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具善恶辩
2024-11-02 11:30
性 具 善 恶 辩
◎ 谛 闲
读《大云报》第九期,程居士辨心性之管见,诚管见也,无可讳言。居士所辨之心,乃指《起信论》生灭门中第八识心之心,非出真如生灭二门之心,是谓迷真逐妄,弃本附末之见,是一大错也。其所辨之性,乃依《起信》之文相,全未达《起信》之文性,文性乃论之宗旨,相之本源也。论云,由一心开出有二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二门同出一心,二即不二,一心开出二门,不二而二。先须会得二即不二,不二而二之旨,然后始可议性善恶论。
程君于论之文性本旨,尚未窥见一斑,不得窃疑性之善恶,夫疑者,是悟之先容,所以古德云,大疑大悟,今之一疑,非惟不悟,反成一大障碍,起大疑云,障却真智慧日,深可悲痛。为此不容缄默不言,扶病而起,执笔而正之曰,今之所辨之性,乃偏指《起信论》中真如一门之性,殊不知论文,是因生灭而说真如,由相而说性也,且言生灭,是因真如而说生灭,由性而说相也,相是性中之相,性是相中之性。
须知生灭是(真如)之相,真如是生灭(之性),不变随缘,举真如之全体,而成生灭之相,随缘不变,即指生灭全体,便是真如之性,以生灭法无体,其所依之体性,即真如性也。故知真如性外,无生灭妄相,其生灭相外,无真如妙性。故《楞严》云:性真常中,求生灭相,不可得。例而言之,相生灭外,求真如性,亦不可得也。足见真如生灭二门,俱不可思议绝待之法门。所以云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生灭门中,有性具之善恶。苟知二门,二而不二,便知生灭中性具善恶,即真如中性具善恶,无容疑焉。
今未达二门,二而不二,但在二边,辨心辨性,尽五大洲之铁,铸不成这一大错,先请探到《起信》后再研究性善恶论。若要略识性具宗旨,请阅《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臧否自知。复次,《起信》二门,既从一心开出,当知二门始终不离一心,万不得偏执一门,以论真妄。真如不变随缘,全真成妄,妄外无真。生灭随缘不变,全妄即真。真外无妄。
试观生灭门中复开二义。一者觉义,此觉即指第六识相应之慧心所。二者,不觉义。不觉即是无明,乃指根本惑中之痴心所。
其所谓觉者,且道觉个什么。要知此慧心所,在于吾人发觉初心之时,便觉得生灭门中三细六粗之法,法法皆是全(真成)妄,全妄即真。识得生灭诸法,皆无自性,无性之性,即是真如妙性。此后顺性善而起修善,任运进修,超凡入圣,乃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而后已。灭尽修恶,唯留性恶,以性恶圆融,任运摄得性善,无可灭也。是故诸佛果后施化,倒驾慈航,分身遍界,示现三途,皆是善用此性恶法门也。
其不觉者,以其不觉真妄原是一心,以不觉故,逆性成修,依性恶而起修恶,法身流于五道,乃名众生,甚至随无明流转成恶知见,作一阐提。乃至灭尽修善,唯留性善,以性善融通,任运摄得性恶,无可灭也。
故台教云诸佛不断性恶,阐提不断性善。因不断性善,故说阐提亦有成佛之期,非永不得成佛也。复从不觉义中,生出三种细相,第一名业相,即阿赖耶识,此识假二法方成,所谓不生灭与生灭和合,以不生灭为因,即真如门中之妙性也,以生灭为缘,即生灭门中之妄相也,妄相无性,全以真如为性,真如无相,即以生灭为相,因缘和合,成此第八业识,名阿赖耶。
论云: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此言转细成粗之相,乃指不觉为因,境界为缘耳。到得迷心成识之时,其生灭何尝离却真如,生灭既不能撇开真如,真如又何能不随生灭。阿赖耶既尔,依阿赖耶幻出七种转识,乃至五十一心所,均不离此二门,我故前云始终不离者此也。始自迷昧凡夫,终至等觉大士,有一分根本无明未尽者,仍未离此二门也。呜呼,佛法不二之言,岂易道哉。向下长文,非笔舌所能尽述也。
摘自《谛闲大师遗集》
End
问:菩萨救人,不一定要称名而后往救,亦有虽未称名,菩萨亦必往救之,惟视其人善恶业力何如耳。且获救时环境,有须预先为之布置者,预先布置之时间,有在数日之前,或数年之前者,甚或远在数十年之前者,此是学者平
念即助对方往生。助念者对往生之道理与方法,必须清楚,对方才能得到利益。人临终时,各人神识不一。平日所为,此刻影子会一一现行,带著本性往外走。此时完全是业力在作主,力量大者,在前头。恶业多,则恶种子力量
念佛是正因,作善是助缘,这好比鸟有两翅,才能高飞。但是善恶的界线,普通人还弄不清楚,往往善事不知是善,分明恶事不知是恶。现在根据十善业道经,举出一个标准来。能戒住不犯就是善,若是犯了就是恶。请看下表:
善恶皆在一念间◎ 彭忠富唐朝元和年间,东都留守吕元应酷爱下棋,养有一批下棋的门客。吕留守规定, 谁如果赢了他一盘,出入可配备车马;如果赢两盘,可携儿带女来门下投宿就食。众门客欢呼雀跃,成日里研究棋谱
◎ 圣 辉《四十二章经》第四章--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
