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修行人应该怎么面对是非
2024-10-04 10:21

净界法师

问:我们在僧团当中,经常会看到很多的是非。请问我们修行人面对是非,应该怎么面对?

净界法师答:我们说有人就有是非,因为众生有妄想,有妄想就会创造很多的是非出来。古人常说一句话,是非止于智者。这句话我们从两方面来说。

如果你是修因缘观,有人讲是非了,你就看到因缘:欸,我不能讲是非。这个人把垃圾丢给我,我再讲是非,我自己造业。不管他对他错,我讲是非,是从我心上生出来的,我何必去造这个共业呢?他为了要避免罪业的缘故,他不讲。这个是非到他的心中停住了,不动。当然,这还不彻底。这是讲修因缘观,不错了,从因缘观他能够把是非遮止停住,到他的心中以后不要动了。

如果你是修真如观的人,你一个人经常修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是非到你的心中去,是非自动消失掉。这种戏论在真如三昧里面是不可能存在。你要测试一个人的修行有没有上路,你看他讲话就知道。他心中讲的话都是人我是非,表示他这个攀缘心还是在动,还没有在道上安住,他还没有找到一个真实的安住处。

所以,一个经常修真如三昧的人,第一个,你不会去管人家这些因缘所生的如梦如幻的法。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诸位要知道,众生是活在妄想当中,所以你不能当真的。他今天讲出一句话,这句话不真实,他明天随时会改变的。

所以,你修真如三昧的人,你心中是很清楚的。所以大家要知道,真如三昧观一切法空,不是说他什么事不清楚。他很清楚,他的心中谁对、谁错是明了的,很清楚,但是他不动名言。这个地方很厉害。他心里面很清楚,嘴巴不讲话,不动名言。不动名言,哪有是非呢?

所以说,我们今天要知道,你一天到晚讲是非,你这个攀缘心一天到晚在动,那你临终的时候怎么办呢?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你不断地动,就会带动你的业力,阿赖耶识那个大海的业力就不断地刺激业力,就会招感生死。很可怕的!

是非毕竟是枝末,就是你这一念攀缘心怎么安住?这是每一个人都要去面对的问题。如果你今天不处理你的攀缘心,只是修善,持戒、布施,那我看你临命终的时候也是很麻烦。

我觉得,截断是非,这个是在家人的功夫,这个是简单的事情。现在我们讲截断妄想,这是比较重要,因为是非是从妄想来的。你怎么在心中找到一个安住处,让你的心停下来?就像古人说的,你走了这么多路,你应该找一个歇脚处了。这个地方我们应该去思惟,我们应该找一个歇脚处了,应该把心带回家了。

要有跟别人分享功德的胸量

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亦愿自身与此六种到彼岸修恒不相离,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

又诸菩萨,这个菩萨是发了菩提心,也具足空正见。他深心欣乐,出自内心地希望(这个欣乐就是希望),他希望一切有情也能够具足这六种意乐所成就的这种波罗蜜的功德。也就是说,他不但希望自身能够成就六种波罗蜜多,他也希望一切有情能够成就六波罗蜜多,乃至于成就佛道为止。那么这样子的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爱重作意是偏重自身的功德,这个随喜作意是别人的功德我们表示随喜。前面两种功德都是约着已经成就的:我自己已经成就的,我要爱重珍惜,不要让它破坏;别人已经成就的,我们随喜。

这个欣乐作意就是还没有成就的功德。那么菩萨对于波罗蜜多的功德,在自己跟他人还没有成就的时候,应该什么心情呢?欣乐作意!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成就,也希望他人可以成就。

菩萨要有一种跟别人分享功德的胸量,不要独占。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在秦朝末年的刘邦跟项羽。如果是从他们两个个人的功德来说,项羽的才华是远远超过刘邦。从世间法的功德来说,他的军事能力、他的魄力、霸气都超过刘邦。

但是刘邦有一种很特殊的功德,这个人胸量非常大,有功德愿意跟人家分享。但是项羽这个人个性太自私,刚愎自用,只要他的属下意见跟他不合,他就排斥。你看刘邦旁边的大将,萧何、张良、韩信这几个文武大将,都是曾经侍奉过项羽的。

