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向人间苦难行去
2024-11-12 11:52

证严法师

三十五年来,

慈济的脚步没有一天停息,

未来的路还长远,

更要步步踏实勇往向前

每一天每一个时刻,我都充满了感恩,尤其在慈济三十五周年的这个时刻。

第一、要感谢父母恩。感恩与父母有缘,有幸生在台湾、生在这个时代,得遇这么多的善知识。报答父母恩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疼惜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将良能奉献给人群,为天下众生付出。

第二、要感谢三宝恩。感恩佛陀两千多年前出生在人间,引导众生从迷茫中觉醒过来;也感恩佛法的教化,成长了我的慧命。

第三、要感谢天下众生恩。慈济人有幸踏上不同的国度,看尽天下众生的苦难,印证佛陀的教理、反观自己,而生起一分觉悟,走入菩萨道,这都应该感谢众生恩。

最后,还要感谢寰宇慈济人。三十五年前,慈济以花莲为起点,现在已经普遍于全球,只要在慈济人所到之处,就能在那块土地上遍布善种子。

回顾历史话从前

记得三十五年前,我在花莲静思精舍后面供奉地藏菩萨的小庙普明寺里,为几位会员诵药师经及一篇疏文。当时心里好难过,因为出家时我曾发了三个愿:第一、不做法会、不赶经忏;第二、不做寺院住持;第三、不收弟子。我虽抱着出世的精神修行,但是为了组织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不得不以入世的方式走入人群。

当时会员们都期待宗教能为他们的心灵注入一股安定的力量,希望我每月为他们诵经祝福;现在每月农历二十四日的药师法会,就是从三十五年前的三月二十四日这天开始的。

至于收在家弟子,静宏首开先例。那个时候,有一位庄是老菩萨时常来慈善寺听我讲经,她的一位老朋友邀请我到家中讲《普门品》,静宏就是来听讲的其中一位。

一天,静宏和两位朋友来到普明寺,要求我为她们皈依。那时我很穷,只穿着一件白求恩色的短褂,静宏一见到我就很虔诚地跪下,说:我信佛很虔诚,但是选师父很挑剔,所以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皈依。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穿着短衫的师父向我招手,跟我说:你来,做我的弟子。那个师父就是你!

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因为我做了救济工作需要人,所以就有条件地答应收静宏等三人为在家弟子。

我说:第一、要有佛心。佛陀的心是慈悲的,你们必须有充分的慈悲心,愿意救济贫困。

第二、要有师志。我的志愿是做救济工作,作我的弟子就要跟着我立志做救济的工作。

第三、做救济需要钱,你们必须成为功德会会员,定期捐款,并且要去劝募。做到这三点,我才接受皈依。

就这样,静宏欢喜地答应这三个条件,我收她为弟子,取法号为静宏,希望她有宏大的心愿;另外一位是她的结拜姐妹,我取名静缘,纪念大家有心来结这分好缘,另一位年纪较大的,取名为静念,鼓励她心心念念行在菩萨道中。她们三人就是我的第一批在家弟子。

日子匆匆而过,转眼已经三十五年了,这一路走来步步艰辛。花莲的资深委员都已经上了年纪,像静雯虽然头发都斑白了,还是笑得很开朗,她说:二、三十年来,就是这样跟随着师父,开启智慧;我们这群老委员比亲姐妹还要亲,出门走路都是手牵手。

台北三重的静钰夫妻也是三十年的资深委员,他们从一个会员开始,至今每月收款不曾间断。

早期的月刊以征信为主,详列会员每笔捐款及金额,为了向会员负责,他们夫妻自第一期起,就用心地收集,至今已经完整保存了四百多期《慈济》月刊,真的很让人感动。

还有静奂,她现在已经九十岁了,还是拿着一个包包搭公车,这辆公车坐过换那辆,整个月不断地在大台北地区绕,向一百多户会员收功德款。她说:师父救济的工作没停过,我们的脚步也不能停!这种坚持善用生命的价值观,正是人间的菩萨!

