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修行和生活、性格、学习的关系
2024-11-17 10:24

修行和生活、性格、学习的关系

明海法师

修行通常容易被理解成修炼。修炼跟修行有什么不同呢?可能有的同修第一个反应是:修炼是不是道教的词啊?差不多吧。道教用修炼这个词比较多,有炼丹,炼丹有内丹和外丹,外丹是一种药品,内丹是身体里面的,但是佛教所说的修行跟修炼不一样。

我们理解,修炼就像炼钢一样,把身体锤炼、转化成某一种状态;修行从字面上看,行是说的是我们的心念、心行,是我们的行为。可是我们的心行、行为都离不开外界,这就是佛法和其他法的差别。什么差别呢?就是一切法尽在因缘中显现,或者说一切法都是某种特定因缘显现的结果。

我说一切法尽在因缘中显现,你会理解成因缘之外还有一个东西,不是的,那东西就是因缘。我们的心念、行为、智慧、福报、身体状态这一切都是在一种因缘中出现的。我们可以把因缘这个词用现代语言来解释,未必十分准确,但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也可以。我们的心行、行为、生命在因缘中显现,意思是什么呢?是我们跟外面的世界处在一种不断互相影响的关系网中。

打个比方,现在地上有一棵树,你能孤立地看这一棵树吗?地上有一棵草,你能孤立地看这一棵草吗?这棵草跟太阳分不开,跟风分不开,跟月亮分不开,跟星星分不开它跟整个大自然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交流,这就是我刚才讲的关系网。这个关系网是动态的。我们看不到这棵小草跟太阳交流,也看不到它跟大地交流。其实,我们的生命跟这棵草、这棵树是一样的,在许许多多看得到、看不到的动态的关系中交流着。

现在我们就要讨论一个问题:你修炼,聚焦在一个东西上,这就错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东西在动态的关系网中、在动态的交流中,你如何能孤立地修炼它呢?

我们用另外一种比喻,当变压器跟电网连接、推上闸的时候就在整个电网循环中,它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你要修理这个变压器,需要把电网掐断才有可能去动它。这个比喻是个反喻,我们的身体在宇宙的电网中,在这种电流的交换中,我们能掐断它吗?掐不断,这恰恰不是一个变压器!如果说它是一个变压器,那么也是一个永远不会停止工作的变压器。

从过去到现在、未来,变压器要坏了,我们应该怎样修呢?可以说我们这个变压器本身没有什么坏不坏的问题,只能说我们这个变压器和外面电网的关系坏了。什么意思呢?我们每个人生命本身没有什么好坏,坏是指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和所有外部世界的关系坏了。这个关系就是刚才讲的因缘,缘有问题,所以你要修行,修心念、行为。

我们的生命必须是在这种系统中去调整这个关系。你不可能把你的身体单独地抽出来,放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来修理它。因为你离不开太阳,你也离不开月亮,离不开整个时空。这是讲我们的身体。讲到我们的生命,要吃饭、喝水,在古代,你住在深山里可能是相对地封闭;现在根本就不可能,你即使住在山里,你也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其他的人,所以每个人的生命都在这种动态的因缘的网络中。

那么生命和生命之间有什么不一样呢?不一样就在有的动态是一种良性的机制,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有的动态关系是和谐的,有的动态关系是不和谐的,有的动态关系是部分和谐,有的动态关系是部分不和谐。我们要转化这种关系,就不能孤立地来看这个身心。

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佛法的修行讲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都是把人放在整个的时间、空间、社会文化的因缘网络中来修行,因为离开和别人的关系就不存在善和恶了。你的心灵也是一样,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心和境不能离,这是一个动态的关系网。在这个网络中,我们修行人就有一个定位,角色不一样。

我们出家人得到现在这种生活模式,有我们的社会角色、社会责任、对佛教的责任,这是由释迦牟尼佛的圣教所开端、延续、传承下来的。释迦牟尼佛对于出家人在这个角色上怎样修行,怎么调整这个动态的因缘网络,也有一系列的教导--戒定慧的教导,每个出家人都要理解这个角色。

