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待提升
2024-10-26 09:20
◎ 索甲仁波切
1. 我希望每个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温柔的关怀;我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实相的了解,找到终极的快乐。
2. 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他要完成和学习的东西,譬如分享更多的爱,彼此更加慈爱,发现人生最宝贵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与爱,而不是物质,同时了解生命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被记录下来了,即使当时不经意地擦身而过,但后来还是会出现。
3. 在作为人而死亡的那一刻,如果我们对于心性已经有稳定的证悟,一瞬间我们就可以净化一切业障。灵力得到提升。而活着的时候,我们所做的任何修行功夫,其实都是在累积功德,所以有助于延长寿命、带来健康,并调整命运。
4. 即使真的看穿了自我的谎言,我们还是会恐惧而不敢放弃自我:因为如果我们没有确实认识心性或真实面目,就没有其他的选择。
5. 我们不必等到亲密的人死得很痛苦,或受到绝症折磨时,才去观察我们的人生,也不必到死时还赤手空拳地面对未知。此时此地,我们就可以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我们可以全心全意、准确无比、心平气和地把每一秒钟当成改变和准备死亡与永恒的契机。
摘自《西藏生死书》
End
◎ 索甲仁波切 1. 我希望每个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温柔的关怀;我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实相的了解,找到终极的快乐。2. 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他要
嫉妒猜忌蒙蔽心性◎ 慧 律 人花在批评、毁谤、伤害他人的时间,胜过于冷静思考了解自己。在现今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的社会里,人们常因狭隘的心态, 引发利害冲突,产生种种烦恼,究其原因, 不外乎是以自我为中心
五、关于心性等几个问题的解答徐恒志在佛青少年部暑期教理专修班上报告关于我的问题问:究竟有我呢,还是无我?如果无我,那么能起作用的是谁?答:(一)无假我:我们平时妄执五蕴身心的假我为我,其实五蕴身心都是
明心见性,是一种常人从未有过的心灵体验或神秘经验,只能由体验者本人自内证,如禅宗人所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难以吐露于人。如何确定所悟乃真正的心性,是大乘性宗修行中极其重要的问题。一、以心传心与活泼机用
大圆满,一译大圆胜慧,梵语摩诃删底(mahasanti),藏译竹箐(rdzogschen),为宁玛派特有的密法,在该派九乘判教中为内密三乘中最高的阿底(无上、极)瑜伽,高踞全体佛法、所有密法的顶尖。该
内容提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三教在修心养性方面各有优长。陈兵教授以丰厚的学养,贯通三家,条分缕析三家心性修养的方法、层次以及其间细微的差别。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关于国学的研究。国学现在是一
心性(梵citta-prakrt,cittada),指心的本性、实性,可以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实体,或心未被烦恼妄念遮蔽的本来面目,禅宗人谓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心性是中国化大乘佛学尤其
儒学一向被称为心性之学,确实是中国心性论中的荦荦大者也。但是,准确言之,直至宋明理学产生以后,儒学方才无愧于这一称号。隋唐之前,儒家虽然也有较为丰富的心性思想,并且对佛教心性论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
一、心意识与三能变唯识宗所言之八识均指众生之心。不过依其功能差别而有三类之别,第八名心,第七名意,余识名识。从心的变现功能而言,此八能变识可分为三种即三能变。《唯识三十颂》说: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
印度佛教中,心性、心识是部派佛教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至大乘中观学之后,如来藏系经典和唯识学系干脆以其作为理论重心,印度佛教心性论进入成熟期。从思想史角度说,印度佛教心性思想前后期差别很大,其对心的本性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华严宗之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时值天台、唯识诸宗思想成熟之时,故尔其佛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自宗特色,又有融合、吸收其它诸宗思想的倾向。从心性论角度看,天台宗于性具立场上言众生之心性与佛性关系,虽有合一之意
从诠释学方法看儒、道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影响关于儒道佛三教关系的研究,涉及到的是思想体系之间的渗透和思想家之间的交互影响问题。近几年,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纷纷投入到这一领域中耕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从整
心性本体与道性道体:中国佛教心性论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起步早而且较为成熟的中国佛教心性论对于道教心性论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事实,学者本来一直是认可的。但是,近年来,随着道教研究的开展,有些专门研究道教的学
佛教所言的心性,简单而言,就是指众生的本性或称之为心的本性。佛学惯常使用的众生概念是与其三世六道轮回理论相联系而界定的,实际是指六道轮回之中的一切生命体。佛教将一切生命体称之为有情(即有情识之意),而
一、天台宗的性具范式依照本文的分析,天台宗的这一心性论体系由四个基本理论命题构成:一是性具善恶,二是生佛互具,三是一念三千,四是贪欲即道。第一个命题性具善恶,是指众生之心体本具善、恶二性。这是对众生之
在中国佛教心性论形成过程之中,道家、玄学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当思辨性极强的佛学为了更好地得到世人的理解,不得不暂时依附于道家以形成格义佛学。当佛教为了扩大影响附丽于玄学而形成所谓六家七宗之时,道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吕澄先生连续发表论文论述了其对中国佛教心性论问题的看法,巨赞法师则以高度的敏感性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以教界的立场对其所论提出若干质疑,吕澄先生也作出了部分回应。本文以最初发表于
慧能之后,南宗禅大略而言有三系较重要些:一是荷泽神会系,史称荷泽宗:二是南岳懹纟,此系一至马祖道一时宗门大盛,史称洪州宗;三是青原行思系,此系至石头希迁时有大发展,史称石头宗。行思是否为慧能弟子,留存
心性在何处?陈士东慧可当年欲求正觉,为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决心,遂将左臂砍下来作为供养,求达摩祖师开示,问曰:我心不安,乞师与安。达摩曰:安心,好啊。你把心交给我,我与你安。慧可曰:欲求自心,了不可得。这
修行,就是打磨心性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法就是活法》佛陀说法在《佛遗教经》中,释迦牟尼佛说: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其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
《坛经》的心性与佛性略探──兼论性觉与性寂林崇安(2004)一、前言现存的《六祖坛经》有多种版本,以敦煌本为最古,今以此本所提及的「佛性」作考察的主要范围,并以曹溪本作为补充说明之用。敦煌本《六祖坛经
一、前言本文引用南北传佛教共许的《阿含经》及相关的论典作为依据,来探索原始佛教的「心性论」。文中先厘清心的世俗性质和胜义性质,而后以缘起的动态过程来建立心识的流转和净化,并指出佛教心性论的特殊之处。二
公案颂古与本原心性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18页本书主要分析一种特殊类型的禅诗,这就是颂古。颂古是禅诗园苑的奇葩,它与公案紧紧联系在一起。禅宗汲取大乘经典精华,
公案颂古与本原心性二、本心的迷失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4753页对本心迷失的反省构成了禅宗哲学迷失论的内容。禅宗迷失论揭示本心扰动、不觉、缺撼、执着的状况及缘
在漫长的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佛学继承了印度佛教心性论的概念、范畴、命题和思想,并加以拓展,将般若性空论与涅槃佛性论融会贯通,形成了带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心性学说,并在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大潮中占据了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