这些资深委员都是慈济的宝!看到他们,令人既欢喜又心酸。欢喜的是虽然她们白发苍苍,还是忙着做慈济事,问起她们的年龄,都说七十岁了,也有八十的,委员证端正地别在她们胸前,委员号分别是四号、六号、七号、八、九号

悠悠三十五载,生命逐渐凋零,现在要找到委员号一百以内的人已经很不容易了!人生的时光隧道一直走下去,总会到尽头,是不是还有一个三十五年,大家可以再聚一堂?肯定没有!因此,回首过去,是既欢喜又心酸。

坎坷道上无尽感恩

慈济世界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值得我们回忆。花莲静思堂目前正展出慈济三十五周年庆博览会,从委员馆一进去,我对看到的每张相片都有很深的感情,内心有说不尽的感恩。

想起三十五年前的竹筒岁月,当时要筹募善款谈何容易,每个月要救济的资金,都是这个月有了,下个月的还不知道在哪里,所以叫作克难慈济功德会。

已经八十多岁的静行,做慈济将近三十年了;二十年前,她为了要帮我盖医院,到美发院去劝募,那时候她的头发还是黑,老板娘表示,愿意出价五千元买她的头发。

静行舍不得剪去留了那么久的头发,但是起起师父建医院还差那么多钱,就再去跟老板娘谈了两次:你要剪我的头发,我的心很痛,但是为了要盖医院救人,你多出一点,我少要一点--一万五好不好?

听到这个消息,我实在很感动,在那个年代,上了年纪的人都还习惯梳发髻,静行为了盖医院,竟然牺牲自己的色相!而她的精神也感动了美发院里的老板娘和小姐,很多人都捐了钱。还有台北的静文,连续三年的时间到一家妇产科帮备,赚钱给我盖医院。她向对方要求:一个月八千块,我愿意做三年,可以预支薪水吗?

对方觉得奇怪,哪有请一个煮饭、清扫、洗衣的,还要预付三年的薪水?静文将缘由说出来,并对医师说:我用人格保证,是因为要帮助师父赶快在花莲盖医院。

妇产科医师听了很感动,有感于花莲地区疗资源的确欠缺,他就预付给她二十多万,让她凑成三十万元捐了一间病房。

三十五年来慈济的脚步没有一天停息,在地球的每个角落,慈济人就像从地上涌出的菩萨,一点一滴充满心血汗水的付出,将坎坷道路走成平坦。

我常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每个人就是一颗种子,种子种入土中,需要阳光、水分用心灌溉,长大后,年年都可结成累累的果实。若问我慈济的会员有多少?我很清楚地知道:当初有三十个会员;现在,其实我也不知道,因为遍布全球。

我们为遍满霜雪之地送去米粮、送去温暖的棉被及厚棉袄我们布施的物质有限,却能让苦难贫困的众生得到资助,重展欢颜。

虽然自掏腰包、万里迢迢去救人,但不论多么辛苦的付出,去到多么危险的地方,大家都无怨无悔;因为带回来的,是无形精神与慧命的增长,所以每一个赈灾回来的人都心得满满,说:感恩啊!感恩那些人的示现,我才知道自己是这么幸福。

我们要时时刻刻抱持着感恩心--感恩父母恩、感恩众生恩、感恩普天下慈济人同心协力的付出,才能延续慈济的志业。未来的路还很长,三十五年在宇宙之间,只是一个小点而已;此时,我们已看到正确的方向,所以要更认真精进,步步踏实勇往向前,以这份大愿大志,向人间苦难的地方前进。

End

刘素云:亲人间不欠的四种债

每一个人都不是孤零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亲人。有的亲人之间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因为有血缘、亲情做纽带,因此大难袭来的时刻,他们会挽起手臂,共同抵御突如其来的灾难。但有的亲人之间

人间三千事 淡然一笑间

◎ 慧 南一、胸襟决定器量,境界决定高下。人心就像一个容器,装的快乐多了,烦恼自然就少;装的简单多了,纠结自然就少;装的满足多了,痛苦自然就少;装的理解多了,矛盾自然就少;装的宽容多了,仇恨自然就少。

