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修福跟解脱生死有关系吗?
2024-12-07 09:47

●●

問:做善事只是修福,跟解脫生死沒有任何關係。這個觀念是否正確?

慧律法師答:

許多人弄錯了,光聽經聞法,開智慧,而福不修。諸位,沒有福的人,是沒有機會修慧的。今天,你先要有穩定的生活、穩定的收入,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談得上法身慧命。

太多人誤會了,認爲聽經聞法就好,不必去修福,認爲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沒有錯,這是指出世間無上的福田。可是,現在呢?假設說你今天窮到連機票都買不起,你能到臺灣參訪師父嗎?受到今天法的開示嗎?沒有辦法的。

如果你今天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比如說,你戴著氧氣面罩,或者高血壓,或者病懨懨躺在病床上,你有這個能力坐飛機來到臺灣參訪嗎?沒有這個能力的,這些統統叫做福報。

太多人不瞭解,說我要了生死,我誦經、拜佛、念佛就好,不修福,這個是嚴重的錯誤。佛爲什麽稱福、慧兩足尊?福跟慧如鳥之雙翼,如果不修福,就如一只鳥少了一隻翅膀,飛不起來的,這個就是福有多麽的重要。

太多人誤會佛法了,認爲我只要好好的聽經聞法,善事不做,那個不行,善事一定要做。所以,一定要修福,要培福,最後才有能力去享福,福跟慧列爲同等重要,佛弟子不能有錯誤的觀念。

End

自在于生死

◎ 谈锡永去年我游落基山,在山脚小镇一家专卖化石的小店中,亲眼看到一亿九千万年以前,也即是侏罗纪时代生命死亡的恐惧。我把这块海虾化石买回来,在石上题了四个字:沧海留痕。这片化石应该即是认识死亡的最好教

刘素云:生死心切出轮回

说到这,我就想再跟大家说点什么?就是说,你给自己定一个定位。你这一生,或者是像我来说,应该说余下的时间,都不能说下半生了,都七十岁了,未来还有多长时间,我不知道,那不归我管,都归阿弥陀佛管。就是你未来

刘素云:生死心切出轮回,心切是重点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下面我们要交流的一个题目是这样的,「生死心切出轮回 往生心切归净土」。为什么想起来这么一个题目?因为前一段时间,在听科注学习班内容的时候,连续有好几篇都是自了法师讲的

南怀瑾 :善的心理行为与生理有很大的关系

《宗镜录略讲》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

刘素云:正确摆正干活与学佛的关系,不要学偏差了!

有同修老跟我说:学上不上?公司办不办?家里的事管不管?我回答这些和你念佛成佛一点干涉干扰都没有。是一不是二,什么都不管了,什么都放下了,那不叫放下那叫放弃。一字之差,意义大不相同。一说我要学佛了那就都

李炳南:法与性的关系如何?

问:法与性的关系如何?(游祥洲)答:法为万事万理之总代辞,然一事理有一事理之自体,此自体即名曰法,一自体有一自体之状态,此状态亦名曰法。因事理既如是之繁,自体状态又千差万别,说太复杂,故取一字总代。性

四种方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觉醒法师为了凝聚人心、摄受众生、开发智慧,佛陀提出了四种方法,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四种方法被称为四摄法。1.布施摄,指以不怀任何回报的心向众生传授真理与施舍财物。布施,不光是指钱财、物质、

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才能保持清净不碍修行

问: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才能保持清净不碍修行?如何保持四众和合不犯过失?如何保持菩提心坚固不失?如何保持护持大众不退转?如何保持团体如金刚不坏?如何让每个人得法入心精进不退?如何带领大家入菩萨愿海增上善

佛教生死观

佛教生死观◎ 黄 敏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一件稀世之宝。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害怕。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便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老师

清净三业了脱生死

◎智 谕 学佛,末法时期很乱,大家要用心简别邪正。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有人说,我学佛不为了生死,那是糊涂蛋!药师偈明明说的:拔苦必期二死尽。 生死之因有粗有细,大家学佛要简别,凡是消业障,是佛法,不消业

想了生死必须要念佛念到底

界诠法师我们已经闻到佛法了,无论老小,都赶紧修行是要紧,要放下身心来修行。修行大家都想说修行快一点,有什么办法以最快的速度搞定。我们无始来造的业多得去,烦恼多得很。什么办法你都要持之以恒,不要贪图快怎

