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吴言生:经典颂古 前言
2025-02-26 07:54

经典颂古

前言

吴言生

禅宗思想体系,由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四大基石构成。本心论揭示自性的澄明质性,迷失论揭示自性的迷失缘由,开悟论阐明开悟成佛的方法,境界论体证顿悟成佛的境界。禅宗为了表示这个体系,运用了电光石火的公案,以及吟咏公案的颂古。

禅的最有特色的形式是公案。广义地说,禅宗祖师的上堂所发表的看法(话头)是公案,师资间、弟子间的机锋(机锋语句)、现存的全部禅师语录,也都是公案。公案既是探讨祖师思想的资料,又是判断当前禅僧是非的准则。禅宗将这些公案(古则),用简洁而精当的偈颂来加以吟咏,称为颂古。

颂古的本意在于使读者于讽咏吟颂之间体会古则的旨意,是禅文学的一种形式。其中雪窦重显禅师(980~1052)的《颂古百则》,意境浑融,风格高华,语言洗炼,是禅文学的的珠峰。而它之所以喧传禅林,与圆悟克勤(1063~1135)《碧岩录》对它的评唱密不可分。颂古以诗歌形式对公案加以吟唱,仍然是绕路说禅,对于悟性不高的人来说,如蚊咬铁牛,难为下口。因此,有必要对颂古进行再阐释,以适应教禅和学禅的要求,缘此,《碧岩录》应运而生。在圆悟看来,禅是另一种佛经,是活泼泼的佛经,禅与佛经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因此《碧岩录》把公案、颂古和佛教经论结合起来,从禅宗基本理论出发,对疑义丛生的公案一一解释,并加以引申发挥。在生动精警的语言中,禅机泼剌剌地跃动。由于这个缘故,他对公案的解释为禅林所普遍接受,以至于出现了《碧岩录》热,《碧岩录》成了禅宗的新经典,成为古今公认的禅门第一书。

本书在总体把握禅宗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禅本义的立场,对吟咏百则公案的颂古进行分析、欣赏。这些颂古自古以来即喧传禅林,是经典颂古。颂古是吟咏公案的诗歌,与公案密不可分,下面就从禅宗思想角度对这些公案、颂古作一分类,略作勾勒,以使读者了解本书的基本内容和轮廓。

一、 经典颂古与禅宗的本心论

见性成佛是禅宗的终极关怀。禅宗认为,本来自性无形无相,以般若智慧觉知自心真性,彻见本源,彰显本来面目,即是见性成佛。

自性的特点是超越性。一切相对的二元观念,在澄明的自性中都得到了超越。表达超越相对之禅悟体验的有廓然无圣(№1)。梁武帝问达摩如何是圣谛第一义,摩云:廓然无圣!所谓圣谛第一义,是最为殊胜、深妙无上的真理。达摩以廓然无圣将武帝凡圣对立的观念粉碎无余。雪窦颂古,以圣谛廓然四字,指出寥廓如万里晴空般的圣谛,是纤云不驻一法不立的绝对真心,不容计较思量、辨得辨失。廓然中连圣也没有,遑论识与不识。颂古大开大阖收放自如地吟咏了自性的超越性。

表现自性超越性的,还有丹霞问僧(№76)、《金刚》罪性(№97)、风穴一尘(№61)、厨库三门(№86)、赵州三佛(№96)、无缝塔(№18)、妙触宣明,成佛子住(№78)、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94)、遍身是手眼,通身是手眼(№89)等。《金刚经》说由于这一生能承受得了别人的歧视,善力强大,过去所造的罪业就会因此而消失。金刚罪性对此种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雪窦颂古胡汉不来,全无伎俩,表达了禅者超越迷悟、赏罚、因果、善恶的感悟;无缝塔象征超越形相的浑整的自性,雪窦以层落落,影团团晕染出无缝塔的特性,是自性的传神写照。

自性的超越性之一是身心脱落,即脱却身心的一切烦恼妄想,而跃入真空无我的自由之境。表现此种禅悟体验是体露金风(№27)。树木凋零、金风飒飒的晚秋清景,象征消除烦恼、脱落悟心的清纯心境。雪窦颂古,展示出大野广袤,凉风飒飒,长天一碧,疏雨蒙蒙的境象,暗示只有忘我地没入大野凉风长天疏雨之中,物我双忘,心境一如,才能超越永恒与短暂、荣盛与衰落、烦恼与菩提的对立。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悉是般若。表达自性遍在的禅悟体验有六不收(№47)、药病相治(№87)。僧问云门:如何是法身?门云:六不收。法身不受六根门户的局限,而能超越六根、六识的限制和六尘的障碍。雪窦颂古以神龙夭矫之笔,写出法身忽在少林,忽在天竺;既在天竺,又在少林的处处无身处处身之特性。

