赵州答语把断要津,绵密严谨。虎步龙行,鬼号神泣。形容赵州答语有龙驰虎骤般雍容气度,和摧人肺腑的感染力。不但这僧为之折服,连鬼神也要为之号泣。

头长三尺知是谁,相对无言独足立。这两句诗运用了禅门典故。僧问洞山:如何是佛?洞山说:头长三尺,颈长二寸。(《五灯》卷13《良价》)义怀参谒雪窦献《投机偈》: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峰头独足立。骊龙颔下夺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同上卷16)雪窦引用这两则典故,活灵活现地画出赵州古佛的精神气貌。从对赵州答语的吟咏,转到对赵州精神气质的刻画,设喻新奇险怪,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表达泯除拣择禅悟体验的还有俱胝一指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19则:

俱胝和尚,凡有所问,只竖一指。

如果在指头上去思索俱胝的意思,不啻缘木求鱼。因为俱胝竖指的意思并不在指头上,而在于手指所表现的真理,即断绝对立和分别的绝对的世界,天地宇宙皆摄于一指。一切森罗万象,无不以真如为体,其性平等,一切现象的实体就是万象的实体。俱胝一指,是天地与我(佛性)一体的一指,是一即森罗万象,森罗万象归于一的一指,也是华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一指。雪窦颂云:

对扬深爱老俱胝,宇宙空来更有谁?

曾向沧溟下浮木,夜涛相共接盲龟。

对扬深爱老俱胝,宇宙空来更有谁?禅林宗师,应机说法,一问一答,当面提持,即是对扬。雪窦喜爱俱胝竖指接人的作略,认为自天地开辟以来,只有俱胝一人擅用此机。若是其他的人接机时,往往乱用机锋,唯有俱胝终身擅用一指头接人。

曾向沧溟下浮木,夜涛相共接盲龟。众生在生死苦海之中,头出头没,此生彼死,此死彼生,不能彻见本心,永远难以出离业识的大海。俱胝慈悲接引,在生死苦海中以一指头接人,度人出离生死。他竖起的一指,如同向生死苦海中放下浮木,接引盲龟,使众多迷人得以到达涅槃彼岸。

此诗前二句铺陈其事,赞叹俱胝的机用,并以宇宙的空阔广袤为后文作铺垫。后二句熔铸《法华经》意象入诗,境界苍凉雄阔,气格高古悲凉,流露出独坐大雄峰的旷世傲兀和普渡众生的大悲情怀。

与俱胝一指同出一辙的是禾山解打鼓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44则:

禾山垂语云:习学谓之闻,绝学谓之邻。过此二者,是为真过。僧出问:如何是真过?(禾)山云:解打鼓。又问:如何是真谛?(禾)山云:解打鼓。又问:即心即佛即不问,如何是非心非佛?(禾)山云:解打鼓。又问:向上人来时如何接?(禾)山云:解打鼓。

唐末五代禾山无殷禅师对于学人的参问,四次均答以解打鼓。禾山的垂语,出自《宝藏论》。《宝藏论》说,有学的声闻、缘觉二乘位叫做闻;习学既尽,证得无学的圣位叫做邻,谓之绝学无为闲道人,此时才开始与道相近。超越了这两者,才是真正地通过了修行历程,迈入菩萨乘,是彻底向上的境界。学人的反应很快,听了禾山的垂语后,便问如何是真正的超越,禾山说:我懂得打鼓。可谓言无味语无味,想要明白它的底蕴,必须是修证已经透脱的人才行。因为这句话容不得推理、议论,要悟当下便悟。在这以后学人又有三问,禾山都一律用解打鼓回答,其意旨在于开示真正之解脱唯在于领会此一包含所有事实而始终同一之解打鼓。盖真正体会诸佛悟境之人,视无味之言语,无关于慧解;若能于此理会,则当下犹如桶底脱落,执情尽除而蓦然开悟(《佛光》第2146页)。雪窦颂云:

一拽石,二搬土,发机须是千钧弩。

象骨老师曾辊球,争似禾山解打鼓。

报君知,莫莽卤,甜者甜兮苦者苦。

一拽石,二搬土,发机须是千钧弩。雪窦引用了与公案机锋相同的禅门典故来吟咏四打鼓。归宗一日问维那师到什么地方去,维那说拽石去。归宗说:石头可以让你拽,但不要动着中间的树。(《碧岩录》本则引 )木平和尚凡见新僧到来,就先令他搬三次土,并在木牌上写了一诗:南山路仄东山低,新到莫辞三转泥。嗟汝在途经日久,明明不晓却成迷。(《传灯》卷20《善导》)雪窦用千钧弩比喻归宗拽石、搬土的机法,说禅门宗师遇到了像狞龙猛兽般大根器的人,才用千钧弩的机锋来接引,对那些钝根小器,是不值得发动大机的。