疫情下物我关系的宗教学反思

◎ 温金玉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袭击了我们,让传统喜庆的春节笼罩在恐慌与焦虑的气氛之中。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国上下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广大医务人员无

生死大事办好后再作福事

莲池大师原文:古有偈: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有专执前之二句者,终日营营,唯勤募化,曰:吾造佛也,吾建殿也,吾斋僧也。此虽是万行之门,而有二说:一则因果不可不分明;二则己事不可

一个医生的生死观

◎ 莹 奇 十一岁的安仔在生命的最后说:我真的已经是极限了,我顶不住了。医生的生死观是什么样?我想大概也是因人而异。以我们病房骨肿瘤儿童为故事的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第1集《烟花》播出后,也有许多人问

活着就是为解决生死

(黄念祖老居士致女儿信)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愿意醉生梦死,一直糊涂到进火葬场,那就首先必须明白这一件事: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人身难得,哪方面难得?天比人聪明,有福有寿;天比人好,为什么

生死的权利和责任

◎ 圣 严 生命与死亡是一体的两面,所以生存与死亡,都是无限时空中的必然现象生是权利,死也是权利;生是责任,死也是责任。活着的时候,接受它、运用它;结束的时候,接受它、面对它。所以对于癌症末期的病人,

认识生死轮回的本质,是学佛非常根本且重要的体认

生死从何而来?由众生的起心动念而来。我们起了一个念头,内心就凝聚一股力量,让人无时无刻不去想它;好比说一个人执着金钱,出门时,心底就惦记着它,整天担心被偷、被抢,或者盘计着如何聚集更多财富。畏惧死亡也

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演莲法师记得数年前,到马来西亚某地弘法,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信徒们对听经闻法远不如参加办法会做法事那么争先恐后、兴致勃勃。大概信徒们认为想灭罪求福、消灾延寿、超度祖先,就得前往参加法会、法事,总比自己闻

“生死”的另类解读

◎ 达 赫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句经典的台词出自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哈姆莱特》,同时也为世人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哈姆莱特式命题。关于生与死的命题,古今中外无数先哲圣贤都做过见仁见智的探讨

关闭生死之门的方法

宣 化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没有一个人不包括在道的里边, 没有一个众生能跑出道的外边去。道就是性,性就是众生的本体。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无论胎卵湿化、飞潜动

常念生死

◎ 竹 庵【原文】水庵一和尚曰:《易》言,君子思患而预防之。是故古之人,思生死大患,防之以道,遂能经大传远。今之人谓求道迂阔,不若求利之切当。由是竞习浮华,计较毫末,希目前之事,怀苟且之计。所以莫肯为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太 虚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畴之内。古语说:上医医

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

◎ 郑晓江佛教是一种了生死之学,释迦牟尼佛出家寻道便是为了解决生死大事。明憨山大师云: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之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梦游集》)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妄想不生,何患生死不了

虚云法师古人说: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道者理也,理者心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一切世出世间,若凡若圣,本来是空,何生死之有呢?

生死即涅槃

生死即涅槃◎ 傅伟勋第二次大战后世界各地的宗教现代化过程当中,有一件令人注目的现象是传统宗教的世俗化或现世化运动,尤以日本的新兴宗教(多与佛教的革新有关)与美国的耶教发展最为明显。我最近在《中国论坛》

神通跟生死毫不相干

◎ 梦 参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时代呢?叫末法。末法是什么情况呢?魔胜法弱,邪说横行。明明是正法,他给你说成邪的,添加很多,不标奇立异,显不出来他的道德。他总要说得跟别人不同,我不同,你要信我吧!这就是标奇

念生死苦,功夫才用得起来

念生死苦,功夫才用得起来◎ 梦 参大家念佛的时候要观想生老病死苦。生老病死苦,这四种是根本。行的时候应常念:人终究是会死的,不一定活到八、九十岁才死。死是没有规定的。大家都活到九十岁?不可能。你得念生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

修行和生活、性格、学习的关系

修行和生活、性格、学习的关系明海法师修行通常容易被理解成修炼。修炼跟修行有什么不同呢?可能有的同修第一个反应是:修炼是不是道教的词啊?差不多吧。道教用修炼这个词比较多,有炼丹,炼丹有内丹和外丹,外丹是