由于自性的超越性,它往往以迥超常情的形式显发妙用。表达自性出格机用的,有拄杖化龙(№60)。云门示众:拄杖子化为龙,吞却乾坤了也!拄杖化龙,个回归到它的根源超个,超个也成为个而复活现前。雪窦颂古拄杖子,吞乾坤,提示人们摒落情识妄解,显发大机大用;金牛作舞(№74)、南山鳖鼻蛇(№22)传达出自性当机大用的游戏三昧;乾坤一宝(№62)、透网金鳞(№49)也对自性妙用作了超离情识的象征。自性犹如鱼,而世间种种烦恼犹如网,从束缚中解脱而出跃入自由自在之境,即是透网金鳞。雪窦颂古以摇荡乾坤,振鬣摆尾。千尺鲸喷洪浪飞,一声雷震清飙起的壮浪气势,描摩自性显发雄奇奔放的活泼大用,使人感受到金鳞透网的自在与通脱。

二、经典颂古与禅宗的迷失论

对自性沉迷的反省构成了禅宗思想的第二个主要部分。迷失论反省本来面目失落的缘由。禅宗认为,人的本来面目清纯无染,随着自我意识的产生,人们陷于二元对待的观念之中,从而导致了自性的蒙受沉垢。殊不知清明的自性,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深处。这是禅宗反思本心迷失的基本观念。禅宗经典颂古对此有生动的表现。

表现对本心迷失之反省的,有镜清雨滴声(№46)。自己与雨滴声合而为一,即是无心的世界。雪窦颂古指出檐前雨滴公案机锋之陡峻,连见地透彻的久参禅客也难以酬对。若谓曾入流,依前还不会,用《楞严经》意旨,说纵使入流(进入法性之流),亡所(所听的声音听不见了),一念不生,也仍然没有进入禅的大门。

本来面目净裸裸赤洒洒,显发大机大妙用。由于受到了诸尘的障蔽,以致于人们不能认识它,不能直下承担,使之显发光明。象征自昧本心的,有盐官犀扇(№91)、玄沙三种病人(№88)等公案。禅宗时时刻刻以究明心地为念,盐官以犀牛扇子作为象征,提醒人们回光返照,以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雪窦颂古意谓每个人都有一柄犀牛扇,在生命的各种情境,都仰仗其发挥作用,它是生命的本原。但当师家询问它时,学人却并不知道自身本具,不啻迷头认影,自昧衣珠。玄沙所说的三种病人并非指肉体上的盲、聋、哑,而是借以喻指昧于真见、真闻、真语之人。公案的主旨是超越见闻觉知的分别妄想,拨落见尘明见性,荡除妄心见本心。雪窦颂古谓其心不动如须弥山才是参禅者真正的受用处。悟者心灵了无尘埃,见似不见,闻似不闻,饥餐困眠,脱落身心。

三、经典颂古与禅宗的开悟论

禅宗开悟论阐明开悟成佛的方法。禅宗迷失论指出,由于二元相对意识的生起,人们逐物迷己,失去了本来的家园。在禅宗看来,一切二元相对的观念都是妄想,都是迷失。要获得开悟,必须超越各种对立。这形成了禅宗思想的第三个重要部分,即禅宗开悟论。对于禅的灵魂公案来说,它所表现的开悟论是电光石火的顿悟法门,而非磨镜调心式的渐修方法。在顿悟法门中,又以不二法门构成其理论基石。

禅宗的开悟论,主要以《维摩经》不二法门(№84)等大乘佛教经典的思想为接机法门。凡是重在否定、剿除情识的禅门公案,其法宝多是不二法门。这在公案颂古中主要表现为泯除拣择、截断意路、语默不二、自他不二、生死不二、圣凡不二、空有不二等。拣择是相对,泯除拣择的手段是不二法门,这类公案与颂古主要有至道无难,唯嫌拣择(№2、№57、№58、№59)、俱胝一指(№19)、禾山解打鼓(№44)、云门胡饼(№77)、云门花药栏(№39)、洞山麻三斤(№12)等。

