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修行一定要从细微之处着手
2024-11-18 07:20

◎ 弘恩

古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此之谓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在一些细微处不注意,将来就会慢慢地养成懒散、放逸、怠惰、轻慢的心,将来想要提起正念用功,也提不起来了。

为什么?养成了这种坏的习惯,就很难收摄了。这也就是古人说的防微杜渐的道理,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谨慎。

禅堂里有句话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说这话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让我们于细微处不可随便。不以恶小而为之,一点一滴的细小威仪、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的四威仪都做好了,就容易提起正念,修行就容易上道。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是助道的因缘。

如果觉得这个也无所谓、那个也无所谓,甚至为自己的放逸找种种的借口:末法时代,不要要求这么严格了--自己人为地降低标准,正念就很难提起来,身、口、意全部流浪在妄想和五欲六尘的境界之中,想把心收回来就难了。所以,修行人于细微之处一定要小心。

修行就是一定要细心,看一个人修行好不好,就看这个人够不够细心--看他走路轻轻地走,说话慢慢地说,做事情很用心、很小心地做。每件事都做的特别到位,特别如理如法。

譬如说,我们上香,插的时候都是端端正正、不偏不倚,每支香之间的距离恰到好处,让人一看,肃然起敬;摆供果也摆地整整齐齐,看上去非常庄严,让人心生欢喜。

每一桩小事用心地去做,这说明他的心没打妄想,始终在正念之中做事。我们一看这个东西摆地乱七八糟、东倒西歪,说明这个人做事的时候,妄想纷飞,心里不知道在打什么妄想,事情就做不好。

因此在禅堂里,老班首经常讲开示说: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怎么看呢?就看你这些细微处,细微之处见真章。

细微处,不是说我们心眼特别小、处处跟人计较,不是的。正是这些细微的地方,恰恰是我们不能照察的地方,照察不到,就是我们妄想流浪的地方。

《四十二章经》中说: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你失念了,打妄想了,做事就做不到恰好。

儒家一直提倡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思无邪就是不要失去正念,时时心不驰散,时时能摄持住自己的心念。

很安静地、很如法地做好每一件事,走好每一步路,说好每一句话,这就是修行啊。

修行怎么修啊?

修行不是惊天动地,非要做出什么样子来,修行就是这样寂静地把我们的身、口、意时时都管束好,每一件事都做好,这样修行就容易成功了。

所以,不要舍近求远,想着我一定要去住山、要去闭关、要去怎么样,那个都太远了。

你小处的事都做不好,给你寂静的环境你也用不上功,为什么?这颗心与道不相应。给你一个安静的环境,你也不相应,去了就很压抑、就想跑。

所以,修行一定要从细微之处着手。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这八个字很重要。

摘自《无量光明》

End

一切资具受用都是临时的,不是究竟皈依之处

仁清法师这个也是一个指导性的东西。比方说嫁女,不必要都去鼓捣被子,这被子够盖的就行了,太多了,放在那里让老鼠咬了。有很多孩子都娶媳妇了,他两口子那结婚的被子还没盖着呢。你说什么用呢?所以说,可以拿一部

南怀瑾:注意!持《准提咒》最容易疏忽之处!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念,感应就很快。某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到

细微处修行

细微处修行弘 恩古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此之谓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在一些细微处不注意,将来就会慢慢地养成懒散、放逸、怠惰、轻慢的心,将来想要提起正念用功,也提不起来了。为什么?养成了这种坏

修行一定要从细微之处着手

◎ 弘恩古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此之谓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在一些细微处不注意,将来就会慢慢地养成懒散、放逸、怠惰、轻慢的心,将来想要提起正念用功,也提不起来了。为什么?养成了这种坏的习惯,

“群经之首”的厉害之处,成事者无不读《周易》!!!

爱因斯坦: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李约瑟认为易

药师净土的特殊之处

太虚大师开示:释迦本师说药师佛以十二本愿所成东方功德净土,摄十方有缘众生,随愿往生,大致同于阿弥陀佛西方净土,而特殊之处在供养礼拜药师如来及称诵其名号经典者,现在能免除病难、灾横、增福、延寿,与弥陀之

天台宗的殊胜之处是什么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因实际创始人四祖智顗大师(读音:yǐ ,隋炀帝尊称他“智者大师”)栖止浙江天台山,创立伽蓝为终身道场,开拓鸿业,倡立一宗之教观,故依天台所立之宗称为“天台宗”。其

竖三世佛:关于弥勒佛的殊胜之处

1、根据《弥勒处胎经》可知,弥勒菩萨摩诃萨是将来的一尊福佛,由释迦摩尼佛授记:“弥勒当知:汝复授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下成无上等正觉。”弥勒佛为贤劫第五尊佛。那么为什么弥勒佛是未来佛而不是观世音菩

舍利子有什么神秘之处

佛教的“舍利”有种种不可思议之处,“舍利”在一般人看来是颇为神秘的。而且,舍利也不只是身体内的产物。有些得道者……直指人类自身最后一块神秘之处。为什么只有佛法的大修行者、成就者才能留下多多少少、大大小

四法印的殊胜之处是什么

为了能够照见胜义实相——诸法的究竟实相,伟大的释迦牟尼佛经历了三大阿僧衹劫的苦修,最终发现了诸法的真相:“有漏皆苦,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同时获得了究竟解脱的果位。这个偈颂里讲的内容也叫四法

哼哈二将不同之处

姜太公在“封神榜”中写的很清楚,郑伦弃纣归周,督粮尽瘁,尽职尽责……陈奇虽逆天命,然忠节于国,精神可嘉……敕封两人镇守西释山门、宣布教化、保护法宝,为哼哈二将。如果细观察的话,二将的细微不同处,就在于

达摩的葬身之处

空相寺是佛教初祖达摩大师弘汉葬身之处,来此寻根问祖古老的空相寺过去是佛门圣地。据清朝和民国的《陕州志》记载,佛教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陕州时,就修建了空相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与中国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