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
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一个念佛行人除了定课之外,行、住、坐、卧,以及做不用心的事情时,都应尽量念佛。
行、住、坐、卧,即行走的时候,立住的时候,静坐的时候,甚至是睡眠的时候。不用心做事的时候,不用心--比如你做的是简单的体力活:扫地、做饭,这时都可以念佛。一方面念佛是修行,另一方面念佛还能帮助我们把事情做好。
那睡的时候就要默念,不要出声念,卧时出声一则伤气,二则不恭敬。当你躺下来的时候,就不要念六字,可默念四字--阿弥陀佛,因为字多了怕难念。
现在很多人,由于生存压力很大,想的事情太多,常常睡眠睡不好,失眠。其实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就是最好的安眠药。
如果睡眠之前念一段时间佛号,再躺下来,和着佛号睡去,就容易进入睡眠状态,能提高睡眠质量。就不需要去天天吃安眠药了,安眠药有很大的副作用,容易让人产生药物依赖,状况会越来越不好,恶性循环。
除了躺卧时默念佛号,当衣冠不整的时候也要默念。衣冠不整就是指穿裤衩、背心什么的。此外,洗澡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乃至于到不洁净处--不洁净处就是那些污泥、烂坑之类的地方,这时候都要心里默念佛号。
默念功德和出声念一样,但如果是在这种时候、这些场合,你出声念佛反而不恭敬,于仪式不合,因为任何仪式的表达都是表达恭敬的。
念佛可随各人的好乐,可以大声念佛,当你觉得很昏沉的时候可以大声一点念,或者追顶念。还有小声念,金刚念(金刚念就是音声在嘴唇旁边,虽然有声音,但是旁边人听不到,就是你自己能听到),还有心中默念。
虽然有种种不同的念法,但共同点是都要做到三清,就是心里这个念头出来你要清清楚楚;口里发出的声音得要清清楚楚;耳朵把这声音听进去也是清清楚楚。
这能念的心和所念佛号的音声要产生相依的关系,不能说口里念着佛号,心里打妄想,念出的声音听不到,那样念佛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如果能做到三清,那你当下这一念心就不会向外跑到五欲六尘里面去了。六根不跟六尘产生关系,六识就会不产生,妄想杂念,就慢慢止息;妄念止息了,佛号在这里不断地念、不断地念,就慢慢纯熟了。
那佛号念得纯熟之后,能引发我们如来藏的多生多劫的善业种子,开显无量光寿的性德,那样功德就无量无边了。
End
◎ 圣 严人之所以起瞋心,是由于个人的欲望、贪爱不能得到满足;或是虽然得到了,但又失去了。因为非常在乎自我,所以只要能够顺自己的意就不会起瞋心,偏偏世间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于是心中常常有火气,火气就是
◎ 大 安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至诚才能感通啊!如果带着虚伪的心来做人做事,就很难维持长久,迟早他人发现,自己就一钱不值,人家就不愿跟你打交道了。所以真诚是做人与学佛最大的德行。儒家圣师孔子了达众生
你刚闻佛法你就想引导家人学佛,太快了吧,因为你还没学出个模样。你先学出个模样,一个好样子,给家人做好样子,家人自然就跟上了,身教胜于言教。你叨叨、叨叨去说,可能时间长了,人家会烦的,会反感的,会逆反的
老法师还有这么一句话,说我们要学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慈悲就是什么?就是原谅人、爱护人、不责备人。原谅他、爱护他,不责备他、不批评他的意思,这些做到了,你才是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我就想姐姐是观世音菩萨大
嘎玛仁波切导语: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经的人生旅程,任何阶段都需要关怀。但面临死亡的恐惧,是任何时刻的恐惧都无法相提并论的。如果希望从容面对死亡,必须现在就要懂得带着慈悲心,去关怀和利益他众,跟随具
大安法师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
不忘初心(第一集)尊敬的陈老师,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早安,早上好。Selamat Pagi。我们第一堂课跟大家交流「不忘初心」。「初心」是真心,「初」可以是当初,甚至于可以是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岁月的
◎ 慧 律谈到出世,连带就会说到出家。好多人都误以为信仰佛教后一定得出家,因而裹足不前。出家是源自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国社会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此误解极深。譬如:有时会听人说起,如果每个人都学佛,则人
问:见性之后,最精进的用功就是时时刻刻不忘失本来吗?元音老人答:不对!本性不会失去的,只是你著相,被境迷了,就像太阳被乌云遮盖而不现一样。精进用功只是绵密保护。用功时如率兵攻敌,义无反顾;不用时则一切
问:不忘失本来,就是要在觉知上用功。做事时知是本性的妙用,无事时灵知觉性并不曾减少,自然就随时间因缘而成大道吗?元音老人答:不对!古人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你时时执在灵知性上,就是有所住著。须不著一
山水秀丽,丛林茂密,金山雪顶,碧波荡漾,祖国的大好河山究竟有多美?语言太过苍白,那就看看摄影师们拍下的这些绝色美景吧!内蒙古---绿野仙踪湖南---云蒸霞蔚的小江东新疆---伊犁之春黑龙江---湿地夏
打骂你的人,都要成佛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快乐佛》据《妙法莲华经》记载: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佛叫威音王如来,其寿命和正法住世时间非常久远。在威音王如来的像法时期,傲慢的比丘势力很大。这时,有一位菩
问:释迦牟尼在雪山修行。禅宗直指谓行住坐卧俱可用功。然则修行何必雪山。范古农答:行住坐卧俱可用功。与在雪山修行未尝抵触。问意得毋有误会处。兹且不论。但就世尊在雪山修行之旨言之。要有二因。作事须要缘胜。
长远心相继不断,愿力行随行不忘。发心立愿行普贤愿行,不单单是感性上维持,而是在愿行上渐渐相应圆满。身口意不间断,行业、事常清净。以恭敬常随三宝为利他发长远心,以纯粹利他为供养无量诸佛。原标题:华平法师
懂得用功的人,随时随地都会提起正念,不论是闲是忙、或动或静,随时随地都会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行住坐卧中都不忘修行。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排队、坐车、走路、做家务,把碎片化的时间巧妙地利用起来,随时随地都可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谈到出世,连带就会说到出家。好多人都误以为信仰佛教后一定得出家,因而裹足不前。出家是源自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国社会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此误解极深。譬如:有时会听人说起,如果每个人都学佛,则人类不就要灭
教的和学的都要到位佛教的每部经论,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获得某种见地。而每种见地的获得,又会涉及到很多方面。作为法师,必须将这些问题逐一吃透,进而了解其中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把修学原理介绍给学生,使他们知其
某营员:我小的时候读书好,在很多方面表现也比较好,但到后来因为执著自己的优点,就转变成比较怕死,比较自私。虽然接触佛法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恳请师父开示,谢谢!老和尚:一个人具有
惟贤法师答:孩童时期,具有童真,灵性还在,慢慢长大就与世间相关系了,涉猎深后,就牵扯到社会各方面。他的思想一开展,感情一冲动,烦恼加重,理智受蒙蔽,就把灵性掩盖了,当然就要迟钝得多,世间都是这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