赵州拈《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示众,说要体会大道,并无困难,关键在于泯除分别念。雪窦颂古: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髑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谓本体是一,现象是二。绝对的本体通过纷纭的事相显现出来,纷纭的事相显现着绝对的本体。至道非分别之识所知,只有将心识灭尽,才能大活。

在机锋作略上较前一类更为孤峻的截断意路的公案与颂古,有南泉斩猫(№63)、赵州顶鞋(№64)、对一说(№14)、倒一说(№15)、坐久成劳(№17)、镇州萝卜(№30)、随他去(№29)、前三三后三三等。(№35)。僧问香林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林云:坐久成劳。香林之答,使人自然而然地把担在肩上的一切问题放下,使烦恼菩提一齐消泯,变成洒洒落落光风霁月的状态,具有一切超越、一切脱落之境。雪窦颂古脱却笼头卸角驮,即是以骡马戴笼头负角驮喻参学者背负妄念之重,以脱笼头卸角驮比喻坐久成劳之语涤荡妄尘。

表现语默不二、迥超言筌禅机的,有闭嘴如何说禅(№70、№71、№72)、外道问佛(№65)、离四句绝百非(№73)、文殊白槌(№92)、大士讲经(№67)等。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赞叹云: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雪窦颂古活脱脱地画出了超越语默的冰雪澄明之境。

表现自他不二、能所双亡禅机的有珊瑚撑月(№100)、仰山游山(№34)等。僧问巴陵:如何是吹毛剑?陵云:珊瑚枝枝撑着月。吹毛剑象征般若智剑,一切无明妄念都不可栖泊。心光炳射,即是珊瑚玉枝撑映天际明月。雪窦颂古以倚天照雪赞叹光境双亡,透体澄明,头头物物,皆是吹毛,启发学人回光返照,看取人人具足、个个圆成的般若自性。

表现生死不二、断常一如之禅悟体验的,有日面佛月面佛(№3)、大龙坚固法身(№82)、洞山无寒暑(№43)、生也不道,死也不道(№55)等。僧问大龙: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龙云: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大龙以山花涧水的当体即是实相,表示五蕴和合之身即金刚不坏之法身。雪窦颂古手把白玉鞭,骊珠尽击碎,谓大龙之答提示色身即法身,斩断学人色身败坏法身坚固的妄执,将学人尊贵得如骊龙颔下宝珠似的谬执,一击粉碎,将学人断常的意识铲除,以使之洒洒落落。

表达不居圣境、圣凡不二之禅悟体验的,有资福圆相(№33)、保福游山(№23)、莲花拄杖(№25)、长沙游山(№36)、国师十身调御(№99)等。长沙游山,以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显示住于无所住处、去来任运的禅悟三昧。雪窦颂古引此二句,谓彻悟的禅者,能由凡入圣,由色界悟入空界,如游人登山,随芳草而直到孤峰顶上。但于已证之后,不高踞圣位,沉空滞寂,而有转身一路,如游人随落花而重返人间;又以羸鹤翘寒木,寒猿啸古台批评能寂而不能动、不能回机起用、缺乏转身一路的人,枯坐蒲团,好似羸瘦的孤鹤栖息在寒冷的树木,宛如狂猿觅果哀啸于荒古的石台,了无生机活趣可言。

表现空有不二、死中得活禅悟体验的,有禅板蒲团(№20)、大死却活(№41)、麻谷振锡(№31)等。龙牙先后问翠微、临济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被两人用禅板蒲团所打,这是因为龙牙把禅片面理解为否定一边,以无为禅,唯将无的否定方面来应用。翠微与临济,都是超过了否定和肯定、差别和平等的向上义,提示非禅道、非佛道、超越凡圣的向上一着。雪窦颂古:龙牙山里龙无眼,死水何曾振古风,感叹龙牙本欲向翠微和临济张牙舞爪,却不能当机运用禅板、蒲团,只不过是一条瞎龙,堕入死水,了无生意。死水,没有掀天纲倒地轴的怒涛活力,所以难以振起达摩的真风。

禅宗开悟论注重石火电光,箭锋相拄的机锋。禅宗公案中,有相当丰富的部分表现禅宗对机,这主要表现为击节机锋迅疾、赞叹机锋互换、激赏大机大用、贬斥机锋迟钝等方面。禅宗对机,讲究机机相副,如激箭流星般锋芒相拄。

