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修行之路
2024-11-14 07:38

◎ 大 愿

用占察轮能够改变现实的困顿,不要夸夸其谈,这是一个根本的窍诀。我们遇到烦恼的时候不要到外面去找原因,而要向内去照亮自己的习气。习气是什么?习气是过去恶业的等流。我宿世有十恶业,有哪一些恶业?我要先忏悔清净。问题不在外面,不从外来,而是来自我们自己的执著心。因为内心有执著,外在的事情才成为问题。如果我们看不到问题的根源是在内在的执著,而一直到外面去找原因,就好像一个士兵,不知道敌人在哪里,盲目地去放箭,一定会在人生的战场上一败涂地。

明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位罗状元,有一个《醒世诗》,我们很多同修都看过。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每个人都急急忙忙一直向外去求,以前没有学佛之前可能求发达求发财求种种,学佛以后可能一直还是向外求,求解脱,求法门等等,但是如果你不能够向内照亮自己内心的盲点的话,要解脱是很困难的。

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朝朝暮暮都在忙于家计,忙于让家庭更好,事业更好,每一天都从早上鸡叫一直忙到晚上鬼叫,但是回头再来看看,一生都是一事无成的,这样何必呢?所以昏昏昧昧地迷迷糊糊地,头就白了,所以要念死无常。有一位禅师叫做真净克文禅师,有一次,他的徒弟在给他剃头发的时候,他看到剃下来有白头发了,他马上就说了一个偈子,剃发惊觉雪满头,剃头发的时候看到已经鬓如霜,所以我们要能够痛念无常。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明明白白一条路,实际上只要我们照亮自己的内心,当下就会觉醒,所以真正的修行方法一定是要在心地上下工夫。

地藏菩萨教我们这个占察轮,重点不是让我们去得到世间的种种,财富,地位。当然,你如法地忏悔,自然会得到,但是重点是地藏菩萨是要让我们内在觉醒,要教导我们修心的方法。所以一定要在心地上下功夫,像古人所说的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若于纸上谈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如果我们只是来看这个经本来念,以为自己就懂得佛法了,那个都没有用。如果你没有在心地上去转化,没有去照亮自己内心的黑暗,没有照破自己的习气,没有穿透自己的执著,你内心还是那么执著,抄写了很多经本那又怎样呢?

有一些人学佛,丝毫都没有改掉过去的习气,还是以原有的习气来学佛,再养成另一种学佛的习气。所以他怎么会相应呢?这样的话就解决不了现实的困顿,他还自以为是,还滔滔不绝地四处去向人宣传佛法。这样有用吗?以盲引盲。

学佛是一定要立足于现实,如果你今生今世的困境困顿,你都超越不了,你都解决不了,就说明你的智慧没有增长,说明你的福报没有增长,你还妄想你未来能够成佛,你还妄想你未来能够往生,怎么可能呢?实际上我们有些人学佛,不单单是没有消除过去的习气,还增加了习气,增加了什么习气呢?就是他每天有一种学佛的习气,每天一定拿个念珠在手里面,阿弥陀佛,见人就叫阿弥陀佛,但是内心的执著一点都没有放下,一点都没有穿透。这样人家看起来神神叨叨的,一天到晚讲感应,一天到晚讲看到什么瑞相,这样的话你是增加了习气不是减少了习气,那你当然就很难解决现实的困境了。

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叫做画水无鱼空作浪,绣花虽好不闻香,你画的水,看起来有波浪,但是怎样?它没有活力,它没有活的鱼。绣花虽好不闻香,你绣的牡丹花再好那又怎样呢?绣出来非常的逼真生动,栩栩如生,那又怎样呢?不闻香,没有香气,没有生命力的散发。

如果你不能够展现生命的活力,不能够展现生机,这样的学佛是错误的学佛,这样的修行是佛头著粪,这样的佛弟子是假冒伪劣产品。

摘自《地藏占察法会开示》

End

刘素云:看破、放下,是成佛必由之路

一、听经明理是看破放下的基础1.会听经、读经。不执著文字相、言说相、心缘相。不要拿凡夫之意解如来真实义。2.听有所悟。悟是我的心,要用心听,要用诚敬心去听,才有所悟。3.悟有所行。悟到的要落实生活中,

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

中国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议是我们初次召开的专题会议,可以说现有的研究做的初步工作,今后将会越来越丰富。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基本上还是处在介绍阶段,谈不上深入的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其实放

幸福之路

幸 福 之 路◎ 钟 丹 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这句话或许想要告诉我们: 如果不注重内在修养,只关心外在的东西,想要获得幸福是不可能成功的。现下社会过于浮躁,人们极易陷入利益至上、

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宋天天从前,有一位很爱思考问题的王子。有一天,他问他的老师:我的生活之路将是什么样的呢?老师回答说: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将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明

修行之路

◎ 大 愿用占察轮能够改变现实的困顿,不要夸夸其谈,这是一个根本的窍诀。我们遇到烦恼的时候不要到外面去找原因,而要向内去照亮自己的习气。习气是什么?习气是过去恶业的等流。我宿世有十恶业,有哪一些恶业?