但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他愿意把功德跟大家分享,结果,果然刘邦就把项羽打败。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菩萨会在生命当中遇到很多很多即将成就的功德,我们一定要跟别人分享。我们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比如说你今天筹备一个活动或者你掌握一个因缘,这是广大功德,但是你能够很理性地觉察,这个工作该给谁做对众生会产生利益,你就能够无私地把这个职位让出去,不一定什么事都要自己独享。

你有这种胸量,你以后就有这样的一个福德、有这样的功德的一个成就的因缘。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劝我们,菩萨对于还没有成就的功德,应该要有一种欣乐,希望一切有情来分享的心情,这样一个有胸量的菩萨才能够招感广大的福德。这个地方是针对于还没有成就的功德的一种愿望。

这个地方是讲到我们在修六度有三种的准备:爱重作意、随喜作意跟欣乐作意。

End

这个是非怎么能听呢

◎ 慧 律习气不容易了解,但是我们用一种比喻就很容易了解,比如说你每天泡茶,每天泡茶、泡茶,泡习惯了,这个茶叶,泡茶的那个瓶子,把它洗干净,你还闻到什么味道?茶叶的味道。奇怪!这里面一点茶叶都没有,可

修行人应该怎么面对是非

净界法师问:我们在僧团当中,经常会看到很多的是非。请问我们修行人面对是非,应该怎么面对?净界法师答:我们说有人就有是非,因为众生有妄想,有妄想就会创造很多的是非出来。古人常说一句话,是非止于智者。这句

没自信该怎么办

◎ 慧 广貌似现在的人都有点信心爆棚,很少有人觉得不自信!害怕失去,不敢面对现实,执着在过去等等,都是自信生不起来的原因。要知道任何情绪,任何心情,任何经历,都会很快过去,不要跟着它,不要执著它,不要

刘素云:是非关怎么过?

是非关怎么过?就现在我们生活当中,这个是是非非、人我是非是太普遍了,这个现象一点也不稀奇。我每次说好像都说到这个问题,但是我看效果不是太明显,就在我周围,说起话来,三句,都出不了三句,就开始说别人的是

李炳南答:究竟因因果果,是是非非,祈居士有以明我

问:设曰众缘和合如是则因多果一;曰一迷而有众相,如是则又因一果多;曰瓜熟结实如是则实即是果;曰种实成瓜如是则实又是因矣。究竟因因果果,是是非非,祈居士有以明我!(吴捷汉)李炳南答:因结果时,以缘为介,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 观 照一位老禅师一直被人们尊奉为一个过着纯洁生活的人。在禅师居住的寺院附近有户人家,他们全家都是禅师虔诚的信徒。一天,其中一家人发现自己尚未出嫁的女儿怀孕了。父母一再逼问女儿:谁造的孽? 因为女孩

是非成败转头空

禅 悦佛教认为世事无常,无论什么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将归于虚无。正是从这种观点来看,一个人的成败得失也都是无常的。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灰飞烟灭。小说《三国演义》的开场词把世间的

刘素云:孩子有智力缺陷,该怎么做?

有一位应该是学佛弟子(可能这个字写错了),她怀孕时一直诵《地藏经》,儿子已经六岁,身体健康,很少生病,就是不会说话,不会叫爸妈,其他什么都不会说,所以不能上幼儿园,不能和同年龄人沟通。请老师告诉她应该

说僧尼是非过恶犯无量重罪

时常会听到有些出家僧尼、在家居士或者社会人士,喜欢评论出家人的对错是非,不守规矩不持戒律等等,其实出家比丘、比丘尼都不可以说僧过恶,何况在家人呢?因为说僧过恶,就是谈论是非,造作口业,恶口妄语,同时也

离人我是非之道

离人我是非之道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谤观正不正。--《增一阿含经》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凡是人生的各种问题,在佛法里都有圆满的解决之道。对于人我是非,《增一阿含经》中举出四种处理方法:一

何等人应学般若

何等人应学般若◎ 能 海 姑以下士、中士、上士、外相,四种说明之。(1)、下士。颂云:为了知苦乐,悉究竟皈依,明黑白业道,趣吉而避险。了知苦乐,谓世间之苦乐,与佛法所谓之苦乐不同。世间以受用满足为乐,