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 妙 婷 幸福是什么,由物质决定还是精神决定?毫无疑问,由精神决定,幸福在于自身心态。物质财富只能解决一部分现实问题,使心灵获得暂时的满足。俗话说得好,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万万不能

命运:不是去克服苦难 而是去营造未来

◎ 学 诚问:师父,一味地对别人好,为什么让人厌恶,轻视甚至变得可有可无?是不是越一味地对别人好就越容易失去?答:不要依附于他人乞求自己的快乐。如果我们太执著,自己很苦,把别人也弄得很苦,付出越多,其

法舫的人间佛教观

◎ 杨曾文(一)何为人间佛教按照法舫《人间佛教史观》的原意,佛教将有情众生分为十个法界,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法界的众生属在凡世的众生,称六凡;后四法界的众生

人间胜事 无如念佛

◎ 印 光《譬喻经》云:昔有夫妻二人,祷天求子,妇即怀娠,生四种物:一旃檀米斗,二甘露蜜瓶,三珍宝锦囊,四七节神杖。其人叹曰:吾本求子,何用此物?天神问曰:汝欲得子何为?其人曰:吾欲得子,将来望其养育

人间英雄

林清玄英国作家卡莱尔在《英雄与英雄崇拜》一书里,这样界定人间的英雄:大勇无畏,勇中有温柔之情的人。独具慧眼,达于永恒深处的人。以生命火,来照亮真实之光的人。甘于沉默,不爱自我炫耀的人。情智交融,有似云

苦难有多少福报便有多少

广 钦我们修行,吃的苦难有多少,福报便有多少。福的深浅,视所吃的苦多寡而定。如果人人愿意吃苦,则人人都可成佛,可到西方,莲花化生,我们出家人这件衣服就是西方衣。如果真心想修行,是各自的福气,所以应福慧

把你的福报与一切苦难众生分享,你的福报就更大

把你的福报与一切苦难众生分享,你的福报就更大1.世间人常讲折福,什么是折福?工作不认真尽责,与同事不能和睦相处,对上司不服从、不尊敬,对下属没有能够照顾,对不起公司,这就是折福。2.想占别人便宜的念头

由人间净土法尔自然皈命极乐净土

由人间净土法尔自然皈命极乐净土◎ 姚冬梅净土,顾名思义就是指清净的刹土。人间净土就是要在人间建立清净的国土。这种观点似乎很让人向往、振奋。然而,仔细思维,却是站不住脚的,何以见得?首先,要建构净土,就

以逆境苦难为师

以逆境苦难为师◎ 大 安古圣先贤无一不在逆境苦难中,成就人格与大业。佛教四圣谛摆在第一,又称以八苦为师。苦难是吾人最好的老师,苦难能促使我们深刻地透视人生真相,激活吾人潜在的生命势能。顽金只有在烈

向人间苦难行去

证严法师三十五年来,慈济的脚步没有一天停息,未来的路还长远,更要步步踏实勇往向前每一天每一个时刻,我都充满了感恩,尤其在慈济三十五周年的这个时刻。第一、要感谢父母恩。感恩与父母有缘,有幸生在台湾、生在

具有觉悟的慧眼才能看见人间真相

具有觉悟的慧眼才能看见人间真相有一次,大学士黄山谷去拜访祖心禅师,见禅师日日轻松安稳,处处安详自在,于是总觉得禅师肯定有处世秘术未曾传授。一日,他们一起走在山坡上,道路两旁开满了各种鲜花,姹紫嫣红,散

化人间为净土

化人间为净土◎ 戴胜德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脱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世间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乐少,变化无常,不足贪恋。佛教形容世人贪恋世间的财色之乐,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四讲 僧伽 - 僧团的成立与发展

第四讲 僧伽僧团的成立与发展一、 初转法轮据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上说, 悉达多太子,在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入定思维 :第三夜分, 破于无明, 明星出时, 得智慧光, 断于习障, 成一切种智。成为证悟真理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