玄奘之路,此生只为一事,此事只为今生

如果有什么事想要去做,那就去做,因为你永远准备不好。生命极其短暂,短到,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都不够。更不要说用来犹豫,以及妥协。无魂兮无求乎永生,竭尽兮人事之所能。你要相信:信深则愿真,愿真则行切,行

林语堂的信仰之路

林语堂(1895.10.10-1976.3.26),福建省平和县(今属漳州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被称为文学大师、幽默大师。对中国儒、释、道皆有研究的大师林语堂在文中讲道:三

觉醒之路!学佛必然的学习之道 万法不离于心

编者按:佛法教典所说,凡讲行持,离不了信解行证四字。信什么呢?信如来妙法,一言半句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言语,千真万确,不能改易。修行人但从心上用功,不向心外驰求,信自心是佛,信圣教语言,不妄改变。

林克智:祥和洒脱之路 碑记篇

碑记篇天宁古刹迁址修复碑记巾子山位居临城东南,后枕北固,前濒灵江。双峰屹立,两塔差肩。寺观罗列,林幽木美。前人誉为一郡游观之胜,良有以也。斯山之胜,莫过于天宁景区。古天宁禅寺址在西麓,初创于唐开元间。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经籍大观 净土五经一论介绍

通向极乐之路经籍大观净土五经一论介绍《无量寿经》及其注疏《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凡2卷。全称《佛说无量寿佛经》,又称《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大阿弥陀经》、《大经》,为净土宗

林克智:祥和洒脱之路 基础篇

基础篇学佛基础教程第一讲 释迦牟尼佛略史一、世尊成道以前的状况释迦牟尼的意义创立佛教的大教主叫做释迦牟尼,我们佛教徒称他为世尊,因为他是世上最尊贵的人。释迦是种族的名称,意译是能仁,牟尼的意思是寂默贤

林克智:祥和洒脱之路 序跋篇

序跋篇临海龙山精舍序莲之为物,虽出于泥,体常清净。城南村居有出类拔萃者,金家汇朱青莲居士也。居士年卅四忽病脑疾,顿觉病苦乃娑婆之大患,即发舍俗修行之心。遂以其夫为伊疗疾之资,独创精舍。矢志礼诵观音菩萨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净宗之理

通向极乐之路净宗之理修行中的难行道与易行道佛教有许多法门,但都必须经过修行,才能证到道果。据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所说:此世界修行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在于五浊恶世,于无量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附录

附录莲池大师的西方愿文明莲池大师所着的愿文,是净土宗同修最适用的愿文,全文为: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行持方法

通向极乐之路行持方法漫谈念佛念佛是净土宗的主要修持方法。《观无量寿佛经》有: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华。《楞严经》卷5载:我本因地,以念佛心,人无生忍。《起信论》说: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

林克智:祥和洒脱之路 居士篇

祥和洒脱之路居士篇金陵刻经处与近代居士佛教着名的社会活动家、近代佛教复兴的先驱杨仁山居士创办的金陵刻经处,已历130个春秋。回顾刻经处130年来对佛教乃至我国文化界发生的重大影响与贡献,对促进今后的弘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净土宗概述——代自序

通向极乐之路净土宗概述代自序净土宗又名莲宗,是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是以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为方便的修持法门。净土启教,首推《华严》。释迦世尊宣扬大法,文殊、普贤、善财、华藏海众共同发愿往生极乐,此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后记

后记早几年,我一直忙于《净土宗词典》的资料整理与编撰工作。其间,也写成部分工作手记式的资料性文字,发表于佛学论文集或佛教杂志中。师友与净宗同修们看到以后就说,这些文章对他们来说太有用了,希望我能多写一

林克智:祥和洒脱之路 后记

后记拙作《香光居寄语一生解脱之路)出版后,笔者又收到一些师友的来信,希望我能将其他著作选辑出版,以作修学的参考。于是再选数十篇,名为《香光居文选祥和洒脱之路》。是编选有多种文体,选文既盛赞释迦世尊及其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序

通向极乐之路序昌臻法师佛所开示的一切法门,均为使众生破迷开悟,了生脱死,圆证菩提。法法平等,本无高下,不过,由于时节因缘不同,众生根机各异;如同治等,必须对症用药,方能获致良效。时际末法,一般众生善根

林克智:祥和洒脱之路 序

祥和洒脱之路作者: 林克智序序一云居一诚在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就要到来的今天,教内外众多有识之士,无不对中国佛教在新世纪中的发展加以认真思考。特别是看到今日有人心躁动,物欲横流之势,而佛教的清心

黄夏年:宗教和谐与城市文明是发展的必然之路

宗教和谐与城市文明是发展的必然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杂志社副编审黄夏年在第八届觉群文化周上发表了《宗教和谐与城市文明是发展的必然之路》的主题演讲,演讲摘要如下:近年来,党中央和政府提出了构建

承远大师的出家之路详解

承远起初师事蜀郡(四川成都)的唐禅师,之后又到资川(四川资阳县)追随冼公接受教导。此时,承远尚是白衣信士身份。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远师二十四岁,因缘成熟而发广大菩提心,决定出家修道,于是前往

李利安:明末清初禅宗的圆融之路

明末清初禅宗的圆融之路李 利 安(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禅宗自宋代之后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并开始了一个长期的圆融进程。这种历史进程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不但对佛教产生了延续至今的深刻