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吴言生:《坛经》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2025-03-01 10:21

《坛经》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吴言生(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

自从党和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来,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佛教界对它的最富有影响力的回应是2006年4月在中国杭州舟山召开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这场建国以来规格空前的佛教盛会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佛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禅宗的根本著作是《坛经》。《坛经》以其富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富有现代意义的启迪。

禅宗的根本宗旨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超越妄想执著,回归于一尘不染的本心本性。回归于纤尘不染的本心本性,就是觉悟。觉者所处的人际关系必然是和谐的人际关系,觉者所处的世界必然是和谐的世界。每一个个体明心见性、获得觉悟了,由无数个体组成的社会也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明心见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坛经》的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坛经》的本心观:人人皆有本心,贵在明心见性

《坛经》强调人觉悟的本心,主张通过修行回归于本心,警醒修行者自我完善,出离生死苦海,走出迷妄轮回: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坛经》第12则,郭朋《坛经校释》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下同)

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第16则)

自性心地,以智惠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第31则)

释迦牟尼成道时曾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只为妄想执著盖覆而不能证得。《坛经》也指出:日月常明,只为云盖覆,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惠如日,智如月。知惠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第20则)用譬喻对释迦牟尼的悟道感受作了形象鲜明的体证。

明心见性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神秀大师的渐修式的北宗禅法: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一是慧能大师的顿悟式的南宗禅法: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这两种修行方式不可或缺。不同根机的众生有不同的修行机缘,即便是同一个人,渐修的保任工夫与顿悟的桶底脱落也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2.《坛经》的迷悟观:善恶皆由心生,开悟众生即佛

《坛经》指出,万法皆由自性而生,善恶皆是一心所变现。心的善恶决定行为的善恶。一念心恶时,便有地狱出现;一念心善时,便是天堂降临:

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如是一切法,自性常清净。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知惠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20则)

善恶由心生,由此导致的或沉迷或开悟、或为佛或为众生乃至于魔王的事实,也同样由个体所决定。因此,对本心的守护、保任,就显得非常重要:

故知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第30则)

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第26则)

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愚痴佛众生,智惠众生佛。

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一生心若险,佛在众生中。

一念吾若平,即众生自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第52则)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

自性悟,众生即是佛。人我是须弥,邪心是大海。烦恼是波浪,毒心是恶龙。(第35则)

真如性净是真佛,邪见三毒是真魔。邪见之人魔在舍,正见之人佛则过。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忽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第53则)

当每一个个体去除了贪嗔痴三毒,开悟成佛之时,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社会也就是理想的人间净土、和谐社会。

3.《坛经》的禅修观:无念无相无住,是为曹溪宗旨

戒学、定学、慧学是佛教的三学。戒即禁戒,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恶业;定即禅定,能使人们静虑澄心;慧即智慧,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修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坛经》则从心性论的角度对三学予以阐释,使得它具有鲜明的顿悟特色: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惠,自净其意名为定。(41则)

这就将戒定慧三学与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的佛教伦理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心地没有错误、没有扰乱、没有无明,就是自性的戒定慧。《坛经》将三学归结于自性、本心,还进一步指出戒定慧三学只是阶段性的方法,开悟之后,三学亦为多余:

得悟自性,亦不立戒定惠。自性无非、无乱、无痴,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有何可立?(第41则)

与三学中心地无乱、自净其意的定学紧相关联,慧能大师建立了无念、无相、无住的禅法要旨: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无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

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是以立无念为宗,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忘念,从此而生。故此教门,立无念为宗。(第17则)

无念、无相、无住的宗旨,其实质就是用智惠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第27则)这一禅修要旨,对于现代人摆脱物欲的障蔽,看破尘缘幻象,涵养超脱、包容的心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坛经》的处世观:过失反省于己,恭敬宽容处世

《坛经》的明心见性成佛的思想、善恶皆由心生的思想、无念无相无住的思想,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来,就是在与人相处时,除却谄诳心、嫉妒心、是非心,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以恭敬心、直心、真心与人相处,涵养成恭敬谦和、博大包容的襟怀:

常下心行,恭敬一切,远离迷执。(第21则)

除却从前谄诳心;除却从前嫉妒心。(第22则)