性 具 善 恶 辩◎ 谛 闲 读《大云报》第九期,程居士辨心性之管见,诚管见也,无可讳言。居士所辨之心,乃指《起信论》生灭门中第八识心之心,非出真如生灭二门之心,是谓迷真逐妄,弃本附末之见,是一大错也
◎ 广 钦只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审察自己的过失,是我们最大的无明习气。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又何干?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欢喜贪著心,行为不好,也不
印光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谓业消智朗,然有浅有深,不可即生满足想。摄心正念,善境或愈显,或即泯,切勿以为念。但使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即已。
佛教的慈善事业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佛教都有兴办义学、修桥补路等多种领域的慈善事业。而藏传佛教将慈悲作为佛道之根本,也提倡无私利他、奉献众生的善行。佛教的慈善事业的形成与佛教的因果论、慈
此意生身与《华严经》提及佛十大身中之意生身大不相同。佛陀证得清净法身,故其意生身乃随愿所生,随其清净之愿力(至十方世界度众)而生。众生之意生身乃意识所成之身,形成元素为业力。彼已摆脱色身束缚,远较生前
天台宗心性论的最大特色在于以性具善恶理论来论说理体与心体的关系。台家也屡屡以之自炫。性具善,他宗亦多言之,唯性具恶乃天台宗之独创。一、一心与一念无明法性心作为天台宗心性论核心范畴的一念心,其全称为一念
论华严宗的染净善恶观与妄尽还源的修行路径编辑:杨维中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以性起说为根基的华严宗,便于解释净法的生起而拙于说明染法的存在。为弥补此拙,华严诸师以三性同异和染净缘起结合而构成了一个相当
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试着不为明天而烦恼,不为昨天而叹息,只为今天更美好。无论多么犀利深刻的话,都不会让你立刻清醒,只有你自己亲身走一遭,刻骨铭心地经历一次,才会在某个瞬间顿悟。有人在奔跑,有人在睡觉,
鸠摩罗多尊者生于大月氐国一个婆罗门家庭。修得佛法以后,他推行教化来到中天竺国。当地有个名士叫阇夜多,向尊者问道:“我家一向信奉佛法僧,但却经常疾病缠身;我的邻居一向恶人做恶事,但却身体安康强健。为什么
问:第八识之种子业习气,经谓因有善恶,果则无记。是否以法性宗约相因凡夫位而言,即无明薰染真如,亦即非无,故曰因有善恶,约体果圣地而言,熏习无自性,亦即非有。然非待成圣方称无记,即在凡夫位已是无记,惟不
问:第八识是无覆无记,第七识是有覆无记,则第八识中之种子因有善恶果则无记之无记,及三性中之无记,抑是有覆或无覆,抑何者为有覆何者为无覆,何以皆不标示明白。遍行既通一切识一切性,是否当以其通第八识者曰无
问:谛师谓意识若与发业无明相应,能造善恶引业,若与润生无明相应,能造善恶满业。请言发业与润生之差别,及其能造引业满业之理由。范古农答:发业无明,即痴烦恼。由痴而妄造,故曰发业。润生无明,即贪嗔等烦恼。
问:祖宗善恶,子孙得受其祸福否。若曰得受,则祖宗不受自果报,而因果之理不通三世矣。或曰祖宗仍受果报,则一因何有二果。倘子孙不受则何以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说。范古农答:佛说三世因
性具与性起天台、华严二宗佛性思想比较研究赖永海[内容提要)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天台、华严两宗的佛性思想及其异同。文章认为天台宗佛性思想的最大特点在其一反佛性至善的传统看法,而主张佛性具恶。文章在考察华严宗
咒愿不能扭转善恶趣张慈田有一日,耆那教的聪慧弟子刀师氏村长来到那烂陀拜访佛陀。刀师氏恭敬问讯佛陀后,问说:「大德!西部地方的婆罗门拿着水瓶,佩带着百合花环,以水净身,以火祭祀,他们宣称做这样的宗教祭拜
第十三课 性具法门性具法门是台宗一切理趣的极谈,是以法性本具一切善恶之诸法来体现宇宙万有真实性的圆妙正观。元代怀则大师在《天台传佛心印记》的开头就说: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
性具与性起观念分别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和贤首宗所主张的理论核心,所谓性具,即真如自性具足三界内外一切诸法。所谓性起即真如自性随缘能生起一切诸法,性具与性起观念都属于依真如本体观念而建立的哲学思想,但是性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