考镜机锋的高低深浅、赞叹机锋迅捷的,有啐啄之机(№16)、德山到沩山(№4)、翠岩眉毛(№8)、风穴铁牛机 (№38)、一切声是佛声(№79)、定上座开悟(№32)、刘铁磨到沩山(№24)、明招茶铫(№48)、云门问僧(№54)、独坐大雄峰(№26)等。

表现机锋互换的,有慧寂慧然(№68)、乌臼问僧(№75)、末后句(№51)等。禅宗对大机大用特别重视,好雪片片(№42)、麈中麈(№81)表达了对大机大用的赞叹。在禅者看来,真正的大机大用,是返朴归真的大巧若拙。看似平易寻常,实则是脱落锋芒的至淳至朴的极境,这以赵州石桥(№52)、赵州四门(№9)为代表。僧问赵州:久向赵州石桥,到来只见独木桥。州云:汝只见独木桥,且不见石桥。僧云:如何是石桥?州云:渡驴渡马。独木桥喻机锋的浅狭。赵州之答,于平实之中,显出昆仑擎天石桥渡世的雄阔之气。雪窦颂古孤危不立道方高,指出壁立万仞的机法固然能显出孤危峭峻,却不如不立孤危的机法之高。这一类大师只须运用平常的作略,即可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不立而自立,不高而自高。超越奇特,才是真正的奇特。

禅宗在赞赏机锋相拄的同时,对机锋迟钝予以批评,主要有如来二种语(№95)、睦州问僧(№10)、大光野狐精(№93)、西院二错(№98)、桐峰大虫(№85)、黄巢后剑(№66)、一镞破三关(№56)等。雪窦在相关的颂古中,以卧龙不鉴死水、二俱成瞎汉、曹溪波浪如相似,无限平人被陆沉等诗句,生动地表达了对粘著名相、胶柱鼓瑟、把缆放船、落于钝机者的批评。因为扶篱摸壁摹拟沿袭,缺乏真参实悟的优孟衣冠,不能自作主宰的盲禅,只能导致禅悟慧命的丧失。此类公案及颂古,表达了对脚踏实地、天风海雨般禅风的殷切期待。

四、经典颂古与禅宗的境界论

禅宗以彻见本来面目为终极关怀。为了重现本来面目,禅宗运用不二法门,通过般若智观,来粉碎迷情,回归于生命源头。当此之际的禅者,以禅悟慧眼观照世界,悟者的身心与其所观照的对象,都通体澄明,晶莹明洁,玲珑剔透,熠熠生辉。禅宗审美境界的范型是一切现成现量境、水月相忘直觉境、珠光交映圆融境、饥餐困眠日用境。禅宗经典公案颂古对此有精彩生动的表现。《颂古百则》涉及到的主要有前三类。

现量境以山水佛性一切现成剿绝情识为主。象征、吟咏一切现成现量境的公案、颂古,占有很大的比重,主要有三界无法(№37)、钵里饭,桶里水(№50)、云门十五日(№6)、汝是慧超(№7)等。盘山垂语云:三界无法,何处求心?雪窦颂古:三界无法,何处求心?白云为盖,流泉作琴。一曲两曲无人会,雨过夜塘秋水深。诗用公案成句,描画出一幅幅美丽如画的景色,使其如其本然地呈现,摒落了一切主观意念的成分。一切现成的基础是本来现成,即自性之光人人本具。参禅者认识到本来现成、本来是佛,便形成了鼻孔朝天、否定权威的精神气度,表现这类禅悟体验的公案及颂古有黄檗口 童酒糟汉(№11)、南泉圆相(№69)等。

直觉境注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水无留月心,月无蘸水意,水月相忘,高华明洁,是禅者观物的特有方式。表现无住生心的有急水上打球(№80)、银碗里盛雪(№13)、花如梦(№40)等。学人问初生孩子有没有六识,赵州答急水上打球,转眼就流过。其僧又问投子赵州之语意旨如何,投子说:念念不停流。雪窦颂古谓修行到了一定境界,跟婴儿一样,虽有六根,对六尘却不加分别。一念一念流转不停,念念皆是正念相续。

