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向上一路 千古不传
2024-10-18 11:07

◎胡传淮

雪窦重显虽然声称一切法皆是佛法,解脱之道无所不在,但又认为对于什么是道,如何达到觉悟解脱这类问题是不能借助语言文字正确表述的,表示上堂说法是出于不得已。唐代丛林经常流行的一句禅语是:如何是向上一路?意为什么是成佛解脱之道。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马祖的弟子,在幽州盘山传法的宝积禅师。他曾说:道本无体,因道而立名;道本无名,因名而得号。若言即心即佛,今时未入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踪之极则。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夫大道无中,复谁先后,长空绝际,何用称量?空既如斯,道复何说!

大意是作为世界本体、本原的道,本来是超言绝象,无体可见,无名可称的;说它有体有名,皆是人们出于某种需要和方便用语言文字为它起的;不管是说即心即佛,还是说非心非佛,都不能完全表达心与佛的关系;解脱的道理、修行的方法,自古诸佛从来没有传授过,因此任何说法,皆为徒劳。这与《金刚经》中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说法者,无法可说。是一致的,是以诸法性空为依据,强调的是并非面向一般民众场合的圣义谛(第一义谛)。如果从俗谛来讲,浩如烟海的佛经(一切经、大藏经)还是被承认的。然而在参禅的场合,禅师对所谓如何是向上一路却回避作正面回答,据《景德传灯录》有关传记记载,对此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一口针三尺线,有明镜当台请一鉴,脚下底,也有的举衣领示之。

重显到达苏州应请到万寿寺上堂说法。有僧问: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和尚从何而得?(《雪窦语录》卷一《住苏州洞庭翠峰禅寺语》)在这一问话中含有一个埋伏:如果说自己的禅法是从佛经上得或从师父处得,皆与问语中的千圣不传矛盾;然而如果说从自心悟得,那又必须证明自己所悟得的是真正佛法,令人信服。在这种场合,最好的回应就是不回答。于是重显说:将谓是衲僧。意为本来还以为你是位真正的僧人,却原来,以带有失望的语气表示对此不屑回答。

重显到雪窦寺,在开堂仪式上环顾在场的僧俗众人,郑重表示:若论本分相见,不必高升宝座。接着用手一指说:诸人随山僧手看,无量诸佛国土一时现前,各各仔细观瞻,其或涯际未知,不免拖泥带水。意为请诸位观悟一切佛、净土皆在每人的眼前,如果对此未能晓悟,才有听人说法(《六祖坛经》所说的示道见性)的必要。他接着说:人天普集,合发明个什么事?焉可互分宾主,驰骋问答,便当宗乘去?广大门风,威德自在,辉腾今古,把定乾坤。千圣只言自知,五乘莫能建立。所以声前悟旨,犹迷顾鉴之端;言下知宗,尚昧情识之表,诸人要知真实相为,但以上无攀缘,下绝己躬,自然常光见前,个个壁立千仞。还辨明得也无?未辨辨取,未明明取,既辨明得,能截生死流,同踞祖佛位,妙圆超悟,正在此时,堪报不报之恩,以助无为之化。(《雪窦语录》卷一《住明州雪窦禅寺语》)

他对禅宗丛林参禅过程中互立宾主,彼此激烈答问的方式表示反对,并且认为传统的大小乘教义(五乘指大小乘一切佛法)原也不是古代诸佛有意借助语言文字建立的。认为不管是通过禅师的动作(哪怕是以面目)的示意,还是通过语言的提示,都不能引导达到真正的觉悟。最好的办法是确立自信,自己修持无念(止息攀缘)禅法。

重显曾告门下,三世诸佛不能宣传。某次甚至宣称:三世诸佛说梦,六代祖师说梦,翠峰今日说梦。还有梦见底(的)么?当无人回答时,他代答:掀倒禅床!(《雪窦语录》卷四)意为佛、禅宗所奉历代祖师以及自己的一切言教、说法皆如同梦幻,甚至做这种表白也是多余。然而,重显虽一再贬斥语言文字,贬斥说法,还是经常在不同场合说法。他这样做,别的禅师也这样做。这是禅宗永远解决不了的矛盾。

摘自《宋代禅僧重显》

End

千古楷模唐朝百丈怀海禅师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

不传苦

◎ 郭华悦苦多乐少,本是人生常态。但何以待苦,不尽相同。清代学者屈大均就视苦瓜为果蔬界的君子,理由是杂他物煮之,他物弗苦。苦瓜是苦的,煮了也是苦的,但同苦瓜一起入锅的食材,不会沾染苦味。这说明什么?自

向上一路 千古不传

◎胡传淮雪窦重显虽然声称一切法皆是佛法,解脱之道无所不在,但又认为对于什么是道,如何达到觉悟解脱这类问题是不能借助语言文字正确表述的,表示上堂说法是出于不得已。唐代丛林经常流行的一句禅语是:如何是向上

孔子和老子的对话,流传百世的千古智慧!

中国历史上的两位圣人--老子和孔子,曾有过一次相会,他们的畅言,留下了千古美谈。让我们细细聆听,在研读和品味中,感知古圣先贤的胸襟和智慧!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扬行仁爱、复周礼、施仁政,但诸侯国群起纷争

千古奇文《寒窑赋》,百读不厌

北宋传奇状元宰相吕蒙正有一则流传了1000多年的《寒窑赋》。 如今读来,朗朗上口,其状物之精、明理之深,堪称一代奇文。发来大家共赏。【 寒 窑 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

“千古第一等人”王阳明,十个小故事一生受用!

王阳明,被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作为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

千古第一人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家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

千古奇人鬼谷子的养生奥秘

鬼谷学派的养生理论本属于朴素的经验总结,但在后世的流传和附会中分别被引入了不同的境地,医家讲服食引导、仿生煅炼。仙家则讲冲举成仙、长生不死。所有这些不过是后人的发挥。从《鬼谷子》一书的内容来看,鬼谷养

六祖惠能之后衣钵不传的原因是什么

相传在禅宗创立时,佛祖赐给摩诃迦叶两件宝物,一件是紫金钵盂,另一件就是木棉袈裟,那时候,佛门弟子一般是依靠布施和乞讨为生,经常居无定所,风餐露宿,而佛祖传下的这两件“温饱”器物倒也非常的实用。公元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