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一、 印度早期佛教活动的舞台在现代具有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中,诞生自印度的佛教,是最古老的一个。三个世界性的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回教。基督教是耶稣基督于西元一世纪初所创立的,它的历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二讲 百家争鸣 - 思想混乱的时代

第二讲 百家争鸣思想混乱的时代一、 婆罗门的堕落印度古代的婆罗门四吠陀时代的司祭者, 对于印度文化有值得肯定的贡献。他们是人民的导师, 在日常生活上予人民以呵护及指导。在佛教原始经典杂阿含的婆罗门经、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

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一、 诸法因缘生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 有受印度传统思想影响的与外道共通的部分, 有不与外道共通, 而为其本身所特有者。因为一种宗教,或一种思想、学说,不能自外于历史传统或时代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七讲 缘起的组成架构——三法印

第七讲 缘起的组成架构三法印一、 三法印、四法印在原始佛教中,[ 三法印 ]是佛法的基本教义。这是说明宇宙人生现象的三项定律,也是衡量一切教法的标准,凡是符合三法印尺度的,是了义佛法,若与此三法印相违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十讲 四十五年游行教化

第十讲 四十五年游行教化一、 波斯匿王的故事佛陀大约在成道后的第五年,率领弟子到拘萨罗国的舍卫城游化,住在须达多长者所建的祗园精舍又名祗树给孤独园,沙门瞿昙的教团到拘萨罗国传道,是轰动舍卫城的一件大事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九讲 证得涅槃的大道——八正道

第九讲 证得涅槃的大道八正道一、 佛陀的中道思想印度的传统宗教婆罗门教,向来有以修行而达到身心苦恼之解脱的思想。奥义书哲学的最终目的,即在于以修行而求得解脱。该书中尝曰:脱离住于彼胸一切之爱欲时,是时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十二讲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

第十二讲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一、 佛经结集一代圣哲释迦牟尼世尊,在拘尸那城外的牛角沙罗林涅中,于沙罗双树下大般涅槃,经典上说: 大地震动,流星昼现,诸方炽然,于是虚空中诸天击鼓]。佛陀涅槃,随行的弟子

陈兵:正法重辉的曙光──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

大师一语,在近世中国佛教徒中颇有被降格滥用之嫌,甚至被当作对比丘尼的专称。其实,大师(梵语Wastr)在佛教中本是一个相当高级的称谓,按《本事经》解释,是指证到须陀洹果以上直至佛果的圣僧,此等人出现世

羊卓雍错:人间仙境里的一抹蓝

羊卓雍措,简称羊湖,藏语意为碧玉湖,与纳木错、玛旁雍错并称为西藏三大圣湖。羊卓雍错面积675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441米,湖岸线总长250公里,湖水均深20-40米,最深处有60米,是喜玛拉雅山北麓最

道家十大人生天机,说尽人间至理

道家既有指导实际生活的经验性方法、技巧,也有待人接物的理论性原则、价值,更有超越实际生活、追寻心灵自由的超越性境界。充分挖掘道家处世之道,有利于我们深入传统,寻找解决其自身面临的困境。浮躁的时代,学一

陈兵: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自太虚大师等大德倡导以来,经过八十余年的探讨、实践、弘扬,已获得佛教界和社会的赞许认同,成为当今海峡两岸佛教界共同高扬的旗帜,受到社会的好评,影响波及海外,越来越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被誉为20

一日禅:人间好话

人间好话,要如海绵遇水牢牢吸住;世间是非,要如水泥地般坚固,水过则干。面对恶言恶语,也是修行的法门之一。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话语秤起来不重,稍一不慎,即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反求诸己,同时也要训练

【健康养生】长得像红薯的它,竟是“人间仙果”

为人间的仙果--雪莲果。雪莲果外形上和颜色像极了红薯,许多人会认为它是某种红薯,但其实是不一样的哦~快来认识下它!雪莲果有多厉害?1润肠通便促进肠道蠕动、清除肠道垃圾,改善便秘、防止腹泻,改善肠胃功能

