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息灭妄念的三绝招
2024-11-08 08:28

本性法师

宋代青原禅师有参禅三重境界说: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之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之深,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这让我觉得,这三重境界说,与息灭妄念的三个层次,有异曲同工之妙。

妄念,佛法说,是条河流。上念接下念,念念相续,川流不息。

无论,你是学佛、工作、生活、恋爱皆双足没于妄念河流中。

如何息止刹那生灭的妄念,入得寂静?

佛陀智慧启示我们:要透过三个层次,应用三招。

第一招: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这里,观,即是察,也是照。

通过这四观,了知异、灭的真谛,了知身、受、心、法之空性,彻悟世界真空之本质。

第二招: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

这四观,重在体悟世间的存在一面。这存在,虽虚假、暂时,但不失生与住的真谛。我们佛教,称此为有。这有不是恒常的,只是现象,只是一种物相,为此,称之为妙有。

第三招:观身在身,观受在受,观心在心,观法在法。

这是对第一招与第二招感悟后提升的新境界,非住空非住有,非灭空非灭有,而能在非空非有之状态中,了知、融入、自在,犹如入了三摩地,离苦离乐,居于禅悦,有余涅槃。

在第一招,于实际应用中,要求我们控制好眼、耳、鼻、舌、身、意,勿放任之,意在使我们不执着于不贪恋于色、声、香、味、触、法。

在第二招,于实际应用中,要求我们妙用眼、耳、鼻、舌、身、意,要正确引导之,勿使入了邪径,而应生住于健康的色、声、香、味、触、法。因为,既然事物妙有,一时无法抹杀,便要方便珍惜、随机妙用。

在第三招,于实际应用中,是第一招与第二招的辩证综合,既不执着,也不放下,既不积极,也不消极,既不以空为悲,也不以有为喜,契入中道,只在当下,享有当下,生于当下,住于当下,异于当下,灭于当下,珍惜于当下,解决于当下,自由于当下。

当我行笔至此,我想到了曾经在兰卡读书时,托钵体验之情景:清风拂过,袈裟扬起;步淡定,意从容;眼观鼻,鼻观心;心系托钵,钵无所处。

End

小心自己的妄念

◎夏坝仁波切少心中的妄念,如果妄念来了,我该怎么办?我说,根据佛经当中所言,大致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暂时压服,第二个是彻底根除。《心经》中说:依般若波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执著是妄念的土壤

◎ 济 群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痛苦之因?就必须放下对世间的执著。但这些执著是有粘性的,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需要通过相应的思维和观修来解决。念死无常,就是帮助我们对治执著的有效手段。生命虽然生生不息,但

息灭妄念的三绝招

本性法师宋代青原禅师有参禅三重境界说: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之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之深,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这让我觉得,这三重境界说,与息灭妄念的三个层次,有异曲同工之妙。妄念,

元音老人:识得妄念来处,妄念歇处认取真心

真心是没有形相的,凡有形相的都是假象、都是影子、都了不可得。既知如此,我们就不会去执著有相的东西了。这样才有力量,才能放舍有相、抛弃有相、不住著有相。若不认识真的,总被假的所迷惑。假做真时真亦假,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