生死的痛苦

生 死 的 痛 苦◎ 达 照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首先,生死是痛苦的!凡愚众生,无论在时间方面,还是在空间方面,都不能得到绝对的自由;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社会,努力的结果,也都无

生死之抉择

生死之抉择◎ 瞿汝稷世间诸法如幻,生死犹若雷电。法身自在圆通,出入山河无间。颠倒妄想本空,般若无迷无乱。三毒本自解脱,何须摄念禅观。只为愚人不了,从他戒律决断。不识寂灭真如,何时得登彼岸。智者无恶可断

念佛速了生死

念佛速了生死圆瑛法师世间大苦,莫甚于生死。有生则有身,有身则众苦所集。老子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吾若无身,夫复何患。佛云:身为众苦之本。以此身即是生死苦果,无量劫来,舍身受身,不知经了多少生死,轮回

沈家桢:金刚经与极乐世界的关系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了生死才是人生大事

净慧法师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只有眼睛没有腿。这样的人,虽然有远大的理想,也懂得很多的道理,但由于他没有腿,所以不会有什么成就,所谓的理想不过是空想而已,懂得一点道理也不过是说食数宝。还有一种人有腿

一日禅|与亲人最好的关系,就是亲而不密

人与人之间有条隐形的线,我们精心维护着独立性和空间性,使之成为自己。妄图冲破防线,如洪流决堤。所以亲人最好的关系,是有适当距离的亲密,一种亲而不密的陌生感。这距离是一种尊重,一种界限感。有了距离,别人

陈柏达:生死事大

财富、学识、地位、美貌和生死是多半不相干的。纵使富贵如王侯,世俗的学识渊博如大海,地位高如公卿,容貌美若西施,大难来时,仍不免手忙脚乱,一命呜呼。假如佳人才子就可以长寿,那么就不会有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说

关系再好,也要懂得这3个字!

人和人相处,感情再深,也别走得太近,走得太近会窒息,付出太多会委屈,即便关系再好,也要懂得分寸感!什么叫分寸感?为人的底线,做事的原则,交往的尺度,不远不近,不纠缠,不热不冷,刚刚好。两个人之间,最好

你为何生死轮转难解脱?因迷失真心

【经典原文】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经文解释】善哉,赞叹之词也,言好者,阿难自能说出生死之根源也,自性本具

于凌波:伦理——人际间相对待的关系

伦理人际间相对待的关系中国古谚: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木匠做工时用以正方圆的工具,引申出来的意义,有规范、法则的意思。工匠做工,尚离不开规范、法则,人类社会岂可没有规范法则?人类社会的规范法则是

再好的关系,走得太近,也是场灾难

距离产生美。不必靠太近,各自都有各自的生活,不必离太远,我们的生活圈还有交际。人和人的相处,是一门学问,要做好一点,真的不容易。离得太远了,关系就淡了;可靠得太近了,恩恩怨怨就来了。不管是家人朋友,还

陈兵:佛教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佛教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心理学非常复杂,它作为一门科学,被认为是最不成熟的科学,却又说是20世纪最发达的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现在它的主学科有200多种,心理学的大家

陈兵:年轻人如何处理学佛与做人的关系?

年轻人如何处理学佛与做人的关系?答:我在1990年发表了一篇《现代青年人应该怎样学佛》的文章,很多人因为这篇文章与我成为了好朋友。我年轻时学佛,也走了一些弯路。我现在观察学佛的年轻人中,走弯路的也还是

陈兵:生死之谜——人类理智面临的尖刻挑战

以智慧生物自命的人类,生来便陷入了智慧与愚昧(用佛教术语,可称为明与无明)矛盾冲突的困扰中。诚如庄子所慨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无限的未知领域,如同宇宙空间那浩渺深邃、隐藏着无穷奥秘的黑暗,紧紧包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七章 生死之超越

第七章生死之超越中国佛教徒常说:生死事大,强调生死问题是做人应予严肃对待的头等大事。从佛法的眼光看来,人生、者、病、死、恩爱别离、怨憎相会、所求不得、贫穷、灾祸、战乱等诸苦,都由生而来。既有生则必有死

陈兵:对生死之谜破解历程的反思

对生死之谜破解历程的反思当结束这本已显冗长的书之际,还有必要对人类关于自身生死之谜的破解历程来一番大略的回顾与总结,以便从整个人类认识史、文明史的视角,对佛教轮回说作出公允的评价。自先民们的自我意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