林克智:人间佛教与净宗修持

净土宗义理已略明,但对净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足欣、厌二心,要认识娑婆之苦方能精进念佛,方可报终得生净土这个问题,有人认为不合社会潮流,甚至与人间佛教思想违背,其实这是片面理解净宗修持的结果。净土教

李向平:人间佛教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

中国佛教在经过了宋明之后千余年的衰微后,而在现代中国呈现了复兴的气象。佛教改革、佛学研究以及佛教文化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佛教界在太虚和尚改革佛教的号召下,内铸佛学真义,外融新学思潮,契理契机,应机

杨维中:试论真禅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实践

作为一位与时俱进的高僧,真禅法师既具有相当深刻的理论识见,又具有卓越的实践品格和杰出的组织领导才能,是上世纪振兴中国佛教的一代高僧。真禅法师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仅通过真禅法师关于人间佛教的理论阐发

麻天祥:太虚与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

任何宗教组织都有其超越凡世的一面,也有其涉世的一面。佛教也不例外。它分别彼岸和此岸、理想的极乐净土和现实的污浊尘世,诱导人们绝尘弃世,入佛超凡。至于此岸世界的芸芸众生是否真能超越现实的茫茫苦海而达庄严

愿你人间走一遭,圆满了三界六道,看透了是非善恶。

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试着不为明天而烦恼,不为昨天而叹息,只为今天更美好。无论多么犀利深刻的话,都不会让你立刻清醒,只有你自己亲身走一遭,刻骨铭心地经历一次,才会在某个瞬间顿悟。有人在奔跑,有人在睡觉,

菩萨行化身人间的故事

大乘佛法开头难,从初发心到初住难走,初住以上的境界,愈走愈容易;小乘则反是。以念佛法门而言,得到理一心不乱,可以到圆初住以上境界。平常把人我是非利害丢得干干净净,即能得一心;如仍然有人我是非,不但理一

净宗文章:佛化行天下,人间成净土

这个宇宙很神奇的,我们的心回光返照时、正念具足时、忆佛念佛时,此时即入诸佛之心。是心念佛的时候,佛入众生心;是心念佛的时候,众生也入诸佛海。 就是这样啊!念佛的时候诸佛入众生心,众生念佛的时候,众生也

觉悟的慧眼为什么能看见人间真相

有一次,大学士黄山谷去拜访祖心禅师,见禅师日日轻松安稳,处处安详自在,于是总觉得禅师肯定有处世秘术未曾传授。一日,他们一起走在山坡上,道路两旁开满了各种鲜花,姹紫嫣红,散发着香气。祖心禅师问黄山谷:“

赖永海:人间佛教与佛教的现代发展

人间佛教与佛教的现代发展赖永海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向现代化社会迈进了一大步。与之相应,各种社会文化都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二是如何适应现实的社会?如果说

张慈田:人间佛陀

人间佛陀张慈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句在《六祖坛经》的偈颂,广为佛教徒所爱好及传诵。它透露了佛法不应离开世间的事实及意义来理解,否则佛法就会玄学化、空洞化。我们对于释迦

地藏七的人间佛教理念

佛陀当时在印度主要讲四谛法,当时的人适合这个方法,按照这个方法自己去修行,就能悟道,就能成就阿罗汉果位;佛法传到中国,与当时的情况相结合,逐渐产生了禅宗,通过戒、定之力突破身心的束缚,获得解脱,获得开

李利安: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佛教

一、问题的提出1.近年来,佛教界和佛教学术界均大力倡导人间佛教,从而出现了一种明显的佛教革新运动。这场运动上承近代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改革,近续赵朴初居士的人间佛教号召,横向上又受台湾印顺和星云等人的人

王雷泉:批判与适应──试论“人间佛教”的三个层面

提要宗教具有信仰、社会、文化三大层圈,由此形成宗教、政治、学术三极相互制衡的互动关系。从这一理论模型出发,笔者认为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在新的宗教生态中,佛教知识份子对中国传统佛教的反省

蔡惠明:弥勒净土与人间净土

弥勒净土与人间净土蔡惠明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早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就开始传入我国。支娄迦谶首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等,后来竺法护译《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畺良耶舍又译《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