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有罪,我非自有罪。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第36则)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但行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著,名一行三昧。(第14则)

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第53则)

内见佛性,外行恭敬。若轻一切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德。(第34则)

综上所述,凝聚着禅佛教甚深三昧的《坛经》,在本心观、迷悟观、禅修观、处世观等层面,都有着深刻而精警的开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极具现代意味的启迪思想。认真地汲取、消化其思想精华,对于获得内心的和谐与营造人际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End

海潮音之意义及其旨趣

◎印 顺太虚大师创办本刊以来,已进入三十四个年头。当时就定名为海潮音,所下的定义是:人海潮中之觉音。我们抱着小鸟救火的精神,决不因力量的微薄而自馁;遵循虚大师踏出的径路,尽我们的智能,来播送人间的觉音

“最初的目标”,生命存在的意义和根据

明伟法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公案:讲某日寺庙要扩建殿堂,有一棵珍贵的银杏树需要移栽到别的地方。方丈命他的两个弟子去做这件事,办好后回来复命。两人来到树前开始挖土移树,但刚挖了几下,一位小和尚就对另一位说

生命的意义

◎ 林清玄坐计程车,司机正好是我的读者。在疾驶的车上,他问我:林先生,请问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第一位问我关于生命意义的计程车司机,一时之间使我怔住了。我的脑海浮现出我读中学时,学校大礼堂门口的对

李炳南:动物注定要死,放生意义何在?

答:佛教人士常常放生,但既然在放生后动物一样会死,放生又有何意义呢?你的推论如果成立的话,你生病时也就不用服药了,反正迟早你也是要死的。世间上的众生,当然最终也必会经历死亡,而且还会再有转生。被放生的

李炳南:助念之意义 - 助念之规矩

助念即助对方往生。助念者对往生之道理与方法,必须清楚,对方才能得到利益。人临终时,各人神识不一。平日所为,此刻影子会一一现行,带著本性往外走。此时完全是业力在作主,力量大者,在前头。恶业多,则恶种子力

人活一辈子,意义何在

◎ 学 诚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付出了很久的事情却没有得到成果,非常不甘心,又有点怀疑自己,应该怎么思维呢?感恩师父!答:不一定是没有成果,而是自己眼里只有特定的结果,对其他的收获视而不见。问:师父

礼佛的三个重要意义

◎ 惟 传我们每天早晚的礼佛运动,有很深的含意。现在如果你还不能够体会到礼佛深义的话,没关系,你可以按照你原来的礼佛方式来做,后面会跟大家再解析礼佛的深义。现在大家就找一个适当的位置,以后这个时段你进

浴佛的意义

浴佛的意义◎ 衍 慈释迦略史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四月初八佛陀诞生在印度迦毘罗卫国(尼泊尔境内)为净饭王太子,俗名悉达多,从幼聪智非凡,文武双全,样样精通。二十九岁弃王位及一切荣华富贵,于二月初八出家,

结夏安居的意义与供养安居僧的功德

何为结夏安居?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这是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

修行是唯一有意义的事情

修行是唯一有意义的事情达照法师有人问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告诉他:修行是生命中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和我们这个身体都是由我们的业构成的,业的善恶好坏决定了我们这个世界和身心的好坏,业就是行

送子观音的审美意义

送子观音的审美意义◎ 孙绪会《法华玄义序》说: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 法也。妙是佛家对一切至美之物的命名。可见在佛教里,不可恩议是与美的观念相联系的。佛教审美有几个特点:第一,超越性,世俗眼光看来不可

花开的意义

◎ 宽 毅又是一年草长鸢飞,陌上花开,桃红梨白的好不热闹。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想,在这样朝气蓬勃的春日里,做一些没意义的事情是很有趣的--比如思考--花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几乎没有标准答案的,即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念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

念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开始了。我想在这里谈两个问题:一、念佛七的目的及意义打念佛七,这个打字,就是举行的意思,我们平常说打普佛的打字,也是举行的意思,七就是七天的时间。打念佛七,就

《六祖坛经》的介绍

坛经内容一般来说,只有宗教的创始人,他们的言教可以被称之为经。比如说儒家的四书五经、老子的《道德经》、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在佛教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教被称之为经。从古到今,从印度到中

