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钦老和尚要得到一心不乱,必先无悭贪、无挂碍、无散乱心才可。这个出家众比较容易做得到,在家众则种种俗务牵挂、放不下,较不易办到。出家人身、口、意三业清净,都摄六根,便能得一心不乱。打七念佛,为的是要得
◎ 梦 参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
◎ 宋智明 秋天的八月,天高气清,大师渡过孟津,观看武王观兵处,在这里作了一首吊诗:片石荒碑倚岸头,当年曾此会诸侯。王纲直使同天地,应共黄河不断流。游到夷齐扣马地,又做了一首吊诗:弃国遗荣意已深,空余
月溪法师问:悟后的人,在其本人是何等境界?如何处世?月溪禅师答:见性的人,自性之中,本无生死可了,无佛法可修,修与不修是两头话,但随缘度日,有缘说法度众生,无缘随便,如古人,船子和尚撑船过生活,疏山和
◎ 渡边和子在《小王子》一书中,有一段写到小王子在沙漠中寻找水源,他毫无目的地走着,突然发现月光下的沙漠非常美丽。小王子说:沙漠美丽是因为在某个地方隐藏着一口水井。人类也是一样,表面上看不到的水井隐藏
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环境广钦长老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环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环境。心要怎么修我们说出家修心,心要怎么修?就是没有分别心,心净则是佛。我们轮当执事人,与十方
◎ 傅 雷中国哲学的理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能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
◎ 衍 慈礼是礼貌,待人的礼节,现引古德四句话说明与人相处之道:脸上无嗔真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心里无嗔无价宝,不生不灭是真常。1.脸上无嗔真供养人,第一眼被人看见的便是脸,所以一个人有笑容,令人心生
诸佛如来的教学,我们要能体会,他只是教导而绝不勉强一个人,你做也好、不做也好,所以佛菩萨的心永远清净。不是说教你照做了,他就欢喜,不做了,他就生烦恼,佛菩萨变成凡人了。佛菩萨永远是佛菩萨,高明在此地
宝峰禅师的境界◎黄夏年 《宗鉴法林》是一本介绍禅宗公案境界的书,作者集云堂以某一具体公案为例,然后再对此公案进行解说,之后再附上历代禅师的悟境,以此说明公案的作用。《宗鉴法林》卷三十六曾举金陵高峰寺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自在;人生什么都是幻化无常,假使存着计较的心,只会造成身心的苦难。所以《八大人觉经》的第二个警觉,就是让我们知道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
◎ 净 界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它是从无相的心性当中重新出发,可以说是从空出假。所以修净土宗的人,心中一定要有一个相状,如果没有相状,没有办法修净土。念佛人的心中,要有两个相状:第一个、对名号功德的相状
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心中有多少怨,就有多少苦。要相信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因果,并有助于你,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相信宇宙中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来帮助你实现目标和梦想的,要么为了考验你,要么为了成
如何洗去心中浮躁◎ 一 行在我看来,一个人只有在不用心的时候,洗碗刷盘才成为一件痛苦的事。当你全心全意站在水池边,挽起袖子,双手伸进温暖的水里时,你能感觉到洗碗刷盘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我很享受洗碗
依据冯友兰所著的《新原道》一文,可将人的心境分为四个层次。冯友兰提出人生的四境界是: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一、自然境界,顺习而行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三、道德境界,尽伦尽职四、天地境界,天地合一自
◎ 拈花笑菩提人们常常开玩笑说,别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然而我们还是很在意。我们会对某些人恨之入骨,其实这种恨是对自己的束缚,你恨他与否对他并无影响,但恨却在你心里,所以剔除对别人的恨实际上是剔除自己
怨--它是恨的累积,它跟嗔不同。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马上发脾气;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积在心中。不过现在的医学已经证实,从一个身心灵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经常累积负面的能量,对你身体是很不好的。你不