象骨老师曾辊球,争似禾山解打鼓。雪窦再度引用与公案机锋相侔的禅门典故来映衬禾山解打鼓。雪峰一日见玄沙来,三个木球一齐辊,玄沙作倒地势,雪峰深予印可。虽然雪峰、玄沙二人的作略也堪称大机大用,但雪窦认为,他们的机用仍比不上禾山解打鼓。因为禾山解打鼓,更具有简洁明快、一句截流的一指禅机。

报君知,莫莽卤,甜者甜兮苦者苦。雪窦担心人们在他的词句上钉桩摇橹,所以又予以扫除,说不可莽卤。因为这禅悟之境,是冷暖自知、甘苦自知的内证境界。

此诗在吟咏禾山解打鼓公案时,将与之机用相同的公案信手拈来,作为烘托、陪衬,充分凸显了禾山解打鼓的机境之高。在平等一味的禾山鼓声中,千差万别悉皆消融。最后雪窦又将自己的吟咏予以拂却,以避免读者守株待兔而不能领悟公案的意趣。雪窦引导读者对公案本身作深入的参究,将禅悟的主动权交还给读者,最得禅宗随说随扫、不立文字的精髓,使得颂古也因此颇具婉约蕴藉之致。

与俱胝竖指、禾山解打鼓机用相侔的是云门胡饼。《碧岩录》第77则:

僧问云门: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云)门云:胡饼。

僧问超佛越祖之谈,云门是一代宗师,便水涨船高、随波逐浪地答以胡饼。因为僧人问话之中有大大小小的缝罅,所以云门用胡饼拦缝塞定。如果认为胡饼便是超佛越祖之谈,就没有活路;既不把它当作胡饼来理解,也不把它当作超佛越祖来理解,便是活路。云门的答语难以用知性透过。雪窦颂云:

超谈禅客问偏多,缝罅披离见也么?

胡饼祝 土来犹不住,至今天下有讠 肴讹。

超谈禅客问偏多,缝罅披离见也么?一般的参禅者多爱问什么是超佛越祖之谈,对这种风气,云门曾予以激烈批评。学人只管追问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殊不知所提的问题有很大的漏洞,云门遂以胡饼拦缝塞定。学人还是不肯休歇,继续追问,因此雪窦感叹后世的参禅者,往往在胡饼上求理解,不然就在超佛越祖上头去揣摩、猜度不已。殊不知公案的意旨并不在这两头,云门之答乃是抛弃一切佛见(受佛拘束的见解)和法见(受到法所紧缚的见解)的禅门至高佛向上(佛的境界之上)境界。`(《一日一禅》第297页)

此诗从胡饼生发,通过胡饼塞缝的艺术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云门胡饼的精髓。首句以指出超谈禅客之多,暗示询问超佛越祖之谈是参禅者的通病。次句引发学人省悟超谈之问的疏漏之处。后二句感叹学人不识本心,扰扰外寻,以致讠 肴讹蜂起。暗示只有回光返照,方可风平浪静,心国太平。颂古于明快之中,别具蕴藉宛转之致。云门胡饼,塞断了一切二元意识所生起的漏洞。

云门花药栏与云门胡饼有异曲同工之妙。《碧岩录》第39则:

僧问云门:如何是清净法身?(云)门云:花药栏。

僧问什么是本体自性的清净心,云门答以花药栏,壁立万仞,断绝攀缘,了无意路可寻。因为自性清净心不可向外寻求,更不可涉理路,落言筌。问话僧是云门弟子,又是久参禅客,言下有悟,便说:以这清净法身再一路一直上去时又会如何?云门说:当你说法时可以摧破一切异端邪说,就会像金毛狮子,哮吼之时,狐兔之辈都会闻风丧胆。意含认可此僧之修行圆熟,然尚未完全认可。雪窦颂云:

花药栏,莫颟顸,星在秤兮不在盘。

便恁么,太无端,金毛狮子大家看。

花药栏,莫颟顸。说云门之意并不在花药栏上,犹如星在秤兮不在盘。雪窦此句透露出很多玄机:只要参透定盘星在什么地方,就可大彻大悟。

便恁么,太无端,金毛狮子大家看。颂这僧道便恁么去时如何。雪窦指出,学人对云门答语如此领会,便恁么去,未免太无端。启发读者思考:学人到底是会了才这样问还是不会才这样问?金毛狮子大家看,学人到底是不是金毛狮子?雪窦再一次把甄别玉石的机会留给了读者。