通俗地说,我们出家人的立足之本在哪里?在戒定慧;再简单一点,用中国文化的词来讲,在道和德;再复杂一点,可以再加一个东西,道德再加学问。但是学问不是本,本是道德。如果你只有学问没有道德,这个出家人仍然不合格。所以道和德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我们一定不能忘记这个本。如果忘记这个本,作为一个出家人,就会被社会、被别人所轻慢,因为我们自己独有的价值没有发挥出来,没有示现。从整个佛教来说,如果我们出家人丧失了道德之本的话,整个佛教会被社会小看、鄙视,终有一天也会被社会所抛弃。

在禅七中,我们很多师父,特别是佛学院这边的很多师父非常用功,也非常能忍耐。我知道很多人是第一次打禅七,平时只有晚上坐一支香,和现在的禅七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很多师父都很年轻,能够在禅堂里从早到晚这样坚持行行坐坐,有的师父还是双盘,可以想象是很考验人的。我觉得很多人通过禅七找到了出家人的本,这个本就是道和德。如果你找到这个本,抓住这个本不放,这一生就不会虚度。前面是讲出家人。

在家人呢?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本、在家人的角色,在家人的修行一定不能离开你的社会角色、你的责任。你那个因缘的网络和我们出家人不一样。我比较反对有的在家人搞极左路线--本来是在家人,但是他要过出家人的生活,跟家里人闹别扭,对家务事不管不问,对小孩子的教育不关心,对自己的先生冷漠、疏远,造成家庭不和,乃至破裂,她心里还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和师父们一样在认真修行--这样做是错的。你把你从你的关系、因缘的网络中单另地摘出来了,修炼你自己,这是一个自私的行为。

很多在家佛教徒自私的表现来源于他没有正确地理解修行的含义。你在你的社会角色上是一个什么人?你是一位父亲,一位母亲,一位妻子,一位老师--你有社会角色、家庭角色,也有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对上的责任、对下的责任,对左的责任、对右的责任,这些责任你都不能忽略。你是一个男人或者你是一个女人,你是一个老年人或者你是一个中青年人,责任都不一样。对中青年人来讲,上有老,下有小;少年人责任又不一样,他要上学。在这种因缘动态的关系网中,千万不要把自己封闭、孤立起来,去落实那种自私的修行,那就有点像修炼而不是修行了。

在这种认识中,你就知道身心本是幻化的,因缘本是幻化的,但是此时此地、此生此世,这些因缘想逃也逃不掉。怎么办呢?只有面对!在面对这些因缘中,按照佛的教导,去修行自己、转化自己、提升自己。对在家人来讲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是一条大道,一条自利利他的道。

我现在讨论的题目可以冠之为修行和生活的关系。所谓的生活,就是我们每个人和外部的世界这种动态的因缘关系,绝不可以把修行局限为这七尺之躯,在这上面怎么做文章。你这七尺之躯和天地万物、和周围的亲戚朋友、和社会没有一刻停止过互相影响,你要修行到让这种互相影响的机制变成和谐的关系,就要拓展它、扩大它,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修行和我们的性格。中国有句俗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个人认为,本性难移但是可以移,佛法就可以移我们的本性。这个本性不是佛性,恰恰就是我们先天带来的和后天熏习成的一些脾气性格。在所有其他世间的修养方法中,都把我们每个人的脾气性格打一括号,什么意思?保留下来,在这个基础上去修养。只有佛法,连你与生俱来的、从小养出来的很多劣根性、很多性格也要转化、也要修掉。

打个比方说,世间法的修养有一点儿像是在地上盖房子,不打地基,不用往下挖,就直接在上面盖,下面这块地就是要接受的一个条件。只有佛教不然,佛教认为这条件不能接受,还得往下挖。挖三尺,挖十尺,挖百尺,一直挖到地下坚固的地方,再往上盖,就能盖高楼了。

修行人不要用性格脾气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找借口、打掩护:哎呀,我的性格就这样,我的脾气就这样。你脾气就这样,那你学佛做什么呢?学佛就是要改这个脾气。所有的脾气性格正是我们修行第一要面对、要扭转的问题。有的人问:你这样把我扭转了,最后变成一个没有性格的人吗?不是!你看释迦牟尼佛,他是很生动的,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禅师也是非常生动的。他们的性格很鲜明,比我们还要生动!

