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即是有福人
2024-11-21 08:24
惜福即是有福人
如瑞法师
阿弥陀佛,大家好!今天谈谈:惜福即是有福人。
蕅益大师在《示养德》中云:作福莫如惜福。这是教导我们,珍惜福报优于造作福业。
怎样惜福?广结善缘是作福,惜时惜人是惜福;家财殷厚是有福,节省俭约是惜福;宽宏大量是有福,尖酸苛刻是消福;持戒布施是修福,犯戒悭吝是损福
作福,可谓创业;惜福,即是守业。常言道:创业难,守业更难。因此,成功创业只是事业的开端,守业发展才能令事业、福报绵延。
小时候,认识一位正闻老和尚。有一次,我的父母请老和尚到家里来应供。吃土豆时,老人家不仅不剥皮,还把别人放在桌子上的土豆皮都吃掉。平日再看他,一粒米,乃至一个黄菜叶都不肯扔掉。他总是说:哎,我是一个苦恼的出家人,我的福报不够哇!我得好好地跟众生结缘,为众生服务,得好好地来珍惜自己的这点儿福报。
说起来也怪,这位老和尚到哪里修庙,哪里就缺水。当我们问起他的时候,他就说:哎!这是因果的显现!因为我过去太浪费水了,所以现在走到哪儿,哪儿就缺水。由此可见,惜福须在吃饭穿衣的当下,从一滴水、一度电开始,懂得惜福的人才有福。
常言:以福报之水养智慧之鱼。培福惜福与修习闻思修慧,两者不可偏废。我们应当规划好福慧大局,发菩提心不求人天福报,但为福慧庄严广利众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布施持戒,造作福业。
《格言联璧》云:终日说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终身行善事,须防错了一件;物力艰难,要知吃饭穿衣,谈何容易!光阴迅速,即使读书行善,能有几多?
可谓:
智为先导善用心,
培福惜福如弟兄。
若能解得其中理,
惜福即是有福人。
南无阿弥陀佛!
End
◎ 善 者一个人活在世上,不管家境的贫富,也不管地位的高低,都应该要有一颗惜福的心。要知道福不能享尽,若只知享福而不能惜福、培福,福尽则苦生。一首诗中写道:处世持家年复年,总须虑后更思前。这提醒人们应
舍即是得◎罗 金一位老者在院子里种了一株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凡是来参观的人们都忍不住赞叹:好美的花儿呀!日子久了,菊花园的香气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面。一天,村子里有个人开口向老者要几株菊
我们不但要懂得感恩奉献,还要知道我们同为人类,同时生存在这个地球,这个宇宙、这个空间里,都是无上的因缘,都是过去生中种了许多的善根,才有这样的无上因缘,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个缘分。特别是今天同闻佛法,一起
◎ 吴明山道场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此时,就在此地,就在此心。在每一刻回到你内在的觉照。我们一直在寻找,想从这个世界上,为这个身心找到一个安身之处。我们去赚取财富,制造许许多多的关系,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地
◎ 妙 莲 担水的启示 大家住在灵岩山寺,都是来向老和尚学。那你们就要知道,老和尚今天有这种种的事,都是五、六十年前打下的基础。没有古人的风骨严格,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环境带你们、
知福惜福最幸福◎ 圣 严除了少数的人,恐怕连环保这个名词与观念,都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外,多半的人都知道环保这个名词,并且知道我们生存的环境已经有了问题。透过各种各类的讯息,我们知道台湾的环境污染非常严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
净慧法师修行的机缘不容易得到,大家共同聚会共同修行,所谓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像这样一种法会共修,更是不容易得到。何况有诸多的善友,相互地提携,相互地关怀,相互地成就,这种因缘实在是十分难得。想一想
遵守戒律即是修行◎ 吕观真我们作为现代人,应该坚持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即使是在宗教领域,追求心灵的解脱也不应例外。因此,在具体的事件上决定应作与不应作,文明理陛的修行人应该自己抉择。具体范围包括交
悟 即 是 佛 法◎ 达 摩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