去除心中的杂念◎ 兆 泓世人因心中杂念太多,所以迷失自我。放下心中杂念,才能得佛法。有一天,坦山和尚准备拜访一位他仰慕已久的高僧,高僧是几百里外一座寺庙的住持。早上,天空阴沉沉的,远处还不时传来阵阵雷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南怀瑾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接着福田菩萨之后,另一位更大的菩萨出来了,华严菩萨,华严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
化解心中怨恨的三个方法◎ 善 言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四十二章经》怨--它是恨的累积,它跟嗔不同。有些
修行境界不可乱对人说◎ 印 光 【原文】若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汝
◎ 宣 化要是开了法眼,念经不需要拿经典来念,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经典。肉眼碍非通 天眼通非碍法眼唯观俗 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 照异体还同肉眼碍非通:什么叫肉眼?因为它能看见一切的人和东西。这个肉眼,不是
印光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谓业消智朗,然有浅有深,不可即生满足想。摄心正念,善境或愈显,或即泯,切勿以为念。但使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即已。
融禅净密于一体的心中心法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讲于杭州元音老人心中心法看是密宗,但它是以禅为体、以密为用、以净土为归、融三宗为一体的大法。不同其他有相密法,须从有相过渡到无相而后才能亲证本真,它是直下
一位年轻人被朋友出卖,人财两空,痛不欲生。为此,他几欲轻生。经过多番思量,他始终找不到问题出现的根源。无奈之下,再度决定跳湖自尽。不过这次,他在湖边碰上了一位禅师。年轻人喜出望外,急忙上前将自己的悲惨
道证法师讲述念佛人体验佛力,就如游泳者体验水的浮力一样。末学承受大众深思,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呈奉供养,只有说说自己病中屡屡失败的一些经验,也许有人在漫漫长夜独自流泪时会用得到吧?初病倒时,因为觉得不大声
念佛三昧的境界,只有证到的人才道得出来,广钦老和尚讲过念佛三昧的境界。据书中记载:一般人只知道老和尚是参临济禅开悟,不知师是于念佛先得力而后参禅。师于鼓山寺佛七中所见,只能从一外国参访者与师的对话中,
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它的意义详细分析起来,至为深广,因为它是
什么是心中心法?心中心法,唐密、藏密红教、东密各有传承。心中心法在西藏和日本都是不轻传之密法,不经过一番艰苦的修习,不具备相当的密法基础,是很难得到的。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重新崛起的无相密乘心中心法,既
心中经常不平就是最大的魔障首愚长老行难忍难在古丛林中,一进佛门就必须做劳务,俾借外境来磨掉你一切不好的习气。像密勒日巴被他的师父玛尔巴上师以非常人所能忍受的苦难来磨练他,直到他的内心丝毫埋怨不起了,才
◎ 印 光【原文】《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凡忆佛,念佛,观佛,礼佛,画佛,皆名作佛。由其心念于佛,心中便现佛之相好庄严,功德威神。故曰,是心是佛。为佛弟子者,可不致力于此乎。就中惟画佛,更加亲
心中有佛的境界仁清法师有人说我心中有佛就行啊,以前有个小伙子说,师父我也不想出家,我也不想学佛了,我心中有佛就行啊。我说非常好,非常好,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这是一种相当的功夫呀,马上我问他,请问,你几
开悟是什么境界?晋美彭措虽然一切苦乐全部是心所造成的,但当我们去寻找时,心的本体却找寻不到,它无生无灭犹如空中的烟雾。就像在梦中寻找大城市,或在空中绘画一样没有意义,从来不存在的法我们就不要去寻找,我
人总是走着走着,突然就读懂了某个句子。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袁枚曾说: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是不一样的。而会读书的人和不会读书的人也是不一样的。清代文学家
行善的最高境界不是施舍,而是......有一天亿万富豪丹尼尔在散步时,发现一个小男孩蹲在路边,手里拿着一根草茎在地上摆动着。丹尼尔好奇地俯下身子,抚摸着小男孩的头,问道,小朋友,你在干什么呢?小男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