圆融境界犹如珠光交映,在圆境之境中,大小、广狭、南北、体用、一多、自他、心境都圆融互摄,融瓶盆钗钏为一金,搅酥酪长河为一味。

表现大小圆融禅悟体验的,有大地如粟米(№5)。雪峰示众云:尽大地撮来如粟米粒大。旨在破除大小广狭等情见偏执。雪窦颂云:牛头没,马头回,曹溪镜里绝尘埃。打鼓看来君不见,百花春至为谁开?芸芸众生漂溺苦海轮转识浪,犹如牛头没马头回。而悟者心明如镜,不受生死轮转的干扰,没有漂泊迁流的波动,对外境了了感知,证得了广狭一如、小大相即的般若智观。百花春至,即是为那些物我双泯、能融入百花深处的有心人而开。

表达一多圆融禅悟体验的有万法归一(№45)。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万法归于一,而一是绝对的存在,所以绝对的一也会回归于现象。有归于空,空归于有,有空一体,即是省悟的世界。

表现南北圆融禅悟体验的,有南山起云,北山下雨(№83)、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28)。云门示众云:古佛与露柱相交,是第几机?自代云:南山起云,北山下雨。雪窦颂云:南山云,北山雨,四七、二三面相睹。谓南山北山一体,起云下雨圆融。诸佛诸祖之奥妙世界与现前之事物诸相,仿佛是截然无关的个别法,却亲切交契浑然一体而无所分别。西天与东土祖师生存的时空各异,如果从东西互存南北一体的完整圆融性来看,则自然可以了达其亲切相交一体无别之境界。

表现体用圆融禅悟体验的,有智门莲花(№21)、般若体用(№90)。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僧云:出水后如何?门云:荷叶。莲花虽未出水,但其性质已经具备,喻自性未发生作用以前,一切妙用已经存在,以后由体起用,均系自性的妙用。莲花以荷叶为根本,喻现象为自性所涵摄。

表现心境圆融之禅悟体验的有野鸭子(№53)。在野鸭子公案中,百丈心随境转,马祖遂扭其鼻孔。百丈经这一扭,豁然省悟到原来马祖问野鸭子飞到哪里去,并不是要研究野鸭子的去向,因为野鸭子的动相是生灭法,马祖是要自己在这一问语上体悟到不生不灭的自性。百丈在忍痛失声的刹那,蓦然开悟。雪窦颂古凸显了公案禅机:当体得万境悉是真如而现前时,心境一如,打成一片,万境即是自己,自己即是万境。

笔者依照上述对禅宗思想、公案之体证的思路,撰成本书,探讨了禅宗经典颂古一百则,尽可能地揭示出它们的禅悟内涵、运思方式、美感特质。禅宗经典颂古表现了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自成一个完整体系,首尾相衔,形成了正(本心论:本心的澄明)、反(迷失论:本心的迷失)、合(开悟论:跃入澄明之境;境界论:体证澄明之境)的回环,彰显着人类精神不断提升臻于光华圆满之境的心路历程。

颂古是禅文学的珠峰,但向来被研究者视为畏途。笔者不揣谫陋,探讨、欣赏一百则经典颂古,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诸君能够感受到经典颂古的魅力与神采,对禅宗思想、思维、诗歌,有较为生动、深刻的了解。在当前同类著作还比较匮乏的情况下,笔者很愿意以本书作为引玉之砖。

End

黄念祖:无量寿经白话解 前言

无量寿经白话解 前言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玄奘传译般若经典

我们通过两部经典来分析玄奘与般若经典之关系:一、玄奘与《维摩诘经》玄奘在国内研习《维摩诘经》情况在众传记中唯有《续高僧传》有一句简短的记录: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因为众传均无记载,通常也就不把研习《维摩

陈大惠:违反经典得来是“凶财”

金报讯(记者吴旭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古话现在还灵不灵?昨天上午,首届宁波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论坛在浙江万里学院举行。央视原《东方之子》主持人陈大惠带着他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汇报团”来

千佛的经典依据

◎ 沙武田在佛教尊像谱系当中,有佛、菩萨、弟子、罗汉、天王、力士、天龙八部众等,其中单就佛像而言,小乘佛教讲只有一佛即释迦佛,而大乘佛教则主张佛有无数,如恒河沙。正所谓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大乘