传印长老:讲经说法的十大意义

一、讲经说法,是出家僧伽的天职,即本职工作。依佛为师,出家为僧,则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利他既是自利,自利完全是为利他。自他同体,若无众生,即无佛故。经中将众生譬喻为树根,把佛菩萨譬喻为枝叶

佛说人生是苦的意义

◎ 弘 一佛指示我们,这个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真义的人,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这个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对于人生应该怎样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这是一种被误解得最普遍的,社会一般每拿这消

洒净的真正意义

好几种,这是我根据佛经理解的。洒净的意义是把加持了大悲咒的水洒出去;第一个作用就是清场。洒出去,洒到谁身上,沾谁谁得度,这也是救度众生结佛缘的一个含义。比如,我想在这个地方举行一个什么佛事活动,这个地

缘起性空及其实践意义

◎ 果 悟缘起性空可谓是佛法的核心,佛陀在一代时教中,虽说了种种的法门,但无一不是缘起性空的多方面开展,譬如四圣谛.三法印。十二因缘,八正道等,无不依缘起的相依性,说明宇宙人生的成坏生灭之理,于理性的

佛教六和合精神的现代意义

圣凯法师佛教自古以来就有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传统,在佛教教规教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和谐的训导与启示。如何深入挖掘佛教教规教义中蕴含的有关和谐的思想资源,为和谐奥运、人文奥运服务?这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向

施放焰口的意义

施放焰口的意义◎ 圣 严据佛经所述,焰口是指鬼道之中的饿鬼,鬼道众生分为三等:1、在生之时,做了很多善事,若投为鬼,便成福德大力的多财鬼,一般人所信奉的城隍及土地等神祗,即属于此类的鬼神。2、在生时

超度的功德和意义:对去世多年已投胎者仍利益很大

超度的功德和意义:对去世多年已投胎者仍利益很大先人即使去世很久,假使中阴身已经投胎,阳上为其所做功德仍然可以回向助其转业,可使他们在所生道中,获得福德资粮。有一个佛典故事:释迦牟尼佛之功德主,他的小儿

《魏书·释老志》之意义

◎ 昌 达 在佛教研究中,《魏书释老志》有重要的价值,除了它是最早关于佛教历史和思想的全面记载之外,有一些特别的史料价值。日本的冢本善隆、台湾的蓝吉富都已经指出: ⑴ 对于中国佛教制度,它记载的元魏僧

敦煌《坛经》写本跋

◎ 任继愈《坛经》在我国佛教发展史及思想史上有过深远影响,也曾引起国内外学术研究者的重视。中国僧人的语录被后代学人(禅宗一派)尊奉为经,只此一家。隋唐以后出现过不少伪经,这些伪经的作者都不敢说出作者的

礼敬的意义

礼敬的意义◎ 济 群礼敬诸佛,为普贤菩萨的第一大愿。何谓礼敬?礼 是顶礼、礼拜之义,包括合掌、问讯、鞠躬等表示谦恭的方式,主要指外在行为。敬 是恭敬、景仰之义,主要指内在心态。礼和敬是相互的,如果礼

楼宇烈:佛教的现代启示意义

我们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充满了种种的矛盾,人跟自然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自我的身心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造成都可以说是由于我们人的自我的异化。哲学上讲的异化的含义就是本来

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

昌臻法师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开始了。我想在这里谈两个问题:一、 念佛七的目的及意义打念佛七,这个打字,就是举行的意思,我们平常说打普佛的打字,也是举行的意思,七就是七天的时间。打念佛七,就是举行七天专门念

准提菩萨造像意义

准提菩萨造像意义◎ 清 净准提菩萨的造像,有二臂、四臂至八十四臂等九种。不外,一般佛徒所供奉的造像大抵以十八臂三目者为多。其实还有其他的形像,如八臂的准提菩萨或四臂准提菩萨等,这里我们针对一般常见的十

禅的意义

禅 的 意 义◎ 陈荣赋从本质上看,禅是见性的方法,并指出我们挣脱桎梏走向自由的道路。由于它使我们啜饮生命的源泉,使我们摆脱一切束缚,而这些束缚使我们有限生命时常在这个世界上受苦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阐释

《六祖坛经》的人生三境

《六祖坛经》的人生三境◎ 德 光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虽然内容稍有差异,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六祖坛经》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六、三皈依的意义

