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心态若兰,意志如水
2024-10-21 11:52

一、兰居幽谷,虽孤独亦芬芳,不争不抢,此乃一种淡泊;梅开偏隅,虽寂静亦流香,不愠不火,这是一种优雅;水滴顽石,虽遇阻而不滞,不疾不徐,这是一种坚韧。人就一辈子,别指望来生。心态当若兰,凡事都能看得通透;性情当似梅,学会在命运的冬季艳丽地盛开;意志当如水,你能包容多少,终会收获多少。

二、有时我们不快乐,不是拥有的少,而是放不下的多,放不下走远的人、无干的事,放不下外界风言、他人非议,放不下身边风景、前途期待,总在自我折磨与耗损。并非光阴荏苒,是时间敌不过我们的欲壑。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如何走得快,而是怎样放得下,事无所祈,情不旁顾,练就平静淡泊的心,乃追求之极致。

三、无论如何,不管未来怎样,都要保留善良的本质,你善良,世界才宽阔,他人才宽容。要有济人之心,物质有厚薄,精神无囿限;要有赞人之口,好言令冬暖,恶语使夏寒;要有纯净之眼,你看简单了,众生并不复杂;要有助人之手,少些锦上添花,多点雪中送炭;要有忍人之胸,你接纳多少,就能得到多少。

四、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就算你再伟大,在别人的世界里,你也只是个配角;哪怕你再不堪,你的人生之旅,还得自己艰难地走。看着身边人头攒动,貌似热闹非凡,实则少有人驻足,稀有人同行,与你一路相伴的,是那些心境的寂寞孤独。不要艳羡嫉恨他人,切莫空耗时日;全力审视催促自己,如此渐有所成。

五、苍茫人海,谁是你的邂逅,你是谁的偶然;是谁与你错过,你又与谁擦肩;谁在眼前陪你,你欲与谁永远?命运里我们经历的,皆是不尽瞬间,无意成就功业,巧合注定姻缘;错过的,再是不舍、不愿、不甘,也要学会放手,你放下了,精彩只是早晚;拥有的,要懂得不厌、不叛、不弃,你坚守了,月缺依旧会圆。

六、任你再高贵,抑或再卑贱,不过修炼一个心字。心静者,必登高,然后可以望远,俯瞰众生心愈清;心和者,必仁爱,然后可以济人,包容万物心愈慈;心慧者,必淡泊,然后可以平坦,笑面冷暖心愈安。心若静,得到不长奋,失去不久悲;心若和,得到不狂妄,失去不嫉恨;心慧者,得到终失去,失去亦重来。

七、生命的深层意义,常在于诱惑丛生中保持真我,不恋世间纷扰;于心灵躁动中趋向澄静,不眷凡尘浮华。花开是一截过程,相聚时当惜缘;叶落是一种轮回,别离处莫挥泪。当初有多繁荣,最后就有多败落,痛楚与快慰向来此消彼长。人生的精彩,不是你铭记多少,而是你淡忘多少,唯有边走边弃,才能走得更远些。

八、曾以为,只要路是对的,就不害怕遥远,只要上下求索,终可得偿所愿;只要认准是值得的,就不吝啬付出,相信精诚所至,顽石亦能开出花朵。可天意常会弄人,有时路走着走着,已不是昔人昔景;有时坚持久了,世界已悄然沧海桑田。行至尽头再回望,人生不过白云苍狗,有些人其实不必等,有些事无须太较真。

九、人生如赌,输赢交织,忧喜转换,涨退更迭。微笑再美,亦难永恒;哭音再悲,终有尽头。你若跌落谷底,每一次攀爬都在往高处走;你若傲立波峰,稍有不慎就会向低处去。别让生命太平凡,云淡风轻虽好,身后却了无痕迹;莫使命运太激荡,波澜壮阔虽美,居久常易失方向。光阴不逮,功败有时,看开就好。

十、不要轻信与依赖他人,唯一不抛弃你的,到最后只有你自己。不要轻言你的苦痛伤悲,真正关注你的没有几个,你的倾诉可能变成一堆笑料。不要轻易躲避与拒绝打击伤害,不经苦药的疗养,何来精神的坚强?不要轻视与你无甚关系的人和事,或许那正是你往后攀高的梯。你大度,世界才开朗;你善良,人生才美好。

End

修行或做事应断除的两种心态

少闻浅学无智者,急躁从事如涌潮;随心所欲乱身心,此乃放逸之过失。孤陋寡闻、学问肤浅无智者,其性情急躁,做起事来就像涌潮一般随心所欲,并因此而扰乱身心,此亦为放逸之过。有一种人虽然对佛法闻思比较少,所学

保持不求回报的心态

◎ 罗 金你总是期待别人为你做些什么吗?或是,经常质疑自己付出那么多,却为何没有人愿意为你付出吗?很多人以为自己对别人有所付出,别人也理应为我们付出。只是,有时候就算收到了回馈,却还是达不到自己所预期

心态若兰,意志如水

一、兰居幽谷,虽孤独亦芬芳,不争不抢,此乃一种淡泊;梅开偏隅,虽寂静亦流香,不愠不火,这是一种优雅;水滴顽石,虽遇阻而不滞,不疾不徐,这是一种坚韧。人就一辈子,别指望来生。心态当若兰,凡事都能看得通透

