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五蕴略解之五“识蕴”
2025-02-03 11:12

《楞严经》“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楞严经妙心疏》(守培法师)识阴纯明之性。故称精明。前阴未尽。如水有波。或起或灭。名为不常。前阴尽故。如湛然不动之水。无起无灭。故曰恒常。然此恒常明性。在汝身中。不出见闻觉知六根之性。以此六根之性。皆能了境。故曰精明。如此精明。乃对六识而言。实非精真之明性。若实精真。自不容其习妄。以杂妄习故。绝非精真。所谓妄习者。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是为习妄。经历年岁。忆忘俱无。此言“六识”不能容留习妄。习妄即不存。而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此言“六根性”能容留习妄也。

众生终日对境。念念熏于六根性中。根中有留影。故离境复忆也。余所见闻。以此异物类推。可想而知矣。以此故曰。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有何筹算。言其受熏之多。不可数算也。以上总显识阴虽异寻常。以容留妄习故。真而非真。以下更以喻显。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流”即喻“妄习”也。“水”喻“精真”也。“急流不见”喻“微细精想”。非如波浪之粗妄想也。再总结之曰。若此精明。非是妄想之根元。宁能容受此妄习耶。

以下复言灭妄之法曰。由汝六根。熏染习妄。必须解除六根。此妄方能消灭。故曰。非汝六根互相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六根不解。前去后来。故无灭时也。中串习几者。言汝见闻觉知六根性中。贯串妄习。不知其几多数也。惟此湛了识阴之内。罔象虚无之妄想。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也。一念不觉。迷己为物。故曰颠倒。想念初起。无名无相。故曰微细精想。罔象虚无。亦无名无相之义也。此想在起信论。即三细中之业相。为妄想之根元。未于前境相对。但有能想之心。未见所想之境。故曰。罔象虚无也。

End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之五

饮酒乱性五戒堕我们前集说到五戒的饮酒戒,不管是根本佛教或是后期的佛教(大乘或小乘佛教),其实大乘和小乘,是因为部派佛教才开始分为大乘、小乘佛教,部派佛教以前,根本没有所谓小乘和大乘的区别,都是大乘,但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五

自序品第一之五九 在法性寺开讲东山法门[经文]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避。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五蕴略解之三“想蕴”

关于“想蕴”我们先来看一个“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喝酒。有一次,他的朋友在喝酒的时候,忽然发现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酒杯里游动,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华严经》卷第三十八【题解】此卷包含第八「不动地」及第九「善慧地」的全部内容。十四、第八地:「不动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的判释,文分为三分:初,赞请。第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五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五方便随顺其数无量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威德自在有何方便渐次众生根性,利钝不同。烦恼厚薄,沉掉不等。随其根性,设教多端。若不如是,难为趣入。楞伽经: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禅宗法脉之五祖提多迦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是摩伽陀国人。降生时,他的父亲梦见太阳在屋里,照亮了整个屋子,然后又照耀了天地。看到眼前有座高山,诸宝庄严,山顶上有一股清泉四处奔流,磅礴而下。后来,尊者遇到了鞠多尊者,给他解释说:“

五蕴略解之五“识蕴”

《楞严经》“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