六、三皈依的意义[《觉讯》原文为归字,今改为现代常用的皈字,编者注。]一个佛教徒必须要受三皈依,三皈依是学佛的基础。今天我想把三皈依的道理简单扼要地分四点来说明:一、什么叫三宝;二、什么叫皈依;三、为

楼宇烈:禅悟的认识论意义

佛教以悟为修行的根本目的,所谓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坛经》)[1],充分道出了悟的重要性。悟,指生起真智,扫却迷妄,断除烦恼,证得佛法的真理。其中,包含了两方面的意义,从开悟方面讲

禅僧行脚及行脚的意义

明海法师在中国历史上,禅僧行脚是有非常悠久的传统的。古代中国寺院有讲寺、律寺、禅寺,一般地说,讲寺、律寺这些寺院的生活是相对稳定的,只有在唐朝以后勃兴的禅寺,禅僧行脚才是真正蔚然成风,而且是每一个禅僧

一日禅|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

旅游的意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社会的旅游风气兴盛,这是值得鼓励的好事。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可以增加对地理环境的了解,对历史文化的探索,对风景古迹的欣赏,对结伴参访的联谊等。旅游,无异于户外教学,是增

佛教双手合十背后含藏着什么意义?

合掌又称合十,其中内含有十六种意义:一、合者,和也,代表和平、友好、团结合作。手握拳或手拿武器,表示争斗。双手抬起,示赤手空掌,即无争斗之意。又因一只手也可伤人,现两掌相合,则全无伤他之意。十指合于一

陈兵: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陈兵〔摘要〕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在中国佛教中,圆

陈兵:佛法依正不二论的现代意义

依正不二,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依正二字,乃依报、正报的略称。正报,指众生乃至诸佛的身心,即生命主体;依报,指生命主体所依止的国土,即生存环境。佛法说身心世界皆是业力之果报,故名依正二报。《三藏法数》卷二

陈兵:《坛经》禅法解读

《坛经》禅法解读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 陈 兵中国佛教撰述中唯一被奉为经典的《坛经》,主要内容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讲堂某次传法授戒的记录。今存四种版本,学界一般认为皆经过后人的删添修改,虽然

雪漠:出离红尘,追寻人生的意义

出离红尘,追寻人生的意义人生为了什么?我这辈子做什么来了?我活着是为了什么?我死后,除了我的子孙,还会有人记得我吗?我这辈子做过的事情,可值得为他人所称道吗?我与这世上庸庸碌碌的其他人,可有什么区别呢

刘常净:十二门论释义 甲一 总叙造论的意义

正释论文释此论文,分作三大段,第一,总叙造论的意义。第二,释“十二门”以为正宗。第三,总结一论旨归无生毕竟空。??甲一 总叙造论的意义乙一 标明造论的宗旨说曰:今当略解摩诃衍义。?此论偈颂和长行都是龙

雪漠:事物本身没有永恒不变的意义

事物本身没有永恒不变的意义有些人行善带有一种目的,有些人行善只是一种手段。当它仅仅是一种手段时,就有可能被人称为伪善。不过,笔者认为,只要这个善的手段所引起的行为、结果具有善的效果,那就不应该被称为伪

学诚法师:学会闭嘴 意义非凡

在佛门里,有这样一个现象,对刚出家的弟子来说,师父一般都告诫,出家人头几年都要少说话,内心要寂静。这实际上是训练止语,所谓止语,就是强行训练自己控制语言的能力,而且每天晚上睡觉前要反省一下今天说了哪些

绿色人生!高僧开示吃素的功德和意义

我们祖先说过:一日吃素,天下杀生无我份;你今天吃素,今天全世界的杀生就与你没关系,这就像互联网一样,你的电脑没有连接到杀生的网络里。我们的祖先又说:吃他一口肉,欠他万万千;世间最惨的事情莫过于生命屠杀

林克智: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

少林名刹远承祖灯。卓立道风,龙象辈出,已历1500个春秋。随着国家昌盛繁荣,法运回升,少林文化也由衰而兴。为更好地体现寺院特色与弘扬禅宗祖庭及其禅法,特撰此文。一、菩提达摩行略菩提达摩(?-536,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