笑口常开,心态常好

笑口常开,心态常好◎ 刘江川英国有句谚语:一副好的面孔就是一封好的介绍信。面对他人,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微笑既能展现自己的友好、热情,更能显示一个人的自信、教养,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在对方的心灵中投下

修行是调整心态,而不是挑选法门

达真堪布修行,就是在生活中、工作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态。现在我们这些人学佛修行就像到了超市似的,挑这个,选那个。今天觉得这个好,学一学,过几天又不行了,又扔了,又选一个。学佛修行哪有

念佛的几种心态

念佛的几种心态◎ 大 安我们开始念佛,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念佛?我们常常讲发心,要发什么样的心?一个念佛人要发四种心:第一是惭愧心,第二是欣庆心,第三是悲痛心,第四是感恩心。怎么叫惭愧心呢?我们没有学

念佛,心态一定要正确

信愿念佛,资粮具足,唯说弥陀本愿海。师父在修行上经历了许多转折,而这些转折与磨练也更坚定了她的信愿。师父初出家时,拼命念佛,她说:那时候在拼昼夜二十四小时念佛,一直拼的时候,因为我病已经这么严重了,死

易经:心态好的人,一辈子都好

心态,决定命运古时候,有个读书人第三次进京赶考,住进前两次考试时住过的店里。当天夜里他连着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自己在墙上种高粱,第二次是天下大雨,他戴着斗笠,还打了把伞。第二天读书人去找算命的解梦。

一日禅:保持正常的心态

要保持平常心,不动荡的心,就要有定力,智力。有些道理似乎明白,但就是做不到;有些事知道是好的,也无法去做。那怕很小的事,能一生坚持到底,就很了不起。人能平淡点,正常点,低调点,无论好坏的环境,保持正常

一日禅:心态是你真正的主人

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就是生命驾驭你。一个人能否成功,取决于他的心态。成功人士与失败之间的差别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

心态 是做人最大的本钱

生活中,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乐观豁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战胜面临的苦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淡泊名利,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积极的心态能帮助我们获取健康、幸福和财富。

好心态决定好命运

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生活,就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东西;而当我们以消极的心态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沮丧的东西。生活的快乐与烦恼,全在于你对生活的态度。乐观向上,好运不断;失落沉沦,厄运陪伴。逆境时,不妨换一个角度

如果想长寿 首先你要有这种心态

佛教对生命实相的观察、透视,无非是让我们知道生命存在的痕迹是可变的,也是不可靠的。既然这样,你就不要去执着它。人的生命现象是非常复杂的,人和人的相貌、因缘等都不一样,古德云:四大元无主,五蕴本来空。将

一日禅:好心态决定好命运

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生活,就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东西;而当我们以消极的心态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沮丧的东西;生活的快乐与烦恼,全在于你对生活的态度。乐观向上,好运不断;失落沉沦,厄运陪伴。逆境时,不妨换一个角度

助念要有什么心态

助念最重要的——首先必须要正心诚意求佛,有一份恭敬供养对方的菩提心,而不重在仪式、形式;还有所请的人是谁?人数有多少?这些都不重要。助念也不可以应人情,去虚应故事,或勉强去凑凑数,或者自以为很会开示,

什么心态能对上师生起信心

放下一切,无计无力,净信上师。放下对红尘的牵挂,不要去算计一些东西,放下对今生的所有执著,甚至放下成佛的欲望和念想。早年,我甚至不去发愿往生哪个佛国。如果有来生的话,我也愿意帮上师来弘扬佛法。因为许多

释德禅:供佛应有怎样的心态

一、恭敬、虔诚之心!佛前供养有十供养,分别为“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十物。在当下诸供养之中,最简单的可以说是“水”供养,因为就算没钱财购买其他物品进行供养,其水亦是不会缺少之物。当然

郑石岩:正确的生活心态信念决定生活品质

导语:人的心态牵动着思考的运作,影响人的看法和情绪。能清楚了解心态为何物,就能把控自己究竟在干什么。心态是心理运作时的倾向,有的人倾向于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有的人倾向于当下的分析与判断,有的人倾向于未来

德自在尊者:修行之人应怎样调整心态

我们先来看这个“态”字,是心上面一个太。意思是,心量要大一点、再大一点,这就是调整心态。调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心,就是诸佛如来的境界。所有的十方世界、恒河沙诸佛刹土都在他心里,这

大自在菩萨--念佛人应有的心态

往生是愿心在支持,是心去,而不是靠人员在推动,是我们自己坚定的愿往生心起作用。深信极乐世界真实不虚,发愿,这一生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而后,养成念佛的习惯。在念佛的习惯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事情?最重要的

持戒波罗蜜:持戒与持戒心态讲述

持戒不仅仅是按照戒条去做这么简单。一方面要用心,要多看事物的正面,多和之前所发的誓愿相呼应。首先看大的、积极的方面:受戒之后自己已经很努力地持戒,每天的很多行为都是符合戒律的,能减少对身边众生的伤害,

打佛七的心态

心态决定状态,境随心转。心态不同,则感受不同,收获不同。良好的心态和理念,是保证佛七圆满的关键。心的要求是:有信心,有愿心,有恒心,有耐心,有真心。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都要做好准备,作加持想,作消业想

放生要有什么心态

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放生了,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或是高出众生一等。或是就觉得,那些被你所放的生命,或是老天,就欠了你的。这类似的想法实在要不得,一丝一毫都不要有。因为佛陀教育我们:众生平等。表面上看,貌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