济群法师人是什么?相貌吗?地位吗?身份吗?这些都是外在符号,暂时和我们有关而已。真正的内涵不是其他,正是我们当下的心态、性格和人格。这种心态和人格来自生命的积累,同样是贪心,有些人贪吃,有些人贪色,有
念佛即是修行圆瑛法师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业分别。若身行恶事,口说恶言,意起恶念,即是不修行。而念佛法门,能令众生三业清净,即是修行之法。今试验之:有一众生,闻此念佛法门,深信不疑,愿
善 护彻地从他悟,悠悠与我疏。渠今不是我,我今不是渠。--题记释迦牟尼佛昔日于拘萨罗国游化时,一日在私伽陀村落北边的身恕林中对比丘们开示:过去,有一位表演特技的爬竿技师,他在肩上竖起一根幢竿,对他的徒
净慧家庭,是人在一生中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基础,所谓成家立业。如果不把家庭当作道场,修行人的修行就无法落实。《维摩经》上讲: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诸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空寂故。所以家庭
惜福即是有福人如瑞法师阿弥陀佛,大家好!今天谈谈:惜福即是有福人。蕅益大师在《示养德》中云:作福莫如惜福。这是教导我们,珍惜福报优于造作福业。怎样惜福?广结善缘是作福,惜时惜人是惜福;家财殷厚是有福,
现在的物质文明很发达,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质的享受里,生活越来越奢侈浪费,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诸君必须明白我们今生所享用的东西,无一不是前生种福所感的果报。过分享福和尽情享乐的后果是可怕的。所以古代有一首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新诠于凌波一、境物质世界我人主观的能认识的作用是识,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是境。能认识的作用是识体四分中的见分,所认识之境是识体四分中的相分。种子起现行,有了相分和见分,而后始有宇宙和人
福、惜福、如何惜福什么叫做福,福是祸的相反。什么叫做祸呢?祸是灾殃、是祸患。按说,人生世间,没有灾殃祸患就是福,无奈人在福中不知福,并不以为没有灾殃祸患的平安日子就是福,而是心无厌足,惟得多求。要追求
有一句禅语说:忧生于执着,惧生于执着;凡无执着心,亦无所忧惧。1坦山和尚从小就勤奋好学,遍览佛家经典,虽然年纪轻轻,却悟道颇深。一天,坦山带着徒弟一同前去拜访一位佛门大德,那位高僧住在数十里之外的一座
三 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经文]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星云大师译文]惠能大师说
如何由白日梦中醒来一般人平日生活忙碌,心除了随着境团团转之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觉性”何在。回想昨天白天所过的日子和夜晚所做的梦有何差别?都是如梦如幻,无二无别,所以一般人所过的生活无异于白日梦;一个
美国《福布斯》杂志5月16日刊发的文章《对当代中国的十个误解》一文认为,说当代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是一个误解。文章指出,当代中国人没有生存危机,社会和谐依旧还是崇高目标,反个人主义仍然很普遍,新一代中国
世界上有许多种不同的宗教,而这些宗教大多由伟大的导师所创建,并藉由许多信众将各个不同的思想教派传至世界各地。在这种种不同的宗教当中,每一宗教的教徒都相信自己的宗教是清净的,并各自依循传统的教法进行修持
惜衣惜食,实为惜福节选自 卢志丹《日常生活中的佛心》谚云:人在福中不知福。今日中国迎来太平盛世,很多人富了起来。但是,有几个人安分知足,借鉴惜福呢?很多人人生价值观迷失,心灵物化,以金钱为唯一追求的目
戒奢靡,俭朴惜福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红楼梦》中钟鸣鼎食、呼奴使婢的贾府最后呼喇喇如大厦倾,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奢侈浪费,长期地入不敷出。贾家荣宁两府每年要收数十万量银子的租子,收入
第二章 自己即是如来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宋无门和尚禅家传承的大事就是自我的醒觉,一念觉,众生是佛。觉,表示能清楚地看清自己,接纳自己,笃笃当当的去过自己的人生。醒觉是参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