此诗以泯除拣择扫荡情识为重点。前部分扫除学人对花药栏的种种误解,指出应于象外见意,进行超悟体证,不可粘着在花药栏上;后部分吟咏公案的后半,太无端三字,引而不发,将读者的思路引向自悟自看的内证体验。在花药栏公案、雪窦颂古的终点,正是读者参悟的起点。雪窦之诗遮而不表,扫荡情识,指向自悟,具有羚羊挂角不可凑泊的特质。对公案成句的随手拈用,即兴点染,也使得此诗颇具圆机活趣。无端的花药栏,使得一切知性的努力都成为无端。

表达泯除拣择禅悟体验的,还有洞山麻三斤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12则:

举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

洞山麻三斤,好似长安大路,举足下足,无有不是,与云门胡饼一样,都难以凭知性透过。必须摒落情尘意想,尽除得失是非,才能领会。雪窦颂云:

金乌急,玉兔速,善应何曾有轻触。

展事投机见洞山,跛鳖盲龟入空谷。

花簇簇,锦簇簇,南地竹兮北地木。

因思长庆陆大夫,解道合笑不合哭。

金乌急,玉兔速,与洞山答麻三斤更无两般。善应何曾有轻触,洞山之答,如钟在扣,如谷受响,大小随应,未曾轻触。

展事投机见洞山,跛鳖盲龟入空谷。有人认为麻三斤真的是在回答什么是佛,从句中求解会。实则洞山曾说过: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五灯》卷15《守初》)雪窦指出,对麻三斤作展事投机式的理解,好似跛鳖盲龟进入空谷,猴年马月也不能找到出路。

花簇簇,锦簇簇,南地竹兮北地木。僧问智门:洞山道麻三斤意旨如何?智门云:花簇簇,锦簇簇。会么?僧云:不会。智门云:南地竹兮北地木。智门之答,与麻三斤、金乌急,玉兔速并无二致。

因思长庆陆大夫,解道合笑不合哭。虽然只是个麻三斤,雪窦却老婆心切,旁征博引。陆亘作宣州观察使时,闻南泉迁化,入寺临祭,呵呵大笑。这是超越了悲欣得丧之境的大笑,是无丝毫情尘意垢的大笑。院主不解其意,问他为什么不哭反笑。陆亘说如果院主下得了一句转语就哭,院主无语,陆亘便大哭起来。这又是超越了道得与道不得的一哭,感叹南泉去世已远,慧命无人绍继。后来长庆听了说:大夫合笑不合哭,仍是站在超越的立场立论。雪窦借此典故,说如果用知见解会的俗眼来看麻三斤公案,必定会贻笑大方。

此诗运用了与麻三斤同样不可拟议的金乌急,玉兔速、花簇簇,锦簇簇,南地竹兮北地木意象,既是对麻三斤的有力烘染,又是对读者情念的截断铲除。以跛鳖盲龟入空谷,形容寻言逐句者永无了悟之期,生动形象;以合笑不合哭的禅门典故,说明不可用世俗情见来穿凿公案,以免贻笑大方。诗以遮法为主,扫除情识,抽钉拔楔,不着死语,灵动跳脱。

End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刘素云:舍八万四千法门,持一句弥陀名号

我想借这个机会,再把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跟大家叨咕叨咕。第一个问题是:大家问的最多的,我认为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很多同修问,刘老师,你看我应该怎样修行?就这个问题,这几年来是不停地有人在问。这次我用很简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念佛配以‘忏悔回向’法门,则成就易矣!

然佛法无边,各有方便,蕅益祖师予愚人一法曰忏悔回向\。身、口、意所作一切,善则回向西方,恶则当下忏悔,以此忏悔之善亦回向西方。痴者不能分善恶,则一概忏悔、一概回向。肯心如此,则念念在西方,其力甚大。其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教育孩子是父母最好、最真实的修行法门

父母不是缺少爱心而是缺少觉醒,亲子冲突,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自己不觉醒。所以你要知道,用禅的智慧来看亲子教育,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学的方法,而是什么?而是提高到你修行的高度,提高到让父母首先要生

药师法门的七种修持方法

对佛教文化有一定了解之人,都知道西方三圣、东方三圣、华严三圣等说法。其中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即药师如来与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药师如来即药师佛,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则是其胁侍菩

