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空法师无常的道理,对初学者来讲,是很重要的观念。比方说,我们从学校毕业了,到社会上谋职,事业或顺利或不顺利;然后来到学院,一幌又二个学期、三个学期。又比如:我们刚才做早课、做早操,现在吃饭,而早饭马
无常重要,死亡无常更重要,所以《了义炬》总结了死亡无常的三个根本和九个理由,我们将在这一节与大家分享。三根本是什么?第一、必定会死;第二、死时不定;第三、死时除佛法无能解脱。每个根本又各有三个理由,一
我们要如何观修无常呢?这个世界及其中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尤其是众生的生命如同水上的泡沫。我何时会死而变成一具尸体是不确定的,但在那个时刻,唯有佛法能帮助我,我现在就必须精进地修行。无常的第一种禅修方法是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贪婪与懈怠,不肯正当地努力工作,只想轻松过日子,这种心态只会带来更辛苦的生活。很久以前,有位穷人困苦潦倒,找不到谋生工作。有一天,他看到富有人家风光地办喜事,就想到:我儿子也已到适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
《习禅录影》那什么叫做观呢?就是想一个办法,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一点上。《观无量寿经》第一个观--日轮观。出家的朋友要注意哦!不但净土宗第一个要你修日轮观,如果,正式出家守戒,不修日轮观入睡,是犯戒的唷
观想念佛出自《十六观经》。经里一共说明十六种观法,现在略举前两种观法:日观与水观。第一、日观:首先面朝西方,端身正坐,仔细观想太阳落山处,使心念牢牢安住在这一境界上,不移不动,集中精神,专注观想,内心
问:诵经之时为什么用佛具?(庄庆贤)答:佛具指何,未曾言明,自不能答,细玩而揣之,得非谓木鱼钟磬之类乎?若然,此为取音节整齐,及人不昏沉。且能引起众生之观感,而易使其发心也。
人生无常 珍惜时光◎ 圣 严人生无常,生病有时候是对人类的一种警惕,让我们知道病苦灾难会没有预兆的来临,警惕我们要时刻把握人生,现在不做、今天不做、今年不做,不知道是否还有明天、明年可做?因而能时时
当下之时最重要◎ 杜大宁从前,有一位将军,一直困惑于三个问题,于是装扮为一名平民,自行上山去找禅师以求得开解。当将军找到禅师的时候,这位禅师正在菜园里挖地,于是将军道:我有三个问题请禅师开导,一是做事
关于修持无常,塔波仁波切从三个层次教诫我们:开始的时候,害怕生死所追,务必像鹿子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中间的时候,务必像农夫辛勤耕耘田地那样,做到死而无憾;到了最后,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做到心安理得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以前常常教诫我们要精进修法,即便是在示现涅槃之时,也谆谆告诫所有修行者,应该把自己一生的时间都用在实修之上。因为要把意识转变成智慧,闻思虽然不可缺少,但实修更不能轻视,不修学
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念生死苦》中云: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少也可知,东西莫辩;长而有识,贪欲便生。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无常大鬼不与人期,冥冥而至。此时的人们正享
◎ 衍 慈在寺院里的五观堂,吃饭之时要观想五件事,名为食存五观:(1)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2)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3)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4)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5) 为成道业,应受此
人生无常,钱再多都无用!证严法师有位名人,曾对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的朋友跟他说:生死很可怕,随时都有变化,不一定能让我们有个完整的生涯规划,谁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久,但是人们往往订下很长远的
无常的种种形式嘎玛仁波切导语:无常与我们的生命时刻相伴相随,生死、聚散、冤亲、苦乐、贤劣等,一切的一切在没有证得无我空性之前,都是短暂易变的。心念的刹那变化,都会受业力左右。将心专注于正法上,不费心于
◎ 一 行第一觉悟解释和阐述了佛教禅修的四个基本主题:无常、苦、无我和不净。禅修者必须铭记这四项原则,并逐一禅修。正如经里说,对这些实相做禅修的人,能够逐渐从生死轮回中解脱。无常无常是指世间万物时刻在
无常信◎莲 池谚有警世语:谓一老人死见阎王,咎王不早与通信。王言:吾信数矣!汝目渐昏,一信也。汝耳渐聋,二信也。汝齿渐损,三信也。汝百体日益衰,信不知其几也。然此特为老人言耳。今更续之:一少年亦咎王云
慧广法师问:法师,我们怎么去理解无常呢?怎么去面对无常所带来的种种痛苦呢?慧广法师答:常听人感叹人生失意,这种挫败感很多时候正是对无常的体验。看看这世界,人们整天忙忙碌碌,无非为逃避无常,苦恼、挣扎那
佛使比丘现在,假使我们依照一般人所听过的,尤其是那些老年人的口头禅--三法印来说,就是无常、苦、无我,这又是另一种佛教的主要宗旨。这些是我们必要知道的,若仍不知其所以然的话,就可说是不明了佛教。无常、
供养三宝时应如是观想《地藏十轮经》说,如果在末法时代,众生都看不到佛了,突然有个人发疯,把头发剃掉,穿起出家人的衣服,在街上走一圈。你说这个人功德大不大?佛说,大到不可思议。为什么?出家人的形象,就是
精 进 破 懈 怠◎ 梦 参 懈怠一定堕落。懈怠就是人没有自信,身体很懒,懒得不得了。懒到什么程度呢?懒到给他做个大饼,搁到他脖子上,他都饿死了。大家听到很笑话吧?他只吃前头这一点,人懒到这个程度,
如觉法师世间生命皆难以避免会遭受生、老、病、死等无常之苦,一旦遇到有些人便会非常痛苦,抑郁烦恼,甚至想舍命赴死,倍增苦痛。究其原因,则皆因不识生命无常苦空之理,所以遇到家人生病或其它意外事件时,就会陷
认识无常的功德生根活佛认识无常的功德有两种:短暂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第一,短暂的利益。认识无常,今世不会有恐惧,就好比部队训练士兵一样,当冲上战场面对敌人时,不会产生任何恐惧与紧张,因为他们提前有了足
消除女色诱惑的18种观想方法喻学才下面这段话就是佛亲证得来的消除女色诱惑的方法(《法华玄义》卷第四上有出世间禅有四种谓观练薰修,用来转烦恼为菩提。提到四念九想等方法 (大正藏三十三。七一九中) 但原文
无常与无我我们上一次讲五蕴世间,曾引用过《八大人觉经》的经文: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八大人觉经》有八段经文,第一段经文是:第一觉知、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