问题出在哪里呢?我想,性格总是让我们有局限,让我们有形状,所以中国古人对最高的德行修养的境界用了一个比喻,就是水。水没有形状,放在圆的容器中就是圆的,放在方的容器中就是方的,它是随顺的。

佛教里喜欢用一个比喻,叫虚空,用虚空比喻我们心性的广大、能容。在虚空里,你爆炸一个原子弹也没动静,因为虚空是无边的,更不用说你扔个炸弹、扔块石头了。一切人都可以容,一切事都可以容,没有你容不了的时候。

佛教里还有一个比喻叫海,海是广大的。在印度文化中,大海有特定的内涵,跟中国文化中的大海不一样。印度文化中的大海除了广大以外,特指大海里面有很多宝藏,很富有。你的心量扩大的时候,你的福报会增加,人会变得深沉、宽厚、安忍。这方面的德行培养出来,那就如同大海。

当然佛教里,特别是汉传佛教也喜欢讲云和水,云是飘动无住的,天上的云没有在一个地方停着,水是流动随顺的。这个可以很形象地比喻修行人的性情:随遇而安,心无挂碍。来了就应,去了不留。水、虚空、大海、白云这种境界的人格是不是比我们很多习气、很多自认为有特点的性格来得更好啊?我觉得是,所以修行就是要从修自己的脾气性格开始。这是我今天想讲的第二个问题。

我要讲的第三个问题:打坐和念经。居士们在家要学习,学习就离不开佛经。关于佛经,第一种是研读,研究、阅读、看,第二种是读诵、受持,出声地念诵。这两种都很重要。

前面我有讲到,我们打坐需要正见来指导,正见就从研读和受持佛经来。在这样一个时代,由于好的老师难求,佛经、祖师语录就成为我们最好的老师,所以修行的人不要盲修瞎炼,埋头闷坐,平时要经常研读、读诵大乘经典。读诵大乘,很多并不能马上就消化,但是落在我们的心田中,慢慢就能成为未来的智慧种子。这也很重要。简单来说,要重视学习。特别对初学的人,简单地天天坐是不够的,有时候你自己偏离了方向还不知道,所以学习佛法的理论知识特别重要。

摘自明海大和尚《无门关夜话》

End

南怀瑾 :善的心理行为与生理有很大的关系

《宗镜录略讲》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

刘素云:正确摆正干活与学佛的关系,不要学偏差了!

有同修老跟我说:学上不上?公司办不办?家里的事管不管?我回答这些和你念佛成佛一点干涉干扰都没有。是一不是二,什么都不管了,什么都放下了,那不叫放下那叫放弃。一字之差,意义大不相同。一说我要学佛了那就都

李炳南:法与性的关系如何?

问:法与性的关系如何?(游祥洲)答:法为万事万理之总代辞,然一事理有一事理之自体,此自体即名曰法,一自体有一自体之状态,此状态亦名曰法。因事理既如是之繁,自体状态又千差万别,说太复杂,故取一字总代。性

四种方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觉醒法师为了凝聚人心、摄受众生、开发智慧,佛陀提出了四种方法,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四种方法被称为四摄法。1.布施摄,指以不怀任何回报的心向众生传授真理与施舍财物。布施,不光是指钱财、物质、

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才能保持清净不碍修行

问: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才能保持清净不碍修行?如何保持四众和合不犯过失?如何保持菩提心坚固不失?如何保持护持大众不退转?如何保持团体如金刚不坏?如何让每个人得法入心精进不退?如何带领大家入菩萨愿海增上善

疫情下物我关系的宗教学反思

◎ 温金玉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袭击了我们,让传统喜庆的春节笼罩在恐慌与焦虑的气氛之中。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国上下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广大医务人员无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太 虚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畴之内。古语说:上医医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

修行和生活、性格、学习的关系

修行和生活、性格、学习的关系明海法师修行通常容易被理解成修炼。修炼跟修行有什么不同呢?可能有的同修第一个反应是:修炼是不是道教的词啊?差不多吧。道教用修炼这个词比较多,有炼丹,炼丹有内丹和外丹,外丹是

沈家桢:金刚经与极乐世界的关系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一日禅|与亲人最好的关系,就是亲而不密

人与人之间有条隐形的线,我们精心维护着独立性和空间性,使之成为自己。妄图冲破防线,如洪流决堤。所以亲人最好的关系,是有适当距离的亲密,一种亲而不密的陌生感。这距离是一种尊重,一种界限感。有了距离,别人

关系再好,也要懂得这3个字!