人应该如何追求财富

人应该如何追求财富◎ 悟 恒原始佛教认为金钱是不洁净的,如毒药,似毒蛇,应该远离它,出家的信徒不能接受金钱供养,不能储存,进行一切的买卖、贸易、营利等商业活动(金钱非法的戒律仅适用于出家众,对于在家世

遇到是非为什么永远错在自己

具备的一个正见:凡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己错。这一点,其实很多人并不能真正接受、理解,当然更难做到。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对的。从这个自己出发,遇到问题就会抱怨外部的环境,怨天尤人,把责任推到

降服我心 是非不来

◎ 净 因王维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其实这首诗中所展现的已经不只是自然界的美丽,更是诗人内心的写照,体现了一种禅心与禅境的完美结合。诗人之所以能守住这份心斋,就在于其心

别让“是非”困住你

◎ 星 云是非朝朝有,没有现在多。现代的家庭、社会、朋友、兄弟、夫妻等?真是此亦是是非,彼亦是是非,到处是是非非,搅乱得大家纷扰不已。人生本来是很快乐、美妙的生活,可是是非像瘟疫不断的侵扰着你,有时候

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惟觉法师正精进处事不仅要精进,更要正精进,若只是精进而方向不正确,则会与道相违,导致不良的后果。例如社会上有些人熬夜赌博、打电玩、打麻将这都不是正精进。佛法中的四正勤:已生善念令

修行中遇到病痛该怎么办?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

宽见法师:精进念佛后,遇到境界就攀缘,该怎么办?

问题:师父,我现在迷失了。当时我学佛,黑夜白天不停地持诵阿弥陀经,精进念佛。现在遇到境界我就去攀缘,一个不善的念头就把我的境界全转了,忘记念佛号,黑白不停地念不善的念头,前途一片渺茫。我现在不知道该怎

宽见法师:觉得人生没意义特空虚,不知道该怎么办?

问:师父新年好,您在哪我想看看您,我现在读高三了,可没心思读书,觉得人生没意义特空虚,不知道该怎么办?释宽见答:新年好,你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不过想想看,你才不到20岁,而这个世界变化很快,你再执著的

五戒十善该怎么修行

五戒十善,大家都知道不需要讲解,可是“三岁孩童都道得,八十公公行不得”。纵然有人行得,但要做得圆圆满满,却是很难办到。佛法,是重修证的,不是知道一些就算数的,如能依教奉行,则功德无量,知而不行,则等

五戒十善的五戒该怎么做

怎样戒杀呢?上自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凡是有生命的动物,都不能有意杀,教他杀,随喜赞叹杀;被杀的众生肉,都不应吃。当念众生如父母,如同六亲眷属,如同自己身体,等无差别。古人说

愿你人间走一遭,圆满了三界六道,看透了是非善恶。

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试着不为明天而烦恼,不为昨天而叹息,只为今天更美好。无论多么犀利深刻的话,都不会让你立刻清醒,只有你自己亲身走一遭,刻骨铭心地经历一次,才会在某个瞬间顿悟。有人在奔跑,有人在睡觉,

即身成佛该怎么解释

“一切法门,皆须以戒定慧之道力,断贪嗔痴之烦恼,烦恼断尽,方可出三界了生死。在昔颇有此种人,而今则恐全世界也无一 二人可得也。密宗提供即身成佛,乃以了生死为成佛。则是以松栽为栋梁,其材可以为栋梁,非现

佛堂是非常严厉的对境

佛堂是非常严厉的对境,不用说真的毁坏佛堂,就是在佛堂里睡觉、吐口水、擤鼻涕、丢茶渣或者放屁也将堕入恶趣,因此大家在使用佛堂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汉地很多居士家里都设有佛堂,为了避免因不恭敬而造业,佛

大自在菩萨--念佛人应有的心态

往生是愿心在支持,是心去,而不是靠人员在推动,是我们自己坚定的愿往生心起作用。深信极乐世界真实不虚,发愿,这一生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而后,养成念佛的习惯。在念佛的习惯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事情?最重要的

这位大通智胜佛,是非常稀有的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日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

八正道该怎么解释?

八正道 Ba zhengdao(梵文 ārya-aāgika-mārga),佛教名词,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盘)的八种方法和途径:1、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