玄奘传译般若经典

我们通过两部经典来分析玄奘与般若经典之关系:一、玄奘与《维摩诘经》玄奘在国内研习《维摩诘经》情况在众传记中唯有《续高僧传》有一句简短的记录: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因为众传均无记载,通常也就不把研习《维摩

抄写佛经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

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 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 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 。传统书法抄写佛 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 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抄写佛经,可以熏习佛法现在网

净土法门缘于《华严》

◎印 光 溯此法之缘起,实在《华严》一经。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昔如来初成正觉,与华藏世界海诸大菩萨,互相酬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

陈大惠:违反经典得来是“凶财”

金报讯(记者吴旭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古话现在还灵不灵?昨天上午,首届宁波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论坛在浙江万里学院举行。央视原《东方之子》主持人陈大惠带着他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汇报团”来

业障发现的公案

◎ 梦 参我们每个人,思想随时变化的,当你打完佛七,得到佛菩萨加持,或者诵经诵到非常相应,但不是诵经天天都相应的。我不晓得诸位道友有没有体会,你诵二三十年,这部经你很有基础,在经上所说的话,你也明了了

千佛的经典依据

◎ 沙武田在佛教尊像谱系当中,有佛、菩萨、弟子、罗汉、天王、力士、天龙八部众等,其中单就佛像而言,小乘佛教讲只有一佛即释迦佛,而大乘佛教则主张佛有无数,如恒河沙。正所谓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大乘

修行是调整心态,而不是挑选法门

达真堪布修行,就是在生活中、工作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态。现在我们这些人学佛修行就像到了超市似的,挑这个,选那个。今天觉得这个好,学一学,过几天又不行了,又扔了,又选一个。学佛修行哪有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 弘 一己卯四月在永春普济寺讲 王世英记今天所讲,就是深契时机的药师如来法门。我近年来,与人谈及药师法门时,所偏注重的有几样意思,今且举出,略说一下。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今所举出的几样,殊不足以包括药

信心是净土法门最大的难处

信心是净土法门最大的难处◎ 道 安 净土宗很难的就是信心,信心一定要具足。真信一定要用教理来判。小乘要见道证初果,大乘的根性初住,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才能算真信。见道就是修真性啊,可是,哪几个见道

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法门

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法门,所以现在一般人普遍都相信念佛法门。你不要看轻这念佛法门,永明寿禅师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口里就有一尊化佛出来,这是当时有五眼六通的人都看得见的,所以这念佛的功德是不可

净土法门之殊胜

◎界 诠《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度,唯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今与大众一同来研究学习,而且还要真修实行。修者,若意于念佛法门者,每日至少念佛一万声,还要不定期加行。若修其他法门者,只是傍听,不做

成就念佛法门的资粮三福业

惟贤法师《无量寿经》讲的三福业是念佛的资粮,就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上的助行。阿弥陀佛在往昔因中发四十八愿,修三福业,这三福业与现实是相结合的。念佛人修行,除了念佛以外,还要结合现实、结合社会、结合你的生活

抄写佛经也是殊胜的修行法门

◎ 惟 贤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传统书法抄写佛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一、抄写佛经,可以熏习佛法。

正确阅读经典

◎ 印 光至于阅读经文,如果想作法师,为众人宣扬佛法,应当先阅读经文,再看注疏。如果不是精神充足,见解过人,没有不是徒劳心力,虚丧岁月的。如果想要随分亲得实际利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者先端坐片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智 敏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药的话,这就是无上的密。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可以包涵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都摄在一句佛号里面,即是密法的陀罗尼总持法门

不二法门

不 二 法 门◎ 慎 独不二法门是佛教重要术语,是微妙佛法的象征。所谓不二法门,是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的教法。不二法门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的法门。不二法门原指不靠言

修地藏法门的二十八种功德利益

大安法师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菩萨的形像,及闻信这部经典,乃至读诵《地藏经》,以及进一步地用香华、饮食、衣服、珍宝来布施供养,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瞻礼地藏菩萨。这就是在修地藏法门法了,这样就能

念佛法门的修学次第

念佛法门的修学次第◎ 梦 参 一心不乱我们大多数修念佛法门修行的多,为什么呢?易行,容易去做,念起阿弥陀佛多么容易,做起来呢?那还得加以观想力,就是你不仅口头念,心里还要想。想什么呢?想阿弥陀佛,

元音老人: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

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佛在五时说法中,无不是根据众生的根性和机缘应病与药的,所以应缘说法,而无定法。为了使众生不误解佛法,不执着在经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

在家教徒必读经典

在家教徒必读经典◎净 慧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望而却步;那些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合适读哪些经典呢?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