人和人相处,感情再深,也别走得太近,走得太近会窒息,付出太多会委屈,即便关系再好,也要懂得分寸感!什么叫分寸感?为人的底线,做事的原则,交往的尺度,不远不近,不纠缠,不热不冷,刚刚好。两个人之间,最好

于凌波:伦理——人际间相对待的关系

伦理人际间相对待的关系中国古谚: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木匠做工时用以正方圆的工具,引申出来的意义,有规范、法则的意思。工匠做工,尚离不开规范、法则,人类社会岂可没有规范法则?人类社会的规范法则是

《道德经》:3种性格,命最好;3种德行,福最大

013种性格命最好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性格通过影响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进而对人的命运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人性格好,命也不会差。1 随和我们都知道上善若水,水虽柔,但能包容万物。我们常说百炼钢不

《道德经》:三种性格,命最好;三种德行,福最大!

三种性格命最好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性格通过影响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进而对人的命运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人性格好,命也不会差。1、随和我们都知道上善若水,水虽柔,但能包容万物。我们常说百炼钢不如绕

再好的关系,走得太近,也是场灾难

距离产生美。不必靠太近,各自都有各自的生活,不必离太远,我们的生活圈还有交际。人和人的相处,是一门学问,要做好一点,真的不容易。离得太远了,关系就淡了;可靠得太近了,恩恩怨怨就来了。不管是家人朋友,还

陈兵:佛教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佛教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心理学非常复杂,它作为一门科学,被认为是最不成熟的科学,却又说是20世纪最发达的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现在它的主学科有200多种,心理学的大家

陈兵:年轻人如何处理学佛与做人的关系?

年轻人如何处理学佛与做人的关系?答:我在1990年发表了一篇《现代青年人应该怎样学佛》的文章,很多人因为这篇文章与我成为了好朋友。我年轻时学佛,也走了一些弯路。我现在观察学佛的年轻人中,走弯路的也还是

爱,不一定要发生关系

佛讲轮回六道中的每一众生,都曾辗转的做过我们的父母。所以一个人要成功,都应有一个很好的动机,就是对一切生命表现出由衷的关爱。很久很久以前,传说在罗马统治下的以色列地方发生了一段故事:某日在翻新谷仓的时

寂静法师:祖宗与疾病的关系

国学 修心发愿:四无量心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愿诸众生远离贪瞋痴心,住平等舍【编者按】寂静法师受邀于第七届中国佛家养生静修营开示影响健康的七大

一日禅|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成就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跟任何人之间的连结,在一起,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彼此。这样的亲密关系,才有意义。除了恋人之间,很多稳定的关系都是如此,朋友之间,亲人之间,同事之间最好的关系,不是接受和给予,不是束

理性爱国,弄懂太极和跆拳道的关系!

太极的根在中国。源于我们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是我们世代可延续的根基。太极拳是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

修福跟解脱生死有关系吗?

●●●問:做善事只是修福,跟解脫生死沒有任何關係。這個觀念是否正確?慧律法師答:許多人弄錯了,光聽經聞法,開智慧,而福不修。諸位,沒有福的人,是沒有機會修慧的。今天,你先要有穩定的生活、穩定的收入,要

白发与身体的关系,后悔知道太晚了。

在白发现象已经不仅仅是年龄的象征了,而是越来越普遍,无论男女老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白发现象。面对白发,我们该怎么办?肾与白发的关系中医讲,肾藏精,其华在发,精血不足,黑发不生。体内肾气的盛衰在外部的

雪漠:人为什么在走投无路时,才和宗教搭上关系?