《中国观音文化史》前言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正确阅读经典

◎ 印 光至于阅读经文,如果想作法师,为众人宣扬佛法,应当先阅读经文,再看注疏。如果不是精神充足,见解过人,没有不是徒劳心力,虚丧岁月的。如果想要随分亲得实际利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者先端坐片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 前言

心经抉隐 前言伏以:实际理地,了无生佛之名;修持门中,方有凡圣之差。心性本净,因执取而烦惑丛生;妄相原空,由觉照而真常绝待。随缘不变,十界之升沉迥异;不变随缘,一心之体用无殊。虽此心此理含生共具,然彻

在家教徒必读经典

在家教徒必读经典◎净 慧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望而却步;那些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合适读哪些经典呢?根据

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

◎ 韩廷杰 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期发展为世界宗教,当今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以及我国云南省的这支佛教,大体位于印度南部,故称南传佛教,与流行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北传佛教相

王阳明《传习录》经典20句,一口气读懂心学第一书!

《传习录》,儒家的重要著作之一,是王守仁的讲学语录。《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堪称心学第一书,是我们读懂王阳明,感悟心学大智慧必读的一本经典

《史记》经典20句,读史使人明智!

《史记》是由司马迁创作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后世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这三千多年的历史,又饱含着司马迁本人的情感,以及他对历史的感慨。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

道家经典五十句,背完立即提升一个境界!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

《左传》经典三十句 教你如何看清世间万事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干的坏事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左传》(资料图 图源网络)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

五四:致敬10大五四人物,重温50句经典言论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对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五四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精神,一个时代。今天,2018年5月4日,小编为大家精选了50条经典语录,让我们重温五四精神。陈寅恪1.独立之精神,

广胜寺传奇:一场大地震催生的艺术经典

位于山西洪洞县的广胜寺是汉传佛教寺院中至今还能完整保存古代风貌的少数者。广胜上寺、下寺及水神庙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历代的重修和重建,基本完整地保存了元、明两代的建筑群以及雕塑、壁画和琉璃,在

净慧长老:在家居士修行佛法 必须熟读十部经典

只有同生命相结合,佛法慧命才能延续。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望而却步;那些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合适读哪些

刘常净:百论释义 前言

百论释义提婆菩萨造论婆薮开士注解鸠摩罗什翻译刘常净释义前 言中观三论的教义,是直承《般若》、《华严》、《法华》、《无行》、《思益》、《维摩》等诸大乘经而建立的。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理论,也是方等圣典的中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前言

生活中的佛教前 言因为我学佛有年,故常有朋友和我谈起佛教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他们大都认为佛教创立在2500多年前,当今社会进步一日千里,现在还信这古老的宗教,好像太落后于社会,有的甚至还把信佛与迷信、落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4:一部经典能有多长?

44:一部经典能有多长?我们常说的佛法即是指释迦牟尼佛所传下的法。但过去未来,一切佛法的核心要义又是没有差别的,都是胜义般若波罗蜜多的方便示现。一切十方三世所有诸佛菩萨皆由般若波罗蜜多生出 。释迦牟尼

林克智:《居家二众归戒手册》前言

《居家二众归戒手册》前言林克智三皈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它是每个佛教徒自信仰佛法、修习佛法,直至断除烦恼,证得涅架的阶梯。佛教徒如离开三皈,即是失去了佛教的生命,故三皈依是佛教徒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

准提的经典有哪些?

准提菩萨汉译有准胝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准提菩萨为显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萨,在禅宗,则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

观辉居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前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白话解前言[题解]金刚坚无不摧,能摧碎一切邪魔外道。般若超常智慧,修习菩萨行进入甚深波罗蜜境界中获得的正确观察现前事景物的智慧。波罗蜜到彼岸,从有生灭的此岸,度到

观辉居士:楞伽经白话解 前言

楞伽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学子观辉白话解前言序在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的波罗花献给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拈着这金色的波罗花向到会的大众展示却没有说什么,众弟子都不明白释迦牟尼佛的心意。大迦叶也没有说

一行禅师的经典语录

1.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2.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

观辉居士:心经白话解 前言

前言(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言简意赅,能背诵的人不少,能了义的人却难得。读诵《心经》,唯求明心见性,此亦儒家格物、致知、正心、修身之意。能明心,能正心,不在言,而在于行。知亦

虚空藏菩萨的经典

相信很多修行虚空藏菩萨的人都知道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满足世间一切如法持戒者的善求善愿,使无量无边众生获得无穷利益,故有此虚空