【经典原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
人生充满无常,无常即苦。佛法告诉我们,生命的无常是无法回避的,我们应该面对它、认识它、超越它。一说到苦,很多不了解佛法的人总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是悲观的。其实不然,佛教认为苦是一种客观存在,世间的一切都
【经典原文】精进勿逾分,无迟亦无怠,比丘离贪欲,一切皆虚妄,共舍彼此岸,如蛇蜕旧皮。--《经集》【白话解释】人修行时应勇猛精进,但又不能极端过分,不迟缓修行也从不懈怠,比丘深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虚妄不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编者按:佛说世间万象如梦变化无常,我们要知道的是世间的一切都想是睡梦,水泡一般转瞬即逝,所以我们何必要执着呢!佛说世间万象如梦变化无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
【经典原文】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经文解释】此是永嘉禅师。回思感叹之意。往世已至今生。不知已经几多生死。故曰几回生。几回死。不可得
宽见法师答:弟子现在每天摆上经书与佛卡,108拜,是直接拜么?应做何观想?问题1:弟子现在每天摆上经书与佛卡,108拜,是直接拜么?应做何观想?问题2:弟子早晨在路上,心诵21遍《心经》,中间或有中断
诸行无常为佛教的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三法印的真谛必须要通过正法实修来证得。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这三者
《涅盘经》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佛说,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无常变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而只有有了生与死的概念,才会感到所有事物的无常生灭;如果没有生与死的分别,就不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涅槃寂静”是说
三法印同时也是佛教与在其之前的婆罗门教,以及其他宗教所较不同之处。佛教许多方面承袭或相似于婆罗门教,如禅定、苦行等,但三法印即是佛教与婆罗门教的不同处,三法印为佛教自身所创。此外,三法印也是佛教的核心
佛曰:“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一切都有苦难。万法最高境界是无我 。只有死去了才能正真的安乐。诸行无常:现实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固定的,随着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意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执以为实,认假作真,而起诸妄想,或求
“诸行无常、bai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三du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zhi槃寂静印。诸行dao无常是说世间一切事物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化,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
《涅盘经》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佛说,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无常变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而只有有了生与死的概念,才会感到所有事物的无常生灭;如果没有生与死的分别,就不
诸行无法:现实bai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固定的,随着时du间和环境的变化,zhi这些事物都会发生变化。比如说泰国本来dao是旅游的好地方,但经过近几年的集会和内乱,再加上这几天的洪灾,那里变成了乱糟糟
变化是世间常态,世界在变化,生活在变化,我们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面对变化,通常我们是矛盾态度,我们恐惧失去美好的东西,失去拥有的东西,所以,就希望美好和拥有可以永恒不变。但生活从不偏私任何一个人,不管我
佛教对于宇宙万有的解释, 有四个论点实际只是两个论点——‘无常’和‘无我’。 ‘无常’就是生灭相续,它不仅包括‘刹那生灭’的意义,而且包括‘因果相续’的意义。‘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没有一身之内的主宰,
若在瑜伽观想中,则佛部属于脐(脐莲花轮白色),金刚部属于心(心莲花轮红色),宝部属于脐下(座莲花轮金色),莲花部属于顶(顶莲花轮青色),竭磨部属喉(喉莲花轮墨绿色);大日如来为常住清净妙法身,阿閦如来
观想与观照黄国达一般人谈到修持,多以宗派的格局来讨论,如禅宗的默照或参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与观想大手印、大圆满,乃至最近的南传佛法的四念处的修持。但若不以宗派来分类,而以佛教思想史的演变来看
五大虚空藏菩萨是我们在生活中很了解的菩萨了,它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经典的事迹,多去学习它们的事迹是可以有很多的好处的,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去学习。我们在学习的五大虚空藏菩萨的时候我们还是
我们今天给一个懒惰的人的送的绰号就是懒猪,大概是源自以佛教为题材的古典名著《西游记》吧!因为唐三藏的这位高徒,总是一幅懒洋洋的样子。让他去化斋,他瞌睡连天,想道:我若就回去,对老和尚说没处化斋,他也不
有位名人,曾对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的朋友跟他说:“生死很可怕,随时都有变化,不一定能让我们有个完整的生涯规划,谁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久,但是人们往往订下很长远的计画。其实错了,我要重新规划自
第一步是所依对知力,观想金刚萨垛。观想要观得清楚、圆满,刚开始的时候肯定做不到的,这个有过程的,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不着急,慢慢就能观出来。观想金刚萨垛的时候,先在自己的头顶上观莲花座,然后观想月轮,
无常(anicca),是变动不居,没有恒常、不变化、不坏灭的意思。在阿含经中,经常出现鼓励观察自身五蕴无常,由观察而实现解脱的经文,如说: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