◎问:有一种现象,很多人都是在人生不得意时跟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说:信仰宗教是弱者的表现。人为什么在走投无路时,才和宗教搭上关系?●雪漠:许多人只有在走投无路时才去关照精神。平时,他的心灵被外部的

辟谷术的发展与道教的关系

道家承袭古代辟谷养生之术,结合道教理论予以解释,并扩展其内容形成一门方术。道教创立后,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辟谷术起于先秦,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集秦汉前礼仪论著的《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

金易明:佛教与生态文明关系蠡测

世人一般以为,佛教对人类生态文明的贡献,在于佛教拥有不杀生的戒命、食素之理念,特别是中国汉传佛教的出家僧,自南朝萧梁时代开始施行的茹素行止。但是,在佛教的故乡印度,不杀生并非佛教一家之戒命,包括耆那教

准提佛母与观世音菩萨、度母之关系

准提菩萨是“七俱胝佛母大准提王菩萨”,七俱胝意指无量数的佛都依这法而成佛。乃至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正法明如来都是他的化身,白衣观音、二十一尊度母(廿一位不同的度母,也是观音的化身),都是准提佛母本身的化

准提佛母与观音菩萨的关系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三个最重要节日,分别是二月十九观音圣诞,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日。请大家恭念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我就拾点前人的

准提与阿弥陀佛什么关系

准提和阿弥陀佛原先是西方教的两大教主,这西方教理论上说其实也属道门的一种,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听鸿钧讲到而证的混元,最早的时候所有的流派其实都是道门一系,妖族是女娲和东皇的传人,巫族和三清都是盘古传下来的

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关系

《金刚经》当中所说的一切法,无非是两大类,就是我们上面讲的:一种是事相,是“有为法”;另一种是体性,是“无为法”。体性和事相是相对的,也是统一的。斗胆拿佛祖他老人家做个比方:我们经常在经书上见到,释迦

“药王菩萨”与“药师佛”他俩是什么关系?

相信人们都知道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药师佛,南无在佛教中,还有一位菩萨,名 “药王”。可能人们看到这就很疑惑,他们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对的,是有关系,就是“佛与菩萨”的关系!什么是药王菩萨

药师十二神将和十二生肖有什么关系

药师十二神将是指守护诵持《药师经》者之十二位护法神。又称十二药叉大将、十二神王等,依佛典所载,这十二位誓愿护持药师法门、饶益众生的神将,在昼夜十二个时辰,及四季十二个月份,轮流率领眷属守护众生。十二神

衣钵与传法的关系怎么样

传法、传衣钵,目的是为了表征真性开发的道是一脉相传的,所以就以传授衣钵为得法的凭证。据说,当年佛陀用一件黄金滚边的袈裟,传给大迦叶尊者。至今虽然是离开佛世两千五百多年了,大迦叶还手捧着这件袈裟,在鸡足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

五蕴中的互相关系

五蕴中的互相关系五蕴中的色蕴,分为内色与外色,就是根与境(尘)。尘是所知道的境,根是我们的识所依靠来知道外境的。心与境接触的那个心理称为触。触当时能知外境的是识,心、境接触之后,就会连续的生起受、想、

郭耀华: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

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由于藏地在松赞干布到赤松德赞时期,已翻译大量大乘经典,主要由梵文转译,也有汉文转译,对西藏佛教的发展,扎下深厚的根基,这些大乘经典对宁玛派的传承祖师:无垢友大师、莲花

五戒和十善的关系

十善含摄在五戒之中,故常有五戒十善并称。修五戒十善,同得人天果报。十善亦为五戒之分化,离五戒并不别有十善。以类别而言,十善分属身、语、意三业。持修十善之行,乃为生于善道之行,谓十善业道,反之为十恶业道

五乘教法与出家有何关系

佛教修行法门总说有五乘,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细说则有八万四千法门之众,这是释迦牟尼佛为因应众生根机,宣说的种种方便行法。好比一个人生病了,病因、病理不同,用的药也就不一样。同样的药

韩焕忠:天台智者的生佛关系论

天台智者的生佛关系论韩焕忠智者站在“十界互具”、“一念三千”的圆教境界论立场上,是主张“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的。但这种平等一如只是从本性上来说的,就现实而言,众生处于生死流转之中,而佛已破除一切烦

陈坚: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陈坚内容提要: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袜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袜宏和德清

十法界和四圣六凡的关系是什么

十法界包括了六凡法界(六道)和四圣法界。六道从下至上依次是: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人,底下三道是三恶道,上面三道是三善道。四圣法界从下至上依次是:声望、缘觉、菩萨、佛(十法界的相似即佛)。证

五蕴与十八界的关系

十八界十二处,于心境开合,各有不同。若详言心而略言境者,五蕴是也。观于凡夫一切心行,不出五蕴。蕴者旧译作阴,又作众。阴者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皆云数多积集,显有为法之自性也。有为法之作用,无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