五乘教法在各经典所指的是什么

“五乘”指运载众生到善处的五种法门。‘乘’乃梵语ya^na之译,有道、船、车,或运载之义。此处喻诸佛教法犹如舟、车,可运载众生至所期之果地。又ya^na音译作‘衍’,故五乘又名五衍。在《盂兰盆经疏》所

三藏十二部中适合读的经典

净土宗主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禅宗主修《金刚经》、《心经》、《首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维摩诘所说经》、《六祖坛经》;天台宗主修《法华经》;华严宗主修《华严经》;唯

上座部有哪些经典

上座部佛教的三藏经典分为律经论三藏,是为《巴利三藏》。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唯一圣典,是讫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最接近原始经典的一套三藏。其中《律藏》由经来分别、犍度、附随三部分组成。「经分别」是对「

韩廷杰: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的形成

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的形成韩廷杰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期发展为世界宗教,当今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以及我国云南省的这支佛教,大体位于印度南部,故称南传佛教,与流行于中国、朝鲜、日本

司马道信的经典禅语

1、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2、不为静乱所恼者,即是好禅(师)。3、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

什么情况下不能受持经典

1、昏沉、散乱不要受持。就是心很散乱、很昏沉的时候不要受持。有些同修也是:“哎呀,我一拿起经,就想睡觉。”你昏沉想睡觉,拿着一本经翻开第一页,等到你睁开眼睛,可能过了几个小时了。所以诵经要有至诚恭敬心

各种经典对菩提的解释

各种经典对菩提的解释:1、《佛学常见辞汇》对菩提的解释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2、《唯识名词白话新解》对菩提的解释

南传佛教有哪些经典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东南亚的斯里兰卡、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

周叔迦:净土经典研究法

净土经典研究法周叔迦绪说净土法门者,念佛以求往生极乐世界也,念佛之法有三:曰持名,曰观相,曰实相。近世每以持名一法,便可横超三界,带业往生,遂以《弥陀经》、《无量寿经》、《十六观经》,号为净土三经,受

坚勇菩萨--如何才算学懂一部经典

我们都知道佛教的经典是非常多的,可以用浩瀚无涯来形容,而且佛教的教理是非常博大精深的,我们学习的时候可能因为每个人的根基不同,所以我们对同一部经典的理解也会不同,那么我们怎样才是学懂一步经典?要想真正

15句经典的佛家偈语

佛家禅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惟有宽容大度,才能庄严菩提;惟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佛家禅语: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帮助,勿以善小而不为。无求的行善,心

吴言生:论李商隐诗歌的佛学意趣

一、对无常幻灭感的深切体验原始佛教为了论证人生无常,提出了三个命题: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是为三法印。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各种物质现象、心理活动,都是迁流转变、不遑安住的有为

吴言生:禅诗理事圆融论

理事圆融即理事无碍,指理事无碍观、理事无碍法界所彰显的理事圆融互摄而又各住自位,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微妙境界。佛教哲学的理事无碍观以《华严经》为代表,有五重关系:一、相遍。宇宙本体的理,遍布一切事相,

吴言生:黄龙宗禅诗研究

黄龙宗是由黄龙慧南禅师(1002~1069)创立的、禅宗五家七宗中的一个重要宗派。通过对黄龙宗禅诗的文本研究,我们发现,黄龙宗禅诗呈现出独特的诗禅感悟。其美感特质,主要表现为随缘任运、日用是道、触目菩

吴言生:经典禅诗 前言

经典禅诗前言吴言生禅宗诗歌有数万首之多,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本书的经典禅诗,是在这些禅宗诗歌中精选而成。禅宗诗歌,从创作主体上来看,历来包括禅僧创作的悟禅之作,和文人创作的带有禅味的诗歌两大类。本书

吴言生:禅的修行与受用

僧问百丈大师:如何是奇特事?什么是禅修中的独特体验与受用?百丈大师回答:独坐大雄峰。(《古尊宿语录》卷一)独坐大雄峰这句禅语,蕴含着无穷的意味。其一,大雄峰喻圣境或本体界,以独坐大雄峰喻居于圣位;其二

吴言生:佛教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构造内心世界的宁静和谐社会,从心开始。佛教有一句名言说,只有打坐才能改变世界。在佛教看来,幸福的生活首先来自于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内心的失衡就是迷失。佛教超凡入圣、去染成净的修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